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統計監測結果
中國統計學會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的要求,中國統計學會和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繼續對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簡稱DLI)進行監測。測算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分別為71.57%、60.35%、58.22%和 62.04%(見表1、表2、表3)。
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和公眾評價(公眾評價暫未開展)六大方面,共42項指標(見附件1)。指數的計算與合成借鑑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等有關方法,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其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介於0至100之間,根據指標權重合成分類指數和總指數(計算方法及指標解釋見附件2、附件3)。
表1 2000-2012年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 | |||||||||||||
單位:% | |||||||||||||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東部地區 | 46.39 | 47.98 | 49.72 | 51.20 | 52.73 | 54.45 | 56.90 | 59.61 | 61.62 | 64.49 | 67.10 | 69.38 | 71.57 |
北京 | 64.08 | 66.37 | 68.16 | 69.51 | 73.52 | 75.59 | 78.20 | 81.35 | 82.85 | 84.90 | 85.33 | 87.64 | 90.18 |
天津 | 53.11 | 56.12 | 58.92 | 59.85 | 61.52 | 63.05 | 65.90 | 68.11 | 69.95 | 72.83 | 74.90 | 76.74 | 78.65 |
河北 | 38.14 | 39.47 | 40.88 | 41.86 | 42.66 | 44.78 | 46.62 | 48.68 | 50.58 | 53.37 | 56.60 | 58.79 | 60.27 |
上海 | 62.01 | 63.39 | 63.75 | 66.78 | 68.58 | 70.34 | 72.64 | 75.76 | 76.46 | 79.12 | 82.49 | 84.24 | 85.53 |
江蘇 | 46.25 | 48.01 | 49.80 | 52.17 | 54.85 | 56.08 | 58.46 | 61.65 | 63.97 | 68.01 | 70.95 | 74.11 | 77.02 |
浙江 | 49.07 | 50.54 | 51.86 | 53.70 | 54.94 | 58.10 | 60.90 | 63.16 | 65.00 | 67.69 | 70.96 | 72.56 | 75.43 |
福建 | 45.80 | 47.33 | 48.86 | 50.31 | 51.47 | 52.58 | 54.27 | 56.77 | 59.71 | 61.99 | 63.73 | 66.43 | 68.54 |
山東 | 41.76 | 42.86 | 44.82 | 46.60 | 47.47 | 49.32 | 52.39 | 55.19 | 57.05 | 59.72 | 61.71 | 63.92 | 65.67 |
廣東 | 50.54 | 52.43 | 54.50 | 54.82 | 56.31 | 57.28 | 59.45 | 62.03 | 63.85 | 66.21 | 68.75 | 70.64 | 72.85 |
海南 | 40.55 | 41.71 | 42.88 | 43.25 | 43.97 | 44.93 | 46.70 | 48.91 | 49.78 | 52.85 | 55.54 | 58.63 | 61.44 |
中部地區 | 36.85 | 38.39 | 39.59 | 40.61 | 41.80 | 43.45 | 45.54 | 48.42 | 50.30 | 53.19 | 55.51 | 58.04 | 60.35 |
山西 | 34.31 | 35.71 | 38.36 | 38.87 | 39.52 | 41.44 | 44.67 | 47.62 | 48.46 | 52.24 | 54.54 | 56.57 | 59.77 |
安徽 | 36.13 | 37.14 | 37.99 | 38.49 | 40.48 | 41.18 | 43.42 | 46.31 | 49.08 | 52.24 | 54.60 | 57.89 | 60.09 |
江西 | 35.80 | 37.41 | 39.52 | 40.98 | 42.25 | 44.83 | 46.13 | 49.56 | 52.13 | 54.62 | 56.63 | 58.70 | 60.46 |
河南 | 35.85 | 37.54 | 38.64 | 40.26 | 41.30 | 42.70 | 44.76 | 47.46 | 49.03 | 51.58 | 53.76 | 56.72 | 59.04 |
湖北 | 40.35 | 41.20 | 42.71 | 43.53 | 44.37 | 45.97 | 48.41 | 51.18 | 52.67 | 55.75 | 58.08 | 60.02 | 62.41 |
湖南 | 37.89 | 40.32 | 40.45 | 41.23 | 42.38 | 44.60 | 46.23 | 49.03 | 50.97 | 53.72 | 56.36 | 58.69 | 60.88 |
西部地區 | 34.18 | 35.31 | 36.80 | 37.58 | 38.57 | 40.40 | 42.10 | 45.44 | 47.07 | 50.05 | 52.64 | 55.43 | 58.22 |
內蒙古 | 35.78 | 36.64 | 37.73 | 38.73 | 40.36 | 43.15 | 45.38 | 50.21 | 49.67 | 52.39 | 54.69 | 56.85 | 59.14 |
廣西 | 34.83 | 36.51 | 38.30 | 39.15 | 40.01 | 42.42 | 43.86 | 46.34 | 47.64 | 51.09 | 52.93 | 54.33 | 57.55 |
重慶 | 36.14 | 37.79 | 39.11 | 40.36 | 42.45 | 44.94 | 47.50 | 51.08 | 53.38 | 56.41 | 59.49 | 63.69 | 65.87 |
四川 | 35.46 | 38.17 | 39.86 | 40.02 | 40.92 | 42.56 | 44.79 | 48.92 | 50.63 | 53.64 | 55.92 | 58.95 | 61.54 |
貴州 | 28.66 | 29.55 | 31.01 | 31.97 | 33.23 | 36.29 | 37.24 | 40.17 | 41.19 | 44.40 | 47.93 | 51.21 | 54.07 |
雲南 | 35.42 | 33.79 | 34.99 | 36.25 | 37.15 | 38.79 | 39.58 | 42.96 | 44.69 | 47.77 | 50.13 | 52.95 | 56.20 |
西藏 | 30.09 | 32.10 | 33.72 | 34.94 | 36.39 | 35.80 | 38.82 | 39.88 | 40.94 | 43.40 | 46.32 | 47.85 | 50.65 |
陝西 | 38.21 | 38.86 | 40.04 | 40.01 | 40.57 | 41.32 | 43.59 | 47.01 | 50.12 | 52.67 | 56.14 | 58.79 | 61.63 |
甘肅 | 29.31 | 30.41 | 32.19 | 33.07 | 34.30 | 35.33 | 35.90 | 38.40 | 40.35 | 43.15 | 45.58 | 49.60 | 52.40 |
青海 | 31.06 | 31.97 | 33.58 | 34.95 | 35.43 | 36.82 | 38.91 | 39.81 | 41.01 | 42.93 | 45.82 | 48.68 | 51.93 |
寧夏 | 31.37 | 32.29 | 34.33 | 35.41 | 36.86 | 37.89 | 40.09 | 43.28 | 44.90 | 46.68 | 49.92 | 50.80 | 53.88 |
新疆 | 30.92 | 31.11 | 32.51 | 34.67 | 34.35 | 35.49 | 37.17 | 39.90 | 41.54 | 44.46 | 47.12 | 49.42 | 52.10 |
東北地區 | 40.32 | 41.48 | 43.01 | 44.43 | 45.51 | 46.56 | 48.68 | 51.18 | 53.11 | 55.63 | 57.97 | 60.03 | 62.04 |
遼寧 | 42.42 | 43.59 | 44.90 | 46.88 | 48.04 | 49.89 | 52.29 | 54.44 | 56.41 | 58.81 | 61.21 | 64.07 | 65.84 |
吉林 | 40.18 | 41.78 | 43.18 | 44.46 | 45.83 | 45.85 | 47.66 | 50.67 | 52.59 | 55.01 | 57.21 | 58.77 | 60.28 |
黑龍江 | 38.11 | 38.94 | 40.79 | 41.70 | 42.49 | 43.37 | 45.37 | 47.88 | 49.76 | 52.47 | 54.82 | 56.32 | 58.96 |
表2 2000-2012年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年均增長情況 | ||||
單位:% | ||||
| 2001-2012年 年均增長 | 「十五」期間 年均增長 | 「十一五」期間 年均增長 | 「十二五」以來 年均增長 |
東部地區 | 3.68 | 3.26 | 4.27 | 3.28 |
北京 | 2.89 | 3.36 | 2.45 | 2.80 |
天津 | 3.33 | 3.49 | 3.50 | 2.47 |
河北 | 3.89 | 3.26 | 4.80 | 3.19 |
上海 | 2.72 | 2.55 | 3.24 | 1.83 |
江蘇 | 4.34 | 3.93 | 4.82 | 4.19 |
浙江 | 3.65 | 3.44 | 4.08 | 3.10 |
福建 | 3.42 | 2.80 | 3.92 | 3.71 |
山東 | 3.84 | 3.38 | 4.58 | 3.16 |
廣東 | 3.09 | 2.54 | 3.72 | 2.94 |
海南 | 3.52 | 2.07 | 4.33 | 5.18 |
中部地區 | 4.20 | 3.35 | 5.02 | 4.27 |
山西 | 4.73 | 3.85 | 5.65 | 4.68 |
安徽 | 4.33 | 2.65 | 5.80 | 4.91 |
江西 | 4.46 | 4.60 | 4.78 | 3.33 |
河南 | 4.24 | 3.56 | 4.71 | 4.80 |
湖北 | 3.70 | 2.64 | 4.79 | 3.66 |
湖南 | 4.03 | 3.31 | 4.79 | 3.93 |
西部地區 | 4.54 | 3.40 | 5.44 | 5.17 |
內蒙古 | 4.28 | 3.82 | 4.85 | 3.99 |
廣西 | 4.27 | 4.02 | 4.53 | 4.27 |
重慶 | 5.13 | 4.45 | 5.77 | 5.23 |
四川 | 4.70 | 3.72 | 5.61 | 4.90 |
貴州 | 5.43 | 4.83 | 5.72 | 6.21 |
雲南 | 3.92 | 1.83 | 5.26 | 5.88 |
西藏 | 4.44 | 3.54 | 5.29 | 4.57 |
陝西 | 4.06 | 1.58 | 6.32 | 4.78 |
甘肅 | 4.96 | 3.81 | 5.23 | 7.22 |
青海 | 4.38 | 3.46 | 4.47 | 6.46 |
寧夏 | 4.61 | 3.85 | 5.67 | 3.89 |
新疆 | 4.44 | 2.80 | 5.83 | 5.15 |
東北地區 | 3.66 | 2.92 | 4.48 | 3.45 |
遼寧 | 3.73 | 3.30 | 4.17 | 3.71 |
吉林 | 3.44 | 2.68 | 4.53 | 2.65 |
黑龍江 | 3.70 | 2.62 | 4.80 | 3.71 |
表3 2012年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及其分類指數 | ||||||
單位:% | ||||||
| 發展與民生 指數 | 經濟發展 指數 | 民生改善 指數 | 社會發展 指數 | 生態建設 指數 | 科技創新 指數 |
東部地區 | 71.57 | 81.77 | 75.71 | 69.75 | 72.82 | 47.20 |
北京 | 90.18 | 99.60 | 91.22 | 83.70 | 80.51 | 92.65 |
天津 | 78.65 | 94.88 | 80.68 | 73.93 | 76.28 | 58.03 |
河北 | 60.27 | 66.47 | 67.59 | 69.87 | 65.06 | 13.03 |
上海 | 85.53 | 99.80 | 85.49 | 79.33 | 79.79 | 71.38 |
江蘇 | 77.02 | 84.82 | 77.01 | 71.49 | 74.14 | 76.81 |
浙江 | 75.43 | 81.79 | 83.15 | 67.61 | 74.61 | 62.99 |
福建 | 68.54 | 79.29 | 73.48 | 69.66 | 76.29 | 27.92 |
山東 | 65.67 | 74.42 | 71.92 | 68.16 | 69.99 | 28.35 |
廣東 | 72.85 | 87.86 | 75.51 | 65.52 | 74.49 | 51.71 |
海南 | 61.44 | 69.64 | 68.03 | 69.81 | 68.12 | 11.60 |
中部地區 | 60.35 | 65.74 | 66.04 | 68.16 | 65.83 | 19.64 |
山西 | 59.77 | 66.86 | 64.89 | 70.23 | 59.71 | 20.66 |
安徽 | 60.09 | 64.35 | 64.77 | 66.04 | 68.74 | 21.96 |
江西 | 60.46 | 65.28 | 68.05 | 69.46 | 67.46 | 12.91 |
河南 | 59.04 | 62.56 | 64.79 | 67.93 | 65.58 | 18.17 |
湖北 | 62.41 | 69.75 | 68.97 | 67.23 | 64.10 | 26.75 |
湖南 | 60.88 | 67.73 | 65.68 | 69.19 | 67.26 | 17.46 |
西部地區 | 58.22 | 66.73 | 61.81 | 66.45 | 62.07 | 18.02 |
內蒙古 | 59.14 | 76.31 | 62.63 | 65.01 | 63.23 | 7.97 |
廣西 | 57.55 | 63.97 | 62.49 | 65.61 | 66.98 | 10.74 |
重慶 | 65.87 | 76.04 | 68.52 | 66.80 | 72.49 | 32.67 |
四川 | 61.54 | 67.63 | 62.53 | 68.47 | 65.33 | 32.83 |
貴州 | 54.07 | 62.17 | 58.22 | 65.47 | 58.92 | 6.89 |
雲南 | 56.20 | 63.03 | 58.64 | 69.92 | 63.19 | 7.89 |
西藏 | 50.65 | 58.02 | 54.70 | 68.95 | 48.80 | 3.03 |
陝西 | 61.63 | 68.90 | 62.41 | 70.70 | 63.77 | 30.17 |
甘肅 | 52.40 | 60.98 | 59.95 | 61.34 | 51.17 | 10.02 |
青海 | 51.93 | 64.39 | 58.51 | 62.80 | 46.95 | 6.99 |
寧夏 | 53.88 | 66.89 | 61.17 | 61.03 | 50.93 | 9.79 |
新疆 | 52.10 | 65.86 | 63.38 | 57.18 | 46.23 | 6.14 |
東北地區 | 62.04 | 75.86 | 67.67 | 68.22 | 62.61 | 16.66 |
遼寧 | 65.84 | 80.01 | 69.28 | 70.24 | 71.19 | 20.47 |
吉林 | 60.28 | 73.26 | 67.31 | 69.68 | 57.91 | 12.32 |
黑龍江 | 58.96 | 72.96 | 66.08 | 64.85 | 56.15 | 15.41 |
附件1:
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單位 | 權重 |
經濟發展 (20.0) | 經濟增長 | 人均GDP | 元 | 3.0 |
GDP指數 | 上年=100 | 2.0 | ||
結構優化 |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 % | 3.0 | |
居民消費佔GDP比重 | % | 3.0 | ||
高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 | % | 3.0 | ||
城鎮化率 | % | 3.0 | ||
發展質量 | 全社會勞動生產率 | 元/人 | 3.0 | |
民生改善 (26.0) | 收入分配 | 城鄉居民收入佔GDP比重 | % | 3.0 |
城鄉居民收入比 | 農村=1 | 3.0 | ||
生活質量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5 |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 元 | 2.5 | ||
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 | % | 1.5 | ||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 平方米 | 1.5 | ||
城鎮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佔住宅開發面積比重 | % | 0.5 | ||
網際網路普及率 | % | 1.5 | ||
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輛 | 標臺 | 1.5 | ||
平均預期壽命 | 歲 | 2.0 |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 | 2.0 | ||
每千人擁有社會服務床位數 | 張 | 2.0 | ||
勞動就業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2.5 | |
社會發展 (21.0) | 公共服務支出 | 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 | 元 | 2.5 |
區域協調 | 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 | - | 2.5 | |
文化教育 | 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 % | 2.5 |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2.5 | ||
衛生健康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 ‰ | 2.5 | |
社會保障 | 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 % | 2.5 | |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佔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 | % | 1.5 | ||
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佔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 | % | 1.5 | ||
社會安全 | 社會安全指數 | % | 3.0 | |
生態建設 (20.0) | 資源消耗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3.0 |
單位GDP水耗 | 噸/萬元 | 3.0 | ||
單位GDP建設用地佔用 | 畝/萬元 | 3.0 | ||
環境治理 | 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 | % | 2.0 | |
工業「三廢」處理達標率 | % | 2.0 |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 | 2.0 | ||
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 | % | 2.0 | ||
環境質量指數 | % | 3.0 | ||
科技創新 (13.0) | 科技投入 | 萬人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 | 人年 | 3.5 |
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 | % | 3.5 | ||
科技產出 | 高技術產品出口佔總出口比例 | % | 3.0 | |
萬人專利授權數 | 件 | 3.0 | ||
公眾評價 | 公眾滿意 | 人民群眾對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滿意度 |
|
|
註:①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建設用地佔用均按2000年價格計算。②公眾評價暫未開展。 |
附件2:
權重確定、指數計算方法與數據來源
1.權重確定方法
權重值的確定直接影響綜合評估的結果,權重值的變動可能引起被評估對象排列順序的改變。所以,合理地確定綜合評估發展各主要因素指標的權重,是進行綜合評估能否成功的關鍵問題。本體系採取常用的專家打分法(即Delphi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2.指數計算方法
發展與民生指數是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公眾評價暫未開展)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一維度都是構成具體方面的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其測評方法主要借鑑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測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單個指標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間,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合成發展與民生指數。此種方法測算的指數不僅橫向可比,而且縱向可比;不僅可以比較各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指數的相對位次,而且可以考察每個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歷史進程。
(1)指標上、下限閾值的確定
在計算單個指標指數時,首先必須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而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關鍵是確定各指標的上、下限閾值。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主要是參考2000-2009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相應指標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小康社會目標值,對有些比例指標還參考了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值。將第個指標的實際值記為,權重為,下限閾值和上限閾值分別為和,無量綱化後的值為。
(2)指標無量綱化
無量綱化,也叫數據的標準化,是通過數學變換來消除原始變量(指標)量綱影響的方法。
正指標無量綱化計算公式:
或 (1)
逆指標無量綱化計算公式:
或 (2)
(3)分類指數和總指數的合成
①分類指數的合成方法
本體系由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五個分類組成(公眾參與暫未開展)。將某一類的所有指標無量綱化後的數值與其權重按公式(3)計算就得到類指數。
(3)
②發展與民生指數的合成方法
將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前41個指標無量綱化後的數值與其權重按公式(4)計算就得到發展與民生指數。
(4)
3.基礎數據來源
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監測按年度進行,大部分監測數據主要來源於各類統計年鑑,如《中國統計年鑑》、《各省、區、市統計年鑑》、《中國教育統計年鑑》、《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中國衛生統計年鑑》、《中國環境統計年鑑》、《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鑑》、《中國社會統計年鑑》、《中國能源統計年鑑》等。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預期壽命來源於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非普查和調查年份採用外推方法計算。
附件3:
發展與民生指數指標解釋
1.人均GDP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對於地區,GDP中文名稱為「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時期內按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GDP。計算公式為:
人均GDP=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註:GDP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2.GDP指數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價值量指標,其價值的變化受價格變化和物量變化兩大因素影響。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是把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換算成按某個固定期(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從而使兩個不同時期的價值進行比較時,能夠剔除價格變化的影響,以反映物量變化,反映生產活動成果的實際變動。
GDP指數是根據兩個時期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得到,在現有的統計體系中通常選擇上年,或者1978年為基期。本指標體系中該指標選擇上年為基期,即上年=100,其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3.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指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即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服務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
計算公式為: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 第三產業增加值 ÷ 國內生產總值×100%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4.居民消費佔GDP比重
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並由本住戶消費了的貨物和服務,其中的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和付酬的家庭僱員提供的家庭和個人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
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指居民消費支出與GDP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5.高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
高技術產品產值指高技術產業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
高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指高技術產業產品產值與工業總產值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科技統計資料。
6.城鎮化率
指城鎮人口數量佔總體人口數量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城鎮化率 = 城鎮人口 ÷ 人口總數×100%
本指標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鄉劃分標準統計的城鎮人口數。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7.全社會勞動生產率
指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勞動者(從業人員)的勞動效率。它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反映該國家(地區)經濟實力的基本指標之一。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人口統計資料。
8.城鄉居民收入佔GDP比重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之和佔GDP的比重,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城鎮常住人口,農村居民純收入等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乘以農村常住人口。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人口統計資料、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9.城鄉居民收入比
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以農村為1)。計算公式為:
城鄉居民收入比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帳補貼後的收入。計算公式: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交納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帳補貼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在一段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按城鎮人口平均計算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農村居民純收入指農村居民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後的收入總和。計算公式:
農村居民純收入=總收入-稅費支出-家庭經營費用支出
-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內部親友支出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在一段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按農村人口平均計算的農村居民純收入。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12.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
指居民用於食品消費的支出佔消費性支出(城鎮)或生活消費支出(農村)的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於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飲食的支出總和。計算公式為:
恩格爾係數=(城鎮居民食品支出÷消費性支出×100%)×城鎮人口比重+
(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費支出×100%)×(1-城鎮人口比重)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指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和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的加權平均。計算公式為:
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指城鎮居民按人平均的現有住房的建築面積。現住房計算總建築面積時以房屋產權證或租賃證為準。建築面積可按使用面積乘以1.33計算得出。
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指農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住房的室內面積。房屋面積從內牆線算起,不包括房屋結構(如牆、柱)佔用的面積,多層建築按各層面積總和計算。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牆等主要部分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磚木結構是指梁、柱、承重牆等主要部分是用磚、石和木料建造的。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14.城鎮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佔住宅開發面積比重
保障性住房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性租賃房(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戶型面積、供應對象和租金水平,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等群體出租的住房)、城市棚戶區改造房、林(墾、煤)區棚戶區改造房以及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房等。計算公式為:
由於數據所限,本指標用經濟適用房面積來表示保障性住房面積。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資料。
15.網際網路普及率
指一段時期內網際網路使用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資料、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16.每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輛
指報告期末每萬人平均擁有的公共運輸車輛的標準運營車數,單位為標臺。標準運營車數即為不同類型的運營車輛按統一的標準當量折合成的運營車數。計算公式為:
標準運營車數=Σ(每類型車輛數×相應換算係數)
各類型車輛換算係數標準:
類別 | 車長範圍(米) | 換算係數 | 類別 | 車長範圍(米) | 換算係數 |
1 | >5~7 | 0.7 | 5 | >16~18 | 2.0 |
2 | >8~10 | 1.0 | 6 | >18 | 2.5 |
3 | >10~13 | 1.3 | 7 | 雙層 | 1.9 |
4 | >13~16 | 1.7 |
|
|
|
註:每類車長的上限值均含在本級中。 |
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統計資料、公安部門統計資料。
17.平均預期壽命
指一個人口群體從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齡(歲)。平均預期壽命是根據分年齡死亡率,通過編制生命表得到的。由於需要分年齡死亡數據,為了保證分年齡死亡數據的代表性,必須從規模較大的調查中獲得死亡數據。我們可以利用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樣調查獲得的死亡數據計算平均預期壽命。其餘年份的數據採取根據聯合國推薦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各階段提高幅度,參考年度1‰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進行推算,以此對指標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和評價。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1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指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數佔農村人口總數的百分比。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衛生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19.每千人擁有社會服務床位數
指每1000人口中擁有社會服務床位的數量。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20.城鎮登記失業率
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城鎮單位中的不在崗職工、城鎮私營業主、個體戶主、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之和的比。
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21.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
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之上,由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來提供、旨在保障個人生存權和發展權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基本生存服務,包括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二是基本發展服務,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三是基本環境服務,包括交通通信、公共設施和環境保護等;四是基本安全服務,包括公共安全、國防安全等。這裡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是指包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文化、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住房保障等支出。
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指在一段時期內按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財政部門統計資料。
22.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
指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異係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n為轄區內地區個數,為地區i的人均GDP,為n個地區的平均人均GDP。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反映的是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情況,值越大,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23.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指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文化及相關產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範圍包括: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以及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根據各類文化活動的特點,兼顧相關標準,將全部文化產業活動劃分為10大類別:①新聞出版發行服務;②廣播電視電影服務;③文化藝術服務;④文化信息傳輸服務;⑤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⑥文化休閒娛樂服務;⑦工藝美術品的生產;⑧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⑨文化用品的生產;⑩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
計算公式為: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 ÷ 國內生產總值×100%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
24.平均受教育年限
指一定時期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人均接受學歷教育(包括成人學歷教育,不包括各種非學歷培訓)的年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P為本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Pi為具有i種文化程度的人口數,Ei為具有i種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數係數,i則根據我國的學制確定。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人口統計資料。
2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產嬰兒從出生到滿5歲時的死亡概率。
數據來源:衛生部門統計資料。
26.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指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人口佔政策規定應參加人口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基本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五項,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為重要,所以在計算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時只計算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
資料來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資料或統計部門勞動保障統計資料。
2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佔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
是反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相對於農村一般消費水平所能達到的生活質量。計算公式為: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按照當地維持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適當考慮用電、用水、燃料等所需費用確定,並隨著當地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化、經濟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適時調整。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28.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佔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
是反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相對於城鎮一般消費水平所能達到的生活質量。計算公式為: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當地維持城鎮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適當考慮用電、用水、燃料等所需費用確定,並隨著當地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化、經濟發展和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適時調整。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住戶調查資料。
29.社會安全指數
是一個合成指數,表示社會安全的狀態。指一定時期內,社會安全的幾個主要方面(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產安全等)的總體變化情況。其中,社會治安採用萬人刑事犯罪率指標;交通安全採用萬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鐵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標;生活安全採用萬人火災事故死亡率指標;生產安全採用萬人工傷事故死亡率指標。計算公式為:
資料來源:法院、公安、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統計資料。
30.單位GDP能耗
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每生產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所消耗的能源總量。計算公式為:
註:GDP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
資料來源:統計部門能源統計資料。
31.單位GDP水耗
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每生產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用水總量。計算公式為:
註:GDP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
數據來源:水利部門統計資料、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32.單位GDP建設用地佔用面積
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每生產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所佔用的建設用地面積。計算公式為:
註:GDP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
數據來源:國土資源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33.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
環境汙染治理投資指在汙染源治理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中,用於形成固定資產的資金,其中汙染源治理投資包括工業汙染源治理投資和「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兩部分。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汙染源治理投資與「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之和。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指環境汙染治理投資在GDP中所佔比重。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環保部門統計資料、統計部門國民經濟核算資料。
34.工業「三廢」處理達標率
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的算術平均。計算公式為:
其中,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是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的算術平均數。
資料來源:環保部門統計資料。
3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與生活垃圾產生量比率。在統計上,由於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運量代替。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指用衛生填埋、堆肥、焚燒等工藝方法處理生活垃圾的總量,即生活垃圾在無害化處理廠(場)處理的垃圾總量。
計算公式為: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資料。
36.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城鎮生活汙水處理量與城市生活汙水產生量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
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指城鎮居民每年排放的生活汙水,用人均係數法測算。計算公式為:
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城鎮生活汙水排放係數×市鎮非農業人口×365
城鎮生活汙水處理量指報告期內汙水處理廠處理的城鎮生活汙水總量。由於汙水處理廠不僅處理生活汙水,也處理一部分工業廢水。因此,計算公式為:
城鎮生活汙水處理量=汙水處理廠處理的城鎮生活汙水總量-處理的工業廢水總量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資料。
37.環境質量指數
環境質量是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地質環境、噪聲等環境要素優劣的一個綜合概念。由於環境統計數據的限制,環境質量指數的計算目前暫由水環境、大氣環境、綠化等環境要素構成,待條件成熟時,再加其他。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包括: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地表水達標率和國土綠化達標率。計算公式為:
其中:
(1)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指轄區內城市全年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即空氣汙染指數API小於或等於100的天數)佔總天數比例的平均值。
(2)地表水達標率:指轄區內各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斷面全年監測結果均值按相應水域功能目標評價達標的斷面數佔總斷面數的比例。計算公式:
(3)國土綠化達標率:指轄區內森林覆蓋率與目標值23%的比率。計算公式:
數據來源:環保部門、林業部門統計資料。
38.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
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由參加R&D項目人員的全時當量及應分攤在R&D項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務人員的全時當量兩部分相加計算。一個折合全時當量是一人年。例如,一個人在R&D活動上花費了30%的正常工作時間而70%的時間用於其他工作,則其折合全時當量為0.3。
萬人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指每萬個地區人口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科技統計資料。
39.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
指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R&D)經費支出佔同期GDP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研究與試驗發展(R&D)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科技統計資料。
40.高技術產品出口佔總出口比例
指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佔同期出口總額的比重。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科技統計資料。
41.萬人專利授權數
專利授權數指報告年度內由國內外智慧財產權行政部門向調查單位授予專利權的件數。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反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和設計成果情況。萬人專利授權數指按年度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專利授權數。
計算公式為: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科技統計資料。
42.公眾對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滿意度
主觀指標,採用民意調查得到,用于衡量公眾對於各地發展與民生改善的主觀感受和認可程度。此指標暫未開展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