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查:"宿舍危機"成最大壓力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又是放寒假的時節,大一新生程鳴剛剛結束第一個學期的生活。可他卻有自己的煩心事:自從跟同宿舍的兩個同學因瑣事爭吵後,只有4個人的宿舍生活變得尷尬和彆扭起來,一直到現在,兩位吵架的同學還絲毫沒有要緩解的樣子,這讓他和另一位同學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程鳴甚至擔心,自己大學四年生活都會在這麼糟糕的室友關係中度過。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中,像程鳴這樣面臨「宿舍危機」的並不是個別。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查晶告訴記者,在北大,本科生中的人際關係緊張更多地表現為宿舍的矛盾。許多來自城市的孩子,過去都是自己獨處一室,上了大學後,至少四人一屋,學習生活中,難免發生各種矛盾,一些學生相互間又不能包容和諒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長也被卷了進來,甚至需要院系老師出面才能解決。

  宿舍只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一角。對於一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人際關係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踏入大學,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同鄉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係等等。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對於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和未來事業,至關重要。

  大學生人際關係狀況喜憂參半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究竟如何呢?雖然沒有一個來自全國的統計,但是從一些機構和學校所做的調查來看,可謂喜憂參半。

  2006年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民調所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問及「你與同學關係如何」時,89.3%的人認為相處較融洽,只有10.7%的人承認會偶爾發生矛盾。從整體上看,同學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健康的,但仍有64.5%的人認為自己與別人交往「一般喜歡」或「無所謂」,可見大學生之間交往的主動性較為欠缺。專家告訴我們,這並非意味著大學生在心理上不需要朋友,而是他們不善於向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北京市曾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做了3次較大規模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或交往不良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因,佔40%以上,已經超過了擇業的壓力、學業的壓力以及與異性交往的壓力。

  某大學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團委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學生人際關係比較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問及「你與同學相處如何?」時,28%的學生表示「很好」,58%的學生表示「還可以」;但被問到另一問題「你與同學相處的狀況是否會讓你感到壓力?」時,24%的學生表示「壓力很大」,在「你認為自己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礙?」問題中,12%的學生表示「有很大障礙」。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高等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專家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呼籲教育界應該重視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他說:「現在不少新畢業的大學生溝通能力比較欠缺,在書面溝通方式上,有時寫個通知都寫不清楚;在表達能力上,也不是很善於把自己的思想比較清楚地表達出來。」而溝通能力正是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大學生人際關係堪憂的背後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一些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呢?

  「自私自利是首害!」北京吉利大學報紙編輯實訓課老師侯敏這樣對記者說,「如今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於兒女掌上明珠般的呵護甚至溺愛,使他們樹立了『一切皆為我』的觀念。而當這些獨生子女們進入大學校門,好幾個『明珠』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一些學生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就暴露無遺,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人際交往。」

  應試教育被認為是導致大學生人際關係堪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曾針對何種原因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展開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4.94%的被調查者認為,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使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鍛鍊。的確,現在許多家長讓孩子從小就走著一條重點之路:小學要上市重點,中學要上省重點,大學要上國家重點。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家長們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是除了學習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辦,這導致許多的學生心理髮育不健全,素質不全面,有些大學生是大學級智商,小學級情商,這些都直接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和自身的心理問題時處於不利的局面,有了許多的不適應和不順心。

  在朱高峰院士看來,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欠缺還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有關。在家庭教育中,儘管許多父母在生活上對獨生子女很嬌慣,但是並未真正與孩子平等相處,去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長輩自居進行說教,這使孩子處於一種思想壓抑的狀態,就更談不上有意識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了。而在學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輸式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而且目前多數教師並不喜歡同學提問題,也不太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造成學生缺乏溝通的主動性。

  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為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來自華東政法大學團委的一項調查顯示:65%的同學認為,社會上逐漸滋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觀念加重了部分大學生擇友時的功利心態。58.5%的學生認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膨脹導致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此外,39%的學生認為,光怪陸離的網絡虛擬世界使部分大學生沉迷於虛擬世界而脫離了實際生活。還有36.5%的同學認為,「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導致部分大學生盲目崇拜強者,歧視弱者」。

  一些管理上的疏忽也給大學生人際關係造成了困擾,現在不少大學採取多校區辦學模式,將高低年級的學生分在不同的校區,給高低年級學生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障礙,尤其是大一學生,他們剛剛入學,對大學生活一無所知,很需要和高年級同學溝通以取得幫助。

  教育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和大學生們的重視。

  在北大,「人際關係」是面向各院系開設的選修課程,從大一到大四的同學均可選修。據查晶介紹,為了讓課程富有吸引力,並對學生產生實效,這門課是以小組做遊戲的方式進行的。在一個設定的場景下,比如在宿舍裡,已經熄燈了,有的同學要睡覺,有的卻在發簡訊,有的在用電腦,同學之間通過設計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進行溝通,達到相互諒解,而不是互相傷害的目的。「這種輕鬆活潑的以聊天為主的上課方式,比單純的講授方式更加有效,受到大學生的歡迎,他們選課非常踴躍。」查晶說。據了解,目前很多高校在這門課上都有創新之舉,如北京理工大學開設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提升小組」必修課程,中國科技大學則把心理委員設到每個班級。

  另外,很多高校正在建立健全心理諮詢體系,對調整大學生交際心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各種學生社團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團隊合作,與人交流、交友的機會,都會對大學生完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北京吉利大學大三學生陳靜在參加工作實習後這樣告訴記者:「我們學生的人際關係課一定要開!我在這次實習之後才明白這一點。現在的工作講求效率,講究團隊合作,這些要求,說小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說大一點就是公共關係。套用我們實習公司老闆說的一句話就是:『悶葫蘆』是做不出好工作的!」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有一些高校因為條件不具備,主要是師資力量不具備,還沒有開設此類課程,還有一些高校存在著不重視這項課程的現象。看來,加強人際關係課程,幫助大學生走好這一程,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王慶環 李丹)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大學生最困擾宿舍人際交往問題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像張樂一樣面臨宿舍人際關係問題的並不是個別現象。「據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最困擾大學生的是宿舍人際交往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劉希慶說。  一項調查顯示,人際交往、情緒壓力、學習三方面的問題在心理諮詢中居前三位  人際關係成為大學生首要壓力  「身為一名理科大三學生,最令我困擾的不是學業,不是考研,而是和自己宿舍同學的關係。真是令人感到很羞愧,20歲的人了,還孩子似的鬧可笑的矛盾。可是,我無法化解它,這折磨人的桎梏。」
  •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讓公眾一下子認識到心理危機幹預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是發生在災區,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
  • 手機媒體與大學生人際交往實證研究
    性價比較高的千元智能機迎合了普通消費者尤其是大學生的消費預期,智慧型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較高的普及率。智慧型手機依託於移動網際網路的低廉資費和新型即時通信工具軟體,滿足了大學生的社交需求,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流,並影響著他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2014年1月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2%,在整體網民中佔比最大。
  •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的理論探源及對策
    摘 要:新媒體給人們交往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們的交往陷入危機之中。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危機有著多種表現,從交往主體來看表現在:交往主體的技術化、交往主體的疏離化兩個方面。
  •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指導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作者簡介:崔豔麗(1977- ),女,河北保定人,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心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青少年社會情緒能力發展研究,E-mail:bnucyl@126.com,北京 100120  內容提要:採用問卷法調查北京市795名中小學班主任開展學生人際交往指導的現狀,結果表明
  •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2、人際交往能減壓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又提到另一項研究,研究調查對象是1000名美國境內34~93歲的成年人,問題為「你去年有多大壓力」,「目前你花過多少時間幫助鄰居朋友以及鄰裡中的其他人」。 研究發現,任何引起重大壓力的生活狀況,比如財務困難或家庭危機,都會增加健康風險。
  • 大學生戀愛受挫引發心理危機的工作啟示
    1當前大學生戀愛特點1.1大學生戀愛中存在的不成熟心理一是從眾心理。一些大學生容易受身邊同學和周邊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同宿舍同學影響,與異性交往過程中,不管對方是否達到自己的擇偶標準,盲目地加入到談戀愛的隊伍中。
  • 大學生人際交往言語不得體現狀分析
    (北京師範大學 教育學部 北京 100875) [摘要]在新時期虛擬平臺線上交流發展迅速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言語表達不得當的情況。筆者通過對北師大在校學生案例進行分析,對現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表達不得體現狀進行特徵分析和歸納,並探究其原因。[關鍵詞]人際交往;言語表達;得體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言語不得體現狀特徵1.關鍵詞概念《現代漢語大詞典》將「得體」解釋為:「言語、行動等得當。」
  •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怎樣的?6大方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另外,有的人比較內向,一向不愛主動跟別人交往;有的人從小到大都是佼佼者,交朋友從來都是別人先靠近他,所以習慣了。這些都是影響交際缺乏主動性的原因。(二)率性而為,不顧他人的感受率性而為不能說是缺點,因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這樣表現的話,別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坦率、不作做。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率性而為,卻常常會搞僵人際關係。
  • 淺析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應當具備的四個公關意識
    大學生通過自覺的形象塑造,進行傳播、溝通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理解進而建立友誼,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次有效公關。所以當代大學生要想要擁有更多的朋友、豐富自己人脈,首先要培養「公關」意識。當代大學生培養「公關」意識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形象意識根據「首因效應」原理我們可知,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巨大,所以形象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 新學期開學,大學生面臨著哪五大壓力,又該如何調節情緒?
    另外一些學校的生活條件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生活要求,如食堂飯菜質量太差,學生宿舍擁擠、吵鬧,這些方面,也常常導致遠離父母過完全獨立生活的大學生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其正常發展。三是人際關係的壓力:由於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徵、個人愛好、家庭背景等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變得很複雜,因此,許多大學生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
  • 大學生網上活躍網下焦慮 壓力成心理困擾主因
    調查顯示 九成大學生有過心理困擾  日前發生在湖南某高校校園的一社會青年對女大學生求愛不成將其殘忍殺害的惡性案件被廣泛關注,一時間「大學生情殺」成網絡搜索熱詞,線上線下,議論紛紜。「為情所困」為人之常情,而以情之名義,隨意戮殺他人生命,則遠遠超出「愛情」的討論範疇。  對「愛情」的焦慮還只是校園小眾的焦慮。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幹預措施研究
    因此,為充分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以期為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幹預提供理論依據,本公報主要從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入手,系統闡述了疫情期間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並從認知體系的建構、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構建互助體系、合理篩選信息、增加心理援助等五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以期能更好的提高疫情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大學生人際交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大學裡良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開啟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一把鑰匙。其實,人與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尊重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別人尊重你,你也會更加學會尊重他人,所以,理解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石,這樣才能夠達到彼此相互尊重的目的,才能建立比較良好的人際關係。
  • 調查顯示:大學生壓力主要來源四方面
    新華網廣州1月24日電廣東省青少年工作領導小組24日發布的《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壓力在廣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79.5%的大學生感覺有壓力,而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家庭期望、就業、考試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
  •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注意事項
    面子心理  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
  • 很多身心疾病,源於失敗的人際交往
    其次,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快樂和憂愁,快樂與朋友分享會更快樂,憂愁向朋友傾訴就會減輕,傾訴的過程就是減輕心理壓力,緩解心理緊張的過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會導致心理負荷過重。此外,愉快、廣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於個性發展與健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人往往就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心理學家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健康的個性總是與健康的人際交往相伴隨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與別人交往越積極,越符合社會的期望,與別人的關係也越融洽。
  • 學校社工認為學生人際交往壓力日益增大
    記者昨日獲悉,社工發現,學習壓力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而人際交往壓力也有增加趨勢。幫助學生減壓是學校社工面臨的主要工作之一。  近半諮詢與學習壓力有關  湯慧慧和蒲敏妍是東莞實驗中學的社工。去年11月至今,她們共接待諮詢個案超過50起,其中近半與學習壓力有關,而且大部分是高三學生。
  • 數據顯示近七成大學生失眠與就業壓力有關
    日前,廈門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青春任我行」大運實踐隊在廈門大學展開了以「走進生活,關注健康,推廣大運」為主題的失眠大調查。在受訪大學生中,近七成的人表示壓力大熬夜是失眠主因。  1468人參與了此次調查,其中大學生有1156人。
  • 三種人際交往模型
    而有效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石並不在於學習各種人際交往的方法論,而在於你是否對自己和別人有了足夠深的了解與認識。比如:你知道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嗎?提到人際交往模式,相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內向和外向。所以,要想給自己畫一個相對完整的人際交往肖像,僅有這一個內向-外向模型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多模型,以更全面更立體的了解自己的人際交往偏好,並獲得更舒適更有效的人際交往效果,它們分別是:1)取悅/交往模型2)能力/意願模型3)利益/關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