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第七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同時還面臨來自生源、資金、師資、校舍等種種不利條件困難,但校長袁紅一直認為「一個好班長,才能帶出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班子,才能辦出一所好學校」。在實踐中,她長期思考著如何帶好隊伍,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思考著如何令各項工作不斷地「規範、創新、上水平,用心、盡責、出成果」,並始終將辦精品教育作的職責,以其顯著的工作業績和人格力量贏得了廣大教職工及家長的信賴和認可。
主持開學典禮
關注細節培育學習興趣
地處柴河西岸、嶺東地區城鄉結合部的鐵嶺七中共有10個教學班,學生300餘名。大多數學生家長都在本地或外地打工,其中農村戶口學生佔全校學生總數的60%以上。學生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缺乏興趣。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袁紅提出了「以人為本、以書養德」的辦學理念,「自信、自主、大氣、勤奮」的校訓,大力發展體驗教育,讓學生在體驗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基礎上,制定了《七中學子應如是》,並將《少年中國說》《弟子規》、《決定孩子命運的12種行為習慣》、《容止格言》等製成宣傳板,組織學生學習,通過適時召開主題班會及文明禮儀規範專題講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強化了行為規範又懂得了「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好習慣,好人生」的道理。
袁紅一直認為,如果說管理的一般法則是科學,那麼管理中的細節就是藝術,藝術是富有創造性的,養成教育正是在細節中見成效。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接受教育、主動學習。
為此,學校以「誠信考場」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每屆學生入學即進行誠信專題教育,學生自願報名將自己的照片貼到「我誠信,我光榮」的宣傳板上,從學校統一組織的第一次考試開始,自願報名到誠信考場參加考試。七年級有80%到90%的學生走進誠信考場完成誠信考試,到八年級時又有70%到80%的學生報名參加誠信考試,到九年級時有90%到100%的學生一年內都是在無人監考的情況下完成了考試。
近幾年來,學校每年有90%的學生參與了創辦手抄報;98%的學生在愛心捐款活動中捐款;67%的學生參加了藝術節的演出;93%的學生參加體育節比賽;100%的學生參加了烈士紀念日祭奠活動及學生軍訓、安全演練、到東冠老人公寓開展「關愛老人,情暖人間」等活動……在每一項活動前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引導。學生正是這樣作為一個教育主體,在實踐中不斷地感悟不斷地積累,讓創造性思維、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變成他們自身的一部分,內化成一種習慣。
校長袁紅(右)與老師們一同家訪
因材施教 落實課改
為了促進家校溝通,學校通過「一線通」、電話、微信訪問、個別約談、家長會、入戶等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每學期,袁紅都要帶領校領導班子成員、黨員和班主任一起到居住在山溝裡的學生家進行家訪。學生求學的艱難、家長教育理念的落後、教育方法的匱乏等現實境況也成為指導學校工作實施的一個重要依據。袁紅以村為單位,在學生家的炕頭上召開小型家長會,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的一些困難,與家長共商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與七中的辦學條件相仿,盤錦市魏書生中學也是一所普通師資、普通生源的農村學校,但課堂教學改革效果卻十分顯著,非常值得學習。為探索適合薄弱學校提質、減負、增效的素質教育之路,袁紅於2016年和2017年兩次組織全體教師到魏書生中學學習,向外地名校求經學法。通過參觀學習,袁校長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形成了一套適合七中的「自主、高效、分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好處:一是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二是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是通過開展高效課堂,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在課改的同時,七中廣大教育工作者還挖掘學生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學科優勢與特長,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更大的可能。學校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讓孩子們都能主動地、自由地發展,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學校開設閱讀課,每周一節,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開設活的動課有書法課、美術課、科技課、聲樂課,同樣每周一節,以年部為單位,同一時間授課,讓學生自主選擇;學校開設校本課——足球課、籃球課、桌球課,學生分組上課,每周三節,球課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一項體育技能,而且增強了體質,磨鍊了意志;學校還根據學生的差異,成立了多個學習小組,以促進他們的學習。
2014到2016年,七中學生代表鐵嶺市參加遼寧省中小學生陽光體育展示大會,均取得不錯的成績。2017年,學校成功申報全國足球特色學校,並在2019年鐵嶺市中學生足球比賽中獲得男隊第二名、女隊第三名的好成績,中考成績更是喜人。
在少先隊大會上(右)
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師德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名片,更是一個集體的道德靈魂,決定著一個學校的發展和未來。袁紅堅持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影響班子,用清晰的工作思路去凝聚班子,用務實的工作作風去帶動班子,用嚴明的管理制度去約束班子。注重人性化管理,形成「用公正去團結人,用指導去幫助人,用水平去帶動人,用真情去激勵人」的工作思路,既要正確的做事,又要把事做正確。在她的帶領下,班子成員、中層領導、班主任都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努力工作,這也是七中這艘航船能夠走穩走好的一塊厚重的壓艙石。
在工作中,校領導積極主動帶好頭,黨員爭做先鋒模範,普通教師緊隨其後,形成奉獻盡責的良好工作氛圍。在七中,每天7點前「班班有教師」已成為七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一種習慣;義務奉獻課在七中已成為常規課,累計每學期上義務輔導課3000餘節;在各類評優課、觀摩課活動中,七中的教師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今全校教職工精神飽滿,工作有序,心情愉快,教學新秀脫穎而出,教學骨幹得到認可,教師隊伍團結和諧,這就是學校的素質內涵,也是七中發展的內驅力。
作為校長,袁紅十分注重加強自身業務學習,結合工作實踐,不斷吸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她經常閱讀教育書籍、報刊,了解教育的前沿動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理念,及時把握教育潮流,引領教師始終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努力做到看問題講大局,對待工作講責任,對待教師講引導;創新是動力,紮實工作是硬道理。在工作中,她一邊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一邊悉心研究工作: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健康心態的交流中;在與家長切磋家庭教育的策略與方法中;在與教師一同研究課改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的共識中,產生工作上的合力。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七中被評為鐵嶺市精神文明單位、鐵嶺市文明校園、鐵嶺市師德建設示範校、鐵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校本建設項目全國重點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全國重點實驗基地等三十幾項榮譽。袁紅個人也榮獲了鐵嶺市「五一」勞動獎章、鐵嶺市優秀黨員、鐵嶺市名校長、鐵嶺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鐵嶺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遼寧省三八紅旗手、遼寧省省骨幹教師、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員等各種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金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