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經濟形勢不好,是普通人突破階層的絕佳機會?

2020-12-16 和訊理財

2018 年 10 月 10 日,美股市場遭遇 「黑色星期三」,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大幅收跌。

緊接著第 2 天,亞洲股市也追隨美股全面暴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股市一片哀嚎。

有人說,「10 年一次,逢 8 必現」 的金融危機終於如約而至,一場血雨腥風正撲面而來。

沒錯,2018 的確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家庭還是個人,仿佛所有人都被籠罩在一層焦慮或恐慌的迷霧當中。

中國的經濟猶如在冰天雪地的高速公路上突然換擋,新周期、調結構、去槓桿、中美貿易戰、P2P 暴雷...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詞彙每天環繞在你我耳邊。

融資市場不景氣,企業經營增長難,社保改革壓倒了企業最後一棵救命稻草,越來越多的裁員消息屢屢傳出,搞得每一個普通人岌岌可危,原本就買不起房的各種 「漂」,如今索性租都租不起房。

面對當下的形勢,我時常聽到身邊有年輕人抱怨:「祖國的紅利我一個沒趕上,不讓我一夜暴富也就罷了,如今還把我推上了懸崖邊...」

事實上,無論是國家還是經濟的發展史,其本身也是一部危機史。

正所謂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它就如同鐘擺一樣,既有高點也必會經歷低潮。

然而,在我看來,這種低潮期對於普通人而言,卻往往蘊藏了更多的機會。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的理由如下。

1)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好像到處都是優秀的公司、有能力的人,一旦經濟泡沫破碎,很多東西就立刻被打回原型,真正的人才方能凸顯;

2)中國大多數企業高速發展,其本質原因是藉助改革漏洞和政策紅利,這給很多善於 「投機」 的人預留了足夠大的空間,而只有大浪退去的時候,普通人所謂的努力才能重見天日。

正如我一直以來所堅信的:決定一個人終局的,並非是人生的起點,而是拐點。

所以,經濟形勢不好時最能體現一家企業的 「抗凍」 能力,也最能識別一個人觸底反彈的 「續航」 能力。

1

中國經濟

進入了 「防守」 時代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恰好就是這種不確定性。

少數聰明的人早早就意識到,無論過去形勢是否一片大好,世界從來不會全然如你所願。

而絕大多數人卻始終站在焦慮之中左右搖擺:經濟形勢不好,一夜暴富的機會沒趕上,房租物價遲遲不降,股票持續下跌,人民幣處處面臨貶值壓力,日子自然好過不了。

正所謂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從早期的聯想、萬達、海爾,再到騰訊、百度、京東,中國企業的發展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周期後,這些一度風光的企業如今多半深陷增長困境而屢遭詬病...

與之相比,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微企業,更是難逃 「宿命」。

有言道:「時勢造英雄」。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絕大多數的成功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巨人,就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紅利。

眾所周知,過去的二三十年,是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伴隨著以增量需求為主導的投資型發展模式,許多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了由此衍生出的政治紅利、制度紅利、規模紅利、趨勢紅利、科技紅利...

而現如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各種紅利發生變化,制度上的套利空間被逐漸封堵,許多企業開始 「原形畢露」,到處說自己 「看不清未來,找不到方向」。

就拿中國網際網路來說,2018 上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僅增加了 2000 萬人,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環比增長逐年出現大幅下滑趨勢,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

如果把過去的市場比喻成一個能自我更新的池塘,那麼如今進水的閥門將要關閉,剩下的只有越來越多的魚,大家只有相互間搶剩餘的水喝。

這種由增量轉為存量的市場邏輯,意味著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很多依靠網際網路傳統意義上的規模優勢會消失。

換句話說,在存量市場中,大家不得不將過去的「平臺思維」轉化為「匠人思維」。

以前我們追逐的是用戶的規模和體量,可現在你我拼的是誰能更多留存住用戶的時間,也就是羅振宇曾提到的 GNT(國民總時間)的概念。

與此同時,「強者恆強」 的時代早已形成,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耕耘好你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2

時間

是普通人最好的槓桿

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一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就,並非在於他有多大的高瞻遠矚,而是因為無論外面發生了什麼,他始終會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危機來臨的時候,很多人會痴迷於從小道消息中預言下一秒的趨勢。可真正聰明的人,只會集中關注將來一定會發生的事,而不會在乎它什麼時候發生。

舉個簡單的例子。上學的時候,我曾經問過周圍的幾個學霸,他們最喜歡一天中的什麼時候?

沒想到,他們的回答統統都是 「放學的時候」。

起初,我感到十分的納悶:他們明明個個兒都是學霸,為什麼和我一樣每天都期盼著放學,難道不應該是在課堂裡充分地享受學習帶來的喜悅嗎?

可是後來我才終於發現,那些學霸並沒有在放學以後背著書包四處玩耍,而是把時間充分地利用在了啃書本和自我提升上。

這讓我聯想到 200 年前,社會學家歐文提出的 「三八理論」。

他說,上帝給了每個人每天公平的三個 8 小時:第一個 8 小時大家在工作,第二個 8 小時大家在睡覺,第三個 8 小時可以自由支配,你又會幹什麼?

其實,人與人的區別,主要是由第三個 8 小時造成的。

換句話說,在日常工作當中,老闆支付你每天 8 小時的工資本質上是交易。除此之外,你我很有可能幹著類似的活兒,彼此之間又何談拉開差距?

尤其是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每個公司都像是打了雞血,拉著橫幅喊著口號讓你加班加點,一天的工作時間從 8 小時拉長到 16 小時普遍正常,你很少有機會能獲得 「不被打擾」 的時間。

然而,如今大環境不好,越是許多大型的企業、原本臃腫的組織,開始發現其實手上沒那麼多事兒可幹,其實你也就變相擁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時間。

簡單而言,經濟形勢不好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最直接能給很多人帶來的是 「時間紅利」。

可遺憾的是,多數人並沒有學會如何準確分配自己的時間,就像從來就不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命運。

這時候,其實我們最應該首先轉換思維,因為時間永遠是存量,上帝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普通人應該想的是如何利用第三個 8 小時創造人生的不同。

因為從另外一個角度,你可以這麼想:

在過去的幾個經濟周期中,很多人借用槓桿致了富,有的靠貸款買了房,有的靠負債上了市,可這其中唯獨沒有你。

可現如今呢?之前的遊戲規則被清零,大家又重新站到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難道這對你而言不是一個機會嗎?

正所謂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更何況冬天來了,你認為下一個春天還遠嗎?

3

問題

往往意味著新的機會

有句話說得好,問題的出現,往往就伴隨著機會。

公司的問題,是你晉升的機會;

客戶的問題,是你提供服務的機會;

自己的問題,是你成長的機會;

老闆的問題,是你取得信任的機會...

而整個形勢的問題,或許是你破土而出的機會。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經濟形勢不好確實會讓整體的消費變差,可這並非就意味著大家都不消費了,錢就不好賺了。

反之,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做「口紅效應」,又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它的意思是說,雖然大家相對收入減少了,看似買不起什麼房車家電這些大件的耐用商品了,然而他們仍然會把閒錢用於消費那些 「廉價的非必需品」。

比如雖然我買不起 LV 的包包了,但是買個屈臣氏的口紅總還可以吧;雖然我買不起家庭影院了,但我在手機愛奇藝上充個會員總還可以吧...

換句話說,「口紅效應」 的產生,本質上是一種消費觀念的替代效應。

再比如,上一次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催生出了一個新晉日本首富——柳井正,他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地深耕於服裝零售行業,其背後公司品牌的名字叫做 「優衣庫」。

除此之外,經濟低谷同時也讓美國的電影公司崛起,迪斯尼建立起了世界級的品牌,中國的盛大網路遊戲與此同時逆市飄紅。

由此可見,越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有些行業越是暗流湧動,如相對快銷品、影視遊戲、教育醫療等等。

這些領域往往是反周期逆生長,越是在經濟蕭條的時候越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然而,這個現象又能給到我們什麼啟發?

首先,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你要知道經濟越繁榮的時候,競爭也就越激烈,即便你眼前遍地是機會,但總會有更聰明的人能搶在你前面。

你曾經也許會埋怨世界不公平,為什麼自己沒早生 10 年。因為機會有時候就像是賭注,錯過了 「槓桿牛市」,瞬間好像就丟掉了好幾套房。

然而如今正值低潮期,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好過,尤其是原本比你更強大的對手。

正所謂 「船大難掉頭,無事一身輕」。此時你最應該做的就是發現周期裡所蘊藏的機會,因為低谷後的下一個等待一定是高峰。

其次,你要處處用 「存量思維」 警惕自己:勿以錢少而不賺,勿以事小而不為。

很多事情在逆境下的操作,與在順境下的操作是完全不同的。

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轟油門是沒錯的,但如果走的是雪地還想著踩油門就有點糊塗了。

好比前面提到的,傳統網際網路是基於用戶規模的爭奪戰,而如今網際網路創業是一場搶用戶時間的戰爭,本質上是取得信任。

從前你可能有 100 個客戶,你每天想的是如何將其變成 1000 個,可現在更多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為現有的這 100 個人提供深度價值,讓他們離不開你。

或者換個角度說,未來的存量市場裡,所有事情都會回歸第一性原理。

比如產品,服務,最重要的還有信任... 人們都傾向於事物的確定性,一錘子買賣賺大錢的概率會越來越小。

最後,堅持自我進化,重視 baby step 的巨大魔力。

一個人最大的阻礙,不是外界而是自己。在我看來,每個人都像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既有進化的過程,也有高低起伏的周期。

自我進化並不是永恆的,它會圍繞基準曲線上下波動,而其最大的阻礙就是 「自我」,因為它會擾亂一個人的認知。

正如過去很多卓越的企業,當他們在經濟形勢不好時會發現自己深陷泥潭,根本無法自拔。

這是因為過去 10 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伴隨的紅利消失,所有商業邏輯和競爭邏輯發生了變化,很多企業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自信,也沒有了註定成功的金科玉律。

再回到個人層面,正所謂 「30 年河東 30 年河西」,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遠的 winner。所以無論任何時候,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不同周期的更替時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可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耐性,能夠在機會不屬於你的時候安心修煉。

除此之外,一個人更有可能產生成就的時刻,就是別人都在 「冬眠」 的時候。

畢竟,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都聽過。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是高手,唯一反超差距的地方,不正是別人打瞌睡的地方嗎?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寒冬裡的陽光,才往往顯得更加耀眼。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雲核變量金融交易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當代普通人如何才能奮鬥突破階層?
    目前網上有一種主流言論,叫「社會階層固化」、「階級上升通道逐漸關閉」。普羅大眾,芸芸眾生,生活在我們這個神奇的國度裡,感覺到階層日益固化。普通人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階層躍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當他的命運也只能到這裡了,沒有關係並且讀書之路也被堵死了,失去了突破這個階層的可能性。02一個朋友總結說,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膽大的人通過遊走在灰色地帶,還是富裕了很大一批人的。現在的社會比那時候會好一些,但是通過個人的奮鬥想突破階層更加艱難了。
  • 普通人如何才能成功逆襲突破固有階層?
    現代社會已遠沒有階級的說法,但社會階層在無形中是真實存在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教授,保羅·福塞爾在《格調》一書中就把社會分為九個階層。而4-6級大致屬於中產階級,他們可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6-9就是貢獻青春和勞動價值的人。即使在同一級別,體制內與體制外不僅僅社會地位有很大差別,在其他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也差別甚大。更殘酷的是,階層不僅存在,而且還很固化。特別是處於中產階段的第4-6級,由於向上流動的空間不足,稍有不慎(如生病、投資失利等)就只能向下層流動。
  • 如何突破階層的障壁?
    這不是廢話嗎?也許你會認為是廢話,但是我看完後在心裡反反覆覆默念了好幾遍又好幾遍——「用正確的思想做正確的事情,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沒有經歷過大腦作業系統升級的人,很難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在我們奮鬥的道路上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高富帥」階層開始涉足Filecoin 請珍惜時代給普通人逆襲的機會
    「高富帥」階層開始涉足Filecoin 請珍惜時代給普通人逆襲的機會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智者說,生活中總是需要一些愛好和樂趣。不過,時代在變,不同年齡層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喜好。
  • 普通人跨越階層的秘密
    這是一本寫給普通人的書。李笑來從普通人一步一步實現財務自由依靠的就是定投,為此提出:定投改變命運。這是一本好書,一本進入投資界必讀的踐行手冊,裡面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李笑來實戰過並取得優異成績的寶貴經驗。值得每一位終身學習者和投資界的人士不斷品讀的書。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階層固化焦慮下最大的投資機會!
    今天君臨想聊的,便是這關於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問題,以及教育行業的投資機會。1、再論階層固化1)什麼是社會階層?在西方社會學中,馬克思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提出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重標準:經濟標準、政治標準、社會標準,也即所謂的財富、權利和聲望。
  • 楊東平: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它將素質教育、為學生減負的主張與客觀存在的社會差距、教育分層的功能誇張為「階層固化」「寒門無門」的恐嚇,籍以煽動和販賣焦慮,是培訓機構慣常的策略,這些年來這類文字可謂泛濫成災,試看下圖。
  • 窮人家庭怎樣才能突破階層
    通常我們說的努力奮鬥的意義是為了將來能夠獲得一份理想的事業,拿到一份滿意的薪水,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比較愜意。其實這樣的行為背後,都指向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而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那必定要讓自己生活在社會中更高的階層。
  •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3個方法,用好任何一個都可實現階層跨越
    在這個高競爭的時代,普通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跨越階層,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可能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這句雞湯,但這個社會從來就不缺少努力的人,而真正能夠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是極少數。為什麼呢?因為努力從來都只是改變命運的前置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不信看看整天忙碌在流水線上的工人就知道了,他們已經夠努力了,但他們的命運並不會有任何改變。
  • 我所親眼目睹的中國階層分化: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平民階層子女...
    因為經濟形勢始終在變,中國面積廣闊各地發展水平更是千差萬別,用某個絕對值來區分三者,顯然十分被動。正確的方式是,用相對比例區劃。小創這裡給出相對樂觀和相對悲觀兩種比例,大家可以自相考量。相對悲觀的分類比例大概是——平民:中產:富裕=90:9:1;相對樂觀的分類比例大概是——平民:中產:富裕=70:20:10。
  • 誰說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打破社會階層固化很容易!
    這幾天,有篇文章在網上瘋傳,大意是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已經相當固化,普通民眾的上升通道正在關閉。若非天生奇才、相貌出眾,在這個時代,想實現社會階層的躍遷,比買彩票中大獎還難。難道沒有天賦、才華和美貌,就真的沒有可能打破現有階層嗎?
  • 過去四十年,普通人逆襲的七次機會,2020年的逆襲機會在哪?
    都2020年了,我們還有下一個機會嗎?如果有的話,在哪裡?回頭看,在這40年中,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機會,大概5-7年就會出一次。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看看過去四十年裡,改變命運的故事,或許可以為我們的將來指引方向。高考歸來1978年,高校招生恢復全國統一考試。龍門陡開,江鯽飛躍,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一夕噴湧。
  • 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如果要區分的話,那就是優勢階層的家長更為焦慮。只要看看在北京海澱、朝陽「推娃」的激烈競爭,所謂的「雞娃」「牛娃」——簡直要把學校辦成「養殖場」了——情況就一目了然。  調查非常清楚地顯示,越是大城市、越是優勢家庭、越是重點學校的學生,其教育焦慮越深,對課外培訓花費的時間和資金也越多。課外培訓已經成為加大階層差距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基本現實。
  • 從「庚款留學」看社會階層
    普通人奮鬥個幾代都達不到。網上常見的爭論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因素(金錢),另一種是精神因素(素質教養品味眼界),哪種重要?其實兩者都重要。一般情況下,經濟因素優先,而精神因素在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尤其目前中國的現實是,有了經濟,才能發展精神,很多階層符號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光有精神因素,缺乏經濟基礎,不是不可能,很難。
  • 華為「天才少女」年薪156萬:普通人靠什麼脫階層?
    可以說在任何一個環節內出了小小問題,都可能會導致失去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在最終入選的4名「天才少年」中,有一個女孩名為姚婷,她有著漂亮的外表,超高的智慧,因此受到了大家的讚揚。02.姚婷,出生於湖南益陽,父母均是普通階層人士,並沒有任何外在的優秀條件。根據她的高中班主任回憶,姚婷的高中成績並不拔尖,但是個人十分自律,學習習慣非常好。
  • 清華教授言論引家長眾怒,你接受孩子是普通人,那我們普通家長呢
    這位清華教授表示,自己很懶,是那種不戰而降的媽媽,而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意在告訴家長們,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此言一出,引起網友大量討論。那麼你願意讓自己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嗎?先別急,看完下面三個觀點,你再回答:1.階層正在固化不可否認,應試教育在加速社會階層流通,創造更多屌絲逆襲的機會。
  • 「農民的兒子」菅義偉當選首相,日本社會給普通人的機會有多少?
    在日本社會,給普通人的機會到底有多少? 日本政壇:二代的天下 菅義偉曾在發表競選演講時說:「就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要努力也能立志當首相」。 而這背後所反映的恰恰是日本社會階層高度固化,「二代」可以從父母家族那裡繼承「地盤」、「招牌」(即知名度)和「錢包」(即資金力量)這三大法寶。而普通人想要從政,則需要從零開始。這導致了日本政治整體偏向於保守,缺乏改革的動力,因而在日本,便很難出現像盧武鉉和文在寅這樣的變革者。
  • 一生中實現階層躍遷的三次機會,高考、下海、分房,第四次在哪?
    ◎作者 | 俞聞如果說有哪一個詞,能夠最輕易地觸及全民的敏感神經,那就是「階層」了。階層流動、階層躍遷、階層跌落,階層固化,圍繞著「階層」的種種討論,背後是人們為生存和子女教育展開的激烈競爭,也承載著全社會的悲歡和焦慮。在中國,階層是否已經真正固化?
  • 普通人如何逆襲跨越階層?事實證明只有三條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制度的越來越完善,對於底層階層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大的跨越越來越難,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作為芸芸眾生之中的普通人如何才能實現草根逆襲,成功跨越階層呢?無非只有以下幾種方式:一、通過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