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嬰兒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人類胚胎中的基因工程引發爭議

2020-12-25 前瞻網

設計嬰兒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在過去的一年裡,關於基因工程的新聞層出不窮——其中大部分是由一種叫做Crispr的剪切粘貼技術驅動的。最重要的消息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通常是致命的基因突變。

在美國率先開展這項工作的研究員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細胞生物學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他說他的團隊不僅使用Crispr來糾正新受精卵胚胎的突變,而且他們通過一種特殊的機制完成了這項工作,這項機制就算不能說是創新的,那也一定能算得上是不尋常的。但科學界的反應非常迅速和消極,他們就是不認同這項研究 。因此,周三,米塔利波夫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最初的作品:兩組研究人員發表了對米塔利波夫2017年論文的尖銳的、充滿信息圖的批評,米塔利波夫曾嘗試做出回應,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因為如果這項科學行不通的話倫理方面的問題也自然無需再考慮。

你知道嬰兒是怎麼形成的,對吧?但米塔利波夫的團隊卻不是那樣做的。在美國,利用現有的人類胚胎進行科學研究基本上是不允許的,因此科學家們取出正常的人類卵子,用含有一種名為MYBPC3的突變基因的精子使其受精,這種突變基因帶有一種叫做肥厚性心肌病的疾病,這種疾病是年輕運動員猝死的最常見原因。攜帶兩個mybpc3突變體的人,一個來自母親,另一個來自父親,或者是等位基因的同源基因,基本很少能在童年時期存活下來。只攜帶一個mybpc3的人,即雜合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會有心臟問題。

為了糾正這種突變,米塔利波夫的團隊使用Crispr從父染色體中分離出突變基因,然後插入一個合成的、修正版本的基因。但第二步並沒有發生,相反,根據米塔利波夫的分析,細胞從母體染色體中複製了野生型基因並插入了該基因。結果成為了有兩個野生型等位基因的胚胎。它被稱為「同源依賴性修復」或「同源重組修復」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胚胎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主任米塔利波夫說:「這些作者中的一些人一直在研究DNA修復,不知何故他們忽視了這個最大的問題。我們指出了關於基因如何修復的知識上的巨大鴻溝。我們不確定它是否發生在身體譜系中,但在胚胎譜系中,我們已經證明了它的存在。

胚胎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並不認為他們錯過了一個最大的問題,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南澳大利亞健康與醫學研究所(South Australian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SA基因組編輯主任,同時也是一份批判報告的主作者保羅•託馬斯(Paul Thomas)表示:「我們認為存在另一種解釋。」託馬斯的研究表明,在老鼠身上,Crispr傾向於從基因組中切下大塊的DNA,即所謂的大規模刪除。他懷疑這也是米塔利波夫胚胎中所發生的事情,它們缺少了大量缺失。「如果在染色體上有一個大的缺失,你需要專門尋找那個事件,」Thomas說。「如果你使用他們使用的那種非常標準的測試方法,那麼這種缺失不會檢測出來。」

這就像是通過計算打烊時貨架上的麵包圈來計算麵包圈的種類。你的統計數據會顯示這家麵包店主要生產藍莓口味的,但那是因為像罌粟籽、大蒜、鹽和普通口味這些的好吃的口味在你去那裡之前已經賣完了。你會高估藍莓產量佔整個麵包圈產量的比例。

這可能只是老鼠和人類區別的問題嗎?的確有可能。「誠然,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小鼠胚胎中出現了大量的缺失。但目前人類胚胎中是否也發生了大規模的缺失尚不清楚,因為其實我們只有這項研究和少數其他研究數據。」

於是米塔利波夫的研究小組回到實驗室,他們取了舊的樣本,重新進行了實驗,使用一種叫做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它能產生足夠多的DNA序列並進行分析。這一次,他們觀察了更多的染色體。米塔利波夫說:「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PCR檢測,多達1萬個鹼基對,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缺失。」他並不認為會找到。他的小組的第一篇論文報告了一個成功率,即修復突變的成功率約為70%。米塔利波夫說,很難相信他會在70%的胚胎中發現由引入的Crispr導致的大量缺失,他說,這將使這項技術基本上無法使用。

但是事情依然還沒有定論。Thomas說:「對於他們在回應報告中沒有看到任何樣本被刪除的證據我們感到很驚訝。」「我們不認為他們完全排除了這種可能性。」Thomas的合著者之一Fatwa Adikusuma建議使用一種更精確的檢測方法,比如qPCR(檢測DNA定量數量,因此名字前方帶有字母Q)。米塔利波夫並沒有嘗試這種方法。

其他團隊還有其他問題。例如,一組由哥倫比亞大學的Dieter Egli和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Maria Jasin(包括直言不諱哈佛生物技術專家George Church)的團隊想知道Crispr複合體是如何掌控母體遺傳野生型基因的,鑑於母方基因和父方基因在細胞分裂早期是獨立的。米塔利波夫說,包含在稱為原核的信封中的親本DNA簇,有足夠的時間與修復過程接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Paul Knoepfler說:「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他們沒有在這些胚胎中發現更多的嵌合體真的很令人費解。」「嵌合體」是指單個生物體在不同細胞中具有不同的基因組。Knoepfler說:「Crispr的作用如此之晚,比如在雙細胞胚胎階段,可能會導致不同的遺傳結果。」這可能會導致胚胎後期健康狀況下降

那麼米塔利波夫有可能是對的嗎?Jasi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正如所展示的,新的數據與基因校正是一致的。」但是,她說,米塔利波夫自己的反應表明這種研究是多麼的困難。

他的一個胚胎顯示出「等位基因丟失」,當時他的團隊無法檢測到父母方的等位基因。Jasin補充說:「目前還不確定同源基因重組的基因校正是否發生在所有胚胎或者部分胚胎中,甚至更極端一點,它可能沒有發生在任何一個胚胎中。」

包括米塔利波夫在內的所有人都表示,這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他對此沒有意見;他知道人們對他說他做的事情有很多擔憂。如果他的方法真的有效,那麼它只對只有一種野生型基因拷貝的胚胎有效。但更重要的是,要想讓新思想滲透到一個領域,需要時間和精力。米塔利波夫說:「科學有很多教條,尤其是在生物學領域。我們只是偶然發現了我們的結果,並認為這是一種在人類胚胎中的修復途徑,雖然未知但是非常強大。」

要讓「教條」為這種方法讓路,是肯定需要時間。Knoepfler說:「米塔利波夫的團隊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他們的觀點。也許這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從根本上理解早期人類胚胎的新機制,但也有可能一年後我們看待這個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管怎樣,要想一項技術進入臨床試驗,它成功的表現必須超過70%,這意味著是時候在實驗室裡做更多的工作了。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所謂的「設計嬰兒」可能不再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
  • 中國修改人類胚胎DNA引熱議:嬰兒可被設計
    今年四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黃軍就副教授修改了人類胚胎中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作為世界首例人類胚胎基因修改,這項實驗成果引發了極大爭論——既然可以對基因進行選擇和編輯,那未來我們能否完全擺脫遺傳疾病,甚至從根源上「設計」嬰兒?這一系列幹預生殖背後,倫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為何引發巨大爭議?
    作者:馬關夏 江曉川 編輯:範曉東 中國科研團隊剛剛公布的一項成果,在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的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爭議。
  • 人類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外媒關注:極不負責和不道德的
    這對雙胞胎姐妹尚處於胚胎未植入母親子宮時,其中一個基因(CCR5)經過基因編輯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全球範圍內,基因編輯都處於倫理討論的爭議地帶。在歐美國家中,人類基因編輯牽涉到自然性、公平理念等哲學命題,並可能含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因此科學界對於開展相關研究及其謹慎。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自然》雜誌這番表態,是由中山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的。4月18日,中山大學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刊登了其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該論文此前已經被《自然》、《科學》等雜誌拒絕刊登的內情也為外界所知。
  • 人類胚胎基因可變,是醫療界的「潘多拉」魔盒?
    「如同複製人的爭議」4月18日,生物學雜誌《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Cell)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的研究:他們利用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工具成功修改了多個人類三原核受精卵中編碼血紅蛋白beta亞基的基因HBB。HBB基因主要與地中海貧血症有關。在中國南方,地中海貧血症在兒童中常見,甚至可能致命。
  • 為什麼我們反對「基因編輯嬰兒」?真相比你想像中更可怕
    11月28日,賀建奎現身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分享了試驗背景和數據,並稱其公司未參與該項目,資金、設備、場地都由他個人提供。他介紹說,DNA檢測發現,這對雙胞胎中有一個基因編輯成功了,另一個可能發生了脫靶,但位於非編碼區,而且離基因很遠,也不在有作用的元件上。賀建奎在會上未表達對該事件醫學倫理問題的看法,但他說:「我對我們的成果感到自豪。
  • 【盤點】基因編輯胚胎將何去何從?
    【1】中國發表全球第二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成果繼去年中國科學家發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論文並引發國際爭議後,日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博士範勇團隊,又在國際期刊《輔助生殖與遺傳學》上刊發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最新研究成果。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然而,「歷史性突破」也許只是幻覺;這一消息發布不久,就在輿論場引發了關於科學研究倫理的滔天巨浪。什麼是基因編輯嬰兒?簡單來說,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胚胎在受精卵階段經過基因編輯手術之後繼續發育並出生的嬰兒,因而其核心是基因編輯手術。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倫理| 美國「放開」基因編輯技術!「設計嬰兒」將產生?
    基因編輯技術「放開」「設計嬰兒」將產生?目前美國對於放開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還很謹慎,但是,也有科學家猜測此舉會否產生「設計嬰兒」。近兩三年來,基因編輯幾乎「承包」了醫學熱點,而這一報告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編輯了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了一種常見的、能導致嚴重疾病的變異,製造了健康的胚胎。這項研究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儘管臨床試驗為時尚早,但這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有一天可能保護嬰兒們免於多種遺傳疾病的威脅。
  • 人類會走向「設計嬰兒」深淵嗎?來看美國科學家的嘗試與擔憂
    以下是美國知名科技雜誌《Popular Science》所記錄美國科學家在「設計嬰兒」方面的嘗試以及引發的質疑。按照如今的生物學技術水平,為新生兒進行遺傳病基因篩查並非難事。但有些新晉父母和遺傳學家可不滿足於基因診斷——他們還想理直氣壯地「知錯就改」。
  • 優生學3.0時代:基因篩選設計「超級寶寶」 自然分娩嬰兒將成劣等...
    同樣,基因篩選帶來了新的階級制度,優秀的基因決定你能否進入優秀的公司、獲得優渥的工作。通過對基因的強化,一切都得到了加強,從而誕生「完美」的人。但是,在這個基因主導的世界裡,自然受孕就成了必輸的賭博,自然出生的人也會變成劣等人種。於是,基因選擇將成為和吃飯喝水一樣再平常不過的事。而這樣的「名場面」或將很快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重現。
  • 英國首次批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
    新華社倫敦2月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1日宣布,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已正式批准該研究所一個團隊提出的在人類胚胎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實驗申請,這是英國監管機構首次批准此類實驗。由克裡克研究所生物學家凱茜·尼亞肯領導的團隊去年9月正式提出相關申請。
  • 視頻|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闢謠:已報案!沒有「基因庫...
    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某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300676)12月8日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此外,由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生殖生物學家Shoukhrat Mitalipov領導的小組於6月19日發布他們研究的使用具有導致心臟疾病突變基因的精子製成的胚胎的實驗結果,實驗發現靶向同源位點有利於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和基因轉換的相互作用。這表明基因轉換和NHEJ是植入前人類胚胎中兩種主要的DNA DSB修復機制。
  • 爭議廣泛!日本首次批准動物胚胎中可培育人體器官
    當時「14天原則」的確立是基於兩個理由,其一,當時的科技水平,尚無法讓胚胎在體外生存達到14天;其二,政策研究者在細緻諮詢及討論後,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線」(primitive streak),而這一結構會使得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
  • 「設計嬰兒」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目前備受爭議的「設計嬰兒」。6月12日的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第一個在胚胎期經過遺傳基因檢查的嬰兒已經出世。這意味著「設計嬰兒」已經進入到具體操作階段,與之有關的倫理道德爭論將更趨激烈。  ■第一個「設計嬰兒」降生  世界上第一個「設計嬰兒」在人們的這種議論紛紛中於今年6月初降臨人世。
  • 進化:如何將嬰兒設計成你想要的樣子?
    這一基因工程也將應用於生育,如果檢測到胎兒基因錯誤,醫生會將其編輯或替換為健康基因,雖然有些人對轉基因的任何東西都有爭議,但這點也許比墮胎或直接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更可取。我知道你在想什麼,「雖然基因工程致病很好,但國家是不會允許使用基因工程來設計一個嬰兒,這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