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第六屆中國統計開放日之際
■ 本報記者 陳怡鳳/文
今年年初,供職於北京某房地產公司的苗稀終於下定決心買房了。她在仔細研究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後發現:「2014年7月北京二手住宅價格開始出現同比環比雙降,今年年初環比又有抬頭跡象,深入分析後我感覺2月底買應該比較合適!」果然,在拿到房本之後不到一周,她所在的小區房價開始緩慢上漲。
今年8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沈浩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的網址和介紹,引來眾多師生點讚。「這種覆蓋面廣、信息權威的數據資源平臺,對我們科研將提供很大的幫助。」一位數據新聞專業的本科生對記者表示。
從房價數據中尋找買房時機、從宏觀經濟數據中分析資本市場未來走勢、從政府統計數據中尋找研究課題......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統計素養的提升,統計數據與百姓生活之間的聯繫也變得日益緊密,統計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近年來,中國政府統計主動作為,勇於創新,統計服務民生的領域正在不斷拓展,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民生統計體系不斷完善
為更好地反映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變化,近年來,各級政府統計機構緊緊圍繞民生問題重點開展調查研究和專題分析,不斷增強關注民生、服務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完善民生統計體系,不斷拓展民生監測領域。
人口統計是民生統計的基礎,它不僅牽涉到每一個家庭,關係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的未來,而且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商業和服務的分布等等,幾乎所有的規劃都需要參照人口的總量、分布、結構等指標。搞好人口普查,掌握人口信息,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從1949年至今,我國已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遙感技術、PDA等技術的使用,以及由上千萬人組成的普查大軍,有力地提升了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和數據質量。在每兩次人口普查之間還會進行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今年11月1日零時起,我國將在境內開展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調查對象將涉及抽取的6萬個小區共約1400萬人。
為了更全面反映全國整體就業情況的變化,國家統計局正全力推進就業統計的改革完善工作,包括將調查範圍由大城市擴大到全國所有地級城市,每月調查樣本約為12萬戶;增加反映就業質量方面的內容;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對調查過程的質量控制,進一步提高調查數據質量。今年7月起,各級統計機構已開始組織試調查,並於明年正式組織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中國失業率調查也將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邁上與國際接軌的新臺階。
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是重要的民生統計內容之一,2012年12月1日,國家統計局在農民工輸入地調查制度的基礎上,正式啟動了全國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這標誌著一直分開實施的城鄉住戶調查正式走向統一調查,一直分別發布的城鄉居民收支數據也將走向統一。多年來,在幾十萬記帳戶持之以恆的細緻工作下,一筆筆收支數據逐漸轉化為居民收入水平、構成、來源和增長情況,成為黨政機關和普通百姓了解居民消費支出水平、構成、去向,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據。
各級統計機構還積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民生統計服務。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系統、「一體化住戶調查電子記帳系統」、手持PDA採價設備在官方統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百度、阿里巴巴、卓創資訊等企業的大數據資源也正在成為官方統計的重要參考資料……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廣泛武裝下,民生統計數據的獲取也變得更加及時、真實和準確。
在常規調查之外,針對棚戶區、貧困縣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各類專項調查也都是民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5月,為深入了解農村的民情、民意、民生狀況,國家統計局組織各地調查總隊,深入近1500個鄉村,走訪近2萬戶農村住戶,掌握了調查村和調查戶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形成了《千村調查優秀報告文集》。
解決民生問題 統計數據當助手
統計數據不僅是百姓生活的體溫計、體檢表,更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出臺各項惠民政策的重要決策依據。從指標體系的頂層設計到數據質量的嚴格把關,從調查方案的解釋說明到宏觀形勢的分析研判,中國統計人建設現代統計體系、引導經濟升級推動民生改善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政府和公眾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問題日益關注,「將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著眼點以及落腳點」也逐漸成為一種共識。為了進一步增強統計的反映能力,提供更加及時、可靠的統計數據,國家統計局重塑了統計生產流程,實現了統計調查全流程的規範、透明和可控。為了更好地發揮統計指標體系對經濟發展的引導和導向作用,數易其稿的《基於需求的反映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統計指標體系》正式印發,包括了民生改善、經濟穩定、資源環境等8個方面,覆蓋GDP增長率、居民消費率、城鎮化率、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之比等40多個公眾關切的核心綜合指標。
當前,新經濟、新業態層出不窮。經濟發展到哪裡,統計就跟蹤反映到哪裡。2015年8月3日,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全社會電子商務交易額;近幾年,在勞動力調查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各級調查隊就「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就業」等問題定期展開專項調查,國家統計局專家多次針對就業、創業形勢發布相關數據並進行深入解讀……
創新服務方式 便捷為民助民
統計數據來源於民眾,又服務於民眾。只有及時、全面地發布統計數據,不斷加強統計指標的詮釋和數據解讀工作,幫助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統計數據,才能真正發揮統計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導向作用。
近年來,國家統計局始終把強化統計服務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體現服務意識,突出服務特色。例如,為方便用戶查詢人口信息,國家統計局人口司研究開發了「人口普查數據在線分析系統」;住戶辦縮短大中城市調查戶消費記帳時間,減輕調查戶消費記帳負擔。
針對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統計需求,國家統計局不斷創新服務手段,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使公眾獲取統計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便捷、高效、智能。新版的國家統計資料庫在多次擴充、升級之後,資料庫指標已達4萬個左右,數據量770多萬筆,在線製圖制表、數據可視化、地圖數據等功能也令官方統計數據變得更加易於獲取、生動直觀;「掌上資料庫」移動資訊客戶端,以及「統計微訊」和「中國統計」等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成為統計資訊發布的重要環節……
在國家統計局積極引導下,各地統計系統不僅主動求變,而且善於求變,各種方式手段創新紛呈迭出,使統計服務民生從紙面上、概念上跳脫出來,化為了整個統計系統實實在在的行動。例如,藉助政務微博蓬勃發展的勢頭,上海、重慶、天津、四川雅安、廣東番禺等地的統計機構紛紛推出政務微博,在與網友的溝通和交流中發布統計諮詢、普及統計知識;北京、上海、浙江統計系統等積極打造跨部門常規數據共享平臺,為人們搜集和使用數據提供了極大的便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統計服務民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廣大統計工作者唯有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大局意識,勇於擔當,奮力改革創新,才能更加及時全面地反映百姓的訴求憂思,為推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作出統計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