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寶,作為國內最大的互助社區,誕生了一年多來,已經有一億多人加入了,
如果社群內成員患了約定疾病,40歲以下會獲得30萬互助金,40-60歲會獲得10萬互助金,
費用由這1億多人共同承擔。
至今,相互寶已經幫助了29417人,加入成員一共分攤了50.20元。
而就這麼一年多來,相互寶有多成功,罵聲就有多大。
尤其是最近,相互寶被爆出「負面」,可謂罵聲一片。不斷有讀者過來問我,是不是該退掉相互寶。
噪音很大,不負責任的言論也很多。也許大家在此時需要一篇還原相互寶的現狀的文章。
我努力寫,試試看。
前段時間,上億人加入的相互寶又「惹事」了。
一個女生在微博上爆料,說自己媽媽在去年年底突發腦溢血,做了開顱手術。
由於提前加入了相互寶,符合「開顱手術」的互助標準,理應拿到10萬塊,可是複雜繁瑣的申請流程,加之疫情影響開具證明不方便,直到母親去世,她也沒拿到互助金。
而在其中,最大的爭議點在於,相互寶要求派出所給相互寶的文件蓋章,街道蓋得章不行。然後到了派出所,派出所表明不能蓋章,客服馬上改口說街道蓋章也可以。
在這則被外界解讀為「如何證明我媽是我媽」的事件中,相互寶被罵得狗血淋頭。
批評得人說,相互寶不靠譜,理賠不人性化,吃人血饅頭。相互寶果然辣雞。(實話實話,對理賠材料的要求,相互寶確實有些苛刻,應該批評)
相互寶很快認識到了錯誤,及時做出了反應,對互助金的申領做出了簡化,以提升效率。
然後,果不其然,又挨罵了。
這次,同樣得一批人,罵得更狠了,
他們是這麼說得:
如此這樣,理賠手續是變簡單了,但是也會讓更多人有漏洞可鑽。相互寶想「偷懶」,花得卻是我們參與者的錢,慷他人之慨。
而且出險更多,相互寶就能收更多得「手續費」,
為了賺錢,相互寶吃相難看,相互寶辣雞。
哎,怎麼說呢?有些人啊,
如果相互寶審核過嚴,就罵它不人性
如果相互寶審核過松,就罵它不負責。
而且還裝作義正言辭得說,這是為上億個參與者發聲,
或者說有權表達自己的立場。
您的立場,算是看懂了,
您這是覺得,相互寶擋道了,
是想讓相互寶死啊。
在這個大型雙標現場中,
坦白講,罵相互寶的,有無數都是肆的同行——保險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人在罵相互寶的同時,還不忘罵一捧一,
順便宣傳一下自家的產品。
相互寶發展太快了,才一年半,就吸引到了一億多人參與。
而且有些消費者,自從相互寶出現以後,只參加一年幾百塊的相互寶,不會再去選擇幾千上萬塊的保險了。毫無疑問,相互寶動了某些人的蛋糕,讓某些人利益受損了。
因而,這些人好不容易抓住一次相互寶的小辮子,就會往死裡黑。
在中國做相互寶有多難,大家翻翻WB就知道了,到處是勸退的聲音,也分不清是用戶真實的想法,還是水軍有意得帶節奏。
成熟的社會中應當允許批評,就說,力挺過相互寶,也就某些事情批評過相互寶,但批評,絕不應該是刻意得抹黑。
新生事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況,犯錯了改正,下次不再犯便是。相互寶出於對參與成員的錢負責的考慮,不能濫賠,採用了較為嚴格的申請流程,這沒得黑吧。
後面新的案例出現了,發現了申請確實不人性化,然後就優化改掉,這也沒得黑吧。
那麼到底是誰在黑呢?
大家真真要看明白想明白了。
明辨是非,別被輕易帶了節奏。
相互寶要是真沒了,損失的是我們自己。
作為資深的保險從業人員,從業越久,越覺得相互寶的可貴,也對相互寶的艱難感同身受。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從三點來看:
1、相互寶的誕生,是被迫的妥協
對相互寶有過了解的人會知道,相互寶最早是叫做相互保的。
相互保,是相互保險,由信美人壽承保。
相互保險,先保障後付費,一人出險,全員共攤,
該模式在國外已經相當普遍,在美國、日本、德國這些發達國家甚至佔到40%。
這類回歸保障本源的保障產品,在國內本是大有可為的。
正打算擼起袖子,準備好大幹一場時,
產品沒上線幾天,被舉報了。
坊間傳聞,是某些保司擔心利益受損,於是從中作梗,舉報相互保虛假宣傳。
監管層調查以後確實發現了違規宣傳的問題,而且引發了監管層更大的擔心:
相互保先保障後付費,沒有責任準備金的模式,本就會帶來更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再加上相互保粗放得宣傳方式,很可能會導致未來更多的糾紛。
原本都審批過關的產品,監管層還是猶豫了。
最終,監管層選擇了審慎的態度。
目前的監管體系、金融環境以及社會認知,暫時不能夠支撐相互保險這類「創新」。
於是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大家就知道了,信美人壽被要求退出,
沒有了保司承保,也沒了保司背後一大波監管和保障體系,相互保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相互bao此時本來是可以逐漸淡出的,
但是並沒有。
一夜之間,相互保變為了我們熟知的相互寶,由金融產品,變為了由螞蟻金服主導的民間互助。
既然要堅持下去,前路怎麼走,相互寶就得自己擔。
2、相互寶的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問題
相互寶的發展,前方最大的攔路虎,叫做信任。根據弗朗西斯.福山的觀點,中國社會,正處在由是個低信任社會往高信任社會的變革之中。
信任感的建立,開始從依靠的是親戚和熟人(最多是國家信用),轉變為陌生人之間的契約。
簡單理解,
我生病了,
我可以信我親戚朋友給我捐錢,可以信由整個金融監管體系做背書的保險,
但你把一群人圈起來,告訴我,我生病了這群人可以互助。
憑什麼?我憑什麼信你?
在國內,恐怕沒有比阿里系更適合承擔這個破局者的角色了。
在信任市場,阿里已經打贏了兩仗。
老百姓不敢在網際網路上買賣商品,後來有了淘寶;
老百姓不敢在網際網路上「存錢」,後來有了餘額寶。
但是!相互寶的推廣,要比餘額寶難10倍!
理由非常簡單,餘額寶是讓你賺錢的,而相互寶是讓你花錢的。
餘額寶只需要每天安全穩定得拿到收益,收益比銀行活期高,就夠了。
可相互寶是花錢,參加一個我看不見摸不著的互助,錢出去了,我憑什麼覺得它是有用的呢?
事實上,在相互寶在信息公開透明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比如,相互寶會公布每期的幫助名單,如果遇到難以抉擇的案例,還會發起賠審,讓賠審團共同決定。
再比如,可能會存在結餘的情況(收的錢>互助金的錢),那麼相互寶還會進行公示,剩的錢會進入下期分攤。
即便如此,依然擋不住很多黑稿和質疑聲。
從目前的輿情來看,已經有很多人對日益上漲的分攤費不滿了,
而隨著未來分攤金額的繼續上漲(100%會上漲),會不會引發更多人的不爽?
再加之,某些不懷好意的人的挑撥離間,
那麼,相互寶不得不面臨更多得質疑。
人的懷疑就像一顆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
當流言和誹謗露出獠牙,未來相互寶走得將會更為艱難。
3、相互寶的未來,需要更努力,更規範
今年3月底,螞蟻金服牽頭了全國首個互助標準的建立。
自從相互寶出現之後,各種互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各種蛇鼠之輩也是蠢蠢欲動,想辦法從中撈錢。
但是,一個成熟的互助組織,沒有那麼簡單。
從數據的匯總與處理,到組織起全國性的調查團隊,都不是那麼簡單。
毫不客氣得說,網際網路企業中,不超過10家有組織這件事情的能力。
而相互寶,本身也在認真對待這件事情,牽頭了這次互助標準的建立。
這向外界傳達的一個信號是,
做互助這件事情,相互寶並不只是短期行為,而是想真正做成一個長期的事業。
在相互寶上,有個互助人專區,展示的是曾經的受助人的情況:
當看到曾經的病患,能夠得到幫助,病情得到改善,乃至回歸日常生活,
會非常感激,相互寶正在做的這件事情。
在前方,相互寶依然還有很多很多路要走,
需謹慎,需努力,需奮發,
更需要你我的支持。
當然,支持的前提,是你我需足夠清楚相互寶做著怎樣的一件事。
如果大家在社交媒體上搜一下相互寶,會發現建議退出聲音很多。但是,不要聽別人怎麼說,建議大家從這麼三點去思考這個問題。
於個人:相互寶花費不多,就能讓普通人獲得基本保障
現在,相互寶每個月大概分攤6-8元,而且最近幾個月裡都維持在這個水準附近,那麼,目前,相互寶一年分攤費用在100塊上下。
花這麼100塊,如果不幸患了約定疾病(100種重疾+5種特定罕見病),40歲以下會獲得30萬互助金,40-60歲會獲得10萬互助金。
這個分攤金額,相對於商業保險的保費,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而且,相互寶的管理費用只有8%,甚至低過很多公益機構。
付出極低的成本就能獲得保障,對於符合健康要求的人,絕對不虧。
於社會:相互寶能夠聚集起底層力量,建立社保外的第二堵「牆」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平常用得醫保,有很多的局限性。且不說醫保只報銷部分的醫療費用(通常是60%-80%),更何況像康復費,以及治療期間的房貸車貸等日常開銷,醫保通通是不管的。
而相互寶的互助金,是一次性給的,40歲以下,一次拿到30萬,這筆錢,可以用來治病,也可以用來承擔治療期間的養家費用(康復費用、長期服藥費用、生活費)
有了這筆錢,可以讓很多家庭不至於「因病返貧」,
充分發揮民間互助的力量,成為社保之外的第二堵「牆」。
於保險行業,相互寶是那隻促進行業更新的「鯰魚」。
知道,很多保險業的同行對相互寶懷有敵意,面對相互寶如臨大敵。
但找到了一個數據,供大家參考: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顯示,
1/3的相互寶用戶受訪者表示,他們非常有可能在未來6個月中購買重疾險,在一線城市這個比例更高達55%。
而在沒有參與相互寶的用戶中,這個數字只有22%。
在國內的保障市場,最根源的問題並不是競爭激烈,而是消費者的不信任。
而相互寶通過降低保障門檻的方式,激發了大眾的保障意識,讓大家真正認識到自己所面臨的真實風險,保險公司也可能因此獲得更多的潛在客戶。
保險行業的同業們,大可不必把相互寶當作假想敵。
餘額寶不正是這樣嗎,餘額寶的興起,帶動了一批貨幣基金和智能存款,
老百姓們也不需要再忍受0.35%的活期利率了,享受到了很高的收益。
線上的能夠存錢的銀行,也逐漸從中小銀行,到逐漸吸引到了工行這種大銀行。
而相互寶出現,可能讓保險業重現這個過程,成為促進行業更新的「鯰魚」。(雖然相互寶不是保險)
最後,肆想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相互寶的:
保持一個自然狀態的世界,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不去做」就夠了:
不去思索,也不必去愛,
不必去體恤他人,
也不必去承擔更大的責任,
不必再去抵抗死亡。
但總是缺少點什麼,不是嗎?
想起大學保險課上,導師講的古老漁村裡的故事:
家中的頂梁柱為風暴所吞噬,一家婦孺老少伏屍哭泣。
那個站在一旁默默思索,而後喊出「我們能為這個家庭做些什麼」的人。
你說,他在圖什麼呢?
支付寶們能盈利的項目很多,他們也許並沒必要因為相互寶惹得一身腥臊臭。
在盈利之外,總還有些能撐住人類世界的東西。
所以,他們到底在圖什麼呢?
圖什麼呢?
如果還有人問我相互寶到底要不要加,
依然還是那句話:
符合健康要求,就加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