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本叔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物質至
08:40來自全民悅讀
點上方綠標,聽一本叔給你講《生活的藝術》
- 01 -
物質至簡,才能心安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人也應如此,這個世界的物質無窮無盡,但我們所需的,也不過是飽腹之食與一方安身之榻而已。
人活在世,錢無需太多,夠用就好;車子不用太貴,能代步就好;房子也不必太大,有家人在就好。
只有物質生活簡單了,身邊的一切才會變得清晰起來。
反之,如果我們被物質所控制,生活則變得沉重而焦灼。
曾有位博主,拍攝了一段「斷舍離」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視頻中,她清理了幾十件連吊牌都沒拆的衣服;一大堆沒有使用過的手機殼、數據線;各種被遺忘在角落裡的贈品.......
扔掉了這些不要的雜物之後,竟然騰出了小半個家的空間,整個人和空間都變得明亮起來。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總是沉迷於物慾望中,導致囤積大量物品,佔用空間不說,更是消耗了時間和精力。
世間的誘惑五光十色,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旦沉迷在物慾中,也就陷入了永不停歇的追逐,身累,心更累。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人生在世,三千繁華,終歸樸素,生活真的不用追求太多。
不為物所累,刪繁就簡,去偽存真,這才是人生的智慧。
- 02 -
生活至精,方得長久
想必大家都看過這則挖井取水的漫畫:
在每次快要接近水源的時候,工人就選擇放棄,換個地方重新挖。
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力氣費了不少,但水卻一點也沒有得到,最終一無所獲。
從上帝視角來看,我們都會嘲笑工人的不專注,但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如此嗎?
急於求成、心猿意馬的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什麼也做不精。
就像林語堂所說:
「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都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麼幾種而已。」
世間選擇何其多,但真正適合自己的,只有一種而已。專注於一件事,觀其微,做其深,勝過很多敷衍了事。
記得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共同受邀參加一個訪談,在節目中主持人問他們:
「你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一個答案:「focus」,專注。
深以為然,最簡單的專注,就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不如花同樣的精力去鑿一口深井,將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縱然成功來得慢些,卻更有價值。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師。
摒棄多餘的雜念,將精力用在真正熱愛的事物上,心無旁騖,才能走得更遠。
- 03 -
人間至味,最是清歡
在哲學中有一個困擾著無數人的問題:幸福是什麼?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我以為,唯有林語堂先生的回答最讓人信服。
他說,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歷盡世間喧鬧繁華,才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貴;
嘗盡天下美味佳餚,才知曉人間至味是清歡;
看盡他人黃粱夢盡,才懂得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
人生這趟旅途走了大半後,才明白這人世間最難得可貴的,就是擁有一顆淡然、知足的心。
要得少了,痛苦也變少了;放得多了,生活也更加輕盈。收斂欲望,懂得簡樸,才會過得更加幸福。
蘇軾一生仕途艱難,從杭州貶儋州,大起大落。
年輕時,他也曾放不下這功名富貴、仕途官場。
面對被貶的現實,惱怒地寫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腔怨氣無處發洩。
但是幾場風波過後,內心也淡然了。
即便身處荒涼的古寺,也能有「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者爾」的優遊自適。
原來,當一個人的層次越高時,追求就越是素和簡。
他們剔除了內心的欲望,捨棄了生命中那些太過臃腫的東西,就這樣活得瀟灑前行,活得自在又通透。
見多了這人世中的浮浮沉沉後,我們終究會懂得:
人若想要真正獲得幸福,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貧與富,只是簡單地快樂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
在這個熙攘匆忙的世界裡,願你能靜下來做一個有情有趣的人,插一束花,點一盞燈,捧一本書,吟詩一首詩,將生活過成一種藝術。
- 明天見 -
每天回復「早安」,悅讀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