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施策略主要是指課堂提問的策略、活動組織的策略、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教學多媒體選擇策略等。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以問題為載體,內容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以活動形式為主。下面主要從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活動組織的策略兩方面進行講述。
1. 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數學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載體的一-類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是這個領域教學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 方式。也就是通過問題來製造不協調,引得學生進人問題情境中,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得到結果,再引發新的問題情境.它不只是教學的開始,它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問題情境的創設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兒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本能驅動的,他們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渴望認識與了解周圍的事物。所以,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兒童發現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如「我們去春遊」課題,對於學生來說,春遊是他們熟悉且感興趣的活動,但這種活動在學生心目中基本以「娛樂」性質為主,很少會聯想到數學。因此,如何讓學生將春遊活動與數學相聯繫,就需要教師創設好的問題情境。對此,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春遊出發之前開設這一課題,拋出問題:去春遊前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準備?通過這樣的真實情境的問題創設,有助於激發孩子調查活動開展的欲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第二,構建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所以在創設的時候要注意問題要求思考性。同時,問題的設計、呈現方式、方法和結果的開放程度都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和思維特點進行合理設計問題。當然,物極必反,如果問題過難,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會嚴重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時就需要教師的介人,將問題簡化或分解。
如「怎樣滾得遠」這一課題中,這個課題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由於其內涵大廣,學生抓不住研究方向,無從下手,這時需要教師提出一個範圍小一點的系列問題,即研究小車輪怎樣滾得遠,影響小車輪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構建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會更喜歡和關注有意思的和新穎的事物。有趣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將認知與情感同時運用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並且能夠很輕鬆地在活動中得到成長和發展。
如「豐收的果園」是一年級教材中的課題,讓學生面對一一個童話式的具體場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於-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過以學生喜聞樂見聲情並茂的動畫與兒歌為載體,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興無月2.活動組織的有效性學計回嘆,出四學好險進知會小界,主補生 由於活動是數學綜合與實踐的主要形式,所以活動組織的有效性直接影響了整個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其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活動小組的人員搭配要合理。教師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必須考慮到各小組內各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性格特徵、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學生的性別、人際關係等。一般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組內要有小組長、記錄員和匯報員。
由於每個人的學習興趣 現有的認知水平不同,所以教師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分工時,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務。對於能力有限的學生,就安排相對簡單的工作,以此來激發他們接受任務的興趣,增強他們完成任務的可能性,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第二,教師的活動指導要及時。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和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完全獨立地完成一-項活動,所以教師一定要及時參與到學生的活動指導中,如在開展活動之前,需要在最初的準備階段商討好活動的主題、步驟和方法,以及在活動過程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地開展活動。另外,活動的目的不只是活動本身,而是更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綜合應用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在一旁及時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