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在彼岸,夢想就在彼岸」—《走路上學》
疫情以來,全國的學生上網課有段時間了,但課堂效果卻讓老師和家長們叫苦不已,主要原因還在於學生的學習狀態。小學生們偷吃著零食,課堂上發出細細細簌簌的聲音;中學生們直接在課堂上睡著了,老師點名都沒有回聲;更別說大學生們了,躺在床上聽著課,不是在打遊戲就是刷著網頁,心思全然不在課堂上。作業也是老師催家長,家長催孩子,師生關係,家校關係,親子關係都鬧的很僵持。前兩天正好在網上看到推薦的一部電影《走路上學》,影片中孩子們求知的狀態深深打動了我,真想讓所有的孩子們都看看。
01 一根溜索阻斷的上學路,側面烘託求知之路的艱難
故事以生活在雲南怒江沿岸娜香與瓦娃兩姐弟的求學故事為背景,他們跟隨著媽媽生活,日子清苦,但每天農活,炊飲,遊戲,生活過得簡單而純粹。大江把相隔的對岸分成兩塊,要想上學必須過江,而過江的最快道路就是一根簡單的溜索,一根繩子、兩個掛鈎就是他們最好的道具,下面的濤濤江水一不留神就會奪人性命。所以,為了他們的安全著想,上學的只有已經被父親教會溜索的姐姐,適齡讀書的弟弟只能留在家裡。不同孩子的區別對待無關重男輕女,而是不同的的愛的方式,簡單而含蓄。
影片在敘事方法上採用側面烘託的方法,印證求學之路的艱難。奶奶的突然生病必須請醫生,姐姐說盡好話才請來男醫生,在滑索問題上,醫生畏懼了,硬著頭皮過河還是丟了眼鏡,在回來的路上,醫生寧願多走兩天路也不願溜索,並且發誓再也不來這個「鬼地方」。從心理、行為上烘託了怒江之險,過江困難重重。而瓦娃卻不畏艱難,每次偷偷溜索,行動果敢而利索,求知的渴望讓他忘記溜索的艱難。而他與男醫生的對比,更是凸顯大山深處孩子的勇敢與堅強。
02 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孩子們求知的原動力
山區裡的孩子對於知識,是有敬畏之心的。憑著所以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讀書,即使每天只能穿著拖鞋,天不亮就要起床,滑溜索、走幾個小時的山路,都不能阻止他們上學的決心。特別是瓦娃,他可以違抗母親不讓他過江的命令,每天在家做好掩護,跟在姐姐後面去學校趴在窗口讀書,那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充滿了希望與夢想。前來支教的老師,也為落後的山區帶來更多新的知識與見識,激發 了孩子們更加濃鬱的求知慾。就像是從隔壁借來的一束光,照亮了前方的路。
03 一雙雨鞋引發的悲劇,也鋪就了尋夢的徵程
缺少玩伴的童年裡,姐弟兩個相依為命。前來支教的老師給孩子們送來了雨鞋,弟弟也很是喜歡,姐姐要送給弟弟,但他沒有接受。後來老師知道他很喜歡鞋子,就買了一雙送給弟弟,就在帶回去的路上,鞋子掉落江中,姐姐為了抓住鞋子,身子傾斜墜入濤濤江水,再也沒有回來。 電影中,姐姐讓著弟弟,弟弟維護姐姐,無論是小到一個雞蛋,還是一雙鞋子,兩個人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對方,就算被媽媽批評,也是盡力保護。而姐姐的悄然離去,為年幼的弟弟蒙上的一層陰影,從此關上了心世界的大門,不再開口說話。兩姐弟的濃濃情誼不多言語,一個動作已然讓觀眾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不說話,跟外界絕緣的瓦娃一直牽動著支教老師的心,她知道這是心理上的問題,就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孩子,給家長做工作,親自到家裡教課,給孩子講外面的世界,帶他融入到學習的大家庭,並不斷開導他,直到他看到瓦娃畫在牆上的橋才明白他的問題所在。後來等到了怒江上修建了橋梁,溝通了彼岸,瓦娃的心結才完全解開,終於喊了一聲姐姐,開口說了話。
走路上學,是他跟姐姐最大的夢想,影片最終採用超現實的手法,以姐姐牽著弟弟走路上學作結局,可是,姐姐又在哪裡呢?
整部影片全程採用實景拍攝,怒江深處的自然風貌呈現在眼前,自然的山水孕育了當地人的淳樸與善良,鍾靈毓秀之地也養育了像瓦娃這樣的充滿靈氣的孩子。自然條件的艱苦無法克服,但渴望知識的決心給了他們無窮的向上的力量。而外部的力量會協助他們實現夢想,無論是前來支教的老師帶來的知識,還是政府修建的橋梁溝通了的道路。
因為心中有夢,在如此艱難的情況都沒有放棄讀書,即使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憑著一條險路也要拼命獲取新知。生活在物質優渥條件下的孩子們,萬事不用惆悵,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一定可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