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

2021-03-04 爐香贊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你的人生慌亂,根源就是得失之心太重

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最靠譜的修煉是做事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

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私慾乃人生之大患,求之不得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工作生活慌亂不堪

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蒙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物慾橫流,蒙蔽心性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人人皆為聖人,

衣食住行就是神通

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討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心正氣順,真正的涵養,

不遷怒,不貳過

心正就是少發怒,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

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所有的問題,

都是自身映照,

都是自己的問題

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只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

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

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l 龍道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蒙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處恰是磨練心性的好時機用深刻的內容佔領最黑暗的際遇,生命才會展現真正的光明。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 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
    持續半年的高壓力工作,今天早晨起床,突然悟得一句真理——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自新年伊始,我就一直在準備考試。我知道青春的可貴,早日考上遠比再次複習容易得多,爭取一次考上。這樣看重得失的心態每天折磨我的精神,消耗著我的能量。人的能量需要循環,持續消耗總會枯竭。如果一味地消耗自己,身體和精神上都會不堪負荷,那些讓你太過在意的東西,反而會更快地失去。
  •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恍然大悟)
    兩個故事告訴你:得失心太重的人,反而容易失敗!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得失心太重,是一個人最大的破綻!故事一有一天,一個嗜好下棋且自認為棋力天下第一的人,去找莊子下棋。的確,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太過在意輸贏勝敗,內心就會緊張,情緒就會失控,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反而就容易失敗,這可以說是很多人的一個破綻,
  • 王陽明:得失心太重,就會覺得累,這種心態埋沒了很多人
    王陽明先生有一位學生有一段時間得失心就非常重,弄得他很苦惱,本來讀書多年想參加科舉卻始終沒考上,再加上跟隨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心學又不得要領,心始終定不下來,因此更加煩惱。有一次他向老師抱怨說:「老師,雖說讀書可以攝心,但我覺得讀書太苦、太累了!哪裡能攝得了心啊?」
  •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其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哪能事事圓滿? 學會釋懷,與世界握手言和,才不會把歉疚、慚愧、遺憾當作陪葬品。【微信公號:國學生活】也不會在行將朽木之時,後悔自己枉費此生。人生如棋,拿得起,放得下王陽明曾云: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生活中,得失心太重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
  • 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得失心呢?太在意別人看法,被情緒左右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內心是十分敏感的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或許能想開,有些人則會計較,因為計較才會悶悶不樂。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有得有失,有失才有得。你羨慕別人的人生,但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收穫你所心動的都是他們的名利,他們在背後的付出,你想像不到!
  • 王陽明:男人若想成大業,需破除心中這3賊,避免徒勞無功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學說是對宋代陸九淵心學的繼承和發揚,並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他的心學思想影響了無數後人,為人們解除了無數困惑與煩憂。「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人之所以壓力大、活得累,就是因為物慾太重,太在意眼前的榮辱得失,內心也就始終處於心浮氣躁的狀態。王陽明告訴我們:「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只有讓自己變得快意灑脫,你才可更輕鬆快樂地活著。有時候越是在意、想得到,結果就越容易事與願違。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第二,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人活在世,都是在不斷的追求名利,為此奔波忙碌,因為要得到所謂的名和利,最終卻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如: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你最舒心的快樂。王陽明認為:功名利祿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生不帶來,死帶不去,不要太對於貪圖這些東西,讓這些身外之物擾亂了自己原本的身心。所以,王陽明提出了要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中和最親近的人身上,感受事物的美好,生活的快樂。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觸碰到底線的人,要學會「心狠」
    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心軟的人都很善良,但卻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往往會成全了他人,傷害了自己。心軟的人通常意志都不怎麼堅定,容易被他人利用,最終成全了別人,自己一事無成。所以,為人處世,要學會對這幾件事「心狠」。一、對自己的兒女,要學會「心狠」為何要對兒女心狠?
  • 孩子得失心太重?原因很簡單,多半是因為父母的幾句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育難題,其中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過於重的得失心。其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輸不起造成的心理傷害很大,其實就是抗挫折能力比較弱,家長平時的做法孩子看在眼裡,這幾點可能造成孩子過重的得失心。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 王陽明心學二十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縱觀王陽明一生,我們會發現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01辦事有力度王陽明認為:辦事是最靠譜的修煉。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出言有尺,說話有度。不說大話、空話,不說廢話、壞話,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所謂「仁者,其言也訒。」謹言實為修身之要。
  • 王陽明: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亦是你的命
    王陽明說: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就是你的命。王陽明有個痴心於道教的好友官員叫雲谷。某次,雲谷對王陽明說,我想辭官歸隱修道,你意下如何?王陽明說,你做不到的。雲谷不以為然地問,你如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