亦師亦友 | 採訪孟慶蘭老師

2021-02-24 711Dormitory

我們大約是在一周前聯繫上的孟慶蘭老師,提出採訪的請求,老師欣然接受,並邀請我們到家中進行採訪。剛下過一場雨,清晨的溼氣稍重,我們一行六人從浩園出發,搭乘382路公交車前往老師家中。

距離上次乘坐早高峰的公交車已經過了兩年,大一的時候同學們會在沒課的時候,去各個醫院做志願活動。

早高峰讓我們半個小時的車程,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到達老師家所在的小區門口,由於還是疫情期間,進出管理十分嚴格,我們詳細登記了個人信息,並出示學校開具的證明,才得以進入小區。

「我們了解到您畢業之後,是先去的臨床工作然後又去了學校工作,這段經歷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想了解一下這段經歷。」

「我們當年的考大學填報志願沒有現在這麼複雜,只要過了分數線大家就會非常高興,有些同學是老師幫著填的,有些是家長幫忙參謀,當時我們是老師幫忙填報的,而且通知書是直接下發到學校裡去的。通過今年的一些事件,我思考其實以前的這種方式是有一定益處的,因為比如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當把通知書下到社區或者村子時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我當時覺得學習醫學是比較好的,我們那時候選擇專業也不像現在這樣,思考好不好就業等等問題。那個時候消息也比較閉塞,人也比較單純,因為當時的新聞媒介等不像現在這樣便捷豐富,眼界也不夠開闊,就覺得學醫很好,因此就報了醫學院。」

「我報了之後,那個時候醫學院的系分的比較少,臨床醫學系是主要的,再就是有的地方有小兒系(兒科),有的地方有麻醉系。麻醉系中有很多是由臨床轉過去的,其實很多人是在臨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去其他科室工作的,比如有些影像科醫生就是臨床醫生轉過去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技術工人去工作的,他們其中很多都是在臨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去學習影像相關知識的,或者有些人是參加工作以後在單位的安排下出去學習的。比如1988、1989年左右,我們醫院就派出一些醫生去長徵醫院等醫院去學習,回來了以後從事CT診斷等專業。」

「因為當時影像是先有X射線再有CT等檢查方法,很多醫生是不會認CT圖像的,因為你會認整體的人體結構但不一定會認斷層上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影像的種種技術也隨之出現了,如MRI、介入等等。但是儘管多,萬變不離其宗,你只要牢牢的把人體結構記在心中,就永遠不會出很大的偏離。你看你們現在學了三年了,一會兒解剖老師給你們上課,一會兒生理、病理老師給你們上課,以及以後內外婦兒等等都要上課,那其實這麼多課上來上去最後還是要歸到這個人體。只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層次或者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體。所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你不僅接受一個老師的教育,還接受了其他老師灌輸的知識,受到了不同老師的鍛造,到最後你自己把這些知識融合吸收,有一些同學就會脫穎而出了。」

「上完大學之後我們是分配工作,我聽從安排就去了青島市骨傷醫院,在臨床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研究人體結構、研究解剖,研究透了也是挺好的。因為臨床工作有臨床工作的特點,比如臨床大夫直接接觸病人,還要需要值夜班等,如果做老師的話,直接接觸的是學生、不需要值夜班等。我也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機會,解剖教研室需要老師,而且需要有臨床工作經歷的老師,於是我就過來了。我教了教解剖感覺是很不錯的,之後又往影像解剖方面深入研究了一下,就覺得有點其樂無窮的感覺。有很多東西我們原來是從外觀整體上去看,其實這也是我們解剖主要的研究方向,如果能把器管切開看一看,就是從不同的層面觀察研究,那就更好了。」

「您當時也在臨床工作了一段時間,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我當時主要是在骨科工作,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剛去醫院的時候寫病歷,寫完了病歷他們要求(我們)對著X線片子把圖畫出來。比如股骨頸骨折的病人,我們需要把髖關節畫出來,包括一半的骨盆以及股骨的上端。我當時畫的時候比較打怵,因為我們沒有學過繪畫,當時也沒有影像解剖學,就拿著X光片在草稿紙上來回畫。畫過幾次之後,大概的輪廓就逐漸掌握了,然後再用鉛筆描到初步診斷的左側。這樣的話,你雖然寫了四、五頁病歷,但只要翻到最後,看到這張圖就馬上明白了這個病人的初步診斷及骨折類型,甚至都不太需要看前面的內容就能知道。」

「我當時感覺這種方法很好,於是我就決定把這種方法延續一下(笑),在給你們上課的時候,也適當的給你們一些這方面的訓練,有的同學可能畫一次就感覺比較好了,而有些同學可能前幾次感覺不太好,但是畫著畫著感覺就好一些了。所以當時第一次作業畫的那個椎骨,畫的各種各樣,有的同學畫得就像知了飛一樣(笑),但就算是這樣,只要是動手去畫的同學都是值得表揚的,因為你在畫的過程中總是會受到一定的啟發,永遠不拿筆去畫就永遠體會不到這個過程。」

「可能有些同學畫到最後進步也不是很多,但是只要勤於畫就會有收穫,也可以幫助同學學會看這個圖,畢竟我們的臨床工作不是去畫圖而是看圖為主。會畫了你就一定會看了,先訓練難的,那再去做簡單的就更容易了。因此畫的不好的同學我從來不批評,只要同學認真去畫就很好!」

「影像解剖學是我們學校第一個國家級的精品課程,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條件是不是非常艱苦呢?」

「是的,當時申報的時候,主要是劉豐春老師負責這個課程,他在影像解剖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2006年申報的這個課程,我是具體幹活的,還有陳忠恆老師,他在網絡編輯、上傳操控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劉豐春老師之前還有韓洵老師,主要是負責X線解剖學,那個書都是韓老師編的。當時錄的一些視頻一直到現在都可以用,你們看了感覺怎麼樣?」

「我們看了感覺很好,現在有的上課不太明白的,我們就會去網上找一下以前的視頻看。」

「再後來2014年,國家要求轉型,要求原來申報的精品課程都要轉為視頻,而且轉出的視頻還要進行評價。這一次學校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聘請了外面的公司進行三機位的拍攝,當時是暑假期間去錄的,從8月1號開始,要求半個月錄完,上午也講,下午也講。這一個版本的特點就是ppt特別清楚,它並不是用錄像機來錄ppt,而是可以ppt直接接入系統,操作比較方便,聽起課來也不斷檔。我當時自己也學習了一些視頻編輯的技術,用的是會聲會影,通過做視頻我就體會到,為什麼人家電視臺專門有編輯、有編導等,因為那也是一項專業,術業有專攻。」

「整個那個錄視頻的假期確實很辛苦,因為學校要求的時間很緊張,而且上場以後也不能隨便講話,不像我們平常講課。就是人們說的「聚光燈下的緊張」,所以播音主持和新聞工作者們也很不容易,每項工作都有自己的難處,不做一做是不知道的。而且當時要求一遍成功,儘管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出一次口誤可能就是比較大的錯誤,但對於我們來說,一次失誤都沒有是很難做到的。」

「老師,這次影像解剖學的平時分佔比相較往屆出現了改動,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採用線上教學的模式,學校要求加大平時分的佔比,加大平時的考核力度,期末的比重就要減輕。其實這次疫情,讓老師和學生都有一些措手不及,比如上課時我要把聲音、視頻傳輸出去,同學們相應的需要接收。當時我的心情是比較焦慮的,想著絕對不能耽誤學生們上課,所以想方設法創造條件。正好我兒子在家,我就借用了他的耳機,然後也是他幫著我在電腦上下載軟體,也是和他先連線試用了這些軟體,才和同學們又進行了一些測試。」

「同學們有些在偏遠的地方網絡不夠暢通,現在有智慧型手機還比較方便,但是影像解剖學只靠手機的那個小屏幕是看不清楚的,實體課堂的大屏幕投影也是不是很清楚的,大一的同學上系解時對大屏幕投影可能有所感覺。我覺得如果網絡好的話,對影像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來說,這種授課方式是不錯的,同學們在電腦上看(課件)圖片,要比看教室裡的大屏幕還要清楚一些的。所以我想把這個課的教授方法再深入一下,可以嘗試通過網絡授課,這就需要我們把相應的準備工作做好。比如拍攝肺段支氣管的基底段,一方面要考慮位置合不合適,另一方面要考慮怎麼才能讓同學們看清楚,這就增加了備課的難度。因為物體通過拍攝從立體變成了一個平面,表達的格局是要發生一些變化的,最後我是從下面拍照來體現它立體的感覺,所以通過這個照片我們也體會到影像的變形功能。」

「對,因為這個學期大一影像班的課,有一次和咱們班是重疊的(笑)。這樣我只能先接受影像解剖學的授課,大一影像班的系統解剖學的授課有其他老師接任。我們解剖學教研室的老師個個都是很優秀的。」

「我們發現這次考試中X射線解剖的比重不是很大,是說我們以後的研究方向中斷層更重要一點嗎?」

「現代醫學看來,斷層相對多一些,但是斷層並不能取代X射線,比如骨折,X線是有它的優勢的。斷層主要是用於看內部的結構,包括軟組織等結構。不能說X線不重要,斷層也不會取代X線,但畢竟X線發展時間長,人們接納、認識它也比較通透。臨床大夫一般都會看X線片,但是未必能看明白斷層。再比如鄉鎮衛生院,沒有CT機,所以只能拍X光線。我們通過學習X線,從整體去了解人體的結構,再進行斷層的學習,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人體的。」

▲老師的文章:斷層解剖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

「老師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就是87年,那時候CT還不多,你們之前接觸過斷層嗎?」

「以前我們學斷層,是在學局部解剖的時候,老師會展示一部分斷層的層面。你們現在翻翻局部解剖學課本,上面也有斷層的層面,但是局部解剖學的層面觀看的角度都是俯視。所以我們是在學習局部解剖學的過程中,通過斷層去了解一些東西,去理解局部的某些結構。」

「我們中國就是從有了CT以後,斷層才如雨後春筍一樣,很多人開始研究。我們學的西醫是西方傳過來的醫學,國外的斷層很早就有了,因此我講的課件上很多都是英文的。但我們是使用國外的方法來研究我們中國人的人體,畢竟體態、體型、比例不太一樣,目前國內有很多人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了很多文章。」

「其實有很多西醫的東西我們還沒有引進過來,比如康復醫學,國內還沒有完全引進來。國內現在也逐漸開始重視康復醫學,要建立康復醫學系,建立康復大學。國外還有個專業,我不知道屬於醫學還是美術專業,叫醫學插畫,國內就沒有這個專業。」

我平時愛好繪畫,對醫學插畫稍有了解,外國許多大學都有相關專業,而國內發展較慢,在未來勢必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我感慨老師的眼界開闊、深遠。

「同學們馬上就要見習實習了,因為老師您在臨床工作過一段時間,您覺的臨床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什麼建議嗎?」

「第一,要尊重你的老師,這是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彼此尊重,老師才能更好地傳授更多知識。第二,同等重要的是尊重病人,這一點比較容易忽略。你們在各個科室輪轉的過程會遇到很多病人。人生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病人,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到了醫院去看病 ,肯定希望醫生一開口就是很溫暖的話。」

「現在的學生可能在上課也好、學習也好,不如以前的學生那麼認真、專注了。」

「的確是,現在有些同學上大學感覺像是為了父母上的。有同學覺得上大學就輕鬆了,其實一點都不輕鬆,稍微放鬆一點,就有可能畢不了業。當然,成績不像以前(高中)非得要求多高,至少我們要順利畢業。來上大學這五年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小目標,就是拿到文憑和學位,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學期都要做好,過程好,結果一定會好。如果有哪個學期做得不好,這個學期的結果一定不會好,而且肯定會影響下一個學期。所以一年級的同學剛來上《系統解剖學》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一句,剛開始第一個學期,千萬一定要走好(第一步),以後每個學期都走好(每一步),五年以後結果一定會好。成績不一定要拔尖,但是至少要及格、拿到學位,才不會影響下一步發展,比如考研。雖然剛畢業就去創業也有做的挺好的,但是機會少,而且要克服很多的困難。」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老師談笑言辭中無不透露著一浪更比一浪強的願望。

老師給我們上的「最後一課」,更像一位阿姨,給我們講著她年輕時的故事,願老師不添歲月的痕跡,譽漫杏林。

相關焦點

  • 亦師亦友更像「媽」
    亦師亦友更像「媽」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黔西南日報社派出記者對全州部分獲表彰的先進個人(集體)、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進行集中採訪報導,充分展示各相關單位、個人在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激勵大家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鋒,更好地推進「教育立州」戰略、服務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
  • 授業以德,亦師亦友——曹穎
    當大家把這一個個好消息報告給曹穎老師的時候,她總是熱情大讚自己班級的學生,而又謙虛地表示:「我也沒幹什麼啊」,顯得格外的淡定。說到如何做好教師、做好班主任,曹穎老師憑著二十餘年的建築設計實踐和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以及自我校建築學專業創建以來就奉獻其中的經歷體會,獨有一番心得。曹老師首先定位自己是一名傳道授業的教師。
  • 亦師亦友 結隊前行
    會上校長王朝勳對「青藍工程」解讀,指導老師要做到「三帶」:帶師魂、帶師能、帶師德,青年老師要做到三學:學思想、學本領、學做人,並對指導老師和新進教師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寄予了期許。餘強副校長和張靜主任也分別對師傅和徒弟進行要求:勤學習、帶好頭、亦師亦友,人人為師。
  • 保亭兒童舞蹈拍攝:亦師亦友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古話流傳至今,每一個舞者背後都有一個默默鼓勵她們指導她們的老師。每當學生堅持不下去了,老師都會加油打氣鼓勵她們,老師會在學生下課後在練習一遍第二天更好地去指導學生們。老師亦師亦友,不僅在舞蹈課程上幫助我們,還會在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一個出來保護我們,在難過自己不懂的時候,也會耐心的教導我們,指引我們。如果我們是趕路人,那老師就是我們的路燈。
  • 亦師亦友——孟浩然與李白
    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對李白而言,他和孟浩然之間亦師亦友,既是老師,又是長兄,也是肝膽相照的知己。李白一生狂放,佩服的人不多,雖然孟浩然是一介布衣,沒有任何官職,但李白對孟浩然非常尊重,認為他是一個胸中具有大丘壑的人。
  •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2020-10-10 21: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怦然新動」亦師亦友,相伴成長——新生輔導員採訪
    ,在談到是什麼讓韓豫川老師選擇起肩負輔導員這一職位時,韓豫川老師說「在與輔導員和團委老師們談話時,他們的經歷給了我很強大的心裡支撐和前行動力。」三、亦師亦友,相伴成長大一新生入學伊始,或許會出現很多不適應,面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韓豫川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高中時期,大家都生活在一個親友照顧自己的熟悉的環境下,在他人的督促下制定目標、努力學習......
  • 師說心語 | 互信共勉、亦師亦友 精耕細作育人「責任田」
    師說心語 | 互信共勉、亦師亦友 精耕細作育人「責任田」 2020-12-22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方名醫與病人亦師亦友
    先後獲評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7人、省級名中醫12人、省級基層名中醫17人、市級名中醫43人。2017年溫州市衛生計生委開展了第五批溫州市名中醫評選,評選出溫州市名中醫8名,溫州市中青年名中醫9名,並已公布。在溫州市衛計委公布的第五批「溫州市名中醫」中,瑞安市人民醫院骨傷科主任魯光錢名列其中,是此次8名入列的中醫師中唯一一位來自縣級醫院的中醫師。
  • 最好的夫妻關係:亦師亦友
    如果非要總結出一個狀態,那麼夫妻之間,最好的關係,莫過於亦師亦友。夫妻的不同之處,要瞭然於心;不足之處,互相補充;優勢之路,互為助長。面對同一個問題,能夠對照對方找出自身的不足,也能夠努力的改進,唯有這種亦師亦友的夫妻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就算是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也會因為三觀的不合而產生激烈的爭鬥,更何況朝夕相處的兩個人。男人和女人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是後天無法消解的。
  • 楊元慶:柳傳志亦師亦友 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楊元慶:柳傳志亦師亦友,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新京報訊(記者 許諾 陳維城)12月18日,75歲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正式退休。消息宣布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楊元慶在公開信中表示,柳傳志對於自己是「亦師亦友」,多年來一直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楊元慶表示,柳傳志所傳的道,是「為國爭光」的道,是「永遠要立更高目標」的道。1994年,當自己打算出國深造的時候,柳傳志用扛起中國品牌大旗的雄心壯志激勵自己,讓自己最終下定決心留下來,擔任了微機事業部的負責人。
  • 師說| 專訪劉斌教授: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
    他認為,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教育背景: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學士研究領域:微觀經濟理論,機制設計,產業組織,競賽,拍賣所授課程:經濟分析中的數學方法專訪劉斌教授: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
  • 亦師亦友「俘獲」學生心,這位老師收到數十張「獎狀」
    幾十張手工繪製的獎狀出自班上學生之手,「授予老師風趣幽默獎」、「您是愛的耕耘者,美的傳播者」「深受學生們喜愛」……在班上,翟梅豔與學生的關係特別「鐵」,學生可以親切地喊她「老翟」。教師節的到來,讓孩子們有機會表達對翟梅豔的認可和愛戴。
  • 亦師亦友!郎平與賴亞文形影不離,誰的級別高?兩人關係很有意思
    亦師亦友!郎平與賴亞文形影不離,誰的級別高?兩人關係很有意思兩人關係很有意思!亦師亦友,郎平與賴亞文形影不離!郎平是把畢生事業都貢獻給了排球,其實賴亞文也同樣如此,從1999年到2019年,擔任女排助理教練長達20年,先後輔佐了五位主教練。
  • 有一個亦師亦友的導師有多難?距離有多遠
    依稀地記得,成功保研後但還沒開始研究生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曾經無數次想像過這樣的場景:研究生能經常見到老師、和老師經常交流,與導師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應該很容易,說不定最後自己會很開心地去讀個博士。然而,三年後的事實是:我與導師之間亦師亦友的距離還是好遙遠。
  • 鄭元暢髮長文感謝Ella上熱搜:亦師亦友的感情,最讓人羨慕
    在娛樂圈中有這樣的朋友實屬珍貴,Ella對於鄭元暢來說亦師亦友,作為朋友鄭元暢有事Ella就會義不容辭的幫忙,作為老師Ella的行事作風無一不在影響著他,那些樂觀、堅強都在鼓舞著他。之後在朋友的推薦下報名了模特大賽,以模特的身份進入演藝圈才慢慢的火了起來,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一開始的時候非常累,兩年可能才會休息五天,到最近幾年才慢慢變好,上天不會辜負努力的人,現在他也自己當老闆,生活也漸漸好了。
  • 亦師亦友 米樂英語師生關係讓人羨慕
    對很多學生來說,老師是人生中的第一個「絕對權威」。但總有老師,他們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尊重學生的意願,願意傾聽學生最真實的想法。米樂英語外教丹妮絲就是這樣的老師。據了解,丹尼絲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大學期間,丹妮絲主修組織管理學,輔修英語和對外英語教學,至今已有近3年的在線英語教學經驗。無論是在線英語一對一的私人定製課程,還是一對多的小班課程,她都遊刃有餘。
  • 亦師亦友,文以載道
    亦師亦友,文以載道--從《柳毅傳奇》看文字苦心者的風骨有人講,「大凡文字總是寂寞的。文字的寂寞來自於它的個性。我分明看到老師晝夜伏案耕耘、潛心創作的身影。天邊的啟明星明了又暗了,老師書桌前那盞檯燈發出的柔和的光,卻如星光般在閃爍。《柳毅傳奇》講述的是嶽陽洞庭湖區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 亦師亦友的她,幫我成長
    我現在從事跟文字有關的工作,跟英文關係不大,但我總是忘不了教我英語的老師,高老師。我在英文學習上沒有障礙,從初中到高中總是能名列前茅,我並不是因為英語成績而對英語老師念念不忘,而是這位英語老師高老師為我打開了眼界,讓我的世界顏色鮮亮起來。
  • 阿里、騰訊、平安「三馬同槽」:亦敵、亦師、亦友
    在這個三角關係圈裡,與其單純的稱三者是現實版「中國合伙人」,不如用「亦敵、亦師、亦友」的註解更為合適。  阿里巴巴藉助各金融機構的力量,其網際網路金融生態閉環初具規模,騰訊也在逐步加深向金融領域的滲透,從理財通到與國金證券合作,再到籌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也是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