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為何靶向作用EB病毒的免疫細胞會「嗅探」阿爾茲海默病患者...

2020-12-18 生物谷

2020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已故阿爾茲海默病症患者的大腦和阿爾茲海默病症患者的腦脊液中發現了無法擺脫病毒的免疫細胞。研究者不僅發現了高水平的免疫細胞,而且還發現,這些數量驚人的T細胞能被用來「瞄準」EB病毒的特徵。

圖片來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目前並沒有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EB病毒和阿爾茲海默病存在關聯,但好消息是,由於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比家庭寵物更為普遍,當我們5歲時其會感染大約50%的人群,一生中,十分之九的人群都會感染該病毒,通常其會靜悄悄地隱藏在機體中,包括大腦,EB病毒通常並不會表現出症狀,而最常見的就是會誘發單核細胞增多症。

本文研究進一步模糊了科學家們關於阿爾茲海默病發病原因的傳統認知,此前有一段時間,研究人員認為,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是由一種名為A-β蛋白的膠質斑塊堆積所致;如今,旨在通過減少A-β蛋白的水平或斑塊來預防或阻斷阿爾茲海默病的臨床試驗以花費數十億的代價而宣告失敗,這或許就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關係。

最近,研究人員將目光轉移到了另外一種潛在的阿爾茲海默病驅動因子上,即一種與年齡相關的先天性免疫系統過度興奮的狀態,組成這支免疫防禦系統的細胞或許並不會識別特定的病原體;相反,其擁有一種本領,能夠檢測到各種微生物種類的可疑物質,由於其口味很普通,所以先天性免疫細胞並不需要進行訓練(也並不需要預先接觸特定的病原體)以便當它們認為發現病原體時就會立即採取行動。

但問題是,先天性免疫細胞比較馬虎,它們往往會對自身健康的細胞造成附帶損傷,從而誘發低級別的炎症,而這常常與多種老化疾病直接相關,比如阿爾茲海默病。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未對免疫系統的另一個分支太多關注,即適應性的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該系統中的細胞會對單一病原體產生特異性反應,這或許是因為適應性免疫細胞的一個關鍵成員—T細胞攜帶有特殊受體,其能識別微生物或超級特殊的特徵,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機體中數以千萬計的T細胞都擁有一種不同形狀的受體,從而就能對不同微生物產生不同的響應。

最後研究者Wyss-Coray表示,現在說「病毒會誘發阿爾茲海默病」或許還為時過早,我們並未證實,但我們確實發現,在已故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在受損的神經元細胞旁邊存在能識別EB病毒的活性T細胞的存在,我們認為,這些細胞或許會誘發神經變性發生,而其似乎就在「犯罪現場」附近徘徊,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EB病毒到底是否真的和阿爾茲海默病發病存在一定關聯性。(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David Gate et al. Clonally expanded CD8 T cells patrol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19-1895-7

相關焦點

  • 9月21日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 解讀近年來阿爾茲海默病研究領域重要...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聽力缺失與痴呆症有關,而且這種情況所誘發的痴呆症患者數量時全球4700萬病例中的十分之一;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來揭示為何耳朵的障礙會誘發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研究者希望這種最新的解釋能幫助科學家們深入研究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並在未來有效預測後代發病的風險。
  • 近期阿爾茲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會阻止突觸中的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然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相反,即使在很高的Aβ水平下,許多人也沒有神經退化和認知障礙的跡象。同樣,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發生形狀變化和功能變化,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以這種反應性狀態繼續存在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Neuron:皰疹病毒感染真的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生有關?科學家們提出質疑!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目前全球大約有5000萬人遭受阿爾茲海默病的折磨,這是一種進行性的老年痴呆症,其會引發記憶、認知能力和言語技能的缺失,而且如今患者數量在不斷增加;當前可用的療法往往只能暫時減緩患者的症狀或記憶喪失的速度,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獨立生活和工作的時間,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療法能減緩阿爾茲海默病的進展。
  • eb病毒能治療好嗎 如何預防EB病毒感染
    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於eb病毒感染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EB病毒又稱人類皰疹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那麼,eb病毒能治療好嗎?eb病毒怎麼預防?下面來了解一下吧。eb病毒能治療好嗎可以治好的放心吧!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膠質細胞的一種,在哺乳動物的腦內普遍存在,其分布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軸突之間,起著支持、引導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同時,星形膠質細胞也可以分泌許多細胞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增強神經元的存活,發揮調節和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 什麼是eb病毒?感染eb病毒要怎麼治療?積極預防是重點
    實際上,eb病毒就是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的成員,基因組為DNA。eb病毒,具有在體內外專一性地感染人類及某些靈長類B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人體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另外,eb病毒跟鼻咽癌還有其他嚴重疾病均有關係。因此,在生活中需要積極預防eb病毒,一旦被感染,需要馬上治療,否則容易威脅到生命安全。
  • Nature: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脊液驚現免疫T細胞
    點擊查看 在AD患者和模型動物腦內,小膠質及星形膠質細胞過度活化可引起炎症反應,進而造成神經元損傷。已有研究證實神經炎症在AD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導致該病的真正元兇仍眾說紛紜。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AD患者的腦脊液中發現了大量免疫T細胞!
  • EMBO Mol Med:特殊免疫細胞或有望幫助有效抵禦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
    2020年4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波恩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刺激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從而就能保護機體有效抵禦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療法。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除了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另一個思路是:直接利用患者體內的T細胞,將它們拿到體外進行改造,大量複製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就是免疫治療的「另一條腿」——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已有兩種免疫細胞療法在2017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和Kite Pharmar的Yescarta,就此開啟了腫瘤的免疫細胞治療的新時代。
  • 專家論壇|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的發病機制及免疫靶向治療策略
    適應性免疫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APC呈遞的特異性抗原肽的刺激下被激活,增殖分化為效應細胞,在感染清除後轉變為記憶細胞,再次遇到相同病原體時迅速增殖分化為效應細胞,發揮更迅速的保護作用。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為可分泌抗體的漿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發揮核心作用。
  • 新藥「九期一」獲批上市引關注 阿爾茲海默之謎有解了嗎?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官網稱:「這款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茲海默病治療新藥,將為廣大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目前,「九期一」已經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共有1199例受試者參加了臨床試驗。在浙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都曾先後參與其中。
  • 2020年:吹響NK細胞免疫治療的衝鋒號
    免疫療法開創腫瘤治療的新紀元,逐漸成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以及靶向治療之後的第五大療法。目前,越來越多的癌症治療使用了免疫細胞,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表的數據[1],截止2020年3月,全球有1438個癌症細胞免疫療法管線正在進行中。
  • Nature:縱向分析顯示重症COVID-19患者遭受免疫功能失調
    這些作者對耶魯大學醫學院附屬耶魯紐哈芬醫院收治的113名患者進行了檢查,並分析了他們在住院期間,從入院到出院或死亡期間表現出的不同免疫系統反應。他們發現在病程早期,所有患者的免疫系統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COVID-19「特徵(signature)」。但是,在那些只經歷了中度症狀的患者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免疫系統反應減弱,病毒載量減少。
  • 鼻咽癌靶向及免疫治療,你必須知道的「雙俠五義」
    發病因素包括遺傳、EB病毒感染和環境因素等,目前治療方法如圖2所示,但是對於局部晚期及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傳統的放化療療效並不理想,此時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可作為現有治療方法的補充[3]。治療鼻咽癌的靶向「雙俠」靶向藥物之所以稱之為靶向,是因為這類藥物「有的放矢」,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與腫瘤細胞內特定位點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飛彈」。與傳統細胞毒性化療藥相比,具有更優、更精準、不良反應低的特點。如大分子的單抗類和小分子的替尼類等。
  • 2017年度巨獻:癌症免疫療法重磅級研究解讀
    Veillette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為何免疫療法在一些病人體內有療效,而且其他病人體內是無療效的:SLAMF7分子起著支配作用。   我們的免疫系統含有殺死微生物和其他入侵者的巨噬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但是癌細胞利用多種策略成功地欺騙這些英勇的戰士。免疫療法的作用就是讓這些策略失效,並且提供許多顯著的益處。
  • 鼻咽癌患者的福音,與EB病毒相關腫瘤的治療迎來新突破
    目前針對EB病毒相關腫瘤的治療方法有限,且具有顯著的脫靶毒性,同時對復發或難以治療的腫瘤的療效很差。 Vδ2-T細胞是先天性T淋巴細胞,具有抗EB病毒相關腫瘤的潛力。但是,由於某些癌症患者的Vδ2-T細胞難以擴增,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外泌體是能調控細胞之間信號傳遞的小細胞外囊泡,與細胞治療相比,外泌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容易保存和更低成本的優勢。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如高福院士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1,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2。
  • ...阿爾茲海默病日」。阿爾茲海默病又叫「老年痴呆病」,你了解它嗎?
    2020年9月21日,也是「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阿爾茲海默病,它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老年痴呆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印象,這兩年在朋友圈裡,看到希望轉發尋找走失老人的信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