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學》:艱苦歲月中的溫情悲歌,鋪就彼岸夢想的追尋之路

2020-08-23 墨語配珮

「知識在彼岸,夢想就在彼岸」—《走路上學》

疫情以來,全國的學生上網課有段時間了,但課堂效果卻讓老師和家長們叫苦不已,主要原因還在於學生的學習狀態。小學生們偷吃著零食,課堂上發出細細細簌簌的聲音;中學生們直接在課堂上睡著了,老師點名都沒有回聲;更別說大學生們了,躺在床上聽著課,不是在打遊戲就是刷著網頁,心思全然不在課堂上。作業也是老師催家長,家長催孩子,師生關係,家校關係,親子關係都鬧的很僵持。前兩天正好在網上看到推薦的一部電影《走路上學》,影片中孩子們求知的狀態深深打動了我,真想讓所有的孩子們都看看。

01 一根溜索阻斷的上學路,側面烘託求知之路的艱難

故事以生活在雲南怒江沿岸娜香與瓦娃兩姐弟的求學故事為背景,他們跟隨著媽媽生活,日子清苦,但每天農活,炊飲,遊戲,生活過得簡單而純粹。大江把相隔的對岸分成兩塊,要想上學必須過江,而過江的最快道路就是一根簡單的溜索,一根繩子、兩個掛鈎就是他們最好的道具,下面的濤濤江水一不留神就會奪人性命。所以,為了他們的安全著想,上學的只有已經被父親教會溜索的姐姐,適齡讀書的弟弟只能留在家裡。不同孩子的區別對待無關重男輕女,而是不同的的愛的方式,簡單而含蓄。


影片在敘事方法上採用側面烘託的方法,印證求學之路的艱難。奶奶的突然生病必須請醫生,姐姐說盡好話才請來男醫生,在滑索問題上,醫生畏懼了,硬著頭皮過河還是丟了眼鏡,在回來的路上,醫生寧願多走兩天路也不願溜索,並且發誓再也不來這個「鬼地方」。從心理、行為上烘託了怒江之險,過江困難重重。而瓦娃卻不畏艱難,每次偷偷溜索,行動果敢而利索,求知的渴望讓他忘記溜索的艱難。而他與男醫生的對比,更是凸顯大山深處孩子的勇敢與堅強。


02 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孩子們求知的原動力

山區裡的孩子對於知識,是有敬畏之心的。憑著所以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讀書,即使每天只能穿著拖鞋,天不亮就要起床,滑溜索、走幾個小時的山路,都不能阻止他們上學的決心。特別是瓦娃,他可以違抗母親不讓他過江的命令,每天在家做好掩護,跟在姐姐後面去學校趴在窗口讀書,那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充滿了希望與夢想。前來支教的老師,也為落後的山區帶來更多新的知識與見識,激發 了孩子們更加濃鬱的求知慾。就像是從隔壁借來的一束光,照亮了前方的路。



03 一雙雨鞋引發的悲劇,也鋪就了尋夢的徵程

缺少玩伴的童年裡,姐弟兩個相依為命。前來支教的老師給孩子們送來了雨鞋,弟弟也很是喜歡,姐姐要送給弟弟,但他沒有接受。後來老師知道他很喜歡鞋子,就買了一雙送給弟弟,就在帶回去的路上,鞋子掉落江中,姐姐為了抓住鞋子,身子傾斜墜入濤濤江水,再也沒有回來。 電影中,姐姐讓著弟弟,弟弟維護姐姐,無論是小到一個雞蛋,還是一雙鞋子,兩個人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對方,就算被媽媽批評,也是盡力保護。而姐姐的悄然離去,為年幼的弟弟蒙上的一層陰影,從此關上了心世界的大門,不再開口說話。兩姐弟的濃濃情誼不多言語,一個動作已然讓觀眾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不說話,跟外界絕緣的瓦娃一直牽動著支教老師的心,她知道這是心理上的問題,就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孩子,給家長做工作,親自到家裡教課,給孩子講外面的世界,帶他融入到學習的大家庭,並不斷開導他,直到他看到瓦娃畫在牆上的橋才明白他的問題所在。後來等到了怒江上修建了橋梁,溝通了彼岸,瓦娃的心結才完全解開,終於喊了一聲姐姐,開口說了話。

走路上學,是他跟姐姐最大的夢想,影片最終採用超現實的手法,以姐姐牽著弟弟走路上學作結局,可是,姐姐又在哪裡呢?

整部影片全程採用實景拍攝,怒江深處的自然風貌呈現在眼前,自然的山水孕育了當地人的淳樸與善良,鍾靈毓秀之地也養育了像瓦娃這樣的充滿靈氣的孩子。自然條件的艱苦無法克服,但渴望知識的決心給了他們無窮的向上的力量。而外部的力量會協助他們實現夢想,無論是前來支教的老師帶來的知識,還是政府修建的橋梁溝通了的道路。

因為心中有夢,在如此艱難的情況都沒有放棄讀書,即使在沒有路的情況下,憑著一條險路也要拼命獲取新知。生活在物質優渥條件下的孩子們,萬事不用惆悵,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一定可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多語種版電影《走路上學》講述他們如何歷經困難抵達夢想彼岸
    上半年被疫情阻斷的上學路,磨滅不了學生們求知的欲望;昨天被洪水暴雨阻斷的高考路,更是停止不了他們追逐夢想的腳步。有這樣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樣記錄了學生們在上學路上發生的故事。電影《走路上學》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一對姐弟,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每天不得不通過一根鋼索過江,稍有不慎就會掉入江中。
  • 憶70後艱苦的求學歲月
    每當這時,總會想起自己的求學歲月……最幸福的小學我是70後,我們那個時候小學就在村子裡,每天自己上下學,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現在村子裡幾乎沒學校了,很多孩子要到縣城上學。而且那時候小學也沒什麼作業,幾乎在玩中度過的。這些比現在孩子幸福的多。
  • 《麥路人》抱團取暖的陌路人——量販式苦難中的溫情
    《麥路人》的英文片名是「I'm Livin'it」,意為我在生活,哪怕身為城市螻蟻,哪怕最後物是人非,也要抱著夢想而努力生活。像是超乎年齡地懂事的小妹在保良局(孤兒院)長大後受口水祥感染,繼承了他的畫畫天賦;阿珍雖不至於淪為「麥路人」,但經濟拮据的她依舊在溫飽線邊緣掙扎,卻始終租賃一個房間存放承載著自己夢想的演出服。
  • 卓鋒智博杜婧:追尋自由和夢想之路
    在人的一生中,是選擇安分守己地做一份穩定工作,還是滿懷憧憬去追尋無數可能?是循規蹈矩朝九晚五,還是在用心工作的前提下,能夠自由支配時間和生命?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作為地道的北京人,杜婧有一顆不甘平凡、不安分現狀的心,她在穩定的工作中努力去突破、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在中信保誠卓鋒智博團隊的大舞臺上,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夢想。
  • 走路上學
  • 花開彼岸本無岸,魂落忘川猶在川
    彼岸花開開彼岸,獨泣幽冥,花豔人不還。塵世忍離誰再念?黃泉一路凝淚眼。葉落花開花獨豔,世世輪迴,花葉空悲戀。莫嘆人間魂暗淡,何知生死相憐遠!在此生無法觸及的彼岸,卸下所有的記憶,化為黃泉,愛而不得,終究有緣無份。
  • 《彼岸花》:彼岸花不一定代表死亡,但一定代表著重生
    這句話說的就是曼莎珠華彼岸花。彼岸花,花開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花語也是十分的悽美:優美純潔(中國)、相互思念(朝鮮)、悲傷回憶(日本)。不同顏色也有不同花語,「無盡的思念,絕望的愛情,天堂的來信」(白色),「無盡的愛情,死亡的預兆,地獄的召喚」(紅色)。接下來沐沐要介紹的一部劇名字也是叫「彼岸花」。
  • 院藏國風 一幀歲月留影|來彼岸 定製全家福
    一張國風全家福,一幀歲月留影,捕捉歡笑,將愛的瞬間定格為永恆。這個周末,來彼岸,定製你的幸福!  院藏國風 留影三世同堂  照片像是時光的默片,宛若歲月的剪刀,把最美好的一幀留給人們。全家福作為三世同堂、親子歡聚的隆重影像,將親人的一顰一笑細緻收藏,每一個細節都在講述悠悠歲月裡的美好過往,留下的是一抹讓人回味的濃情與暖意!
  • 《當幸福來敲門》:追尋幸福之路沒有捷徑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這部影片於2006年上映,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高達9分,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第23位!影片中克裡斯在生活中屢屢碰壁,但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時刻有準備的人,總能在關鍵時刻抓住機會,一個時刻堅持努力的人,他相信幸福總有一天不期而至,而追尋幸福之路沒有捷徑。
  •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多重象徵疊奏的悲歌,唱響小人物的不甘
    批判還在,現實也還在,但是,默默溫情不見了,讓人「帶淚」是真的,但「微笑」沒有了。而真正讓人笑不起來的是那些小人物的象徵意義,或者,即便是物件,比如房子,花,都有象徵意義。歐·亨利將小說中的時間、人物,乃至情節都模糊化、碎片化處理,使全篇小說籠罩在神秘且略帶魔幻的色彩下。
  • 漫漫人生尋尋覓覓,悠悠歲月走走停停,你是否學會了順其自然?
    綜上所述,人生就如生活在一顆樹上,一座樓房中,每一張葉子都有自己的綠,每一塊磚頭都有自己的堅固。人生萬物,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精彩,不必刻意卻無力地要求自己去與他人一爭高下。要學會順其自然,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匹千裡馬,都擁有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或早或晚而已。
  • 貧困山區的孩子,徒步三小時只為上學,滿屏黃沙「吹」進人們的眼
    上學都不願意走路,家長們需要推著車子,孩子坐著去幼兒園,可是也許大家都沒有想過,在現在的山區中,仍然有很多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在上學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即便走路上學需要4個小時,他們依然不累不乏、堅持不懈。
  • 蕪湖母親堅持19年創造「愛的奇蹟」 使腦癱兒子能走路上學
    作為一個母親,劉慧娟面對兒子患病的事實,她不甘心,更不死心,決定不惜一切為兒子治病,和丈夫商量後,夫妻倆帶著還在襁褓中的兒子,北上北京,南下廣州,跑遍全國,四處尋醫,每去一家醫院,劉慧娟都忐忑著,無助著,又期待著,祈禱著,希望能聽到哪位大夫告訴她說孩子的病情還有治療餘地。直到張翼六歲那年,專家為他做了手術。然而,手術只能緩解張翼的症狀,卻無法根治。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那位創作《艱苦歲月》的老人也曾盤中畫鶴
    ▲潘鶴《艱苦歲月》提起他的名字,廣州人會想起《廣州解放紀念像》,深圳人會想起《開荒牛》,珠海人會想起《珠海漁女》……從上世紀50年代入選教材的《艱苦歲月》更是家喻戶曉。「自學成才」是潘鶴藝術成長之路的一個傳奇。潘老回憶說:「軍閥混戰,國破家亡,流離失所,殖民統治……我親歷了16場戰爭。避轟炸,躲壯丁,我的童年和少年留下太多的創傷。」潘老在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說過,「我所見所聞,我一生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永遠同步,每一次的回憶都讓我黯然泣下。從13歲起,我開始竭力用日記記載國家發生的一切。
  • 師生風採|唐正:用汗水和努力鋪就追夢之路
    「儘管夢想很遙遠,但堅持努力,樹立目標,用汗水鋪就追夢之路,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莫愁中專2013級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唐正用這段話詮釋了他的奮鬥歷程。專轉本、專接本、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國際交流生,唐正成功逆襲,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勤奮刻苦,堅定目標,敢於付出,夢想一定能夠實現。一次志願服務,少年重拾信心2014年,唐正參加了南京青奧會志願者活動,在志願者活動中他第一次與外國人進行溝通。
  • 【健康生活】健康四大基石,助您鋪就健康之路!
    【健康生活】健康四大基石,助您鋪就健康之路!心理平衡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中,心理健康是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心理健康不妨試試這三大法則:助人為樂心理學有句話叫「助人自助」,意思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
  •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 鋪就人生之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愛因斯坦曾說過:「在閱讀的書中找到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是在闡述讀書時選擇的重要性。而他所說的把我們「引到深處的」東西無疑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深度閱讀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作品。卡爾維諾對經典做出的定義之一是: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
  • 邵武和平古鎮的古樸、幽遠、溫情
    鵝卵石鋪就的小路、長石方磚砌成的臺階會告訴你它的古樸和幽遠。歷久彌新的「大夫第」彰顯古鎮曾經被譽為「進士之鄉」的美譽不是假譽馳聲。是否聽到遠古的他們的朗朗的讀書聲是否聽到他們餘音繞梁的靈魂深處的歌唱是否聽到他們在幽遠的高牆窄巷下匆匆的腳步聲有詩道:溫柔玉板滿盤鮮,撲入油花唱又顛。
  • 作為家長不束縛,讓孩子學會「做夢」,擁有夢想,追尋夢想的能力
    你是否還記得你年少時擁有的夢想?夢想著成為一名學者;夢想著成為一名醫生;夢想著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智者;還是擁有一個「英雄夢」——夢想著拯救世界?她希望自己雖然是「小耗子」,但有所作為,能成為英雄被記載在《永恆之書》中。《貓海盜》是俄羅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阿尼婭·阿瑪索娃與丈夫維克多·扎帕連科共同創作的作品。它作為經典的兒童作品,不僅僅是為了孩子在閱讀書籍的時候能夠擁有愉悅的心境,作者還希望能從自己的作品中去引導孩子去「做夢」,去擁有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