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9月12日,由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研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地方人社廳局以及相關高等院校的代表共100餘人參加會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教授應邀參加,並在「『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形勢與發展研討會」上作專題演講。
鄭偉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十四五』時期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協調發展」。在演講中,他就社會保障為何需要市場參與、市場參與能否改善社會保障、相關政策環境與要求,以及政策效果影響因素等問題發表了觀點和建議。
鄭偉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社會保障固然由政府主導,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市場。社會保障水平並非越高越好,因為社會保障在帶來保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帶來「扭曲」和「無謂損失」;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基礎,好的社保制度不應抑制經濟發展;社會保障不是「天上掉餡餅」,它需要繳費,可能還需要政府補貼,是有代價的。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政府有政府的優勢和劣勢,市場也有市場的優勢和劣勢。
關於政策環境與要求,鄭偉教授認為近年來在市場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政策環境在逐步改善,政策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僅2020年上半年,《中共中共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和銀保監會等十三部門《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就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
在政策效果影響因素方面,他認為在研究中應當注意兩點:一是宏觀數據與微觀數據的關係。宏觀匯總數據有時具有誤導性,在社保政策制訂中,基於微觀個體層面數據的研究極其重要。二是新古典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關係。參保人未必完全理性(甚至大多數非理性),考慮參保人(尤其是那些對政策激勵的響應較弱的群體)「行為」因素的政策工具研究極其重要。
鄭偉教授在總結髮言時提出,在經濟新常態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在減稅降費、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和統籌城鄉的要求下,「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多難」選擇,任務十分艱巨,只有相關各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推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鄭偉
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大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北大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書長、北大經濟與管理學部學術委員、北大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兼任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及養老金分會副會長、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國際學術期刊《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編委等。主要研究領域: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社會保障。
供稿 |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美編 | 山竹
原標題:《北大經院鄭偉教授參加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研工作座談會並作專題演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