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8日電 早晨七點多,蟹農老顧準時下湖,準備去位於陽澄湖東湖的養殖基地撈大閘蟹。當被問到今年收成時,身材削瘦的老顧含蓄的伸出一根手根頭,「100萬。」
話音剛落,老顧便開船出發了。今天,與他合作的每日優鮮訂單足有500多盒,需要撈4000多隻大閘蟹,這對於年過六十的老顧著實是個體力活。老顧看著遠方湖面,「兒子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上海工作,不願意回來養蟹,」他身邊沒有人幫忙。
晚下網 晨起籠 40畝湖水「聚寶盆」
經過15分鐘的水程,養殖基地到了。老顧打開閘門,「昨天下午六點多下的地籠,」他緩緩將地籠拉出湖面,只見滿滿一兜大閘蟹正大展拳腳,爭搶著往外爬。
老顧說,今年天氣好,沒有颱風和高熱天,大閘蟹個頭大,收成比往年好。老顧看著生龍活虎的大閘蟹格外開心,一邊將個子小的、殼軟的放回湖中。「不夠規格的大閘蟹不能給顧客,殼軟的蟹剛脫完殼,口感不好,得再養一段時間。」
大閘蟹生性兇猛,出湖後的蟹就打架,鉗斷同伴蟹腳很常見,老顧要立刻用網兜把大閘蟹們疊放整齊,減少蟹的挪動空間。「每個地籠能收一兩百斤蟹,」老顧一邊嘀咕,一邊把船劃到下一個地籠前。
手口相傳的古法養蟹技能不能丟
有的蟹農為了蟹長得大就直接投餵非天然的飼料,老顧搖搖頭說,那不行,養大閘蟹不能投機取巧,祖輩傳下來的古法養殖才最適合陽澄湖大閘蟹。
每年2月底、3月初放蟹苗,蟹小吃得不多,3天餵一次,進入8月蟹脫第四次殼時進入猛長期,改成每2天餵一次。將玉米、海魚混合在一起均勻地撒在湖面上,「餵食有講究,餵太多,蟹太飽不愛動,餵太少又吃不飽,長得慢,」只有經驗豐富的老蟹農才能把握好量。
除玉米海魚外,大閘蟹也吃水草和湖裡的小魚、小蝦、螺螄,「大閘蟹很厲害,用鉗子夾螺螄,一夾一個準。」每年老顧會為蟹專門種植水草,一方面為了蟹爬上來脫殼,蟹也會吃,高熱天氣時還能為蟹擋陽光,也能保持水質。
純天然飼料、好的水質、足夠的運動量,讓陽澄湖大閘蟹形成自己獨特的品質:青背、白肚、黃毛、青爪,肉質回甘。
「蟹二代」瞧不上百萬生意的秘密
在外鄉人眼裡,陽澄湖人都自帶「年薪百萬」光環。而土生土長的小顧毅然放棄的原因何在?在他眼裡養蟹是一份「靠天吃飯」的危險生意——不光需要人努力,重點得老天幫忙。
「前幾年的颱風把兒子嚇到了,」老顧回憶到,有一年刮颱風,他不放心非要去湖裡看一趟,剛出基地,颱風就來了,風啊雨啊全往身上招呼,只能緊緊抓住圍欄樁,風停了,手都麻了,「回到家時兒子都嚇壞了,以為我回不去了。」
養蟹最怕的就是颱風和高熱天氣,颱風一來,圍欄一倒,蟹全跑了,一年白忙活。老顧說,高熱天氣會讓蟹在湖底缺氧而死。前年的高熱天氣,讓老顧的收成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
雖有慘痛經歷,但養蟹已有16個年頭的老顧,依然一年365天都泡在湖裡,哪怕過年過節也要去養殖基地看看。
六旬老顧終「觸電」 每日優鮮幫大閘蟹1小時「爬」上餐桌
老顧的誠信與堅守使他成為每日優鮮百裡挑一的合作夥伴。
老顧說,陽澄湖120平方公裡,水質優良,水草豐茂,酸鹼度適中,為東、西、中三湖。東湖。他的養殖基地在東湖,湖深1.5-2米,湖底硬淤泥少,適合大閘蟹活動。「一方水土養一方蟹,外地蟹在陽澄湖活不過兩天,」他說,這些年「洗澡蟹」讓正宗陽澄湖大閘蟹名聲受損,他想把100%正宗陽澄湖大閘蟹送上消費者餐桌。
帶著這一願望,老顧與每日優鮮合作,原來讓他頭疼的包裝、運輸、售賣等工作由每日優鮮來負責,他只需要專心養蟹就行。
「大閘蟹是冷血動物,在運輸中怕高溫,蟹農們都怕,」老顧說到,「現在好了,每日優鮮用自己的冷藏車運輸,還能品控檢測、死蟹賠付,還能1小時送到家,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下午兩點多,綁蟹工人將大閘蟹綁好、裝箱,老顧與每日優鮮駐廠人員點好數,這時,每日優鮮冷藏車已測完車溫準備好。4小時後,老顧親手養大的正宗陽澄湖大閘蟹將經由每日優鮮送上消費者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