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知識是由前人在不斷地探究發現,然後總結出來的,現在我們要把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不能讓他們把數學知識死記硬背下來,孩子們就等於學會了,這樣的知識是冰冷沒有意義的數學符合而已。其實數學知識是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只有孩子親身通過實踐,方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知識是有作用與價值的。
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而其中數感、數據分析觀念和運算能力就在十大核心概念之中。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首先教師就要有敏感度,時刻幫助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尋找生活中的問題,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聯繫在一起。通過創設各種條件,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發現問題,然後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得到的知識,才是有生命的,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因此,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切切實實地開展實踐活動,然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並獲得相關數學能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一、 感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實踐
數學知識不是單純無意識的機械、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是人類對於生活大自然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探索找出的問題。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幾乎每個數學的知識點都可以找到生活原形。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如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等各種編號中都要用到排列與組合,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也是學生以後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教師要有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親切感」,它不是高高在上,就在生活中隨處可以感受到,從而消除學生對於數學知識的「恐懼感」。這要求教師在做一個有心人,在讀透教材時,幫助學生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形。
《營養午餐》是2013年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101-102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問題設計了相應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其實在三年級的綜合實踐課程中有安排如何搭配營養食品的內容,但因我校綜合實踐課程使用的是校本課程,所以孩子們是錯過對營養這個內容進行學習的,而這個數學內容剛好可以把數學與綜合實踐兩門課程結合起來,補充了孩子的學習漏洞。同時,在四年級下冊的科學書本中《食物》這一單元的內容,因此,這個內容的學習是綜合數學、綜合實踐及科學三門學科的知識,無論對於孩子課本知識的增長,還是生活的應用都是很有學習價值的。
在設計《營養午餐:舌尖上的數學》一課時,我特別注重在教學環節中滲透數學知識的原型。如在課始,通過電子相冊展示孩子們日常製作的美食,通過問卷調查孩子最喜愛的食物,揭示了營養搭配的現實需要。由此引出食物不僅要注重味道,更要在意營養搭配與組合,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主題:舌尖上的數學。
因為我們開展是大主題的數學綜合實際活動,不是單純一節課學習知識,所以早在一個月前,我們就確定主題,然後我們班的孩子已利用課堂的及課餘時間,完成收集信息、統計整理、分析數據。而本節課堂上重點在於分享所得,並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學生完全是依據自由選擇,自主組成合作小組,選定小組研究主題,並制定了研究方案,並實施調查、採訪、實地考查等一系列活動。學生自主選定的四個研究主題分別是:飲食習慣與文化、食品衛生與安全、菜籃子中的數學、享受美食與健康。
全班45個學生是分成6個學習小組,而4個研究主題,這樣就有一些小組研究主題是一樣的。這樣是否合理,本來不同小組研究主題儘量採取不同主題,這樣研究範圍會更廣,但因這是孩子自主選擇確定的,教師不必一定要否定他們的想法。如果由教師硬性規定他們研究主題,這樣終究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主選權利,沒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是不利於孩子後續活動的開展。只要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指導他們如何對相同的研究內容進行互相補充,這樣研究的深度就有保障了。
二、 體會實踐活動得出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是從生活問題中提煉出來的,它相對於繁雜的無序的生活情境,數學知識更顯得精簡、有序,便於人們理解與接受,利於人們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從學習中確實體會到數學高於生活,更有利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簡便、精煉,高度概括性。生活中有時要有一長串的語言文字才能說明白的事,用幾個簡單的數學符號就能表示出來,從而讓人一目了然。對於高速運轉的、講究高效率的現代社會,省時簡便是很必要的,現代人就需要這樣的素質,而數學恰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如研究「菜籃子中的數學」的小組首先上網查找了平涼市8月25日的各種菜的價格,然後實地調查了涇川縣家福樂超市、星鼎超市和北門菜市場不同地方的菜價。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很多數學問題,並進行解答。而研究「飲食文化與習慣」的小組就上網查找各地的特色美食,並從中發現:一頓美食中包含了很多數學知識,如:原材料的數量、購買原材的價錢、製作花費的時間、成品的定價、盈利情況……。關注「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小組,成員通過上網查資料,並實地調查我們第三小學附近的食品店,結合新聞片斷了解到三無食品是在很髒的環境製作出來的,最後建議同學們可以拒絕三無食品,並發出「拒絕『三無』食品,做健康文明學生」倡議書。負責研究「享受美食與健康」主題的小組,則根據課本的菜單在問卷網上設計一份問卷,調查全班45個同學,最喜歡哪一種菜。結果發現無論男同學還是女同學都最喜歡吃炸雞排,並利用問卷網直接製作出來的統計表。
因綜合實踐活動《營養午餐:舌尖上的數學》課題研究所需,我讓孩子們去實踐,結果得出很多相關的數學知識,而且孩子們還會藉助綜合課上我教學網上問卷的設計與使用,利用問卷星設計相關問卷,並製作統計圖,這些都是數學知識的綜合使用。正是藉此機會,我才發現我們的學生其實並不比別人差,只要我們能提供平臺,孩子們就可以還你一個驚喜。
三、 體驗實踐活動回歸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的出現其最終目的是要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學生有利於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數學教師有義務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遇到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要懂得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是有用的。而不是死記硬背公式,只會套公式,這樣只是機械的解題工具。
在教學《營養午餐:舌尖上的數學》課堂上,老師通過微課展示如何有序地進行組合,然後就讓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如何搭配出合理的方案。在課堂上,孩子們按照課本中給於營養標準:熱量不低於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50克,這兩個必要條件進行搭配。在課堂上,教師是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因為主要是考慮提升課堂上的效率,同時也結合現實生活中計算器的普遍使用的實際情況。學生在綜合考慮後,然後自由地把搭配好的方案,用數字簡便表示出來,最後展示在黑板上。這樣就便於學生共享學習資源。
在教學《營養午餐:舌尖上的數學》一課後,老師讓學生結合自由展示出來的搭配方案,進行檢驗是否合理,即是否合乎營養標準。接著是有序的排列,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其中兩種最喜愛的搭配方案,進行現場投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手中是有兩個磁鐵,男同學手中的是藍色的,女同學手中是紅色的。教師在課堂上先留了一段時間給孩子思考,在心中選好自己最喜歡兩種搭配方案,然後就有序地進行投票。即孩子把磁鐵分別貼在黑板對應的搭配方案前,這樣自然就得出複式條式統計圖。最後依據實際投票情況,利用電腦填寫EXCEL統計表。這個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在現代資訊時代EXCEL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孩子們也經常可以接觸到,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教學時適時滲透信息技術教育。另外,利用EXCEL中的求和功能,可以很快計算出投票人數,這樣便於我們檢查數據的正誤。數學課堂上傳授的不僅是數學知識,也可以是信息技術、科學、綜合實踐,這正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的體現。
數學不是一門脫離生活空洞的學科,它是有生命的並帶有溫度的。只要我們用心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實踐,就能得到真正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