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昇:在追尋川端康成的路上,我決定改行研究歷史

2020-12-25 澎湃新聞

       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漢唐史、古代東亞國際關係史、中國佛教史。

       韓昇的父親韓國磐先生是著名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學家。在風雨如晦的年代裡,父親被關了「牛棚」,家裡被抄得只剩下大部頭史書,韓昇的童年閱讀就從《三國演義》、《史記》開始,埋下了後來從外國文學轉向歷史研究的伏筆。

       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負笈東瀛,修習日本文學。背著睡袋、相機和乾糧,沿著川端康成的足跡探尋雪國,這樣的學習讓他體悟了治學門徑,也促使他做出了「改行」的決定。「當時我想,我再來日本的機會估計是沒有了,能去一次日本已經是老天待我太厚,我不敢想還有第二次!」如果不能自由行走於日本,又怎麼談得上理解日本文學?

       當記者問轉向歷史研究是否得到父親的建議時,他笑言:「我父親對孩子從不嬌生慣養,我們能夠出去闖蕩和這有關。他只要求你學好,學什麼都學好。我還真感謝他,他說子孫自有子孫福。」

        近日,韓昇教授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述了自己走上歷史研究的歷程。

       

       走上歷史研究的道路,應該是童年的影響。我是1977級的大學生,當時讀外文系可謂「天之驕子」,歷史系是最沒人讀的。但最後我會轉到歷史系,還是因為童年經歷。

政治運動中揭開封條讀書

       我父親在國內應該算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文化大革命」是從鬥「三家村」開始的,當時廈門大學的「三家村」就是校長王亞南、我父親、還有明清史的大家傅衣凌。

 韓昇的父親,著名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學家韓國磐先生。


       父親是愛書之人,家裡書多。紅衛兵抄家,把小孩子能讀的書都抄走了,剩下的都是小孩子讀不了的書,就是些史學著作。抄家本來是很沒理性的,但是我家比較有趣:黨委還沒被衝擊的時候,他們有個(說法),說我家裡只要是史料的都不能抄,所以當時很多書沒有收走,只貼了個封條。我就偷偷揭了封條讀書。

       小學二年級時遇上「文革」,從那以後就開始讀書了。最早讀的是從鄰居那裡借來的《三國演義》,我還立志抄書,但抄了幾回抄不動了。接著就開始讀古文、讀歷史書。前幾天我開《史記》的課,他們很奇怪,問你怎麼能讀《史記》,我告訴他們我小學二年級就開始讀《史記》了,因為我那時候只能讀這種書。

送飯救了歷史學家的命

       我父親跟學生關係很好,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學生沒打他,還對他蠻好的。那些平時很兇的老師,被學生打得半死,很多打死的。「文革」的過程就是關關放放。一開始衝擊反動學術權威,我父親作為「三家村」之一就被衝擊了。後來毛主席說,方向不對,要衝黨委,所以這些人都被放掉,去衝黨委,黨委一衝,管理體系亂了,就開始武鬥,開始打砸搶。再往後,黨委也衝了,抓得沒人抓了,就想想這些學術權威也該抓,又抓進去了。

       父親被關在「牛棚」裡。關「牛棚」就是挑一些黑暗的學生宿舍把人隔離開來,窗戶釘上木板,防止你跳樓自殺;檯燈全部拆掉,防止你觸電自殺。我父親身體不好,紅衛兵對我家比較開恩,允許我給他送飯。所以,我九歲就開始送飯。送飯是「黑七類」,出門也經常挨打。後來其他「牛鬼蛇神」一看,也想送飯,但是不敢,就讓我幫忙送飯。所以我一次要送好幾家的飯。傅衣凌的飯就是我送的,我從小就和這位明清史大家在一起。

為了讀書跟「漢奸」學日文

       我送飯的時候才9歲,讀了很多歷史書,很喜歡歷史。學校上得斷斷續續,因為有時候要停課鬧革命,有時候又複課。但是我總覺得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沒書讀不行。那時國外有很多學者給我父親寄材料、寄書,記得很多都是日本來的,翻開來怎麼也讀不懂。就覺得應該學日文。

       我找了一個「漢奸」當老師。當時讀法律的都是「反革命」,讀外文的全部是「漢奸」。這位老人家是留日的,住得離我家有點遠。但這個老人家沒被批鬥,因為他女兒竟然是黨校校長,所以不好鬥,就掛個牌,定性「漢奸」。我就到他家去學的日語。

一邊當臨時工,一邊讀外國名著

       高中畢業後,給我安排了一個非常艱苦的工作,去鼓浪嶼高頻設備廠當臨時工。當時跟蘇聯要打仗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我去挖地洞,挖打炮炸下來的渣。

       有一個工友的哥哥鋼琴彈得特別好,跟當時非常著名的鋼琴家殷承宗齊名,水平甚至不在殷之下。他不知為什麼比較早就有思想,幾個人在一起聊「文革」,還燒了毛主席的相片。後來被上面知道了,因為有人去告密。最後那幾個人有的被槍斃了,這位哥哥因為鋼琴彈得好,只判了死緩。他弟弟就整天去弄些書來,那些書都是沒頭沒尾的,看完就塞給我看。我後來才知道,那都是《紅與黑》之類抄家抄出來的外國名著。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

       做了半年多「深挖洞」的活,回到廠裡,改做電鍍。電鍍鍍鋅,氰化鉀電鍍,那是劇毒,手一旦觸碰就會死,沒有任何防護設備。漫天的酸霧幾天都不會散開。我就在電鍍空餘的時間,沒日沒夜地讀這些書,讀了很多。

       那時候我18歲。世界名著真的為我打開了一個世界。如果說後來我對歷史有感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閱歷;二是用心去感覺那個時代,讀書不用心就白讀;第三是人文薰陶,就是那些名著的薰陶。

       當時讀書也不能馬上聯想到現實,但是後來反思得特別快。1976年毛主席過世,當時我們由衷地覺得中國完了,要沉淪。後來就聽說「四人幫」被抓了。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四人幫」,但是就會感覺到無比高興。再後來鄧小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可以思想了。一想(就明白很多事),就特別快。

從外文繫到歷史系

       1977年我上大學,1982年就留校在外文系當老師,教79級的學生。我在77級裡算年齡小的,79級的學生有些年齡還比我大,也不乏已經工作的人甚至是政府官員,我卻要教他們,想來很恐怖。

       1982年我考取日本文部省獎學金去留學,後來在第二次去日本前轉到了歷史系。那時人家都覺得很奇怪,工作也挺好的,在外文系都當教授了,為什麼又轉到歷史系?而且外文系有錢,歷史系很窮。我覺得學歷史要真正喜歡歷史,不能想著靠它賺錢找工作。如果加入了非歷史的東西,為某種目的去讀歷史就讀不好。

       當時我的編制在外文系,教歷史系的課,讀在職研究生。1992年時是副教授,1995年就是歷史系的教授了,當時申請的是教育部直屬的破格教授。當時我是第一個研究古代日本移民的人,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成果,就申請當了教授、博導。

「我鼓勵所有人去留學」

       我去日本留學是一個偶然。以我自己的經歷,我鼓勵所有人去留學。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當時日本首相叫大平正芳,是田中角榮之後的首相。大平那一代(日本領導人)內心裡有一條(原則),只是沒有說而已:(認可)對戰爭的懺悔和補償。這和今天的安倍不同,安倍太狂妄了。

       大平正芳那一代人用行動在做補償。他為了幫助中國的日語教育,開始輪訓全中國的日語教師,叫做「大平班」,由日本政府出錢,辦在北京語言大學,所有日語教師都去接受教育,之後再去日本學習一個月。在我之前的日語老師很少,都去過了。

       接著日本政府又給了一個機會,中國可以派10個人去日本一年,還是由日本政府給獎學金。這個獎學金,教育部經常放給北京地區,因為選拔要考試,有很多麻煩的手續,放在北京好就近處理。這樣造成很多地方院校不滿,我們學校就去爭取,所以那年第一次把名額給了地方。

       名額到了廈門大學,外文系領導一看,不要,把名額退了。因為此前其他老師都去過了,接下來就是我。這不得了,你才留校,去的時間又長錢又多,(系裡認為)不合適,名額就退到學校去。校領導看了大怒,說我們好不容易爭取來的,你竟然不要?有沒有人能去,給我查查。系裡就說,這個剛留校的年輕人怎麼合適呢。校領導說怎麼不合適呢,這個名額我們學校不能放棄,先送去再說。然後我就去北京師範大學考試,日本大使館的秘書親自來面試,用日語面試。最後就錄取了9個人送去日本。

       我覺得留學的經歷非常好。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革命,天天坐在家裡想像著別人的水深火熱。我當學徒工,三年期限滿了以後當師傅,一個月能有33元工資。大學本科畢業生給優厚待遇,48.5塊,第二年轉正後是58.5元。廈門、上海都這個價。當時在中國認為是挺好的日子了,到日本一看,只抵人家一個小時的工資。而且日本治安好得不得了,夜不閉戶,房子都是落地大窗大門。我都在學校讀書讀到深夜回家,夏天熱啊,就把窗門都打開。日本人都睡地板榻榻米,女孩子也就這麼睡在那裡。那種安寧、安靜的社會景象對我衝擊很大。現在日本不行了,防盜窗什麼的裝上了。

重走川端康成走過的路

       在日本做學問也跟國內不同。我在外文系讀書,畢業論文研究的是川端康成。因為我讀歷史,喜歡這種有歷史感的人物。當時我的研究也算是做得好才留校的,但做得再好,也只能是通過讀川端康成的著作來理解他、體會他、研究他。

       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日本文學老師,跟著他讀研究生。首先他上課非常生動活潑。他講小說用圖解,描繪一顆紅心丘比特的箭怎麼射,人怎麼表演,男女在樹下如何相會;(有一次他)「咚」地就從臺上躥下來,沒注意下面一根橫杆,「啪」地竟摔倒了。同學們都喜歡得不得了,滿堂喝彩。

       日本教授都有一個房間,學生到房間來上課。這個老師菸酒俱佳。一上課,菸酒都搬出來,招呼大家「喝喝喝」,大家哪裡敢喝,其實是他想喝。

       他叫我打起背包,把川端康成走過的路全部走一遍。他在哪裡創作的,就走到哪裡去,哪一天下雨他寫出這篇文章,你就挑一個雨天坐在那裡,去感受他的心情。比如川端康成的名句:「穿過隧道就是雪國」,你知道那是什麼,那是日本中部的阿爾卑斯山!這一面是青蔥碧綠,那一面是大雪紛飛,中間是一條隧道。在這綠樹中,穿過一片黑暗的隧道,過去了,啪,一片雪。這對日本人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中國人光讀文字是沒有感覺的。

        所以文學是感性的東西,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如果沒有那種藝術感,你就只能讀情節嘛。什么半夜到窗下唱情歌,情歌怎麼唱你都不懂。

川端康成《雪國》中的隧道。

       

       當時日本的政府獎學金還算豐厚,大約相當於日本大學一個助教的工資,但是旅館也是住不起的。我出門就帶三樣法寶:買了一臺單眼相機;借個睡袋,薄薄的,但是水滲不進去;再買罐頭、切片麵包、拎一瓶水,這樣便宜省錢。走到哪裡睡到哪裡。找個沒水的地方,人鑽進去,睡袋一拉,東西放在裡面,安全得不得了。找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被汽車碾過就行了。醒了再走。再後來乾脆睡火車。一列夜行列車,管它什麼車,晚上爬上去,佔兩個位置睡覺,醒了再下來。所以我基本上是走遍了日本。我現在要是去日本當導遊,日本的導遊不如我。

       我在學校就拼命讀、學、做筆記。國外假期多,不像中國的大學,我們一學期19周,京都大學只有15周,實際上上課只有7周。每一次課都要準備好再來上。要讀許多書,讀了再來聽講,沒讀就請出去。

       我覺得所有的學問都得用生命去體驗,包括歷史。我上歷史課,我講過的地方絕大多數都是我去過的,停留並且深度感受過的。沒待過,你就是瞎講。

       中國人講格物致知,一定要去「格」。我從日本回來以後,有一段時間特別想去當新華社記者,能到處走。西周以來到明清,每一個時期都有歷史特點,我想去承載歷史轉折的地方行走。我寫文字,請人來拍,請會朗讀的人來朗讀,做一個「中國歷史上的12個轉折」。

在日本決定改行

       我在日本讀了一段時間日本文學以後決定改行。為什麼呢?當時我想,我再來日本的機會估計是沒有了,能去一次日本已經是老天待我太厚,我不敢想還有第二次!讀書一定要先明白門道,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入過門。我已經知道研究日本文學必須怎麼做,我想我回國以後沒有這種可能了。我怎麼還有可能走川端康成的路呢?

       於是我就決定轉到我能做的方向上,一個是中國歷史,一個是中日關係史。這樣我有我的強項。

       研究世界歷史,第一個要求就是外文精通,而不只是能讀懂。中大的一個教授朋友勉勵我說,跟我們講日本史你已經是權威,有本事你要去跟日本人講。我說好。後來就實現了。我在日本三所大學任教過,教日本學生日本史。為什麼語言要精通?很多詞語在本民族語言中的傳統你要懂。就像我們的漢語,一定要懂漢字。

       第二,要有在這個國家生活的經歷。你看法國大革命,法國人的感受和中國人不一樣的。我們一片叫好,法國人一片哀嚎,再也不革命了。它為什麼在法國爆發,前因後果、民族傳統,這些如果讀不出來,就沒有世界史。不是說讀讀洋人寫的東西就行了。

       我們要有自信,我們做的中國史比洋人都做得好。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盲目地崇拜外國人,但是在我眼裡,我們就是能做得比他們好。

       這不是狂妄,我們要有這種自信。就像你來講我的家史我肯定覺得無地自容,我來講你的家史你會覺得受到了侮辱。至於我沒有關注到的點你關注到了,我受到啟發,我非常樂於接受。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真的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去和歷史對接,才能理解司馬遷那三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樸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
  • 吳清源:憶川端康成先生|川端夫婦|川端|安田|吳清源|川端康成
    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憶川端康成先生文 / 吳清源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 不去北海道,去川端康成的雪國
    (後來得知這是一句經典句子,頓時有種得意感:)東京一個已婚男子,被潔淨而深情的藝妓所吸引,一次次前往雪國,卻又不能給予承諾。女子徒勞地愛著他,等待、渴望、掙扎,一個年輕女子的愛被川端康成空靈輕盈的筆觸描繪得淡然而真切,字裡行間透出一種日本式的憂傷與悲哀氛圍,文字本身則美得像一首敘事詩。看到早啊晨之美的文章,才得知雪國所在地就在距東京不遠的地方,名叫越後湯澤。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原創 海皎 印客美學2020年6月14日,是川端康成的誕生日120周年。這位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擅長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如同自傳一般的私小說,也是個寫女人的高手。常有人說,川端文學是一種描寫女性與愛情的文學。
  • 吳清源:憶川端康成先生|吳清源|川端康成|川端夫婦|川端|安田
    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憶川端康成先生文 / 吳清源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日本,生平和創作
    作為新感覺派的一員曉將,川端康成(1899-1972)可以說是日木現代派的開山祖師之一,與同時代的橫光利一(1898-1947)和中河與一,稍後的崛辰雄(1904-1953)等,成為日後各種現代派文學的先導。
  • 作文素材‖川端康成:你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
    ----川端康成《雪國》●繁星閃耀要比獨星發光美得多,不過,對我來說,第一次看見的一顆星最美。 ----川端康成●他憑倚在橋欄杆上,閉上眼睛,想傾聽那幾乎聽不見的潺潺流水聲,而不是人潮或電車的轟鳴。 ----川端康成《古都》●抬頭望去,銀河好像譁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川端康成《雪國》●町枝的臉映著篝火的亮光,顯得更加豔美了。她那面頰的顏色,宛如一本正經緊閉著嘴的聖女。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 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獎,1972年離世,死前竟對司機說出這話
    但是還要生活呀,百般推脫下,川端康成終於被母親的娘家遠親收養了。 1916年,他正在回宿舍的路上,邂逅了當時也在上學的小竺原。他對小竺原一見鍾情,便開始了瘋狂的追逐。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個人開始了熱戀。同年,川端康成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各大報社雜誌,他的名字,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 川端康成發人深省的語錄,起句便是,我想成為一個人!尾句更刺耳
    我想成為一個人,很多人首次聽到,可能會反問,難道川端康成他不算是一個人嗎?其實問這話的人,是很沒有禮貌的,也是沒有經過思考的。但凡思考的人,都知道,雖然大家都是人,但是如何做好一個人,成為一個人,真的有些難。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都是用儘自己一生在努力成為一個人,做好一個人。
  • 川端康成:吞煤氣自殺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
    川端康成:吞煤氣而亡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句話是出自以為諾貝爾獲獎得主,川端康成。年僅15歲,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個孤兒。爺爺去世以後,川端康成來到了自己的舅父家裡生活,雖然終於算會有了一個能住的地方,但是他也經常住在學校裡面的宿舍。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舅父家裡。
  • 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之美
    」川端康成說大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而人的感受力是有限的。花的生命極其短暫,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亦是,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不知不覺從人生的盛年漸漸力不從心,由物及人,自然令人感傷。花很美,但花的生命很短暫,「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 日本南畫的集大成者池大雅,川端康成曾以全集稿費購藏其畫
    1814年10月,黃檗僧人聞中淨復在《聞中禪師詩文章》回憶道,「有一次,東山的池大雅告訴我:『我造訪富土山數日,親自去研究其頂峰,吸納其景致,致力於讓自身與山合而為並成為它的一部分。最後,我終於學會如何一筆畫出它的輪廓。在此過程中,我用完了好多中國紙。』」
  • 從《雪國》,體味川端康成作品所呈現出的「纖細韻味」的詩意美感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著一貫的抒情、孤獨與寂寞的格調,他善於表達愛情、死亡、虛無和悲觀的主題。川端環境的描寫手法與普通的常見的手法有很大不同,整體表現出的特點是:細膩,具象同時又帶有淡淡的傷感。下面就列舉兩處小說中很有代表性的環境描寫:在《雪國》裡,川端康成細心的描述了秋蟲的掙扎之狀。
  • 川端康成《千隻鶴》筆下哀婉錯亂的父子與母女之愛
    我以為,《千隻鶴》是我讀過的川端康成小說中最好的一部作品,而那幾部,據說皆是川端小說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接下來便是這部《千隻鶴》了。它讓我入迷。此前,我陸續讀過的《伊豆的舞女》《雪國》,乃至《古都》均沒有讓我如此著迷,這麼的百味雜陳,感慨系之。
  • 揭開日本侵華「筆部隊」真相 川端康成簡歷資料介紹
    泯滅的良知  川端康成,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位曾拼命想逃離政治的知名作家,在戰爭期間他慫恿一家出版社編輯出版《英靈遺文集》,主張把那些在侵略戰爭中斃命的日軍士兵「遺文」整理出版,並稱之為「日本精神的結晶」。
  • 川端康成:晚秋,我是一顆憤怒的慄子|鳳凰副刊
    阿信地藏菩薩文/川端康成山中溫泉旅館的後院裡栽著一株大慄樹。阿信地藏菩薩落坐在慄樹的樹蔭下。我去取的時候,親眼看見的嘛。」「可是,杯和勺都是那兒的女人洗刷的啊?」他扔也似的放下了杯子,吐了一口唾沫。參觀瀑布的歸途,他叫住了一輛公共馬車。一登車,他愣住了。車上坐著一位格外標緻的姑娘。越看這姑娘就越想女人了。這姑娘一定是打三歲起就受到這花街巷的情慾的薰陶,圓乎乎的全身充滿了活力。連腳掌也不長厚皮。
  • 「小說精讀」川端康成:紅梅
    漂泊無依的一生,使川端康成形成感傷孤獨的性格,他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其文學創作的底色。他用洗鍊鮮明的筆觸謳歌人性的真。小說中,女兒耳聞目睹了父母為瑣事而喋喋不休的爭論,親情流露於筆端,事實真相卻變得無足輕重。他以自然筆法體現遺忘的悲哀美與虛無美。美不僅體現在紅梅的豔麗奪目之中,還體現在親人離世的瑣碎細節之中。讓我們一同品味本文所講述的悲與美的統一。
  • 川端康成:父母的心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文/川端康成諸位,把眼睛閉上五分鐘
  • 被川端康成的語錄道出,真知灼見!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川端康成的語錄,他就道出了大多數女人美中不足的是什麼,真知灼見,文字如下:不過,一個女人不會讓別的女人妒忌,男人是不是覺得她有點美中不足呢?——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