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下稱「中國產權協會」)主辦、山東產權交易中心(下稱「山東產權」)承辦的推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融合發展要素市場化配置論壇暨推廣「山東模式」經驗交流會在濟南召開。山東產權主導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山東模式」,在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
山東產權成立於2003年,是由省國資委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2015年12月,山東產權加掛省公共資源(國有產權)交易中心牌子。聯合省政府採購中心,形成了一個管 「買」、一個管「賣」,「一個平臺、兩個中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模式。自此,山東產權逐步將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納入公共資源交易體系,通過企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打造了「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山東模式」。「『讓天下沒有無用的資源』是山東產權的企業使命,其內涵既包括各種資源的資產化,也包括各類資產的資本化。」山東產權黨委書記、董事長苗偉這樣闡釋企業的發展理念。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省要素市場建設的主體之一,山東產權多年來從健全產權市場體系、提升產權市場功能、建設產權市場生態著手,著力打造高標準綜合性要素交易市場。
健全產權市場體系方面,山東產權通過設立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山東藍色經濟區產權交易中心等專業平臺,在橫向上拓展要素板塊,豐富交易品種;通過市場合作方式,與省市縣三級合作設立分支機構,建立政府單位、交易主體、服務機構三方合作互通機制;通過平臺孵化方式,在金融服務、信息科技、政策研究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不斷延伸服務能力。
提升產權市場功能方面,山東產權堅持市場化發展,探索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業務品種,在實現「國資全覆蓋」的同時,積極拓展非國資業務;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搭建全品類在線、全流程運營、全鏈條管理的信息化平臺;根據客戶需求,不斷創造新的交易方式,為客戶提供高端化、個性化和集約化服務。
建設產權市場生態方面,山東產權積極探索合作共贏的市場運營模式,實現與各相關市場主體的共贏發展。將融資方、投資方、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納入完整的市場體系,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權生態圈」;開拓基金投資、「法拍貸」「中標貸」等業務,為客戶打造一站式、全流程要素融資服務;融合金融、科技、採購等多層級生態圈,同時搭建「產權雲」數據服務平臺,為生態圈建設提供支撐。
「作為『山東模式』的探索者和見證者,山東產權充分發揮了體制、模式、科技、市場、自律等5大平臺優勢,堅定不移走集團化、生態化之路,為全國產權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山東產權黨委副書記、總裁王利說。
一直以來,山東產權採用企業化方式運作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現了管辦分離、政企分開、有效監管、簡政減負的良好效果。通過企業化運營,山東產權將市場競爭機制貫穿到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提高了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益,促進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截至目前,山東產權通過市場化方式盤活錯配低效閒置報廢要素資源、優化增量資源配置,已累計完成要素融資額6400餘億元。
一個合格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不僅要具備交易場所、信息發布系統、交易系統等基本功能,也要配套金融、科技、諮詢等服務體系。經過多年創新發展,山東產權積極構建以資本交易、信息科技、大眾投行為三大支柱,以招標、司法輔助、國企採購等眾多社會化服務主體為擴展的科學架構,重點打造資本交易、信息科技、大眾投行、社會服務四大矩陣,實現了一個集團平臺上多種業務「全面開花」、齊頭並進的生態化發展局面。
同時,利用網絡科技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山東產權建立了一整套網上操作、信息管理和電子監察系統,確保交易全過程陽光透明運行。並充分發揮高市場效應以及公益性、公信力的「一高二公」屬性,不斷完善「陽光平臺」功能,在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基礎上,開創了通過資源要素直接融資的新形式。
截至目前,山東產權聚集了企業國有資產、金融資產、行政事業資產等16大要素板塊,除企業增資、股權轉讓、實物資產、指標權益、租賃權等交易品種之外,又成功拓展了金融不良資產、版權、著作權等36個新交易品種。截至2019年底,山東產權國有資產交易成交金額259.40億元,較去年增加109.32億元,增長72.54%,為山東省國有資產增值126.03億元,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三。
中國產權協會會長吳汝川評價說,作為經濟大省、國資大省,山東在本輪國資國企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均走在全國前列。山東產權作為山東省國資監管服務平臺和新舊動能市場轉化平臺,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建立深化共享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創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的「山東模式」。(來源 大眾日報 記者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