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編者按:12月21日,《南方都市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發了題為《李清泉:深大應躋身「雙一流」有四大理由》的深度報導。這是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履新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專訪中,他講述了既新又老、既高又大、既快又慢、頂天而立地的別樣深大;暢談了深大與城市發展的休戚與共,以及作為中國大學的國家情懷與探路擔當;回應了坊間對深大快速發展的一些誤解與偏見;表達了深大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願景和規劃。該篇報導還特別指出,深大的經驗是可複製可推廣的。深大的發展成就完全是在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取得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個鮮活例證,也是國際上觀察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強國快速轉型的重要窗口。
隨著深圳大學原黨委書記劉洪一到齡退休,深圳大學領導班子出現調整。擔任深大校長8年的李清泉,出任深大黨委書記、校長,主持黨委、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審計、督導工作。12月15日下午,深大召開幹部大會,宣布了上述人事變動。今年55歲的李清泉,深大黨委書記、校長「一肩挑」。他在履新後首次接受南都專訪,談身份轉變及深大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願景和規劃,亦詳細回應了外界對於「深大財大氣粗到處搶人才」的誤解。
2020年是深圳「雙區驅動」戰略實施元年,是「十三五」與「十四五」承前啟後之年,也是李清泉來到深圳、成為深大校長的第八個年頭。連任兩屆校長,他帶領著深圳大學成為中國進步速度最快的高校。做校長時,他思考更多的是「怎樣辦大學」這一戰術操作層面的問題;擔任了書記,則須聚焦戰略方向——「辦什麼樣的大學和為誰辦大學」,在力爭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基礎上,朝著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目標邁進。
李清泉在武測、武大和深大三所不同的大學,擔任校領導20餘年,對行業性院校、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差異有切身的體會。他說,中國的大學具有文化屬性、政治屬性等多重屬性,在大學學習和工作不等於理解大學,沒有任何兩所大學是完全一樣的,大學管理是一門需要經驗的技術活,大學的創新發展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2012年他出任深大校長時曾「斷言」:深大有5年左右的窗口期,如果不能從「獨子」,成長為「長子」,就可能成為「棄子」。8年過去,深大成為中國進步速度最快的高校,而深圳的高校數量也迅速增加至15所。他說,放在今天的中國、特別是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中去認識和分析,深圳大學是目前中國內地個性鮮明的最好地方大學之一。
李清泉為這一論斷列舉了四個理由:第一,深大既是「新的」,也是「老的」。說深大新,是說她是一所只有37年歷史的年輕大學,也是說她是一所具有改革創新基因的實驗大學,喜歡求新求異求獨特。說深大「老」,是說深大有30萬校友,深圳高等教育的長子,(人員、利益、觀念)存量巨大,也是說她的體制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理事會制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和治理機制不同,完全是一所在中國傳統體制下的普通大學。
第二,深大既是「立地的」,也是「頂天的」。深圳大學是一所「處江湖之遠」的層級很低的市屬地方高校,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她又處於深圳這塊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示範區,因此深大也有強烈的「國家」情懷,心氣和志向很高,一直而且越來越多地承擔著特殊的國家使命,特別是為中國高等教育探路、服務中央治港工作等國家戰略。
第三,深大既是「大的」,又是「高的」。深圳大學是綜合性大學,每年全日制學生招生規模近1.1萬,要完成深圳市乃至廣東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任務,承擔著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礎性任務。同時,深圳大學又要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精英化教育之路,追求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發展目標。
第四,深大既是「快的」,又是「慢的」。深大當年籌建、當年招生、當年開學,被小平同志譽為「這就是深圳速度」,2012年以來深大又創造了地方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深大速度」,目前的國際公認的四大排名已經到了國內高校30位,應該說是很快的。但是,深大的發展步伐總體上慢於城市的發展步伐,與政府和市民的期望相比,還有距離。
正是因為深大具有這些有張力的特點,要保持她的穩定發展,就需要平衡和協調好若干關係。這位「工科男」把自己的感悟總結為:帆船論、重點論、符號論、漸進論等。比如,大學發展中的非均衡策略,一年集中力量做一兩件事;形式改變帶動內容改變,形式與內容同等重要;校園環境是育人的重要條件、藝術體育是大學的獨特景觀;理想與堅持是成功的保證。
在連任兩屆校長後,今年55歲的李清泉,深大黨委書記、校長「一肩挑」。談及身份轉變,他說,做校長時,他思考更多的是「怎樣辦大學」這一戰術操作層面的問題;擔任了書記,則須聚焦戰略方向——「辦什麼樣的大學和為誰辦大學」,在力爭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基礎上,朝著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目標邁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清泉接受南都專訪時提到,2035年前讓深大進入「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當時他還笑說自己「保守了」,「這個目標是只會提前,不會落後。」在《深圳大學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方案》中,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分三步走:2020-2025年是以質量內涵為導向的跨越發展階段。在躋身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的基礎上,實現「深大速度」向「深大質量」的轉變,穩定進入國內一流大學行列,綜合實力穩居全球高校前300,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適應的高水平特區大學。
2026-2035年是追求卓越為導向的層次躍升階段,綜合實力穩居全球高校前200,穩定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建成與強國城市範例相得益彰的先行示範大學。本世紀中葉,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創新力位居全球高校第一方陣,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大學的標杆。
對於李清泉而言,留給深大的時間尚有5年。躋身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不僅意味著深大發展再上一個臺階,同樣也是作為書記、校長的他,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更為這所他奉獻了人生最燦爛年華的特區大學,留下一份沉甸甸的禮物。
這位曾經的測繪專家,在描繪通往「雙一流」大學的路徑時亦無比清晰。「深圳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性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在這個大前提下,深大要繼續走改革創新之路,特色發展之路,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之路,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以改革增添動力,以創新彰顯特色,「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要繼續走深大自己的路,一張藍圖幹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大建校三十七年。深圳大學始終致力於辦成一所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不一樣的大學」,面對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新歷史使命,《深圳大學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方案》賦予「特區大學、實驗大學、窗口大學」新的時代內涵,確立深圳大學在深圳、全中國和全球等維度新的戰略定位。
「做深圳經濟特區的文化名片,做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旗幟,做世界一流大學的創新標杆。」在李清泉看來,深圳大學定位的內核始終沒有變:深圳的大學——與深圳特區、城市、先行示範區休戚與共,並為之服務的大學;中國的大學——有國家情懷,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探路者。不僅為國家高等教育改革和「雙一流」建設貢獻「深大模式」和「深大方案」,更成為世界觀察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一個窗口和典範。
今年7月,網易旗下浪潮工作室一篇《這可能是中國上升速度最恐怖的大學了》,仔細盤點深大近幾年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的名次,一時成為網絡爆文。但對於深大的快速發展,坊間也有另一些聲音。
「我認為這是外界對於深大的誤解或者說偏見。」李清泉希望能對此澄清,「深圳大學發展快是因為錢多」?他解釋說,深圳大學的經費總量在地方高校中是比較多,但深圳城市生活水平高,辦學成本也高。深圳大學師生員工5萬多人,辦學規模大,人均經費並不多。人均經費不僅遠低於港澳高校,在深圳高校中也是偏低水平,也低於國內許多高校。
「深圳大學國內到處高薪挖人」?恰好相反,近年來深大加大了海外人才引進力度,包括孔雀計劃人才700多人,佔全部新進人才的60%以上。2010年以來,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才120多人,佔比很少,而且特聘教授年薪60-120萬,也是深圳高校裡偏低的。深圳大學在內地高校極少主動挖人,更重視自己育才。通過3+1人才工程,近兩年,深大自己培養的傑青優青已經超過10位,在國內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深大不重視人才培養」?絕非如此,重視人才培養,一直是深大的傳統。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雖然科研發展很快,但其實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教學,是學校最用心的領域,也是學校出臺改革創新措施最多的領域。深大努力把人才培養和教學「良心活」變成了「內心活」。在麥肯錫公司開展的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調查中,深大排名前三,畢業生的滿意度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深圳大學刷數據,熱衷排名」?外界公認的是,高校排名從一定層面展現了學校的上升態勢。近年來,深大在國內外權威高校榜單中持續表現生猛,「深大關心排名,但不刻意追求排名,現在也不太在乎排名起落。」李清泉說,深大排名好,是人才隊伍建設、科研發展、社會服務、研究生博士後規模增長的自然結果,也是通過改革激發師生積極性的客觀後果。
近期,教育部某司長來深大調研。首次來深大的他,就深圳大學的改革發展成績給出了「超出預期、超出想像」,「高速、高起點、高契合、高產出」的評價。近兩年,幾乎每周都有內地高校來深大訪問交流。在深入了解深大之後,他們往往會說,「深大的快速發展是使命驅動、創新驅動,深大的經驗是可複製可推廣的。」
「事實上,深大的改革創新經驗,正在被許多內地高校進行複製和推廣。」李清泉說道。
談及高校發展,「雙一流」是必被高頻提及的「關鍵詞」。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36所高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6所高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
深圳是目前唯一沒有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副省級城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迫切需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支撐和引領。2019年,中央發文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明確提出要提升深圳的教育醫療事業發展水平,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教育界及社會引發廣泛關注。此後無論是從廣東省還是深圳市,都表態全力支持深大、南科大等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名單。
首先,作為深圳目前辦學歷史最長、體量最大、學科門類最完整、總體貢獻最大的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的學科發展整體水平和學校綜合實力穩居地方高校前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PCT專利、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高層次人才隊伍等指標超過大部分現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深大能否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範圍,條件、實力和時機是否成熟,也成為此次專訪中李清泉詳細回應的重要部分。
再有,深圳大學的歷史近乎深圳特區的歷史,深圳大學的發展成就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奇蹟的精彩篇章,也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人民在內地零起點新辦大學的成功典範。李清泉認為,深圳大學的發展成就,完全是在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取得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個鮮活例證。因此把深圳大學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
還有,馬化騰團隊、史玉柱、李書福、周海江、周群飛……建校37年來,深圳大學為深圳特區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領袖。深大校友創立了騰訊等數十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在目前廣東14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家是深大校友企業。深大4位校友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2位校友入選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名單。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對深圳特區發展和國家現代化的貢獻,不亞於國內任何一所高校。
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將深圳大學納入「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僅是對深大培養世界一流創新創業人才歷史貢獻和辦學水平的肯定,也有助於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激勵引導國內高校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在「雙一流」建設中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突出一流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激勵導向意義。
更重要的是,深圳大學作為特區大學、實驗大學和窗口大學,具有強大的與生俱來的改革基因,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領域的先行者與試驗田。建校初期,第一個實行畢業生不包分配製度、第一個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制度、第一個實行獎學金制度、第一個實行大規模勤工助學制度、率先實行學分制度、率先探索教職員工全員聘任制度和後勤部門社會化管理改革。21世紀初期,深圳大學探索本科學位證與畢業證「雙證合一」、成立教授人事工作委員會和教授財經工作委員會探索大學治理體系優化,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實施預聘-長聘、合約制管理、主動取消事業編制等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等領域的探索引起廣泛關注。
深大探索的畢業生不包分配等多項改革探索,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性貢獻,其歷史意義不亞於深圳特區對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的突破。新時代的國家「雙一流」建設,迫切需要增強高校改革創新自覺性。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形勢下,深圳大學完全有能力、有條件繼續發揮教育改革排頭兵的引領示範作用,為國家「雙一流」建設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地方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探索新路徑和新方案。
而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深圳大學不僅具備港澳治理「前沿陣地」和「核心智庫」的獨特功能,更具有其他任何高校不可比擬的區位交通優勢、文化人脈優勢、學科平臺優勢和思想政治優勢。李清泉說,如果深大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對提高辦學水平,增強對港青年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對更好服務中央治港戰略需求、贏得對港高校競爭優勢,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深圳市民、深圳市廣大考生而言,也將是直接受益者。目前深圳大學每年招收4500多名研究生,近7000本科生,其中深圳市生源1000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佔深圳市60%以上。如果深大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學生受益,特別是對深圳市民、深圳市廣大考生而言,是直接受益者,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和職場競爭力。
1965年1月出生於安徽天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理事長。
1981年進入武漢測繪學院工程測量系就讀,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碩士畢業後留校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998年獲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至2012年擔任武漢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2012年擔任深圳大學校長;2020年12月起擔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