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原汁原味泰國園

2020-12-22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手記:原汁原味泰國園

新華社記者李言 魏建華

寬頂多角塔樓、斜頂魚鱗瓦、全木高腳屋、披掛著紫毯的兩頭白象簇擁著合掌踏花的保護神、精巧玲瓏的泰國長尾船滿載熱帶蘭花……29日,北京世園會開門迎客,位於國際展園中的泰國園以其濃鬱的異國風情讓參觀者們駐足流連。

來到泰國園,映入眼帘的是用象徵著吉祥的金色寫就的「泰國」兩個大字。沿臨池木板路繼續前行,是一座泰國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高腳屋,屋子頂部極富民族特色的寬頂多角塔樓和尖頂塔樓相映生輝。

泰國園項目經理斯塔南介紹說,泰國終年高溫且降雨量大,為了保證室內的通風和乾燥,泰式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屋子住人,下層四周無牆,只有數根木樁,用來儲存物品或停泊小船。

斯塔南告訴記者,為了在世園會上原汁原味呈現泰國風情和特色,他們半年前就先在泰國搭建好這座木質建築,然後按圖紙拆分,運來北京會場後重新搭建。園內的高腳屋除地基外的所有材料都取自泰國本土,是原汁原味的「泰國製造」。

「這相當於,我們將一座在本國完成的建築跨越千裡,完完整整『搬進』北京。」

房屋搭建採用傳統木工技藝,使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在致敬傳統的同時,呼應世園會「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的主題和「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的理念。

斯塔南說:「看到中國為給世界奉獻一場完美盛會所作的努力,我們也希望盡最大能力做出最好的展園,和各國一道為參觀者奉上一場世界園藝盛會!」(完)

相關焦點

  • 記者手記:疫情之下,泰國人傾力關愛動物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曼谷4月24日電記者手記:疫情之下,泰國人傾力關愛動物新華社記者任芊正午的陽光強烈而刺眼,披著一頭棕色長髮的金妮聽到飼養員的招呼金妮是泰國春武裡府綠山開放式動物園的一隻4歲的小人猿。自動物園3月18日因新冠疫情而關閉以來,金妮第一次見到陌生人,一邊仔細地吃著水果冰磚,一邊歪著腦袋用兒童般的好奇眼光打量來訪的記者。綠山動物園園長阿塔蓬對記者說,動物園關閉之初,動物們似乎有些不習慣如此安靜的環境,好像在想以前總是熙熙攘攘來看它們的人都到哪裡去了。
  • 記者手記:日本人的美術館情結
    新華社東京9月16日專電 記者手記:日本人的美術館情結新華社記者楊汀 馬崢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7月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日本社會為之振奮,美術館所在的上野地區張燈結彩。與其說這是出於榮譽感,不如說是因為日本人具有的美術館情結。
  • 【20190225 香港日記】心一泰國行手記摘錄
    近半年來,關於心一的手記,大多記錄在「蝸牛英語」的小程序上。上星期,心一第一次離開父母出國遠遊。
  • 在泰國老虎園失蹤的中國女遊客已找到
    (原標題:在泰國老虎園失蹤的中國女遊客已找到) 新華社曼谷
  • 記者手記:貴州採訪心得
    原標題:記者手記:貴州採訪心得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夏樂):借二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中國今年也開展了大量追憶歷史的工作。我們國際廣播電臺的一行人也因此去了貴州,目的是儘可能多的發掘關於1939年至1945年間在貴陽圖雲關幫助中國人民抗日的國際援華醫療隊的故事。
  • 記者手記:別樣的世界衛生日
    新華社聯合國4月7日電記者手記:別樣的世界衛生日新華社記者王建剛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世界衛生日註定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當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所有地方,無數為人類健康與生命奮戰的一線醫護人員
  • 《廢柴兄弟5泰爽》受泰國媒體關注 被贊原汁原味
    同時,「廢柴」文化輸出海外,作為第一部全程在泰國拍攝的網絡喜劇,《廢柴兄弟5泰爽》獲得數十家泰國主流媒體關注和點讚,有當地網友表示對本劇表達的「廢柴不廢,理想可貴」精神感同身受,「期待拍攝一部泰國版。」
  • 泰國國家館日:展現綠色的自給自足之道
    【相約2019北京世園會】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7月28日,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泰國國家館活動日,泰國館熱鬧非凡。泰式草藥球按摩、油紙傘藝術、水果雕刻藝術、泰國傳統舞蹈表演等展示吸引了很多遊客的駐足。
  • 邵氏「棄兒」事件記者手記
    【邵氏「棄兒」記者手記之一】初遇「猛料」2007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一個湖南兄弟通過QQ跟我說了件事。他叫「楊廣」,做過很多很牛的事,但為人低調總讓這些事隨風飄散,沒有堆積成偉績豐功【財新網】(記者 上官敫銘)我已經記不清確切的日期了,那是四年前,也就是2007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一個湖南兄弟通過QQ跟我說了件事。在進入正題前,我倒想簡要交代一下我的兄弟「楊廣」。
  • 記者手記:敖德薩迎來久違的「幽默節」
    新華社烏克蘭敖德薩4月1日電記者手記:敖德薩迎來久違的「幽默節」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4月1日,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市數萬人遊走街頭,熱鬧非凡:人們夾道觀賞盛裝巡遊,為滑稽小品開懷大笑,在露天音樂會場聞歌起舞……這一天本是西方國家傳統的
  • 記者手記:阿根廷紅蝦徵服中國人味蕾
    新華社阿根廷馬德林港2月17日電記者手記:阿根廷紅蝦徵服中國人味蕾新華社記者倪瑞捷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豐富的水生物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孕育了美味的阿根廷紅蝦。公司外方負責人克裡斯蒂安·阿爾米龍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L1級的紅蝦個頭最大,每公斤有10至20隻,L2級每公斤約20至30隻,更小的蝦一般不出口中國。這些高品質的紅蝦被分裝成每包1公斤,黑色的包裝上註明產自阿根廷,是品質的象徵。2017年的「雙十一」,阿根廷駐華大使夫婦親自給下單購買阿根廷紅蝦的中國消費者送上快遞包裹。
  • 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原標題:日媒記者手記: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日本經濟新聞》攝影部記者小高顯7月8日發表手記,原題:走進北京「蟻族」生活的地下迷宮 聽說北京地下生活著很多「蟻族」,他們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和大學生,住在樓房地下室的廉價倉庫裡。為了探訪「蟻族」的生活,筆者來到了北京。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記者手記:致敬,不只在世界衛生日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手記:致敬,不只在世界衛生日新華社記者任沁沁山東支援湖北黃岡護士張靜靜,凱旋後突發心臟驟停,於4月6日離世。
  • 記者手記:臺灣中秋節的「大同小異」
    記者手記:臺灣中秋節的「大同小異」 2014-09-07 17:01:52
  • 記者手記:廣東中山 知名僑鄉年味濃
    原標題:記者手記:廣東中山 知名僑鄉年味濃   【新春走基層·回家過年】  廣東中山:知名僑鄉年味濃  光明網廣東中山訊( 瀋陽)2014年1月30日是農曆大年三十,即除夕。
  • 記者手記:臺灣防疫,政治第一
    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題:記者手記:臺灣防疫,政治第一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尷尬了。日前,一位日本籍學生自臺灣返日後經篩檢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這名學生今年2月底來臺,在臺學習生活近4個月。
  • 記者手記丨穿越時空的旅行
    「沉浸式寫生」的想法誕生在張園——這個上海最典型的石庫門群落中,記者從靜安區文旅局了解到,「行走中的畫展」也向公眾開放,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微信自媒體上預約參觀。「藝術」自原始社會開始就深深地嵌入社區的儀禮和生活之中,今日的上海市民也始終將張園視為值得一去的公共空間。大師們的美術作品從「白盒子」美術館走進人們生活的日常場所,藝術對於人的價值是怎樣的?適合上海本土欣賞的作品又是如何的?這些重要的問題或許都可以在此次展覽中通過實踐進行解答。一個發生在上海市中心的活動,它的可能性和延伸性也令人可期。
  • 記者手記:克羅埃西亞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秘密
    新華社薩格勒布11月3日電記者手記:克羅埃西亞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秘密新華社記者高磊在克羅埃西亞餐館就餐時,侍者通常會在主菜上桌之前推薦食客用麵包蘸食新鮮的橄欖油。清淡的果香、滑潤卻不油膩的口感,讓不少外國客人連連讚嘆。
  • 記者手記:備受關注的一次口罩運輸行動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紐約4月2日電記者手記:備受關注的一次口罩運輸行動新華社記者徐興堂4月2日晚,一架裝載著120萬隻N95口罩的波音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