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柳傳志亦師亦友 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楊元慶:柳傳志亦師亦友,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

新京報訊(記者 許諾 陳維城)12月18日,75歲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正式退休。消息宣布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楊元慶在公開信中表示,柳傳志對於自己是「亦師亦友」,多年來一直為後輩「傳道授業解惑」。

楊元慶表示,柳傳志所傳的道,是「為國爭光」的道,是「永遠要立更高目標」的道。1994年,當自己打算出國深造的時候,柳傳志用扛起中國品牌大旗的雄心壯志激勵自己,讓自己最終下定決心留下來,擔任了微機事業部的負責人。「雖然在此之前我做國外品牌的代理業績也不錯,但真正開始懷揣產業報國的使命,還是在做聯想自有品牌的事業之後,那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楊元慶回憶道。

楊元慶寫道,柳傳志總是在身體力行,有雄心、愛折騰早已聲名在外。40歲開始創業,35年來,從不滿足於在功勞簿上躺贏,2001年把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分拆之後,又開始帶領控股走投資領域內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先後進入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天使投資領域,利用自己辦企業的經驗和對管理規律的深刻認識幫助中國的創業企業成長,2015年在古稀之年帶領控股成功上市,「這份執著前行的精神,讓我常懷感佩。」

「柳總所授的業,是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我們放手去拼,放心去搏。」楊元慶表示,「柳總不僅創造性地設計、穩健地實施、成功地實現了聯想的股份制改造,讓聯想率先建立起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善於在聽取不同意見之後形成信任,在做出決定之後充分授權。」

楊元慶回憶道,2004年聯想在併購IBMPC業務時,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蛇吞象的交易,包括柳傳志在內,都認為風險太大,弄不好把聯想的命搭進去,差點把這樁交易給槍斃了。但是在充分吸收了各方看法之後,柳傳志扭轉了決定,並最終提供了堅定的支持,讓這個交易做成了,「這才有了聯想在全球市場上快速發展的後來」。

楊元慶表示,柳傳志所解的惑,大到管理三要素這樣的方法論,小到為個人生活中的難題提醒點撥。「今天,柳總培養出來的一代代企業領導人,在不同的領域各領風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84年11月,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持下,柳傳志與其他十名研究人員一起,成立了聯想集團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這一年柳傳志已經40歲。一手塑造了聯想的柳傳志,在中國企業家群體裡的影響力巨大,甚至被冠以「IT教父」之名。2018年7月,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時,外號「雷布斯」的雷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自己最敬佩的企業家,第一是柳傳志,第二才是賈伯斯。

相關焦點

  • 楊元慶談柳傳志退休:良師諍友 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IT之家12月18日消息今日,聯想控股發公告宣布,聯想控股董事長、執行董事、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卸任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同時,聯想控股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財務長寧旻接任董事長,並任提名委員會及戰略委員會主席。
  • 授業以德,亦師亦友——曹穎
    2018級建築學,從入學至今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讚嘆的好成績,也用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幹部和學生代表:2018-2019學年度2018級建築學被評為為優良學風班級,不及格僅為1人1門次,獲校級獎學金共13人;現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83%,大學英語六級通過率13%;班級成員喜獲首都高等院校健美操比賽民族三等獎 ;第十屆北京高校國旗護衛隊檢閱式二等獎;獲全國啦啦操聯賽第四
  • 師說心語 | 互信共勉、亦師亦友 精耕細作育人「責任田」
    師說心語 | 互信共勉、亦師亦友 精耕細作育人「責任田」 2020-12-22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2020-10-10 21: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亦師亦友更像「媽」
    亦師亦友更像「媽」賀紅說,她和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更像「媽」。「為他們訂《看天下》《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事》《微閱讀》等雜誌和系列勵志書籍送他們,讓他們一進這個班就一定要制定自己的計劃,抽時間閱讀;開展演講,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讓他們第二節晚自習後晚跑或者跳繩(網上買的,每人一根),良好的身體素質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等。」賀紅說。在賀紅眼裡,每個學生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 最好的夫妻關係:亦師亦友
    如果非要總結出一個狀態,那麼夫妻之間,最好的關係,莫過於亦師亦友。夫妻的不同之處,要瞭然於心;不足之處,互相補充;優勢之路,互為助長。面對同一個問題,能夠對照對方找出自身的不足,也能夠努力的改進,唯有這種亦師亦友的夫妻關係,才能走得更長遠。就算是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也會因為三觀的不合而產生激烈的爭鬥,更何況朝夕相處的兩個人。男人和女人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是後天無法消解的。
  • 亦師亦友 結隊前行
    餘強副校長和張靜主任也分別對師傅和徒弟進行要求:勤學習、帶好頭、亦師亦友,人人為師。
  • 亦師亦友——孟浩然與李白
    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對李白而言,他和孟浩然之間亦師亦友,既是老師,又是長兄,也是肝膽相照的知己。李白一生狂放,佩服的人不多,雖然孟浩然是一介布衣,沒有任何官職,但李白對孟浩然非常尊重,認為他是一個胸中具有大丘壑的人。
  • 教育亦是傳道授業也是傳承與傳遞!
    01教育亦是以靈魂推動靈魂亦是用靈魂推動靈魂,用思想之光點燃生命之火!02教育亦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基於對教育的認識,小編老師也有了個人的見解,真正的師者能為學生:開悟,明志,傳道,指路。即稱為:「傳道授業解惑也」!
  • 保亭兒童舞蹈拍攝:亦師亦友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古話流傳至今,每一個舞者背後都有一個默默鼓勵她們指導她們的老師。每當學生堅持不下去了,老師都會加油打氣鼓勵她們,老師會在學生下課後在練習一遍第二天更好地去指導學生們。老師亦師亦友,不僅在舞蹈課程上幫助我們,還會在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一個出來保護我們,在難過自己不懂的時候,也會耐心的教導我們,指引我們。如果我們是趕路人,那老師就是我們的路燈。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自保也!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總結的很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傳道,即傳授道理。試問一下,哪個老師,沒有對自己學生,滔滔不絕的擺事實講道理?三尺講臺上,老師們口若懸河,學生們耳朵都聽出繭子了!但是道理說歸說,怎麼聽,如何做,老師有什麼辦法?正如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裡所言: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在書上,做人在書外。
  • 一方名醫與病人亦師亦友
    這位出身農民家庭的名中醫,身上有一種天然親和的氣質,很多病人與他相處亦師亦友。□晚報記者 陳瓊 通訊員 彭紀樹 張心悅 範崇勝A習慣查根究底找病因記者來到魯光錢醫生的病區辦公室,他查房剛結束正在給病人看病。
  • 教師節 師者 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明恩也。今之學者亦有師矣。三尺高臺桃李芬流,名達信木通天下也。使其專業專心專能,為家人爭光,為社會搭瓦,為國家抹彩。古今之道,續而不斷,真假難傳,糟糠取精。師道之法,自老孔以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賢子如濤,師者如流,道法綿綿。濤濤綿綿,食古不化。嘈嘈切切,錯亂重置。變古動文,循規蹈矩。承西洋風起,師道變革,師者摸石自悟,借西風之氣,成己之苗,重練其道。
  • 師說| 專訪劉斌教授: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
    他認為,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教育背景: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學士研究領域:微觀經濟理論,機制設計,產業組織,競賽,拍賣所授課程:經濟分析中的數學方法專訪劉斌教授: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
  • 聯想柳傳志是否過早交班?楊元慶無奈「認錯」
    本文節選於作者最新出版的新書《聯想真相》,原文標題為《柳傳志逆接班楊元慶》;本刊刊載此文,更多是出於傳遞信息的需要,對於本文提到的觀點和一些結論,本刊並不表示贊同。  楊元慶「認錯」  南方網訊 2004年2月18日晚19點30分,香港發布會現場,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CEO楊元慶等高層悉數到場。
  • 阿里、騰訊、平安「三馬同槽」:亦敵、亦師、亦友
    有分析人士認為,阿里、騰訊、平安各自在電商、社交、金融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次以資本為紐帶進行攜手合作給業界的帶來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當三家站在一起的時候,「通過握手來較勁」的感覺才更加明顯。  回顧「三馬」近年來的歷次牽手,背後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
  • 丁俊暉與奧沙利文亦師亦友的關係,讓火箭真情流露
    當比賽一結束,奧沙利文就主動找到丁俊暉,與他在現場直接交流起來,從兩人熱絡的互動來看,好像是奧沙利文再為丁俊暉分析本場比賽的,幫助小丁找出比賽的不足。或許是聊得意猶未盡,奧沙利文更是直接挽著丁俊暉一起走回球員通道,而在這個過程中,奧沙利文也是一直在對丁俊暉面授機宜。
  • 平天下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了。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
  • 致良知:政道如此,商道亦如此,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之道猶如此
    新秀美文特別新來同事提到全託、一對一、班課的區別,不僅想到諸多班額明目設置不免會讓家長感到困惑,然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君子和而不同,正如「伯夷、柳下惠與孔、孟同處一堂之上,就其所見之偏全,其議論斷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為聖賢也
  • 有一個亦師亦友的導師有多難?距離有多遠
    依稀地記得,成功保研後但還沒開始研究生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曾經無數次想像過這樣的場景:研究生能經常見到老師、和老師經常交流,與導師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應該很容易,說不定最後自己會很開心地去讀個博士。然而,三年後的事實是:我與導師之間亦師亦友的距離還是好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