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實驗:鍛鍊意志力
增強「我不要」的力量:不隨便發誓(或者不說某些口頭禪)、坐下的時候不蹺腳、用不常用的手進行日常活動,比如吃飯和開門。
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些事(但不是你已經在做的事),用來養成習慣或不再找藉口。你可以給母親打電話、冥想5分鐘,或是每天在家裡找出一件需要扔掉或再利用的東西。
增強自我監控能力:認真記錄件你平常不關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飲食,也可以是你花在上網和看電視上的時間。你不需要太先進的工具鉛筆和紙就夠了。但如果你需要一些激勵的話,「量化自我「運動。已經把「自我記錄」變成了一門科學和一種藝術。
你可以選一個和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有關的練習。比如,如果你的目標是存錢,那麼你就需要記錄支出情況。如果你的目標是多鍛鍊,那麼你每天早上洗澡之前就要做10個仰臥起坐或伏地挺身。即便你的實驗結果不會直接服務於你的目標,自控力肌肉模式也會告訴我們,即使是以看似最愚蠢最簡單的方式每天鍛鍊意志力,也能為你的意志力挑戰積攢能量。
深入剖析:你的疲憊感是真的嗎?我們總是一感到疲勞就放棄鍛鍊對另一半厲言相加、把事情拖到下一秒、選擇點比薩而不是做一頓健康的飯菜。可以肯定地說,生存的需要確實會耗盡我們的意志力,我們也不可能要求人有完美的自控力。但比起第一 次感覺疲勞就放棄,你其實有更多的意志力。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疲憊」得沒法自控的時候,試著挑戰一下自己,挺過第一波疲憊感。不過,要注意不要訓練過度。如果你不斷感到能量枯竭,你就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筋疲力盡了。
艾琳是一對兩歲雙胞胎兄弟的母親,她在家中照看這兩個難纏的小傢伙。教育孩子讓她筋疲力盡,孩子們從會說"不"開始就讓艾琳疲憊不堪。她覺得自己總處在崩潰的邊緣。在雙胞胎因為小事而不停打鬥的時候,她幾乎失去了理智。她的意志力挑戰就是學會怎樣在即將爆發的時候保持冷靜。
艾琳想到了讓自己控制脾氣的最大動力。答案很明顯,那就是「當個好家長"。但當她氣急敗壞的時候,這個動力就不起作用了。她會記得自己想要「當個好家長」這件事,但這會讓她更加氣急敗壞!艾琳意識到,更重要的動力是「享受當家長的過程」,這和當個好家長」完全是兩碼事。艾琳之所以通過大喊大叫來發洩情緒,並不只是因為孩子們做的錯事,而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和「完美媽媽」相差甚遠。有一半時間,她都是對自己發火,卻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她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放棄了工作(她工作時很有效率),選擇了做一件讓自己如此失控的事。意識到自己不是個完美媽媽,不會讓她變得更有自控力,只會讓她覺得更難受。
要獲得控制情緒爆發的意志力,艾琳就需要意識到,保持冷靜對自己和孩子們來說同樣重要。大喊大叫不是件有趣的事,她自己也不喜歡那個失控的自己。理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讓她萬分沮喪,甚至讓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想當一個好家長。但是,艾琳真的想當一個好家長。停下來、喘口氣選擇更平緩的反應方式,不僅能讓她的兒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母親,也讓她更加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讓她感覺到放棄工作、在家育兒是正確的選擇。想到這些,艾琳發現保持冷靜變得容易多了。不對孩子們大喊大叫,就是不對自己大喊大叫,這讓她在混亂的育兒過程中找到了些許樂趣。
有時候我們最強的動力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也不是我們覺得「應該是"的那樣。如果你正在通過改變行為來取悅別人,或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看看是否還有其他「我想要」的力量能讓你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