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昌群:書燈冷月照沉淵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2021-01-08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賀昌群先生像。

  《元曲概論》書影。賀昌群著,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蔣藍 文/圖

  雷波、馬邊、屏山、峨邊4縣與大涼山黃茅埂山脈為界,被稱為小涼山。4縣自明朝以來歷經移民開發,已趨富庶,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被視為「四川西南之安危所關」。
  小涼山深處的馬邊,農時似乎比成都平原要提早一個月至半個月。中都鎮在1月份就被遍布河灘山野的油菜花層層包圍,從時令上說,這無疑是中國最早舉行油菜花節的地方,充分佐證了中都鎮地緣的特異性。
  沿馬邊河蜿蜒跌宕的公路兩側,樹叢、竹林、蔬菜、茶樹一望碧綠無邊。隨著山體的增大,赭紅的巖石與土壤漸漸透過綠色撲面而來,似乎暗示了這片昔日邊地的神秘。

官帽舟地望

  在趕往官帽舟的崎嶇山道上,雲氣蒸騰,山峰、樹木和農舍若隱若現。
  馬邊河發源於羿子埡口,溪流多而短小,洪枯流量變化大。沿岸亂石嶙峋,石縫甚多,宜於大鯢生長繁殖,故馬邊縣有「大鯢之鄉」的美稱。
  蘇壩附近,河流急轉向北,經官帽舟、馬邊城,趕場壩至下溪再轉向東北,經沐川、犍為兩縣境,至犍為河口處注入岷江。
  官帽舟水電站蓄水較大,馬邊河的水面驟然闊大。大到讓山間河流有些懵懂而低徊,奔流一生的水開始靜靜地停著,萬山不許一溪奔。也許,它們還不習慣於安然入夢。
  此地距離著名的明王寺不遠。寺院雄踞山丘之上,氣象雄闊。寺內有全國罕見的彝族懸託石佛,石佛的雕刻工藝精湛,集鐫刻、篆刻和鏤空雕刻手法於一身。石佛的背部有一圓孔,房屋的橫梁從圓孔中穿過,整個石佛就被懸在空中。
  當地傳說,當年明王寺香火旺盛,香客雲集,曾經有高僧,舉銅鏡來到明王寺的後山,突見萬丈金光,周遭瑞氣氤氳。高僧急呼:永樂溪要出「狠」人,至少要出二品以上的大官。居住在對面官鬥山的地主知道後,請來高人,在官鬥山向永樂溪後山方向修建一座塔和一座橋,連接永樂溪,這就有了「橋是彎弓塔是箭,九代翰林十代官」的偈語。自然是希望將永樂溪的風水,改轉到官鬥山。我估計,這一偈語,多半是受到明末張獻忠登臨成都九眼橋回瀾塔的歷史傳說影響。
  鄉野風水先生功力有限,把永樂溪的風水「改」到官帽舟去了。果然,官帽舟後來出了學貫東西、才高八鬥的賀昌群。
  賀昌群先生字藏雲,出生於馬邊官帽舟黃桷溪(今建設鄉)。生於1903年10月5日,卒於1973年10月。賀昌群的父親賀季鹹於1912年任四川省參事會議員。父死後,家道中落。
  1919年,賀昌群考入成都聯中,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立下「誓將吾精誠,灌注吾民族」的誓言。中學畢業後,賀昌群和同學李一氓一起考取了滬江大學。一年後,因經濟來源斷絕而輟學。1923年,賀昌群考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近十年……賀昌群在文學、教育、敦煌史、西北史等領域的研究或實踐,皆頗有建樹。在中國現代文化、教育史上,賀昌群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

與葉聖陶的情義

  賀昌群宛如出山的馬邊野水,浩浩湯湯,一往無前。他一生交友甚多,與葉聖陶的情義尤其值得一書。
  由於與馬一浮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1940年夏天,賀昌群離開樂山復性書院,受邀回到家鄉,著力創辦馬邊歷史上的第一所縣立中學——馬邊中學,並擔任校長。
  1934年,記者其仁對馬邊進行了一番田野考察,寫了一篇特寫《川南的一個山縣:馬邊》,發表於當年的《上海周報》。文章指出:「走進那素稱『小成都』的馬邊以後,頓時令人失望,原來它處在萬山叢中的一個破爛的市鎮。它沒有一席大的平原,順著上是危崖,下是深溪,路都是迥旋曲折,窄狹得不能並進的……那些山腰河岸的房屋儘是東倒西歪,蓋修草埔的住所,簡直找不到一座完整的。馬邊城到了,它是一座半傾半圯的小城市,有四五百住戶,市場也是七零八落的,堂堂的縣政府只是破屋三椽,低晦汙穢,幾至不可居處。」
  面臨這樣的境地,賀昌群群策群力,於當年秋天,在前臨馬邊河、後倚炮臺山的靜美之地,建成了馬邊中學,直到1941年初辭職離開。此後以作家李伏伽先生為代表,爭做拓荒勇士、移蘭良師,形成了「鞠躬盡瘁育人,勤勉成才報國」的良好校風。
  豐子愷先生在1939年曾作畫《移蘭圖》送賀昌群,並題字贈言:「移蘭除艾,留青載德。」《移蘭圖》一直掛在學校的歷代校長室,成了學校的精神圭臬。
  抗戰時期,葉聖陶一家旅居樂山,他與賀昌群相識於浙江。老友相見,他高興地稱:「多得一過從之良友也。」
  1939年8月11日,葉聖陶應四川省教育廳的邀請,從樂山到成都,為暑期講習班作演講。8月19日,日軍出動36架飛機對樂山城進行轟炸。聖陶先生得知後,翌日趕回樂山。知全家避難城外賀昌群家,突火而出,倖免於難,屋廬衣物書籍悉付一炬,聖陶先生「感極而涕,天已太厚我矣」。
  賀昌群盡力對葉聖陶一家予以照料。1939年,他寫有《贈葉聖陶同客樂山》一詩:「廿載謬知己,詞林拜主盟。萬方多難日,一往故人情。庾信思南國,江淹厭舊名。何時得歸棹,煙波下百城。」
  江淹的《遷陽亭》詩,寫的是扼守仙霞古道的福建浦城縣仙陽鎮。從漢代到六朝,閩北浦城已有古道翻越仙霞嶺,連通閩浙。「江淹厭舊名」一句,是從江淹《遷陽亭》裡「劍徑羞前檢,岷山慚舊名」所化出,可見賀昌群既有將浦城縣仙陽與馬邊縣相比的暗示,又蘊含江淹與自己遭際的暗喻。
  葉聖陶1939年11月18日的日記記載道:「昌群來,前日方自馬邊歸。謂二十餘年,家鄉已非舊觀,昔固甚殷富,今衰落矣……人種鴉片出售。散兵流氓以販賣鴉片為生。販賣之外,復持槍劫煙,遂成盜匪橫行之世界。昌群之來回,由鄉人三四十持槍護送,且通知在匪中可以說話之人,乃得成行。途中親見三屍倒臥於地,皆被槍殺者也。所見種種,非他處人所能預想。」
  這是一段十分珍貴的記錄,讓我們得以洞察當時馬邊的民生與險惡局勢。連本地聞人賀昌群進入馬邊也需要「三四十持槍護送」,還需要動用袍哥關係「拿言語」,可見阻礙邊地發展最大的障礙不是山高路險,而是不被約束的人心與人性。
  這些經歷,逐漸反映在他的學術觀點裡。他在力作《魏晉清談思想初論》中認為,魏晉清談思想的全體大用在於「內聖而外王」、「遊外以弘內」,指出「聖王既無心而應物,其於天下之事,上而典章制度之興革,下而文教風俗之推移,皆因物隨變,當事而發」。
  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賀昌群已經清晰地辨析出時代與傳統的複雜關係:「每一時代皆有時代之特性,當其特性在發展之時,往往與其前一代之傳統勢力,發生參差之反應作用,申言之,即必然繼承其傳統之一部分,同時革棄其傳統之另一部分,復增入其新異之部分,此歷史演變之恆律也。」
  在我看來,這也是深諳中國歷史命運之後的「試錯」式箴言。以賀先生數十年前的文化歷史觀,恰在於他把握了「時代的特性」,並「繼承了傳統之一部分,同時革棄了傳統之另一部分,復增入其新異之部分」。

捐書杜甫草堂

  賀昌群知識淵博,對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卓著,於漢唐文化也頗有研究。而對《世說新語》《大唐西域記》《杜詩》三部大書尤致力極深。1945年,他在中央大學講學時曾經說:「把我賀昌群解剖開來即等於3部書:《世說新語》《大唐西域記》和《杜詩》。」
  先生歷來認為,文學和歷史不能截然分割,治文學之人必須懂得歷史,研究歷史的人必須懂得文學。
  1944年,他在重慶講授《杜詩及其時代》之際,寫詩《在松林坡講杜詩與盛唐之時代(選課)將畢寫示諸同學》:「讀史才情付與誰,為君苦說杜陵詩。蘭臺詞調親風雅,庾信高文重典儀……」
  前兩句是說,他自己文史並重的治學方法,後兩句是說歷史學家班固運用文學的筆調來書寫歷史,而文學家庚信的文學作品則反映了當時的歷史。
  他還向人談及,研究杜詩的人必須認真研究唐代歷史,否則對杜詩中有關唐代政治經濟等的詩句,不可能懂得,甚至要發生誤解。
  從1954年開始,賀昌群數次向杜甫草堂捐贈歷代杜詩版本及日文、英文版杜甫詩集。到1969年晚年時節,他又將多年保存下來的有關書籍捐贈杜甫草堂,並將自己的《詩中之史》手稿也交草堂保存。高風亮節,感人至深。
  賀先生捐贈的書籍總數達二千餘冊,內容豐富,範圍很廣,經、史、子、集皆備,漢唐間的典籍為數不少,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和文學著作也較多。其中明代和清代的杜甫詩集版本以及日本刻漢文杜甫詩集版本、朝鮮刻漢文杜甫詩集版本共二十餘種,彌足珍貴。
  如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年)長州許自昌刻、元大德三年(1302年)高楚芳編《集千家注杜工部集》,較為難得。再如日本正德四年(1714年)勢陽鶴溪、度會末茂編的漢文刻本《杜律評叢》,版本十分罕見。
  一天晚上,我與幾個作家來到馬邊河畔散步。遠處高山上有燈火,「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閃爍」。兩岸寬闊的河堤高累而上,高大的柳樹將枝條垂向水面,在有意無意之間,宛如無餌之鉤。
  「無餌之釣」除了姜子牙,便是詞人張志和。《新唐書》說他棄官歸隱後,「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漁也。」無餌長鉤單釣月,就成為柳樹垂釣馬邊河的意象。但我心中,賀昌群是屬於「書燈冷月照沉淵」類型的。
  1938年秋季,離鄉有年的賀昌群回到馬邊,寫七律《還鄉宿黃丹客館初見馬邊河》:「情懷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眼秋。萬疊故山雲總隔,兩行鄉淚血和流。黃茅莽莽連邊野,紅葉紛紛下客舟。歸計未成人漸老,山花羞對雪霜頭。」
  近鄉情更怯,35歲的賀昌群已有「人漸老」之嘆。不禁讓我想起,43歲的朱自清華發叢生,於1941年在成都寫有五言長詩《近懷示聖陶》,恰有「終歲聞呻吟,心裂腦為盬」的大悲。未老先衰,就是一個時代的命運。
  我有賀昌群的兩本著作《賀昌群譯文集》《賀昌群譯著五種》,均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近年重印版。記得當日奔波300公裡回到成都的當晚,我找出書來一讀,窗外颳起了大風……

相關焦點

  • 檔案|蔣藍:書燈冷月照沉淵
    賀昌群先生像鄉野風水先生功力有限,把永樂溪的風水「改」到官帽舟去了。果然,官帽舟後來出了學貫東西、才高八鬥的賀昌群。與其說賀昌群的橫空出世是官帽舟的造化,不如說他的毅力與恆心,才是成就一生輝煌學術的基石。賀昌群先生字藏雲,出生於馬邊官帽舟黃桷溪(今建設鄉)。生於1903年10月5日(清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卒於1973年10月1日,終年71歲。
  • 致敬書寫時代、描摹靈魂的燃燈者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朱德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組織專家評選和發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經連續舉辦多屆,在出版界、作家圈、讀書群中影響越來越大  鑑於作家評選的特性,為了評選更為獨立、公正,選拔更精準、多元,在榜單評選的過程中,我們的評選程序是這樣的:首先將2020年內在封面新聞寬窄頻道以及華西都市報「當代書評」欄目上報導推薦過的優秀作家名單列出,同時採納來自出版界、圖書館界、書評人、愛書人的提名建議,最終精選整理出「名人堂· 2020年度十大作家候選名單」20人。
  • 川普馬雲演講 她引入英語課堂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4月27日下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樂山外國語學校時,蔡秀蘭教的兩個高三班正在考試,她在辦公室裡備課。此時,手機鈴聲響了,朋友晚上想請她吃飯。「哎呀,算了嘛,最近課程很緊張,我晚上還要備課。」蔡秀蘭婉拒了朋友的邀請。
  • 石缸裡盛著的還有滿滿的歷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嶽照貴仔細一看,這石板不是普通的石板,上面雕刻的紋飾精緻,人物圖像清晰。從雕刻工藝來看,比自己收藏的瓷器和木雕更為精湛。他立馬反應:這是石刻畫,是當年打土豪分田地時分給農戶的。農戶不識貨,拿它做豬圈。嶽照貴當即以九百元換了石刻畫。然而,這也不單是兩塊石刻畫,準確地說,是一口石缸的組成部分。
  • 「只要多想著別人,就不會老」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黃宗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等  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凌晨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病逝。  黃宗英,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也是妙筆生花的女作家。她祖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於北京,自幼愛好文藝。
  • 小學體育老師的「倒立世界」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  讓青春力量激蕩,讓青春正氣昂揚。  封面新聞長期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選。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動過你?  快來給我們推薦吧!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廚藝-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成都市教育局回應:暫不調整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何方迪)12月7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吹響了成都疫情防控集結號。截至10日18時,本起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成都中小學是否會根據疫情形勢調整寒假放假時間?
  • 親近自然 分享收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曉琴攝影報導 /記者手記/ 無處不在的伴手禮 □張曉琴 在臺灣走訪各個休閒農場,印象最深的,還有無處不在的特色伴手禮。 農場的伴手禮材料一般都是取材於當地特產,有種土生土長、貨真價實的踏實感。不過,這些伴手禮可不「土」,比如農家酒,有11家農家酒莊被評為優秀酒莊。2015年,有6款農家酒還獲得國際性的金牌大獎。
  • 望梅歸鄉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成都小夥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體彩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馴鳥 - 馴鳥-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這隻鳥渾身上下披著金鎧甲,陽光一照,金光四散,亮得晃眼。再配上那副迷人的歌喉,賽過演唱會上的女主角。  金鳥到了手,老爺子卻一連幾天高興不起來。為嘛?小孩沒娘,說來話長。這鳥買時又跳舞又唱歌,可進了家就成了悶葫蘆,蔫頭耷腦,一聲不吭。  起初,老爺子以為它認生,熟悉兩天就會緩過來的。眼看快一周,這隻金鳥仍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好看不中用。
  • 2020年第52周停電檢修計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中學、龍泉中醫院施工、青臺山景觀  12月27日7:00-21:30成都華翼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都吉通汽車零部件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聯盈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成都沅呈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龍鼎電氣  明年1月5日8:00-18:30 煎茶鎮天齊鋰業施工支、創紅線川港設計創意產業園施工  明年1月6日8:00-18:30 興隆街道五裡村部分、天府大道二段路燈、十九冶、科創園臨時施工、華西牙科有限責任公司
  • 智造夢想 創贏未來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12月第一個周末,在成都工作的王先生乘坐地鐵3號線來到成都醫學院站,又花了6元錢轉乘地鐵3號線擺渡車她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現在每逢周末,她可以早上坐動車去文廟廣場、東湖山公園吃德陽小吃,之後又回到成都,晚上陪朋友在春熙路、太古裡逛街、吃火鍋,「簡直太方便了。」  最受關注的教育也在發生改變。「德陽成都外國語學校今年已開始招生。」德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李存斌舉例說,德陽通過引進成都學校、學校間結對共建、柔性引才等方式,讓德陽學生也可享受成都優質教育資源。
  • 人類仍在進化 並且速度更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發現,自從19世紀末以來,某條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而這條動脈通常在人類出生後8周左右消失。這條動脈被稱為正中動脈。隨著這條動脈開始消失,在其位置上會形成另外兩條動脈。但是前臂上同時存在三條動脈的實例一直在增加。19世紀80年代前後,這種情況的發生率為10%;但是到了20世紀,發生率上升到30%。
  • 社稷之花(上)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鉤沉城南的歷史煙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任美國貿易代表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