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老師,我們常有的6種誤解

2020-08-27 高教國培

一位大學老師顫抖著雙手打下了這段文字,強烈的畫面感瞬間撲面而來……:

一位高校教師倒在一堆列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撲上去,拼命搖醒:「同志,你醒醒啊!」

他虛弱地微睜雙目,顫抖的右手努力去撿散落的紙張,吃力地擠出:「這、這是我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講義、授課計劃、實踐教學計劃、實踐周工作計劃、畢業實習計劃、班主任工作日誌、授課日誌、教案、教案首頁、課件、實訓項目開出率、試卷A、試卷B、參考答案、考試申請表、考場情況登記表、試卷分析、問題學生談話記錄、班會記錄、聽課記錄、專項檢查總結、科研自查表、收受紅包自查表、黨員民主評議表、年終考評表、科研成果總結、教學研究總結、教學工作量核算表、科研工作量核算表、研究生工作量核算表……請、請一定代我轉交組織!」

說完又陷入了昏迷。同事含淚晃著他的身子:「同志,你醒醒,組織還有要求,還要交電子版的!」

大學老師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部分人對老師的認知似乎還停留在上大學那時,他們體面、優雅、有內涵、文化水平高、收入高,他們總是慷慨地為迷茫的我們指點迷津,好像自己什麼煩惱都沒有一樣!

但在這一段「報菜名」式的宣洩後,小編不禁思考,關於大學老師,我們是否存在一些誤解?

1、大學老師都學富五車

誤區:寫材料找漢語言文學的老師,打官司找法學的老師,看病找醫學的老師,肯定沒問題!

真相:學歷高,那就應該什麼都懂吧?其實,由於本科時期不重視通識教育,到了碩士博士階段又只是關注自己的論文題目,進一步限制了自己的視野,除了自己研究的東西外,其他的問題既無興趣也無探知的欲望,「劃山為王」的情況十分嚴重。雖然拿到了學位,但不代表已經學會了很多東西。

況且,理論性的研究和落到實處的實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越是深入學習,就無法再苛求知識面的廣泛了。

2、大學老師都有寒暑假

誤區:學生一放假,老師也沒啥事了,想去哪玩去哪玩!

真相:長達兩三個月的假期,雖然使大學教職員工的工作節奏與工作強度有所減緩,但工作壓力並未降低,工作時間並未明顯減少。

如果簡略總結一下,在「暑假」中大學老師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從事學術研究。

理工科教師繼續留在自己的實驗室做實驗,人文社科教師從事學術研究項目,許多老師要抓住這樣難得的時間,努力完成平時沒有時間完成的學術論文或學術著作的寫作。

第二,外出採訪、進行田野調查或戶外科學研究。

不少教師利用假期進行採訪,或帶領學生進行長達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或從事某些課題研究。

第三,閱讀、思考與寫作。

閱讀、思考與寫作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生活習慣。

第四,繼續教學工作。

有些教師繼續在學校中從事暑期教學,大多數要為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好準備。如果是新學期要開設一門新課,工作量就更大了,暑假要為這門新課所作的準備就多了。

第五,參加學術會議。

有不少學術會議都安排在假期舉行。學術會議的宗旨之一就是與與會者進行深入交流、相互學習,爭取這難得的時間提升自我。

3、大學老師都很空閒

誤區:經常看到大學老師發朋友圈曬生活啊,沒事的時候還會寫寫博客抒發生活感悟,還能按時接送孩子,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眼裡,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真相:其實應該這樣解釋,大學老師的時間很自由,但絕對不空閒。如果一個星期只有兩天上課,以及某天下午偶爾開會,那麼其他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你可以自由安排你要做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會認為:大學老師太空閒了。

但是,這是「自由」而不是「空閒」。事實上,大學老師幾乎沒有可以停下來的時間,要出學術成果必須有長期的積累過程,「坐得冷板凳,啃得苦菜根」。

沒有足夠的積累和閱歷,寫出來的東西是火候不夠的。壓力其實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只要空閒下來都想著要看書,看書就想著要做筆記,想著這樣的論文要怎麼寫才能論證有力。

因此腦子從未停歇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晚上還能愉快地看個《羋月傳》或者《太子妃升職記》,我們連看《生活大爆炸》都是拖著看的,你就可想而知這種工作壓力其實比一般的職業都要沉重。

4、大學老師的收入很高

誤區:你一個大學老師,月薪應該過萬吧?

真相:真想直接把存摺拿給他們看看,第一個月工資才2000來塊,比一般的本科畢業生還少啊!當然,隨著職稱的晉升,收入會隨之上漲,但是年薪百萬是絕對達不到的了,除非自己在外面有專利項目轉化為生產力,或者是什麼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才有機會賺大錢住洋樓。

不過,公道地說,在大學裡,還是有些福利可以享受的,變相也省了不少錢。例如一些大學有附屬幼兒園、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教工子弟都是可以直接入學的。另外,學校節假日也有點工會福利發放,雖然不多,但拿到手還是蠻開心的。

5、大學老師晉升比較容易

誤區:大學老師學歷那麼高,升職加薪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真相:在博士越來越多的今天,其實大學老師的生存壓力是越來越大的。一些學校除了要求科研和教學條件外,老師還要獲得國家課題和出國交流一年,否則連上高評委的機會都沒有。在這樣的機制下,年輕老師(俗稱「青椒」)的壓力進一步增大了。這也容易造成一種「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進一步造成課堂出席率下降的問題。

另外,在教研體系中並沒有一個妥協機制,像公務員,上不了處級還可以給個調研員的級別,但如果講師上不去那就一直只能做講師。所以職稱對於年輕老師來說,也是一個緊箍咒啊。

6、大學老師都有很多研究經費

誤區:教育部每年發放的研究經費肯定拿到手軟吧!

真相:這個問題,要分文理科來回答。理工科的研究經費多,通常都是以百萬計,但那基本上要用來買各種儀器設備;文科的研究經費,像國家社科基金的一般項目也就十幾二十萬,在現在越來越嚴格的財務制度下,能報銷的種類也越來越少,所以基本上都是拿來買資料。

另外,學校的報銷機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年底最瘋狂的時候,有學生是凌晨1點去財務處門口排隊等拿號的,因此就算你有經費,也能花出去,但還要有一個強大的報銷團隊幫你把錢報出來,不然的話,你就只能自己親力親為了。

話到此處,與其說這些是誤解,不如稱之為「美麗的誤會」。老師們雖然忙碌,但是他們也感到非常充實,內心十分熱愛這份職業,熱愛著自己身處的校園。所以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學校都是他們安放心靈的場所。

這,也許才是對大學老師最貼切的認知。

【歡迎各位老師留言討論】

對於大學老師,

還有哪些誤解?

相關焦點

  • 爸媽,我們來談談關於「大學輕鬆」的誤解吧!
    爸媽,我們來談談關於「大學輕鬆」的誤解吧!大家本以為輕鬆的大學生活又去了哪裡?其實不僅很多人始終保持著這樣的認知,有些專家學者,例如11月在「兩會」上提出《關於為中小學生減壓,大學生加壓的提案》的張改平,也正從上層建築的高度審視著「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樣一種教育領域內的失衡。
  • 學師範就要當老師嗎?關於師範生的那些誤解
    我搖了搖頭,但還是說出了幾項基本原則,「不學財經不當老師。」然而作為一名超一本線不多的文科生,專業選擇實在太少了,選來選去也選不到滿意的。真正經歷了大學生活,才發現原來我們對高考專業的誤解那麼深。然而根據2019年6月麥克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畢業生中,全國本科應屆畢業生從事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1%,醫學學科和教育學畢業生與專業相關度較高可以達到80%以上,農學學科最低,為57%。這還是應屆畢業生的結果,後期不乏有離職、進入新的工作領域的情況。實際上,時代在發展,大學所學的專業與未來的人生發展真的不是直接掛鈎。
  • 學師範就要當老師嗎?關於師範專業的那些誤解
    我搖了搖頭,但還是說出了幾項基本原則,「不學財經不當老師。」然而作為一名超一本線不多的文科生,專業選擇實在太少了,選來選去也選不到滿意的。真正經歷了大學生活,才發現原來我們對高考專業的誤解那麼深。誤解一、師範專業未來鐵定當老師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這樣天真的想法,「大學學什麼專業,以後就找什麼樣的工作」。
  • 高校行政老師的工作很清閒?這些關於高校行政崗位的誤解你有嗎?
    長久以來,高校行政崗都被認為是最具吸引力的工作之一:既有著高校老師的身份,又沒有直接的教學和科研壓力,收入體面穩定,還能照顧家庭。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很多高校行政人員也需要經常跟師生打交道,一來二去,網絡上關於高校行政人員的吐槽也就多了起來:辦事效率低、態度不友好、工作沒產生太多實際價值……這些文章在網上傳播發酵,也讓那些因為個例被貼標籤的高校行政人員有苦說不出。
  • 貓咪常有的6大心理,你知道幾種?
    只不過貓咪擅長隱藏情緒,鏟屎官很難發現罷了,今天給大家講一講貓咪常有的6大心理,你知道幾種?五、獨佔心理常見場合:有其他寵物在場的時候,喜歡吃醋的小貓咪常有的心理結語:你家貓咪會有哪幾種心理啊?
  • 孩子聰明的6種行為習慣 卻被我們誤解為不聽話,有一條恭喜你了
    導讀:孩子聰明的6種行為習慣 卻被我們誤解為不聽話,有一條恭喜你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聰明的6種行為習慣 卻被我們誤解為不聽話,有一條恭喜你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高校行政人員:大學裡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群人
    有人說高校行政崗是天底下含金量最高的工作之一:既有著高校老師的身份,又沒有直接的教學和科研壓力,收入不錯,還能照顧家庭。而因為工作性質,一些行政老師也需要和經常跟師生打交道,交道打得多了,網絡上就有了各種關於高校行政人員的吐槽,火力最集中的幾個吐槽點主要是:行政人員辦事效率低、態度不友好、規矩太多。
  • 6個關於鼻屎的誤解和冷知識
  • 關於性格內向者的6大誤解
    誤解1: 內向者不喜歡說話   This is not true. Introverts just don’t talk unles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They hate small talk.
  • 高中生常有的3種「壞習慣」,只要佔了2個,就基本無緣重點大學
    高中生常有的3種「壞習慣」,只要佔了2個,就基本無緣重點大學 在十二年的基礎教育中,高中階段可謂是最受重視的了,因為號稱決定命運的高考,就將在高三年級結束時進行,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大部分學生都會想方設法沉迷學習,有的學生甚至已經到了夙興夜寐,廢寢忘食的程度。
  • 一句話得罪一個專業,那些關於對大學專業的誤解,全是行走的笑點
    01學數學的算數一定好我還記得我們高中數學老師說起了他的心酸史,買菜的時候會被人認為算數好,非得讓他幫忙算算帳。我們老師當場懵逼,誰規定教數學的算術能力就必須很強。還有數學專業的同學表示,我們專業學數論函數,方程幾何可不是為了畫畫玩的,幾何更不是只會畫長方形的,也不是為了算帳。
  • 中國學生對申請英國大學的幾大誤解
    從而產生了對學校或整個申請過程中許多誤解。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誤解一:以為考個高點成績的GMAT或GRE就可以彌補績點和學校的不足。誤解四:以為英國大學畢業了,就能產生質變,找到一份特別好的工作。事實上,即使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均分相差2分左右,去申同一個學校比如leeds,績點低的錄,績點高的反而拒,也是常有的事情。這裡面有好多個玄學的。
  • 關於抑鬱症,你有多少誤解?
    其實,抑鬱症已經多次成為人們口中的熱議話題,大眾對於抑鬱以及抑鬱症的討論也不是一兩天了……然而提起抑鬱症,依舊有一大部分人對此抱有誤解、歧視、諷刺、謾罵,關於抑鬱症,「你認為的」的那些事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於抑鬱症的那些事
  • 比利時列日大學EMBA 對於執行評估的誤解你知道嗎
    如果您一直在考慮申請比利時列日大學EMBA學位班,您可能會遇到學校在錄取過程中使用的許多評估。最新的一項是高管評估,它被高管MBA(EMBA)和其他研究生管理計劃廣泛使用。 由於執行評估尚不成熟,因此您可能不像其他評估那樣熟悉它。
  • 海底撈最討厭的4種顧客,第一種常有,第四種讓服務員敢怒不敢言
    海底撈最討厭的4種顧客,第一種常有,第四種讓服務員敢怒不敢言!海底撈是現在很有名氣的一家火鍋店了,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的門店,現在成名了在國外也有了海底撈的門店了。就算是身在異國他鄉也能吃到自己國家的美味海底撈。
  • 那些被我們誤解的「藝考人」,只有經歷過才會懂!
    加油,藝考人作為藝術生的你被人誤解過嗎相比於每年近千萬的文理科考生數量來說藝術生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小眾群體所以許多只有藝術生才會經歷的事在外人來看就會出現誤解解釋太多反而會越描越黑久而久之很多人對藝術生的言論
  • 表演藝考生快看|優錄李老師告訴你出現這6種情況,難上好大學
    小編提醒2021屆的同學,如果你出現以下6種情況,那要注意了,這樣很有可能考不上好大學!沒有詳細全面的備考計劃、練習不系統,自由散漫的學生,很可能考不上好大學!說你可能考不上好大學你別不服氣,因為你沒有足夠重視藝考!其他同學都在認真備考,而你卻處於低迷的狀態,差距就這樣漸漸拉開。也有考生認為,自己就是想混個統考合格證,也不行校考,沒有高要求,上個大學就行!
  • 開學分班潛規則:有些事不是家長想得那樣,關於誤解老師有話說
    上學期的老師還帶我們孩子嗎?新學校、新老師、新班級都是怎麼分的?如果沒有快慢班,那一個年級這麼多孩子,如何分配呢?老師抓鬮嗎?家長們的焦慮可以理解,常言道:大門進了落下心,小門入錯才要命。說的就是進了好學校,家長終於放了心,但是被分到不好的班級,家長才更著急要命。所以,最近常有家長偷偷發信息問我開學的事宜,為了讓家長放心,我來說說歷年中小學分班的「潛規則」。
  • 鍾美美「神模仿」老師之後:我們對創造力依然有誤解
    一名網名「烏拉旮旯鍾美美」的鶴崗男孩,因為「神模仿」老師系列視頻而意外走紅網絡。讓這件事更加火熱的是之後模仿老師視頻的下架,以及他被「約談」的傳聞。隨後,教育局和班主任老師對此進行回應,讓這一傳聞得到了終結。但隨鍾美美走紅就始終存在的爭議,並未就此消失。反對者認為,應當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贊同者則表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需要保護和鼓勵孩子繼續自己的天賦。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如果就此批評教師沒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對教育的苛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教育的誤解。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