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作文題,時效性很強」「怎麼把自己代入生活,寫自己與疫情之間的聯繫」「上海卷作文題給考生提供的空間很大」……和往年一樣,高考第一天,備受關注的高考語文作文題成了社會各界廣泛談論的焦點。
2020年高考,全國各省市8套語文試卷共採用了11道作文題,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這些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積極回應了時代重大事件,引導考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鬥精神,巧妙傳遞了當下社會所普遍倡導的核心價值觀。
今天,中國教育報特邀請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高校學者和教學一線語文特級教師,從不同維度深入解析,希望從中梳理出11道作文題背後折射出的社會思潮和語文高考改革的新方向。快來一起看看吧~
命題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性和語文學科特性——
突出作文「以文化人」「文以載道」功能
「文以載道,字傳千古」,是中國古代文人千百年來賡續不斷的文化傳統。一篇文章反映時代精神、激揚家國情懷,古今中外亦概莫能外。作文既是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的全面檢測,也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思潮的縮影。一道好的作文題,不僅能成為時代的影子,讓人終生銘記,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根鑄魂,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反覆對比研究了今年11道作文題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康健認為:「今年的作文題,堅持了近年來高考語文命題緊扣聚焦時代重大事件、弘揚時代精神的一貫特點。今年這11道作文題的共性,是普遍採用材料作文;在材料選擇上,今年尤其突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高考改革的特殊背景。在這種特殊背景之下,作文命題可能面臨著一個艱難選擇:既要引導考生思考如何處理疫情防控常態化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與自己的聯繫,又要體現高考改革的新動向和語文學科本身的育人屬性。」
和康健的感受類似。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看來,與往年一樣,2020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命制,繼續秉承了語文「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學科特點,貼近現實生活,關注人類未來,發掘文化資源,著重考查支撐考生適應時代要求和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引導考生涵養家國情懷,拓展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
不過,與往年存在顯著不同的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積極反映了時代主題,緊扣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就進入到半個月後的北京卷中;全國新高考Ⅰ卷則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將目光聚焦在「戰疫」這一2020年以來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11道作文題很好地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既體現了宏大的社會議題,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實際,無論是材料內容還是『任務指令』,甚至包括具體要求,都讓高三學生有感可發,有話可說。既借鑑歷史,回歸傳統,審視個體自身,又觀照當下,關注人類,著眼個體和人類長足發展。」華南師範大學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德初說。
「生活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生活性的統一。一份好的試卷,一定是迴避不了所謂熱點事件的。」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語文教研組長袁學民認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在新時代背景、今年抗疫形勢下,如何答好這份特殊答卷,是高考作文給考生和社會的思考。引導學生思考自我與外部、時代與個人的關係是全國III卷的出題寓意。從題目要求來看,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如何為自己畫像』是有很大不同的,這個好字就要求學生能考慮到今年以來的特殊背景,考慮到小我與大我的關係。」
重慶市南開中學高級教師陸平舉例說,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和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都把考生帶入全球抗疫的進程之中,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思考人類的危機應對之道,進而思考人類的發展未來,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機情境下的責任與擔當,要求考生展現出當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採,發出中國聲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實也是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命題突出時代精神,發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育人基因——
強調考查考生的家國情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它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心聲,也是一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今年的高考作文,亦不例外,它打上了當下時代發展的深刻烙印。
湖北省實驗中學特級教師許明紅認為,「這種特點也啟示學生平時要多讀書,勤思考,感受歷史,品評人物,彰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充分體現高考作文命題『立德樹人』的積極導向功能。」
將時代重大的社會生活事件有機融入試題,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顯著特點。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分析說,今年的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了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向考生提出寫作任務,引導考生結合自己參與全民抗疫的切身體驗,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臨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中國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戰略成果,從中發現和闡述中國抗疫行動所顯示出來的制度優勢、綜合國力、文化底色,意在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價值選擇。
「書寫中國文化,滋養家國情懷,是今年高考作文的重要考查點。」四川省中學正高級教師黃明勇說,天津卷的「中國面孔」延續了這一命題思路。在引導語中列舉到的中國面孔,既有歷史文化名人杜甫,也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還有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抗疫工作者和快遞小哥等,給的情景是2020年的春天,要求考生寫出對「中國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顯然,這是希望考生能重點書寫抗疫背景下的各種中國面孔,這個題目含蓄地涉及抗疫話題,並把這個時事熱點冷處理,希望考生能平和地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達中國精神。
「天津卷這個題目雖然提到熱播的紀錄片,不一定每個孩子都看過,但從給的提示語中基本能猜出題意是能代表中國的人物。但如果命題時在評分上對於是否需要考生了解紀錄片細節有剛性要求,那麼,對於沒看過的考生,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康健認為,「寫這篇作文時,如果考生能從中國14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國面孔的角度去理解,考生就能把自己擺進去、代入進去,這樣,很有可能文章寫起來會更真實,不至於泛泛而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精神標識,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對此格外關注,給定的材料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文化資源,著重考查考生的家國情懷和傳統文化修為。
以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說」為例,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認為,材料中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性陳述,有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騭,讓考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從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個人品德修養的提高。天津卷的作文題「中國面孔」,既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中國科技的世界貢獻,也有普通民眾的奉獻精神,命題者希望藉此來引導考生思考中華民族發憤圖強、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全國一卷,以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歷史人物如何達成信任、齊心協力成就霸業的歷史故事為素材,力圖提供中立性的材料,但其實考生能從孔子、司馬遷的評價中讀出比較強的暗示性和傾向性出來。考生審題後,需要明白這篇作文不是要求寫議論文,而是發言稿。既然是發言稿,其實就是論述文,是要讓聽眾接受你的觀點的,所以文章必須有自己的觀點、比較嚴密的邏輯性,這可能容易被考生忽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體提示。」康健認為,這種經典閱讀材料,具有很強的超越時空性,不受時代影響,而且考生們基本都閱讀過,因此從命題的角度來說,很公平。但是,想在短時間內寫出區分度,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對於平時喜歡課外閱讀的考生來說,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寫出好的文章。
「正所謂談古論今,論今談古不相結合,就沒有辦法體現作文的時代性。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條永遠不能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點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考生要有穿透數千年歷史的眼力,也要有胸懷天下的魄力。」黃德初表示,如果能重返高考考場,自己希望碰上這道題。「寫好這篇作文,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史基礎和閱讀視野,並且要能結合對現實的思考,寫出自己選擇的原因,對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很高。但同時這個題目可寫的角度也很多,很容易寫出思想深度和文採。」
「除了要求有對象意識、身份意識,有效溝通外,還要求考生在三位歷史人物中做選擇,實際包含對三人的評價和認知。以此為基點,關聯到社會和國家,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很能看出考生思維層次和思考成果,體現一定思辨性和開放性,相較以前唯一性的話題有不小創新。」許明紅表示。
作文材料選擇著重測量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側重檢測考生語文關鍵能力
語文作文究竟該考查什麼,向來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康健認為,從學科特性來看,作文對於考生能力的考查,應注重導向性與空間性、公平性、思想性與知識性的融合、教育性與成長性的原則。也就是說,作文既要給考生足夠大的表達空間,又要保證給的材料和每個考生的距離是相等的,獲取信息基本相同,沒有偏向性。同時,命題中還要注重思想性、主題性、知識性的融合,比如今年上海卷的「轉折」和江蘇卷的「智能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都屬於意在題外的試題,文字材料給得少,思辨性、哲理性強,主要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可供考生發揮的空間大,區分度很大,優秀考生可以引經據典,遊刃有餘。
與往年高考作文題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文體相對多樣。發言稿、演講稿、書信……今年的11道高考作文題中,要求學生以應用文文體完成的就有4道。「這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袁學民說,學以致用,語文學習要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提供具體的樣式,滿足其實際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空談議論。
「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其實也是疫情背景,考生想寫好有一定難度:給出的材料,其實討論的是疫情背景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命題的科學性和專業性的角度來看,這道作文題,給了邀請考生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的一個假設,實際上,幾乎百分百的高中生是沒有這種機會和體驗的,但要求考生要寫一篇論壇上的演講稿。我感覺,這道作文題,是要求考生寫一篇給聽眾聽的論說文,而不是寫一篇無對象的一般議論文。如果考生不仔細閱讀,很有可能會忽視這個暗含著的文體要求。」康健說,「這道作文題,對考生的中外文學、歷史、哲學知識儲備要求比較高。尤其材料最後的寄語隱藏的思想哲理很深,我擔心,高中生在缺乏真實感受的情況下,容易把文章寫得很空泛。」
讀完今年高考作文題目後,受訪專家普遍認為,今年命題精選背景熟悉的材料,將所涉內容是否在學生熟悉的範圍、學生生活中能否接觸到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如北京卷作文「一條信息」取材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審題難度不大,但富有思考層次。同時,不迴避熱點話題。在寫作試題中,疫情防控、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備考過程中普遍關注的熱點,這些內容都納入了高考作文命題的範圍,學生對此不陌生。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以今年的作文試題為例,既有過去常見的應用性文體,如全國Ⅰ卷寫一篇參加「歷史人物評說」主題班會的發言稿,全國Ⅱ卷寫一篇「攜手世界,共創未來」的演講稿,全國Ⅲ卷給高一新生寫一封「如何為自己畫好像」的信;也有新的應用寫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學生以《中華地名》節目主持人身份,寫一篇「帶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詞。
今年作文試題還有一個特點,試題加強了對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國Ⅲ卷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通過設置充分的思辨空間,由淺入深地考查了學生對這兩項能力的綜合運用。
在高考內容改革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看來,這個題目很好地體現了教育的本質特徵,教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和社會,更要認識自己。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認為,首先,學生需要對試題材料進行細讀辨析,挖掘其中內含的邏輯關係:認識自我的困難,如何克服這一困難,以及認識自我的意義,這三個環節構成辯證統一的整體。其次,學生還要運用辯證思維從中提煉出三對重要的辯證關係:自我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鏡子與自畫像、個體與社會。最後,寫作任務將學生拉到生活實踐中,一方面促使學生批判性地探究,「畫好像」中「好」的標準何在、具體內涵是什麼;另一方面啟發學生認識到,「畫好」的關鍵在於處理好上述三對關係。整個作文題的材料、情境和任務設置,就在如何的思考與「畫好」的求索中,使學生體會到理論思辨與現實實踐的辯證統一。
「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都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所謂文史哲不分家,這樣的題目也提醒學生要注意平時的積累和準備。不能只把語文當作可以突擊的科目,一味地關注熱點,囤積素材,只會讓人更扁平。」袁學民建議,對於未來的考生而言,語文學習更要立足中國文化,體現文化自信,與時代變化共鳴共振。不僅要關注經典作品也要關注經典人物,關注時代議題並能夠建立和傳統文化的連結,一手抓中國文化經典,一手抓時代熱點。
「語文不是一般的學科,它是軍,是帥,在所有學科中具有統帥性的作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採用的是材料作文,而且往往多是採用偏重寫帶有議論文性質。之所以多採用材料作文,好處是能比較容易地把導向性和暗示性隱藏起來,一般不會出現不同地區考生寫的作文大同小異。缺點是,往往容易限制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康健認為,像描述蒸汽機工作機理這樣的和科學相關的說明文,其實對考生學習其他學科,作用非常大。今後,高考作文命題可以通過小作文、微作文等方式,適當加大這方面的文體的考查,以牽引未來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
文 | 中國教育報記者 柯進 萬玉鳳 梁丹
責任編輯 | 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