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科學引導
現在已是8月中旬,還有半個來月孩子們就要上學了。提到上學,數學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低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問題尤為重要,這需要我們家長能用數學家的思維來精心引導。
相信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明明是一道並不是很難的題目,但不管怎麼和孩子解釋都講不通,最後好不容易孩子這道題聽懂了,但卻不能舉一反三,遇到相似的問題還是一樣陷入困境,導致後來聽的聽累了,教的也教累了。也許我們會擔心,這才只是基礎,以後的題目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複雜,孩子能適應得了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通過與孩子的溝通,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並且做了簡單的分析:首先孩子不願意主動思考。當將題目給孩子的時候,孩子第一反應是看書本上有沒有這樣的例題,或者寧願空等著家長講解,也不願意主動想;除此之外,孩子還會選擇將一個個數字往框裡填,一個一個試,但是就是不願意算幾次,孩子對於基礎的掌握薄弱,導致無法靈活的應用知識點;比如老師教的公式,孩子可以背出來,但孩子並不清楚這些式子的含義,所以對於數字的概念並不敏感,這個時候如果要求孩子利用概念去解決問題,很明顯孩子並不一定具備這個能力。最後,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並沒有發展完全,六至十一歲是培養兒童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一個人有兩個眼睛,兩個人有四隻眼睛,那麼三個人有幾隻眼睛呢?這類需要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孩子會解答這一題,但同樣的題型換個數字就不一定會了,包括孩子的逆向思維能力,在這個階段,孩子這方面的思維能力並沒有發展完全,所以導致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是傾向於正向思維。
鼓勵孩子獨立完成思考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充分引導孩子的數學思維:
首先,針對孩子不願意主動思考,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於數學的成就感,並且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孩子做題的時候,比如二加二等於幾,家長可以考考孩子那八加九呢,如果孩子答上來了,家長可以誇孩子:「感覺啊最近你對於數字越來越了解了」,或者是在新的題型出來的時候,比如:如何在一個正方形上畫一條直線,使切割開的兩個圖形完全相同,想出三種可能性。對於這樣比較靈活的題目,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思考,時間久一點也沒有關係,鼓勵孩子獨立完成,當孩子完成後,孩子也就會有成就感,可以在之後的題目中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激發興趣,發散思維
其次,針對孩子的基礎知識掌握,家長可以用多種方式幫助孩子了解概念。比如孩子知道給你五個蘋果,再給你兩個蘋果,那麼你就有了七個蘋果。但是直接問他五加二等於多少,他可能就有點懵,因為加、減、乘、除這是抽象的概念,各種公式就更加抽象了。家長可以利用舉例子的形式幫助孩子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背書上。
最後,對於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家長可以採用讓孩子複述,以及用相同題型練習的方法來培養。比如一個數減八大於六,那麼這個數。最小是多少?對於這樣的題目,孩子如果確實想不出來,那麼家長可以倒推問孩子哪些數是大於六呢?之後,那麼這些數字中最小的是幾?當孩子回答完成後,先總結一個小結論,對,所以大於六的最小數是七之後,那麼多少減八等於七呢?那麼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之後,讓孩子再重複整個解題思路,加深孩子對於題目的印象。並且家長再出幾個相似的題目讓孩子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舉一反三,也練習了孩子的逆向思維在孩子的。
教育上很多問題可能是家長想不到的,覺得不應該會出錯,但是孩子的思維和家長並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所以家長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發現關鍵問題,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