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千隻鶴》筆下哀婉錯亂的父子與母女之愛

2020-12-17 塵世曉書僮

我以為,《千隻鶴》是我讀過的川端康成小說中最好的一部作品,而那幾部,據說皆是川端小說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接下來便是這部《千隻鶴》了。

它讓我入迷。此前,我陸續讀過的《伊豆的舞女》《雪國》,乃至《古都》均沒有讓我如此著迷,這麼的百味雜陳,感慨系之。

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一邊讀《千隻鶴》,一邊悄然地問著自己,幾度想提筆寫下這份懸而未決的追問,可又想了想,終究是放棄了。原因是我還沒有讀完《千隻鶴》。

沒有讀完的小說是不好多說的,畢竟那僅是一個漂浮著的仍在進行中的思緒與探問,它還不可能有「終極」的歸論,因為這份言說所依傍的主體敘事仍在持續地延展中,那個最後的結局仍未顯現,由是,川端在《千隻鶴》中的主題思想也就尚未真正的得以顯身了。我必須耐心等待著那個「最後」的結局,由此讓我知曉川端究竟想說些什麼。

但它——《千隻鶴》結束得過於的匆忙了,戛然而止,雖存餘音嫋然,但終究留下的僅僅是貌似已盡但終是未盡的尾聲。這讓我感到了些許的遺憾。

它是不該如此匆忙結束的。

川端康成像

但細想之下,這仿佛又是川端的寫作特點,或曰他的創作「個性」,也就是說,川端乃是一每每沉溺(或深陷)於感覺中而難以自拔的人,日本文壇「授予」了他以「新感覺派」,此說亦不無道理了。

川端是一個感覺器官極盡發達的人,他極善於捕捉那些微妙的、一時間難以言說的感覺,這感覺那麼的纖細、遊移、恍惚,偶然間的一閃現,還有的,便是稍縱即逝的人生之一瞬間了。川端的感覺猶如一臺高度靈敏的照相機,當那些稍縱即逝的人與物一旦呈現,他的快門已然迅疾落下,並以文字之形式予以捕捉、凝固、定型,這便將成為永恆之一瞬了。

川端顯然陶醉於此——此一令他陶然欲醉的「瞬間」。所以他說,他的小說是先從不構思。這份嗜好倒是與我的創作如出一轍,由此我深知他為何如是,其實就是為了捕捉那些個「轉瞬即逝」。人生中畢竟充滿了許許多的偶然和隨機,它常常是稍一閃現便迅速消失在了緲茫無盡的時空中,但它作為一種緣發之「因」,無形中又帶動了隨至而來的「果」,而人們素常僅只注意到了那些顯現出的「果」,而對於啟動此「果」之因,倒是大意而疏忽了,因為它早已消失了,消失在蒼茫虛無的時空中。

而這個消失的「蒼茫時空」,又似乎是川端小說「物哀」之源頭。他總是對日本歷史中存留下的美———「儀式」般的「物事」,充滿了無盡的興趣,以致他竟有些「戀物」了。

難道不是嗎?

我們只須打量一下他代表作筆下的人與物,便知曉其一二了:《伊豆的舞女》中的行走藝人——舞女,《雪國》中的百媚千嬌的藝妓,《古都》中少女穿戴的和服,以及搭配在和服上的富有日本文化韻味的腰帶,再就是在《千隻鶴》中反覆出現的那些古老的陶器了,它們都是日本文化的經典符號,在這些經典符號中,盛滿了日本的歷史與文化,由是,它們便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符號集成了,亦構成了我們從而得以認知和看取日本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和角度,從而也可以一併認識與看取了川端的小說了。

「物哀」,此一詞語在日本文化中似是一頗為奇特的意指,它的出現,好像是與日本的第一部浩瀚巨製《源氏物語》一同誕生的,人們將其流露出的那份綿綿情思以「物哀」來命名,但在中文語義的直解中,它似乎指向的乃是對「物」的哀傷或哀痛。

其實不然。

「物哀」在日語詞語中確切之定義並非是單向度的,它是雙向而多義的,亦即它既是對一種美之物事的禮讚,又是在對此一物事寄託的一份深切的哀愁。

一種民族詞語之衍生,總是與此一民族的情感與情思密切相關的,情與物的相互纏繞,滋生出一種綿長的思緒或情愫。日本人最初是沒有自己的文字語彙的,只能借道於漢語之力,抵達的卻是他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於是「物哀」———這一在我們的漢語中未曾有過的形容詞就此誕生了,而「哀」,在這裡既是對美的物事之讚頌,又是對美的物事的一種日本式的不無哀愁的嘆息。

由是,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川端的小說中,時時流露出的那種百味雜陳的日本式的思緒了,他總是在他所迷戀的符號性的物事中,寄託著他的那份獨有的哀愁和嘆息。

他是在隱隱的預感中哀嘆一種美的歷史\文化的消失嗎?他好像對現代文明的大舉進犯是有一份本能之牴觸的。

我記得他在一文中用疑問之口吻說過:日本的美存在了一千多年了,它還能再存在一千年嗎?

這是他的疑問,亦是他的一份嘆惜與憂慮了。

於是物哀之憂愁,構成了川端小說的基調,他小說中的筆下之美,亦由此而染上了一層若隱或現的淡淡的憂鬱,這哀愁與憂鬱,一如他筆下縈繞山間的雲霧(《伊豆的舞女》),一如秋葉的枯黃和飄零(《古都》),一如山路上的那條被積雪覆蓋的曲曲彎彎的小徑《雪國》,一如《千隻鶴》中那個被少女近子摔碎的百年傳承的陶器……

日文版《千隻鶴》

物哀!

《千隻鶴》的故事是蠻糾葛的,這裡出現的那一組人物關係,遠不像川端其他小說那般相對單純、清澈、婉約,它依然是川端式的一以貫之淡色調的,但當這組關係介入了這種淡調子時,一切都變得異乎尋常且又耐人尋味了。

這組人物構築成了一個既是碎片殘疾般的關係,又彼此地映照出了人世間複雜的人生向度。

川端大多小說有一相對的固定的模式,他總喜歡藉助於一個年輕的男性眼光,來打量那個神秘的女性世界,尤其是少女的世界,在他的眼中,這類嬌媚迷人的女子總是那麼的亭亭玉立,冰清玉潔,由此又泛起了男主人內心的一種朦朧而複雜的情愫,因了這份難言的情愫,敘述便染上了一層如晚秋般的憂鬱了。在「性」的問題上,川端又總是欲「性」而未「性」,給人留下無盡的詩意的遐想。

而這一次——《千隻鶴》,人物關係的編織,使得「性」構成了這一特立獨行之小說的一大特徵,但他的美學觀,依然促使他在迴避直寫,而是曲盡其意。

性,似乎成了川端小說無言的禁忌。

就因為他過於的痴迷於美嗎?而在他執著的美中,性是否會讓他倍感有違於對美的感知?

寫《千隻鶴》時,川端正值壯年,50歲,蒼茫之人生鍛造了他更深沉的情感,他不再像《伊豆的舞女》那般僅像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幻想著少女不可觸碰之美豔,猶如面對一朵陽光下嬌嫩欲滴的鮮花,不忍採摘。《千隻鶴》讓閱盡人間滄桑的川端,有了更深邃的入世的眼光,而在此前的創作中,他總是含著一絲出世的情懷。

小說的男主角菊治父母雙亡,在一次由父親的舊日情人近子舉辦的茶會上,見到了父親曾經深愛過的另一情人太田夫人,她領著女兒一道前來的,而這個茶會,近子的本意是想幫仍在獨身中的菊治,介紹一位貌美的女子,這位女子(雪子)身著一襲綴有千隻鶴圖案的日本和服。而這個「千隻鶴」之意象,雖被冠之於小說之名,其實在小說並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川端真正要寫的,是菊治與太田夫人和他的女兒文子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

就在那個茶會之後,菊治在歸途中,意外地發現太田夫人站在山間的小路邊旁靜候著他的到來,而菊治對她是心懷怨懣的。畢竟太田夫人曾是父親的情人那時他還小,他感到了內心的受傷。

他們站在路邊聊著,菊治偶爾會發洩一下自己心中鬱積的那份怨憤,含一絲嘲諷,但太田夫人對他父親的思念與哀愁,還是讓他心中多了一點什麼說不清的滋味。此後,他們一同去了一家山間旅館。

川端從來不會明著寫性,他只寫感覺——事前的與事後的感覺,仿佛欲令「性」,別來「騷擾」他對美的物事的感知。但我們知道,那一段欲言還休的敘述,其實寫的是他們共度那個難忘之夜,而這一夜,讓菊治感受到了太田夫人驚人的溫柔與女性的溫暖和熨帖。

後來他還想見太田夫人,卻在電話中聽出了太田夫人的驚恐和崩潰,以及她女兒文子在邊上的大聲喝止。再後來的一個瀟瀟雨夜,虛弱的太田夫人突然造訪了他,她說她想他,也思念他的父親,她向他請罪,請求他的原諒,因為他從菊治的嘴裡知道了,他們相見的那個茶會,其實是近子為了讓菊治相親的,由此她有了強烈的負罪感。就在這一天,她說到了死亡。

一切都像是那一夜的延續,只是多了許多哀傷與痛苦的撕裂。事後,他送太田夫人回了家。

就在當晚,菊治接到了文子的電話,說她母親自殺了。

在菊治去弔唁太田夫人的那一天,文子向他述說了她母親對菊治的愛,以及她的阻止,她懇求菊治原諒她的母親。那一場會面是悽迷的。後來菊治又約了文子,而這似乎也是文子期待中的一次見面,她帶來了母親喝茶用過的陶器,說上面留有母親的唇印。她再次請求菊治能原諒她的母親,她向菊治深深的陪罪。菊治心如刀絞,百感交集了。

有一天,菊治突然接到文子從公共電話亭打來的電話,說是後悔將母親用過的陶器送給他,他讓菊治務必將它撞碎。菊治不解,而文子固執地不說原因。接下來,他們在菊治見面了,文子不無哀慟地說到了母親,說到了菊治的父親,也說到了自己的父親,可奇怪地是,這些哀慟、傷悲,似乎在拉近他們間的距離,一切都像是意在言外,他們間意意思思地在心心相印、同病相憐了。

川端是極擅長寫朦朧情感的,整個過程的敘述朦朧而曖昧,但作為讀者,你的心會忽然被揪緊,甚至省悟到,那個憂鬱的文子其實已然愛上了眼前的這個菊治,只是她在頑強地掙扎抗爭,因為他們之間橫亙著這麼多難以理清的心理障礙——菊治的父親,以及她自己的父親和母親。一切都像是一場不可饒恕的罪孽。

又是事後。

事後的文子斷然摔碎了菊治珍愛的留有太田夫人唇印的陶器,離開了菊治。我們依稀感覺到了,在此一「事後」之前,他們間必是發生了一場魚水之歡。

電影《千隻鶴》海報

第二天的一大早,當菊治打電話給文子時,驚異地發現她「失蹤」了,從此渺無音訊。

小說驀然而止在這個節點上。從敘述情緒與節奏上看,這是一篇貌似未完成的小說,它更像是一個讓人無限感慨的逗號,而非句號。我只能推測,作為感覺派的川端,他並沒有想好他最後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尤其是從中他欲意要提取出什麼樣的人生意涵。

他只能如此了,欲了未了,讓一個高高懸置在文字上空的大寫的句號,懸而未決。

或許川端自己也猶感這是個「懸而未決」,嗣後,他又寫下的一個續篇《波千鳥》,在此著中,川端讓文子的失蹤有了下落———那天之後,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都市,孤身一人開始了遊歷日本山川的長旅,一邊走,一邊給川端寫下長信,信中既匯報她一路的所見所聞,又訴說著她對菊治糾葛難解的思念,終於有一天,她留下了這樣的文字:

我思念你,為了同你分手,才來到這高原和父親的故裡。我思念你,就難免糾纏著懊悔和罪惡,這樣就無法同你分手,也就不能開始新的人生。請原諒,我來到這遙遠的高原,依然在思念你。這是為了分手的思念。我在草原上漫步,一邊觀賞山色,一邊還在不斷地思念你。

在松樹林下,我深深地思念你,心想,假如這裡是沒有屋頂的天堂,能不能就這樣升天呢?我盼望著永遠不要再動了,我全神地祈禱著你的幸福。

「請你與雪子姑娘結婚吧。」

我這樣說,就同我內心的你分手了。

我承認,看到於此時我潸然淚下。我不知是在為踽踽獨行中的文子,還是為內心孤獨悽涼的菊治,甚或是為那個已在天堂的文子的母親?我百感交集,心疼不已,或許,我僅是在哀嘆命運的無常以及對人之捉弄,以致陷人於不幸!

這部續篇,坦率地說最好的部分便是文子寫下的那封長信了,而小說敘述主體中的菊治與雪子的新婚,索然無味。

一切的閱讀情感都縈繫於文子的那一封封長歌當哭的信中了。

《波千鳥》是思緒未盡的《千隻鶴》的延續,儘管如此,還是讓我猶覺川端的言不盡意,也就是那個本當從故事中可以提煉出的形而上之命運的主旨。

在這裡——《千隻鶴》中,川端出人意料地筆涉了日本文化中的「恥感」也即人性之負「罪」感,這對於一個一生都在追尋與痴迷於日本文化之美的川端而論,是一個讓人頗感意外的寫作。川端設計了這麼一組複雜的人物關係,而這組關係之存在本身,已然昭示了「恥」的存在性,由此,從不事先構思,而任由感覺行走之川端,其實是想探尋他一貫缺少的人性之深度的,而此一深度,又關涉著日本人文化心理中的「恥」的隱匿——它尋常看不見,被一層表面的儀式般溫情脈脈的面紗精緻地包裹著,從不示人,一如被舞女、藝妓和和服裙帶遮蔽了的川端康成。川端這一次選擇的是一種極端化的人性表現——亂倫。

說是亂倫,其實亦不盡然,只是父親與兒子共同愛上了一位中年女子,而這位女子的女兒,又與「兒子」陷入了一言難盡的愛河。

這是一種愛嗎?

的確,川端此次突破或顛覆了我們世俗性的愛情觀,那種我們在俗世中至為普通而又流行的愛情觀,他甚至瓦解了了我們固守的傳統意識或規矩。川端讓那些隱藏在人性最深處的「可能性」之愛情,浮出了水面。想必他也為他的此次「大膽妄為」而驚嘆不已吧?否則,他為何竟會在《千隻鶴》中留下一個「言不盡意」的尾聲呢?

川端顯然不知該如何「認識」他筆下的這些人物行為,和他們之間糾纏著的複雜關係,由是,以美感著稱的川端只能隨著筆涉之人性一同掙扎了。他矛盾著,糾結著,而矛盾糾結的典型體現,便是他言不盡意之「朦朧」了,既想讓這些「物事」呈現出物哀之美,又被一種罪惡的「恥感」所纏繞。

他無以解脫了。

太田夫人對菊治之戀是不是亦出自對菊治父親的留戀?而文子的「陷入」,是否始源之因乃是緣自於母親的「戀情」,觸發了她的那一份少女般情愛的萌動,以致陷落不幸?

而菊治呢?他對她們母女的「愛」和苦思,是否亦是父親孽債的一種無意識的延續與拓展?這其中,從人性正常心理來看,是有變態性的,但川端則將這個貌似「變態」之人性面相暴露出來,予以書寫,其實也就揭示了人性中我們所陌生的一種本然性的存在。

他們間的垂死般的掙扎與扭曲,其實是基於一種潛在於心的俗世道德,這是人類為自己的彼此共處劃定的一條「界線」,界線的劃定,當然源於歷史,人類為了相安無事的共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為一己之行為,制定規則,此一規則後被人類命名為道德,亦即以「道」,為德,「道」是公共性的,而「德」則屬人個之行為規範、規矩,或曰德行。

但文學的道德力量,有時會偏離人類約定俗成的道德軌跡,而道德的神聖之使命,又天然地是關注人性的,以及人性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之流變。任何道德都是在特殊的歷史語境下誕生的,但歷史語境又從來是變動不居的,遑論道德呢?由此,所謂道德,必然會伴隨著歷史語境之變遷,有所調整,此為一。

二:文學在時代下將承擔什麼使命?它的義務與職責又是什麼?捍衛道義僅只是其中之一說,政治學或倫理學似乎也在做這些必要的探索,於是這就像在與文學之使命做「同語反覆」,並沒有顯示出文學作為一個獨特的藝術表現之形式的特殊性。

在我看來,文學的必然屬性乃是去蔽與啟示,而去蔽一說,便是將被世俗成見遮掩的塵土予以拂除,由此而顯現出人生的本然之相,儘管從世俗的角度看,文學所呈之事完全有可能是醜陋的,甚至不堪,但這種揭示亦顯示了文學自身的立場與道義,它從不屈就於世俗之習見,它也不為了贏得大眾的歡呼和鮮花而向其做廉價的獻媚,它只以感性直觀的力量,剝去被道德喬裝打扮的嫵媚的外衣,直見隱藏在人性深處的未被揭示的黑洞,從而完成了對人類認識自身的啟示意義。

以上我只是在說一種相對完美的文學,它的使命與責任,但在《千隻鶴》中,一如我之所言,川端康成表現出了極大的困惑與彷徨,他深度陷入了小說人物的情感糾葛與衝突,引發了他揮之不去的「物哀」之愁緒,由是文字都籠罩在了一種冷色調的思緒中,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其實一直想從中突圍的,尋找一條救贖之路——既為他筆下的人物,也為他自己,但他終究沒能找到,只見他在一種無奈的惆悵中,讓他的《千隻鶴》欲言又止,成了一個缺少了句號的「物哀」的長句。

其實在川端後續的《波千鳥》中,我摘取的那段情深意長的文子之信,若加入了《千隻鶴》的尾聲,《千隻鶴》便不會是一部「殘缺」的作品,而會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長篇。顯然,當時的川康,尚未地想到最好的命運結局,他只好獨寫文子的「失蹤」。但對她為什麼失蹤,失蹤了又去了何處?當時的川端顯然感到了茫然。

日本電影《千隻鶴》光碟封面

他只能意猶未盡了。

但在《千隻鶴》中,川端以感性的直覺觸及了日本文化中的道德「恥感 」,這一恥感,因了又關涉幾段悽美的愛情,便呈分裂之狀了,一方面,他不得不為他的人物承擔負罪之責,另一方面,他又被其中的刻骨銘心所誘惑,也正是因了於此,文學完成了一次對世俗道德的「僭越」,抵達了我們人性中的陌生區域,在那裡,道德之恥與真摯之愛發生了強烈的牴牾與較量,未見勝負,只有當事人以逃遁之形式予以自解,而正是這個牴牾和較量,通過《千隻鶴》,我們「結識」了我們過去未曾認識和打量過的人性乃至人生。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任何冠冕堂皇的言說在悖謬的人生面前都顯蒼白無力,而最好的文學,就是表現命運之悖謬。

一如《千隻鶴》———它沒有結論,只有抵達。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川端康成經歷了日本戰敗的陣痛期,日本國民從軍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面對著日本被美駐軍的屈辱感,文明異化、價值觀動搖,國民不安墮落,社會充斥著對淨化的追求。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川端康成,深感浮世之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飄渺,將這種情感投影到作品上後,決定頹廢的基調,也極大地傾斜於作品的兩性情愛關係。
  • 吳清源:憶川端康成先生|川端夫婦|川端|安田|吳清源|川端康成
    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憶川端康成先生文 / 吳清源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雪國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 吳清源:憶川端康成先生|吳清源|川端康成|川端夫婦|川端|安田
    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憶川端康成先生文 / 吳清源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吞煤氣自殺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
    川端康成:吞煤氣而亡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句話是出自以為諾貝爾獲獎得主,川端康成。孤獨,讓他愛上閱讀與同齡人相比,川端康成少了很多萬帥的快樂時光,但是在孤獨的日子裡,川端康成學會了用讀書緩解自己的孤獨和悲傷。在1920年的夏天,川端康成考上了東京大學的文學部英文系,但是因為他討厭學英語,第二年就轉到了中文系,後來,他愛上了文學,並不能自拔。
  • 從《雪國》,體味川端康成作品所呈現出的「纖細韻味」的詩意美感
    《雪國》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最初以連載的形式,陸陸續續的發表在雜誌上,歷經13年後,終於在1948年以《雪國》之名匯集為單行本。1899年出生的川端康城,是日本文學界泰鬥級的人物。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 不去北海道,去川端康成的雪國
    你不由得被其平凡外表下不平凡的底氣所吸引,一直聽下去,然後被打動。(後來得知這是一句經典句子,頓時有種得意感:)東京一個已婚男子,被潔淨而深情的藝妓所吸引,一次次前往雪國,卻又不能給予承諾。女子徒勞地愛著他,等待、渴望、掙扎,一個年輕女子的愛被川端康成空靈輕盈的筆觸描繪得淡然而真切,字裡行間透出一種日本式的憂傷與悲哀氛圍,文字本身則美得像一首敘事詩。
  • 作文素材‖川端康成:你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
  • 川端康成:日本,生平和創作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川端康成。本世紀二十年代,歐洲興起的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現代文藝思潮,相繼介紹進,推動了行動主義繪畫、表現主義戲劇等現代藝術的萌現。作為新感覺派的一員曉將,川端康成(1899-1972)可以說是日木現代派的開山祖師之一,與同時代的橫光利一(1898-1947)和中河與一,稍後的崛辰雄(1904-1953)等,成為日後各種現代派文學的先導。
  • 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學:海棠花未眠,含有一種哀傷之美
    剩下的唯一親人祖父也在他十六歲時去世,親人的相繼離世給川端康成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打擊。我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在親人相繼死亡的陰影裡,川端康成並沒有頹廢和消沉,而是將這種巨大的悲痛訴諸筆端,寫出了《參加葬禮的名人》、《孤兒的感情》、《致父母的信》等作品。直到他開始戀愛,作品風格才發生轉變。
  • 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獎,1972年離世,死前竟對司機說出這話
    但是還要生活呀,百般推脫下,川端康成終於被母親的娘家遠親收養了。 同年,川端康成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各大報社雜誌,他的名字,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川端康成開始大量創作,並且出版了《伊豆的舞女》、《雪國》、《水上情死》、《淺草祭》等一系列作品。
  • 如果你也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愧對別人,川端康成的語錄會給你安慰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你也感到自己活著有罪責,很悲哀,川端康成的語錄會給你安慰!文字如下:罪責也許不會消失,悲哀卻是會過去的。——川端康成 《千隻鶴》#川端康成語錄#讀完川端康成這段語錄,說真的,只要我們仔細去回想一下,就會發現,罪責雖然沒有消失,但曾經已經做過的事,犯過的錯,那種悲哀卻真的會成為過去。
  • 此時京都正是川端康成筆下的火紅故鄉
    尤其是日本人所謂的「故鄉」——京都,眼下又變成了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筆下《古都》中「真正的日本」。每年9月下旬到12月上旬,屬於日本的秋季,也是一年當中最美的季節,也是最受遊客們歡迎的時期。由於工作的原因,最近幾年的秋天差不多都要去一次日本,對京都,東京,富士山,宮島,廣島,姬路和奈良等地的賞秋攝影地點非常熟悉,尤其喜歡11月京都的寺廟和神社。
  • 日本南畫的集大成者池大雅,川端康成曾以全集稿費購藏其畫
    川端康成與池大雅在日本,池大雅的魅力從未消退,甚至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也都是他的粉絲。池大雅的代表作《十便十宜圖》就是川端康成的收藏,川端康成對此冊頁愛不釋手,把其譽為文人理想與輕妙筆法、思想與技法的完美結合,現一直收藏於日本川端康成紀念館,後來被日本定為國寶。
  • 揭開日本侵華「筆部隊」真相 川端康成簡歷資料介紹
    王龍說,作為「侵華文學第一人」,火野葦平的筆下經常出現這樣觸景生情、韻味無窮的描寫,而侵略戰場的恐怖殺戮氛圍也就隨之得到淡化。  當時的日本文學評論界竟然認為,《麥與士兵》是「在世界上也沒有先例」的「偉大作品」,甚至在表現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上,已經超過了託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 被川端康成的語錄道出,真知灼見!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川端康成的語錄,他就道出了大多數女人美中不足的是什麼,真知灼見,文字如下:不過,一個女人不會讓別的女人妒忌,男人是不是覺得她有點美中不足呢?——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父母的心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文/川端康成諸位,把眼睛閉上五分鐘
  • 川端康成:這是很久以前的一個春天
    川端康成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嵐山的一個春天……京都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花街柳巷的藝妓、妓女,她們身著華麗的服裝,來到這山野觀賞櫻花。租用廁所一次八文就算是京都仕女,也覺得過分奢侈,欽佩之餘,望而卻步。你瞧見了嗎?妻子敲著榻榻米說。「我早就叫你別蓋,搭了這麼多本錢,結局可怎麼得了啊!」「不要嘮叨嘛。明兒只要到客人那兒去轉一圈,保證光顧的人會像螞蟻成群而來。我明兒要早起,給我準備好盒飯。只要轉上一圈。保你一定門庭若市。」丈夫非常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