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導師和國外的supervisor,學術路上為我掌燈

2020-12-11 中青評論

摘要

中青評論

無論是親密的師門,還是專業的「監督人」,文化差異不應該影響導師指導的最終結果,即學生在學術上有所突破,順利畢業。

今年2月,在國內碩士畢業8個月後,我從隆冬中的北京來到了盛夏裡的雪梨,在陌生的環境中開始了我的博士學習。澳大利亞學制和英國相似,博士沒有必修的課程,再加上文科博士往往都是獨立研究,導師是博士生最重要的指導和支持的來源。我所在的系,一名博士生有2-3名導師,根據學生與導師研究方向上的匹配程度,系裡會明確每位導師負責的比重,一個學生有來自不同系的導師也很常見。我的兩位導師有主副之分,主導師算不上「大牛」,但是在其領域內也小有名氣;副導師則是一位工作熱情十足的「青椒」。

導師的英文是supervisor,直接翻譯是「監督人」,字面上並沒有「教」和「師」的含義;在這裡,如果想問對方的導師是誰,很普遍的方式是「Who are you working with?」(你和誰一起工作)。這是我體驗到的澳大利亞師生關係與國內最大的不同——導師更像同事,是工作上的前輩,明確地處於「公私界限」中「公」的那一邊。

在國內攻讀人文社科專業研究生的同學,對「師門」這個詞想必不會陌生,同一位導師的學生之間互稱「師兄」「師姐」「師弟」「師妹」,是十分普遍的事。「師門」暗含的意思,是一個「家庭」,導師的身份酷似「家長」,「如師如父」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師生關係的出發點。對我來說,碩士時期的「師門」在承擔學習、學術上的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歸屬感。我的導師在學術上極其嚴格,在生活中則真誠地關心著每一個學生。我們「師門」不僅每周有讀書會,還經常聚餐、一起出遊。同學們大多數是異地求學,老師還邀請我們去家中過元旦、過中秋節,大家的關係非常好,稱得上親密。

在博士階段,雖然我的兩位導師非常關心獨自離家生活的我,但更多時候,他們都是以一種非常「職業」的方式和我相處交流。我與導師有固定的見面時間,每次見面都會約定下次見面討論的內容,並且他們都會詢問我需要什麼幫助。導師的指導以我的需求為主,而不是他們主動去「教」,這種指導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研究興趣和進展,其背後是導師與學生的平等工作關係。至於「師門」的概念,似乎並不存在,第一次與導師見面,導師完全沒有提到她的其他學生。我們系每周有固定的社交時間,大家一起喝酒談天、交流感情,但這是整個系的活動,並不限於哪個「門」。

雖然在西方文化中,導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但導師對於學生來說是「上級」、掌握著更大的權力也是事實。如何保障學生與導師相處時的權利、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獲取幫助,是澳大利亞高校非常重視的事情。每年的博士生年審在審核學生的同時,也在審核學生對於導師的滿意程度;如果學生對導師有任何不滿,更換導師有一套規範的流程,並不是一件難辦的事情。這種將師生關係納入規則和程序之中的做法,也進一步去除了師生關係中的「人情」糾纏。

從各個方面來說,我都是非常幸運的。我在碩士期間接受了非常規範的學術訓練,我的導師在學術上公正,在生活中親切;現在的兩位導師認真負責,同時總是給我積極的反饋和充足的支持,他們並不是刻板印象中嚴厲刻薄、毫無人情味的supervisor。然而,我個人的幸運並不代表這兩種師生關係都是完美的,國內部分導師公私不分,以「家長」自居,無限度地支配學生的自由,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而外國導師中則有不少人在指導方式上缺少人情味,導致導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很難建立起信賴關係,甚至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

然而,在我看來,無論是導師還是supervisor,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學術上指導學生,師生關係的中心都應該是學生的學術研究。無論是親密的師門,還是專業的「監督人」,文化差異不應該影響導師指導的最終結果,即學生在學術上有所突破,順利畢業,拿到學位。我想念我碩士時期的師門「家庭」,也享受我現在的博士生活,我知道,當我陷入思考困境,或者論文寫作遇到難題的時候,可以隨時向我的導師們求助,他們也願意時刻做我求學路上的掌燈人。

撰文/郭佳

微信編輯/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焦點

  • 國內的導師和國外的supervisor:殊途而同歸
    今年2月,在國內碩士畢業8個月後,我從隆冬中的北京來到了盛夏裡的雪梨,在陌生的環境中開始了我的博士學習。澳大利亞學制和英國相似,博士沒有必修的課程,再加上文科博士往往都是獨立研究,導師是博士生最重要的指導和支持的來源。
  • 國內和國外讀大學到底有哪些差別
    國內和國外讀大學到底有哪些區別?切讓過來人為咱們細細分析這個問題。   先把重點放在開頭,如何「兼收並蓄」:   1. 問問在國外大學的導師有沒有國內的contact,可不可以把你介紹給那個國內的人。以這個人為起點,把在國內的人脈慢慢擴散出去。會對國內資源了解、人脈有效擴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 國外讀博與國內讀博相比,哪個含金量更高?聽聽導師的建議
    由於這幾年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優秀學子選擇國外的優質的教學和科研平臺深造,同時國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歡迎中國學生來交流訪問和攻讀學位,再加上海歸博士回國後的待遇和平臺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國外攻讀博士的思路幾乎成為讀博學長必會考慮的一個選項了。
  • 考研路上如何選擇導師
    另外,報考這類導師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優勢是,行政型的導師因為職務的關係,在業內很知名度較高,和很多相關單位都有接觸,通常有合作關係或者參加評審,這些對學生找工作來說也算得上是隱性優勢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導師有國外留學經歷的話,一般會和國外大學或企業有合作關係,如果自己的外語水平或者學術能力達到要求,會有較多機會申請出國留學。
  • 同濟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本科生「學術之星」、研究生...
    同濟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本科生「學術之星」、研究生「學術先鋒」揭曉 來源:校團委、科研管理部   時間:2020-12-10  瀏覽
  • 解放程式設計師雙手之Supervisor
    它是通過fork/exec的方式把這些被管理的進程當作supervisor的子進程來啟動,這樣只要在supervisor的配置文件中,把要管理的進程的可執行文件的路徑寫進去即可。也實現當子進程掛掉的時候,父進程可以準確獲取子進程掛掉的信息的,可以選擇是否自己啟動和報警。
  • 導師:英語口語複試用上這些詞彙和短語,加分!
    convenient往來通達 unobstructed大學情況大學生活成績 marks, scores成績優秀 with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新生 freshman大二 sophomore大三 junior大四 senior導師
  • 為何國內高校部分碩士生導師甚至博士生導師的學歷是碩士?
    小西在大學做老師,對於碩士生導師、博生生導師遴選有點了解。本質上,導師的遴選和學歷之間存在聯繫,會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為青年教師(青椒),近幾年進入高校教學和遴選為碩士導師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優秀的一批博士畢業生。但是,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遴選的條件是有差異的,相對來說,能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的,不管什麼學歷,學術能力和地位都不會差。
  • 國內碩士和國外碩士哪個更有「含金量」?對此你怎麼看?
    眼下國內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在國內讀本科的學生,現在直接讀國外的碩士,那麼就國內碩士與國內碩士而言,哪一個更有「含金量」?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結合自己在國外的同學以及在國內同學的對比後,在此想提出我的觀點:總體而言,國內碩士含金量更高。
  • PhD|DBA|PsyD|理論國內博士和國外博士有區別嗎?
    小編跟大家說說博士後和博士有什麼區別,國內博士後和國外博士後有區別嗎?PHD全稱是哲學博士,它是高級學銜之一,通常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是指擁有人對其知識範疇的理論、內容及發展等都具有相當的認識,能獨力進行研究,並在該範疇內對學術界有所建樹。因此,哲學博士基本上可以授予任何學科的博士畢業生,例如工程科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工程學博士, 教育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教育博士等。
  • 學術期刊惡性循環:好文章流向國外 國內多剩人情
    好文章流向國外,剩給國內的多是一些人情稿件,又不乏抄襲作假之流  人情論文將部分科技期刊推入惡性循環  「輕者給予3~5年不允許刊發其論文的處罰,情節嚴重者,將以適當方式予以公布,終生不刊用該作者的論文,通報國家基金資助部門,並轉請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 「導師評價網」,看看你的導師評價如何?
    評價內容包括學術水平、科研經費、學生補助、師生關係、工作時間及學生前途等方面。目前院校範圍包括中國、美國、歐洲、日韓、新加坡等地的主流高校和院系。  導師項目太少,你根本沒有練手機會。3. 見不到導師,你會被散養/被副導帶/被博士帶。4. 導師摳門,不捨得花錢,嚴格控制報銷,甚至你要為項目墊錢。5. 導師雜事或私活太多,不能靜下來寫文獻。6. 導師散養,你得不到任何指導。7. 導師性格不好,控制欲過強,經常威脅恐嚇你。8.
  • 國外碩士申請國內博士,如何?
    還有些朋友說真佩服我的堅持,要是他們早放棄了。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包括我今天要說的武大申請,並不是得到一個失敗的結果之後我才另謀出路的,而是同步進行的。可以看到,其實12月、3月和6月是最忙的。但其實因為今年疫情影響,很多事情都延後了,不然應該是12月和2、3月是最忙的,因為國內博士、CSC申請一般都是集中在3、4月。
  • 高校招聘重「海歸」 國內博士畢業再到國外讀博
    可在上周末舉辦的2016博士生招生面試交流會上,記者發現,2000多名參會的研究生中,不少人本身已是博士生,他們打算博士讀到一半甚至是取得國內博士學位後,繼續出國讀博。多名受訪者表示,做出這番打算主要看重國外高校的科研實力及研究生教育水平,另外國內大學招聘重「海歸」輕「土博」的趨向,也倒逼立志走學術路線的人不得不出國「鍍金」。
  • 「冷」學中的掌燈人——南昌大學教授楊柱才創新教育之求索
    楊柱才對哲學著作有著別樣的情懷,從中國古代的先秦諸子百家到西方哲學史,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哲學著作,他都會去學校圖書館找來讀,「因為覺得自己讀的不夠嘛。」這份情懷一直持續至今——他的辦公室更像是一個資料室,書架足有兩米高,佔據了整個辦公室三分之一的空間,被各種各樣的哲學書籍填得滿滿當當。
  • 讀研選擇國內還是國外?本篇文章讓您全明白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量,各位準備考研的同學可能會問了:「國內考研和出國讀研,區別到底在哪呢?」1、申請難度國內考研人數龐大,競爭激烈。研究生考試在每年的12月份統一進行筆試,筆試通過之後進行複試,筆試成績相對來說更加重要。國內考取985、211類學校難度係數較大。
  • 海歸教授:知名學者帶頭往國內學術期刊投稿的時代已來臨
    我和這幾個期刊的編輯都有接觸,感覺和大家以前的吐槽完全不一樣,編輯們都在卯足勁往前發展。下面談談我了解到的國內學術期刊發展的幾點新變化。1)國內學術期刊發展速度遠超國際學術期刊。前幾天JCSU召開了青年編委會議,會議中期刊主任介紹國內科技類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以近27%的平均年增長率在增加,遠超國外學術期刊的增長速度。
  • 去國外讀研 與國內有啥不同?
    一部分學生為考研已經做了一兩年的準備;而一部分同學則是迫於就業、實習的壓力,匆匆加入考研大軍之中;還有一部分同學則屬於「跟風」考研,雖然早就決定要考研,但在複習上卻沒怎麼下工夫。隨著考研時間的臨近,不少考生開始緊張和焦慮起來。  越來越多的國內學子將目光轉向海外,並掀起一股海外讀研熱潮。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到海外讀研?如何選擇讀研目的國家、院校和專業?
  • 人生路上的導航 - 願作辛勤舟子,茫茫學海與桃李共渡-記我的導師...
    人生路上的導航——談談我的導師王伯雄教授●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 楊博淙   入選理由: 教學上,他兢兢業業;科研上,他嚴謹求實。他用經常的微笑告訴學生「什麼事情都可以找我聊」;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學生「不要迷信外國,要發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