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400名小學生有18個靠溜索過江上學,有雙鞋就很幸福

2020-09-13 陸興榮頻道

大家好,我是陸興榮。

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是多少人嚮往的旅遊聖地,但你不知道的是,在雲南省福貢縣馬吉鄉布臘村,對400名7到13歲的小學生而言,「走路上學」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為怒江之隔,雲南布臘村民族小學全校52名傈僳族學生中, 有18個孩子每天都靠著一根尼龍繩、一個自製的滑輪,從200米的鋼索上滑過日夜奔騰的怒江,來到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上課的時候,課桌裡除了書包還有滑輪。

怒江兩岸, 這樣的小學生多達400名,而我作為一個雲南羅平大山裡的農村娃,看完《走路上學》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被打動的同時也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小山村,艱苦的生活,那段日子似苦實甜。

而怒江旁《走路上學》裡的瓦娃和娜香,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 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一個轉眼就是生離死別,那麼小的年紀,那麼可愛的姐姐,被大江吞噬了生命。

01

想走路去上學的故事

電影《走路上學》豆瓣評分8.1,是一部令人感動,頗具人文情懷的電影,它以雲南怒江貧困山區兒童溜索求學為主題的一部勵志兒童影片。

2009年上映後,提名了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並一舉獲得了優秀少兒影片獎、新人編劇獎、優秀少兒男演員、女演員等4項提名,成為13屆華表獎的最大熱門。

這部電影記錄著瓦娃和娜香一家人的生活,日子清苦,但有著無所欲求的幸福,農活、炊飯、遊戲,睡覺前的悄悄話……怒江,一江之隔的「路」,在這個地方幾乎成了夢想,姐姐娜香只能靠危險的滑索遛過江讀書。

7歲的瓦娃也總盼望著終將一日長大,被媽媽允許可以獨自滑去課堂。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地溜滑索進入學校去聽課的瓦娃,邂逅了來支教的聶老師。

聶老師從深圳長途跋涉來到這所貧困的學校,當她看到那麼冷的天,班級裡的學生都穿著拖鞋上學,她驚呆了。隨後,立馬組織深圳的朋友向這裡捐款鞋子與主動拿著尺子給孩子們測量腳的尺碼,去家訪給了娜香送上了一雙漂亮的紅雨鞋。

在商店裡,聶老師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給自己的弟弟買一雙鞋子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幫忙付錢給瓦娃買了一雙新的鞋子。在渡江的時候,姐姐為保護弟弟的新鞋,一個不小心掉進江裡了,就再也沒回來。自此,瓦娃得了抑鬱症,受到打擊不願意說話。

聶老師非常用心地給瓦娃做輔導並開導他,最終說服瓦娃的父母讓孩子上學。後來一座新的橋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來,只是橋修好了,人卻不在了。

有一種兒童片適合所有成年人觀看,比如《走路上學》,因為它始終圍繞著「希望、理解、愛」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題材幼稚,卻對現實中人的心態做深入觸探,真實又感人。

下面我會結合影片,從真善的視角來解讀這部電影的所承載的夢想和希望。現代都市的豐裕便利與世相繁華都無法企及真善所帶來的溫情,《走路上學》以平實而真實的故事、動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畫面,還有小狗忠誠與靈性, 以及片中所傳達出的積極向上溫情動人的力量無不令人深深感動。

02

久病床前仍有孝,中風阿奶顧兒孫

有一句俗語說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那麼他的孩子很難做到孝順。

《走路上學》中娜香媽媽自己種菜餵雞、料理家務、照顧2個孩子,伺候臥榻的婆婆,但她對婆婆絲毫沒有嫌惡。

阿奶生病了需要看醫生,瓦娃媽媽走到江邊,看了又看,還是沒敢過去,自告奮勇渡江卻一下子激怒了媽媽,堅決不允許瓦娃度江。

「姐姐渡江那是要去上學,你不行,瓦娃,你要是敢渡江,我打斷你的腿」。

姐姐娜香放學回到家,二話不說,直接嫻熟地渡江去請醫生,在她的懇求下醫生終於不情願地、冒著生命危險渡江來了,奶奶得救了,醫生回城裡了。

農村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說出了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孝道,意思就是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的贍養父母,讓他們每天都能夠吃飽穿暖,保持愉悅的心情,盡心盡力的服侍和照顧,是做兒女應盡的義務。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娜香媽媽多年如一日,用自己柔弱的雙手書寫了「久病床前仍有孝」的新篇,阿奶榻後,她煮湯煎藥,熬粥請醫生,一點也不怠慢,剛從滾水裡取出的雞蛋, 也要一一擺在拼盤裡, 全部端到婆婆病床邊,她的孝、善、真、美值得我們稱頌並效仿。

那天要雲南評選好媳婦,我個人覺得可以把「久病床前仍有孝」作為比照的第一標準,你同意麼?我想這也是電影要傳達給觀眾的一個思想吧。

娜香出事後,村長一行人到家中看望阿奶:「娜香在學校可乖了, 您老放心好了。」——這個善良的白色謊言闡釋了什麼叫孝道,給觀眾心裡留存更多的是一份感動。

阿奶中風說不了話,卻用無聲的手語細膩地傳達著對兒孫的呵護和關愛,我們能看出此時的阿奶想說:「把煮熟的雞蛋給瓦娃留一個」、「我好久沒見到娜香了,她去哪了」,這一幕幕展現在觀眾眼前,打了一遍又一遍的執著的手勢總是揪疼觀眾的心,令人潸然淚下。

03

瓦娃:「學校裡每個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腳。」

娜香的學校來了新聶老師,來到我們的雲南福貢縣馬吉鄉,給學校的小孩子穿上了好看的水鞋。做家訪時,她和娜香一起渡江,留給了娜香一雙漂亮的紅雨鞋,瓦娃從姐姐手裡要了過來,愛不釋手,抱著入夢。也正是因為這雙紅雨鞋,瓦娃答應了媽媽再也不偷著溜索,留在家裡。

媽媽讓瓦娃把紅色的小鞋還給姐姐, 還揚手要打倔強頂嘴的弟弟時,娜香懇要求把鞋留給弟弟,真是姐妹情深啊。

第二天早上上學的時候,瓦娃把鞋子又還給了姐姐,我想正是因為懂事的他不忍姐姐仍穿著拖鞋溜索,最讓人感動的是:「瓦娃抱著鞋要還給姐姐時, 卻毫無顧忌地先用衣袖給姐姐擦乾淨腳, 然後默默地幫姐姐穿上鞋」,並說:「學校裡每個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腳」。

一雙雨鞋兩人讓, 卻把髒腳衣袖拭。一雙髒腳,多少人掩鼻向隅,瓦娃用衣袖給姐姐擦乾淨腳,娜香也無數次地打來熱水,幫弟弟輕柔地按摩腳丫,再細緻地擦乾水。

同是一雙腳,導演通過娜香一家人日常的生活經歷和心靈體驗出發,用真實又不乏靈性的鏡頭語言,把姐弟間靜靜流淌著不可言喻的溫暖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瓦娃和姐姐的感情深厚,非常愛自己的姐姐,姐姐不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更是他的希望。而淳樸善良的娜香,為了保護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裡去世。所以,姐姐不在了,弟弟心裡的那盞希望的燈也滅了,一句話也不肯說。

說到這裡,從電影中我們還能看到充滿愛的形象,給孩子帶來希望與關懷的聶老師,她和孩子們這一份感情,不是親情,勝似親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像聶老師這樣的人,給予學生忘我奉獻的師愛,是前進路上無數個像瓦娃一樣孩子的指路明燈,這種博大無私的真善同樣可以讓自己的衣袖去擦拭另一個人的髒腳,擦拭掉冰冷,傳遞人間溫暖。

04

孩子和紙風車:總有一種感動讓你笑著流淚

影片開始的鏡頭裡,瓦娃沒有玩伴,只有一條忠實憨厚的土狗陪伴在他的周圍,常常一個人在自家的房頂上自娛自樂,也許是他望眼欲穿地等著姐姐回來一起玩耍。

這對只發乎真心,道法天然的手足情深,不分彼此得小姐弟彼此相互眷顧,用彼此明媚的笑容承受著生活賦予的苦難:

  • 瓦娃只有7歲,本該上學的年紀卻受到了媽媽的阻攔,不能獨自溜索過江。但在如此美好的年紀,也讓觀眾看到、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內心,他很要強,有著自己的小任性,偷偷地過江去學校聽課,偷學唐詩。姐姐背不出詩的窘境下,他脫口背出,姐姐高興又納悶。
  • 從來沒有上過學的瓦娃用數豆子的方法幫姐姐解乘法題,姐弟倆吃飯前要玩跳房子,飯後和姐姐一起玩在學校做手工課的時候做的風車,姐弟憧憬著,能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學,小鳥一般從新修的橋上飛過……

看第二遍的時候,我還注意到:姐姐把聶老師買給弟弟的鞋抱在懷裡的笑,是陽光、幸福的一笑,是晴朗、明媚的笑,仿佛能看到姐姐一秒鐘都不想等的把這雙鞋送到姐姐的腳上。影片的這一特寫,牽動著觀眾的心,洋溢著樸素、溫馨, 縈繞著淡淡的幸福。

但突然的悲劇接踵而來,姐姐娜香為了抓住將要滑落江中的鞋從溜索上墜下……悲愴的雲南安魂曲的一詠三嘆下,最美的轉頭一笑,卻被怒江永遠的定格。

瓦娃很愛姐姐,姐姐更是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一幕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讓觀眾感受到了來自內心的悲傷,同時也展現出這份姐弟情難能可貴。

一如活潑的瓦娃封閉了自己,再也沒說過一句話,獨自坐在石壁上懷念和姐姐的往昔,夢裡笑容猶明媚,畫裡風車寫憂傷,石牆上用粉筆畫著風車、橋、還有牽著手的姐姐, 畫外音響起的還是姐弟倆嘻戲時的笛聲。

瓦娃被帶去溜索上學,不經意看到姐姐掉落在江裡的紅雨鞋,他玩命地衝向了那雙在巖石上的紅雨鞋。

電影鏡頭再次鎖定孤獨的孩子和一支無聲無息旋轉著的紙風車,當瓦娃舉著手裡的紅風車像往常一樣奔跑到滑臺上等姐姐放學回家時,娜香再也見不到弟弟凝視自己的眼神。

風車轉啊轉,像滑索的滑輪似的……但瓦娃會懂,那個「蕩鞦韆」般遊戲的身影,那個溫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續的美好,只代表了永遠。

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總有一種讓你笑著流淚。

陽光下,希望工程幫助了瓦娃們牽著姐妹們的手, 小鳥一般從橋上飛過……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學卻不能上學,實在讓人心酸。

《走路上學》這部電影自然卻又不缺乏溫情,電影很感人,但它不是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以原汁原味的構思、獨特的兒童視角,別有寓意地傳遞一種在艱難生存環境下人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貧苦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嚮往,更是譜寫了一曲人性最純美的愛和真善。

05

感慨萬千的結尾,橋在國家的政策下順利落成

影片結束,字幕緩緩浮出,一幀黑白照片的右側幾行說明:「故事取材於國家級貧困縣——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本片具備真實的依據。

這是一部有價值的好電影,是中國近年來最優秀的一部兒童電影,推薦給大家。

最後,請生活在特區優越環境中的我們牽著真善的手,把關愛分給一些貧困山區裡的孩子,雖不能做到人人發展平均,只是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好,讓更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實現「走路上學」的願望。

相關焦點

  • 峽谷裡的「溜索村」:出行上學全靠溜索 腳下15米就是大江​
    溜索,是他們跨越牛欄江、連通外部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無論趕集探親,還是看病上學.這裡的生活都維繫在這根鋼索上。無論是趕集探親,還是看病上學.走出村子只有兩條路,其一是徒步翻越一段落差為1100米、長度為7公裡的山嶺;其二就是通過溜索到對岸雲南,然後借道對面的水電站公路繞道外出。無論哪一條都很曲折,但村民多選擇後者。
  • 經驗#經驗#【動人電影】走路去上學——能走路去上學原來那麼幸福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姐弟的故事,姐弟兩個生活在雲南怒江,那邊交通不便,到處是山。那邊唯一一所學校在姐弟兩個家對面那座山,那裡沒有橋,唯一去學校的方法就是溜索過江。 弟弟偷偷去學校的事情還是在老師來家訪時候被發現了。
  • 大山深處的孩子只能靠溜索求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看哭了無數人
    《走路上學》該片於2009年10月上映。是以雲南怒江貧困山區兒童溜索求學為主題的一部勵志兒童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該片先後獲得華表獎、金雞獎和平壤國際電影節大獎等重要獎項。該片大膽啟用非專業演員,真實呈現了導演想要追求的現實主義風格。
  • 「溜索改橋」199座!雲南一改 「山裡山外兩重天」
    鸚哥溜索,這條雲南目前僅存的金沙江溜索,曾被稱為「亞洲第一高溜」,它橫跨雲南四川兩地,全長470米,現在它是遊客們體驗新鮮刺激的一個項目,過去卻是背靠大山、面向懸崖的兩千多名鸚哥村村民最方便的出行工具。
  • 《走路上學》:艱苦歲月中的溫情悲歌,鋪就彼岸夢想的追尋之路
    「知識在彼岸,夢想就在彼岸」—《走路上學》 疫情以來,全國的學生上網課有段時間了,但課堂效果卻讓老師和家長們叫苦不已,主要原因還在於學生的學習狀態。小學生們偷吃著零食,課堂上發出細細細簌簌的聲音;中學生們直接在課堂上睡著了,老師點名都沒有回聲;更別說大學生們了,躺在床上聽著課,不是在打遊戲就是刷著網頁,心思全然不在課堂上。
  • 雲南一改 「山裡山外兩重天」
    鸚哥溜索,這條雲南目前僅存的金沙江溜索,曾被稱為「亞洲第一高溜」,它橫跨雲南四川兩地,全長470米,現在它是遊客們體驗新鮮刺激的一個項目,過去卻是背靠大山、面向懸崖的兩千多名鸚哥村村民最方便的出行工具。
  • 豆瓣8.2分電影《走路上學》,陳凱歌導演力薦,真人真事看哭了
    雲南有一條江叫怒江,在怒江的邊上散落著幾戶人家,其中就有瓦娃一家,瓦娃的爸爸在外打工,媽媽在家務農,姐姐在怒江對面的小學讀書。怒江長且兇,但是姐姐娜香卻要去江對面上學,那是當地唯一的小學,每次娜香就靠著一根尼龍繩和一個滑輪,從200米的繩索上溜過去上學,媽媽曾經被滑索嚇到過,所以整個家裡需要到江對面辦理的事都落在娜香身上。
  • 決勝牛欄江
    「接到縣交通局要求上報資料的時候,我們對全鎮18個村的所有村寨進行了勘察,列印了衛星地圖進行標註,生怕漏掉一公裡。」丁潤朋感言,為官一任辦事一方,脫貧攻堅讓幹部們有了大顯身手的舞臺。經過3年多的交通大會戰,海拉改擴修建了4條連接周邊鄉鎮和雲南的主幹道;加上新修的78條通村通組路和串戶路、老舊道路修繕,目前,海拉鎮的硬化公路達到430公裡,位居全縣第一。
  •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7課《溜索》朗讀+視頻講解+知識點+同步練習
    新建的「鸚哥溜索改橋」主橋與江面的垂直距離約200米,大橋全長385.5米,寬9米。目前,從茂租鎮至鸚哥村的公路已建成,從白鶴灘水電站永久性大橋至鸚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設中,待鸚哥大橋正式通車後,村民不用再溜索出行,這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聞介紹給同學,又搜集了些材料,整理時產生了一些問題,請你幫助修改。雲南昭通巧家縣茂租鎮鸚哥村地處烏蒙山區,對面是大涼山,山下是金沙江。
  • 江博士小科普:步前鞋、學步鞋、穩步鞋到底有什麼不同
    本網4月07日訊 如果家長有選購江博士學步鞋的經歷,想必都會先被問到孩子的年齡,這是因為江博士健康鞋的「BB學步123」系列中按照孩子的年齡階段劃分出三款學步鞋,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適合穿的學步鞋是不一樣的。那麼,家長可知道,不同階段的學步鞋,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30個雲南之「最」,99%的雲南人頂多知道5個!
    其後又陸續招了二、三、四期學生,至1935年4月,雲南航空學校己先後培養了飛行人員和機械技術人員200多名,這是雲南航空事業的開端。 雲南最美的淡水湖泊——瀘沽湖
  • 給寶寶穿的第一雙鞋 就決定是江博士一段學步鞋啦!
    當寶寶開始嘗試扶著床欄杆、小凳子、小沙發等進行站立,就意味著他要邁進人生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學步期,作為孩子守護者的家長們,就要開始進行寶寶小腳丫的保護計劃,給孩子準備好合適的學步鞋。那麼,寶寶的學步鞋應該怎麼選呢,已經給孩子選好鞋子的我決定來分享一下想法。
  • 兒童身心教育必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奇蹟男孩》千萬不可錯過
    該影片講述了貧困地區的小姐弟兩人每天為了上學,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劇情簡介編輯瓦娃是一個7歲的族孩子,奶奶病在床上,媽媽要照顧一家老小和田裡的農活。他和姐姐娜香兩人沒有別的玩伴,陪伴他們的只有一條叫明明的狗。
  • 【文苑熱土·2020夏】怒江的橋、溜索及其他 (外一章)
    原標題:【文苑熱土·2020夏】怒江的橋、溜索及其他 (外一章)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這些吊橋承載過多少的過往行人和牛、羊、馬匹呢?又承載過多少的物資呢?這誰也說不清楚。總之,這些吊橋,伴隨江水滔滔、江風習習,一直在默默地堅守,任憑容顏的老去和歲月的滄桑流逝,它的誓言永遠不變。這吊橋上鋪著木板,走在吊橋上,橋板回應的腳步聲讓人浮想聯翩,由此而生出許多對橋的無限追思和崇敬。而其他眾多河流上的橋呢,基本上卻是大同小異。這些河流上的橋也有這麼幾種:石拱橋、鋼索小吊橋、鐵絲竹木橋和獨木橋。
  • 雲南紅河小學生光腳上學
    雲南紅河小學生光腳上學
  • 雲南有個美麗的小縣城,以豆腐聞名於世,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芒果旅行日記:以豆腐聞名於世,被稱為「豆腐之鄉」,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雲南此縣城不簡單。這個小縣城位於雲南省南部,有多種稱號:「楊梅之鄉」、「豆腐之鄉」、「魚米之鄉」、「歌舞之鄉」等。它就是石屏縣,位於雲南省紅河州西北部,東與建水縣接壤,南與紅河縣隔江相望,境內94.6%的面積為山區。石屏縣與雲南很多州市縣一樣,是個多民族聚集區,以彝族為主,此外還有漢族、傣族、哈尼族、回族等。
  • 中國男孩在美國成鞋王,一雙18萬,貝克漢姆兒子排隊買!
    3000元以上,最貴的一雙,18萬元!雖然店開在美國,店主卻是個中國90後,他叫夏嘉歡,今年25歲,賣高端球鞋卻有10年,靠賣鞋賺來的錢,在美國買車、付學費,我以前從沒想過自己會是個賣鞋的,沒想到,這一賣就賣了10年。最讓我自豪的是,我能在街頭文化的發源地洛杉磯、我最膜拜的潮流文化街區Fairfax,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
  • 【第40期】【教學設計】《溜索》 (作者:張寶紅)
    【學習過程】一、情境導入:站在2000---3500米深的怒江大峽谷的谷邊,俯身看萬丈絕壁飛快地垂下,耳邊是如雷聲般轟響的怒江水聲,單靠一根索子渡過大峽谷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溜索》去看看。
  • 小學生帶勞斯萊斯雨傘上學,網友感嘆:賺錢靠能力,發家靠命運!
    小學生帶勞斯萊斯雨傘上學,網友感嘆:賺錢靠能力,發家靠命運!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學校都已經開學,而如今這個季節又是雨水頻發的時候,正因如此很多孩子在上學的時候都會被家長要求帶上一把雨傘,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然而在最近南通的一所小學裡面有一個孩子的雨傘卻充分吸引了老師的眼球。
  • 寶媽為何爭相選購Dr.Kong江博士學步鞋?
    如何給寶寶選擇一雙合適的學步鞋,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卻又不甚了解的問題。如果寶寶穿鞋不當,有可能會引發扁平足、拇指外翻等足部問題後遺症。到底什麼樣的學步鞋才適合寶寶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