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飯圈:粉絲不滿,團隊難,資方煩,誰是受害者?

2020-12-12 新京報官微

在一位粉絲看來,雖然追星這十幾年一直在氪金,總金額都無法計算,但並不後悔,「哪怕不喜歡曾經那個人了,也不後悔,至少當時是快樂的。」

文5922字,閱讀約需12分鐘

新京報記者 張赫 吳奇函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作為大眾流行文化,飯圈文化既與網絡生態同步發展,也與經濟掛鈎。

然而,蓬勃的同時,其話語權日益增強,行為瘋狂指數也在一步步攀升,機場幾乎每日都會出現粉絲群體性接送機行為、網絡控評(即用統一文案控制評論畫風和方向)比比皆是、以私生飯為主要買家以牟利為目的的新興產業「代拍」肆意滋生……甚至有家長通過電視節目控訴子女為「打投」(打榜投票)向同學借錢、導致成績下滑,請求偶像出面正確引導……

▲2018年3月,上海虹橋機場,近百位粉絲排好長隊等待偶像抵達。圖/視覺中國

「飯圈」這個詞,似乎短時間內衝進了全民熱議的話題範疇,也打破了文娛產業鏈條的健康平衡。

相關系列報導——《從東方神起到肖戰,飯圈文化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

A 內容方:「誰都不想得罪粉絲」

「劇方、平臺方、經紀方都不想慣著他們(粉絲),但,沒有粉絲,廣告方又不買帳。有些惡性循環。」

幾年前,業內人士L先生曾籌拍一部作品,邀請當紅小鮮肉作為主角。彼時這位鮮肉在表演領域初出茅廬,且演技頗為生澀,「但他有大量的粉絲。無論是商業品牌還是播出平臺,當時都渴望請這樣的流量明星主演,實現會員拉新。」

利用粉絲效應為影視作品造勢,在前兩年的市場中司空見慣,且無一失敗。2015年吳亦凡在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中貢獻了大銀幕處女秀,雖然豆瓣評分僅在5分徘徊,但最終收穫2.79億元票房,創造彼時國產文藝片的新紀錄。

▲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累計票房2.79億元。(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豆瓣)

無獨有偶,2016年郭敬明執導的電影《爵跡》雲集了範冰冰、吳亦凡、陳偉霆、楊冪、王源等諸多極具粉絲號召力的演員。雖然最終該片評分淪落至「3分俱樂部」,但仍收穫3.8億元票房,遠超在同期上映的口碑作品《七月與安生》。

▲群星雲集的電影《爵跡》同樣收穫了高票房。(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豆瓣)

市場急於搶奪用戶,催生了流量和粉絲經濟;明星帶動流量效應,快速幫助電影或平臺帶來新用戶,廣告金主也以此評估投放。「出品方和平臺都不想得罪粉絲,所以對於粉絲做出來的事也束手無策。」電視劇製片人D先生透露,他們會考量粉絲數量來進行選角,宣傳上的番位、海報公布順序、發布會等也要考慮粉絲建議。

但在原本看似「雙贏」的選擇中,L先生卻飽受粉絲「折磨」。他說,原劇本中幾乎所有劇情都圍繞某職業展開,但該演員的粉絲卻認為此職業不適合他,外界還會把他與曾演過類似角色的另一位「流量」演員相較。「所以我換了男主角的職業,把劇本重新改了一遍。」

而拍攝期間,粉絲又提出不「建議」其與女主演有太多吻戲,「我們當然要聽了。」L先生無奈道,流量明星是靠粉絲「維生」,需要討好粉絲;一旦粉絲沒了,他們的價值也就沒了。「他們要聽粉絲的,我們當然是要聽流量明星的啦,他不配合,我就沒法拍下去。」

D先生在宣發時,也經常因顧慮粉絲情緒,而加大無謂工作量。例如有粉絲覺得劇照修得不好看,宣傳一看「抗議太多」,便趕緊撤回重修,「雖然藝人和經紀方都審過圖了,但說白了,劇也是粉絲買單。粉絲不開心,我們肯定要維護他們。」此外,宣發人員也曾因演員「黑粉」過多,每天駐紮在豆瓣、知乎加班「洗評論」,「劇方、平臺方、經紀方都不想慣著他們,但,沒有粉絲,廣告方又不買帳。有些惡性循環。」D先生說。

━━━━━

B 藝人方:「割韭菜前,必須養好韭菜」

藝人團隊與粉絲的關係更為敏感。在粉絲作為經濟來源和藝人符號的當下,運營與粉絲的關係,維穩粉絲的情緒,就像是維持婚姻一樣「小心翼翼」。

為了日常維護粉絲關係,大多經紀團隊會專門成立「粉絲運營」部門。其中,官方後援會通常直接由藝人方管理。團隊會提前告知即將官宣的作品、代言、綜藝等項目,並聯合後援會組織應援。而「粉頭」或「職粉」則由粉運人員日常打好關係,利用他們的話語權,正確引導部分散粉。

但粉絲與藝人團隊誰應當更有話語權?「戰爭」從未偃旗息鼓。

「粉絲經濟之下,我們都是靠粉絲吃飯的,就要充分滿足他們。」阿園曾為某二線流量藝人做過品宣,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關注「粉絲輿情」,主要渠道是微博話題、熱搜、粉絲留言、私信等。例如粉絲對藝人的活動表現或者時尚穿搭進行復盤,阿園便會選取有價值的內容和經紀人反饋。但絕大多數時候,即便粉絲提出「沒必要」的建議,例如「不要接這部劇」「不要參加這檔綜藝」等,若粉頭們堅持己見,並大肆控評,藝人團隊也會想辦法權衡。

「流量藝人還是要聽取粉絲的意見,就像割韭菜一樣,必須要養韭菜呀。只有不靠粉絲的實力派或者已經有地位的藝人,他們和團隊話語權才佔據絕對地位。」例如章子怡的「老粉」曾因她和汪峰加盟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而髮長文表示「失望脫粉」,但仍沒有改變她的決定。反觀某小鮮肉曾被傳擔任某平臺選秀綜藝的導師,但粉絲卻因「耽誤其考試」「資歷不適合」等為由強烈拒絕,最終他只亮相於擬邀名單。

▲2019年初,就在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開播之前,一位自稱是章子怡貼吧吧主的粉絲,在社交媒體上稱因不滿偶像參加該綜藝節目而脫粉。(右圖為《妻子的浪漫旅行》劇照)

━━━━━

事不如意,只能團隊來背鍋

團隊的「謹小慎微」還來自於對「網絡暴力」的恐懼。不知從何時開始,一旦團隊沒有照顧好粉絲情緒和建議,鋪天蓋地的「廝殺」便將藝人團隊瞬間送上熱搜第一位,其中不乏大量個站和粉頭的控評與指引。

▲微博上,有一條關於「粉絲應該幹預藝人團隊的工作嗎」的話題,閱讀量近3000萬。

資深藝人宣傳總監包包科普,通常個站由真愛粉專門經營,他們擁有大量時間自行獲取藝人資源、拍返圖(指機場或活動現場拍下的明星圖片,發出來給粉絲)、組織應援活動,並實現自負盈虧。據悉,某流量男藝人的個站之一,大概有六個運營人員,去年半年的分紅在每人六萬左右(收入或來源於販賣偶像周邊)。當其擁有與工作室同等的資源和影響力,便會享有同等話語權。「尤其男藝人做到頂流,粉絲、個站太多了,會很難控制。能把幾個流量大的粉絲群穩定好,就已經是宣傳團隊『吐血』經營了。」包包說,面對頂流的粉絲,團隊只能多溝通,勤溝通;但如果粉絲偏低齡,或粉頭本身就是「瘋狂人格」,團隊與粉絲的關係就會像「定時炸彈」。

當然,包包坦言,也不排除部分經紀團隊存在排斥粉絲的行為,像尚未建立粉運部門,或缺少溝通、尊重,導致粉絲產生團隊「拿愛豆賺錢」「愛豆只有我了」的防禦心理。

此前網傳某藝人接演某部新作,但粉絲卻認為,該角色不適合藝人現有定位,且對其發展無助力,於是有60多萬粉絲的官方粉絲帳號親自「下場開麥」(指在社交平臺公開發文談論某偶像/某事件)控訴,甚至有部分粉絲在明星活動現場手舉橫幅,大喊抵制口號。除此之外,業內也曾多次出現粉絲個站髮長文質疑劇宣不作為、番位(指演員出現在宣傳物料和作品中的排位次序)不明晰,並以「不配合宣傳」來逼宮劇方的尷尬境況。

▲在某活動現場,粉絲舉牌抵制藝人經紀團隊。圖自網絡

「粉絲都是為了藝人好,但我們總不能站出來,把其中的利益關係點明。」阿園無奈道,有時團隊考量的並非一時發展,可能涉及以戲帶公司新人,或尋求與某投資方、導演長期合作而讓番等等。且一旦粉絲與合作方開撕,不僅會影響路人緣,還會導致藝人在業內落得「粉絲不好惹」的名聲。

「只能說藝人和團隊是一體的。所有已公布的結果,肯定是雙方商議過,且都認同的。但如果事件不盡如人意,背鍋只能團隊來。」包包吐槽道,「尤其是藝人造型,相信我,絕對是藝人自己的審美。造型師和經紀人再怎麼勸,TA不願意,大家也就閉嘴了。造型的鍋,我真的不想背。」

━━━━━

粉絲方

小A,入飯圈三年,18歲+:

「為打投買了十箱飲料,都喝怕了」

小A是一名即將高考的學生黨,入圈三年有餘。初中時,她曾隨著韓流成為EXO的「白嫖粉」——不氪金(氪金本是遊戲用語,指支付費用。後被用於飯圈,指為偶像花錢),也不做數據投票,純粹精神支持。直到某養成綜藝走紅,她終於擁有了第一個真情實感的偶像,正式邁入飯圈大門。「我之前對追星有些三分鐘熱度,像EXO紅了之後,我就沒怎麼關注了。但這次不一樣,TA像是家人一樣,和我們是相互陪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

為了讓自己的偶像出道,小A重新註冊了微博帳號,每天在超話籤到,並正式加入數據組,利用課餘時間為TA打投。最開始小A只瘋狂做數據,得空拿到手機就進行日常籤到、打榜、刷播放量、投票、舉報反黑等。「(每天)好多個小時。具體打投多久,要看當天課業情況。」數據組並不會鼓勵「做得越多越好」,每個人只需把該打卡的完成,其餘的依個人時間安排。而小A並非當時組裡最「拼」的一個。她最多一天能投四五百個帳號的票,但有的小夥伴一天就能完成一千多個,「而且我是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她是在一般情況下。」

▲流量明星都會有專業的打投組,號召粉絲每日籤到、投票、打榜。

而隨著雜誌採訪、代言紛至沓來,比賽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小A也開始了自己的氪金之路。比賽期間但凡購買一箱飲料,上面的投票碼可以額外贈送幾十票。當時一箱的價格不足100元。小A粗略計算,自己在比賽期間一共買過十箱,「後來喝得我都怕了。買了之後就給舍友帶回去喝。」而小A為了增加投票次數,也從利用身邊人的帳號投票,到在淘寶上購買帳號給數據組。一個帳號三四毛錢一個,小A最多花過近一千塊錢。

▲在剛剛結束的《青春有你2》中,只要粉絲購買一箱相關飲料,就能為自己喜歡的偶像獲得額外投票機會。

那時小A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400元,壓歲錢、零花錢大部分都用在了打投上。但小A並不覺得這超過了自己能力範圍,她解釋自己周末可以回家,平時在學校吃素食,一頓夥食也就五六塊,日常花銷很少。小A形容那段時期非常熱血,「真的怕TA失望,也怕我們幫不到TA。TA爭取到了這個機會,我們拼了老命也要送TA一個最好的結果。」

作為別人眼中的「追星」一族,小A也遭到過誤解:家人不反對但也不支持;身邊的同學會因為她的粉絲身份「另眼相看」。「剛開始會有點難過,後來就無所謂了。我做好我的就行,我可沒時間理他們,數據還等著我呢,哈哈。」

在小A看來,追星和個人學業、生活並不衝突,這也是她的偶像一直希望粉絲做到的,「我們追星本來就是要尋找快樂嘛,肯定要先安排好自己的現實生活,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快樂。如果被這些東西(追星)束縛了,那追星的目的就變了。」

唔啦,入飯圈十餘年,25歲+:

「曾因沉迷網絡,陷入自閉狀態」

唔啦是資深粉絲,所謂資深,不只是她入飯圈的年份,更指她爬牆(喜歡A明星的同時,喜歡上了B明星)的頻率。追星十四年,從偶像劇演員到國內男團,從港臺歌手到韓流女團,最後又回到國內愛豆。她經歷了各區圈層粉絲的洗禮,也被飯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唔啦的初代偶像是某偶像劇演員。在一個不過於需要粉絲加持的年代,她追星的方式就是買劇中同款、買代言、買海報。2006年,12歲的她第一次為追星氪金,買了偶像海報、封面本子、DVD、貼紙,「花的也不是很多,當時物價便宜,都是父母給的小額零錢。」

唔啦說,演員通常靠作品說話,打投、銷量看起來並不重要。「演員的飯圈很日常,人均理智粉。」在唔啦印象中,他們只進行過很少幾次打投,其中有個投票讓大家選「X女郎」最看好誰,唔啦所在的飯圈竟呼籲大家要麼不投票,要麼投給別的前輩女演員,「那時圈裡的態度是,那些前輩的實力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讓當時已經開始混女團和偶像圈的我,非常震驚。」

上了大學後,唔啦有了更多自由時間和經濟能力追星,而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更是為她提供了更多氪金和「沉迷飯圈」的渠道。她猶記某年爬牆到一位女愛豆,有一場比較重要的打投活動,還有十天就結束了。作為剛入坑的新人,唔啦「大手筆」地一次性花錢投了4000多張票。隨後該女愛豆的生日會,唔啦自費買門票、機票和應援物到外地支持。短短一個月,唔啦花了一萬多人民幣。「不過回頭看這瘋狂的一個月也算是珍貴回憶,讓我認識了幾個粉絲,成了線下朋友,經常一起聊天。」唔啦也為偶像買過不少沒用的東西,比如花1200多塊錢買了同款手錶,戴了沒幾次,白色的還不耐髒,就被丟在家裡再也沒戴過。在唔啦看來,雖然追星這十幾年一直在氪金,總金額都無法計算,但並不後悔,「哪怕不喜歡曾經那個人了,也不後悔,因為花錢會讓我快樂。至少當時是快樂的。」

▲在電商平臺,隨意輸入某明星同款,便會出現多款商品連結。

除了氪金,飯圈也讓唔啦模糊了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上學時,追星幾乎佔據了唔啦大部分時間,從早上睜眼到晚上結束,都沉迷於網絡;偶爾聊起偶像,她會在群裡泡到深夜兩三點,甚至成了粉絲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員。「為自己喜歡的人做事情,永遠不缺乏精力。」那段時間她的生活只有網絡,不想浪費任何時間和家人交流。網上虛假的世界,似乎滿足了她的所有需求:有共同話題的「朋友」,享受花團錦簇,也有了被人追捧的感覺。「你仿佛感受到了這個世界所有的美好,無法自拔,以至於不願意面對現實社會的磕磕碰碰,不願意面對現實社會的無人追捧,沒有共同話題的朋友。」唔啦甚至陷入自閉的狀態。直到最近兩年,她開始跟著同樣追星的朋友出去玩,逐漸走入社會,才慢慢從網絡的畸形粉絲世界中走出來,「現在已經不怎麼追星了。」她坦言。

如今,唔啦還象徵性地粉著某國內女愛豆。該偶像的粉絲普遍年齡偏小,她總能在粉絲群裡看到不少不成熟的小孩。飯圈幾乎每天都生活在煩惱中,每天都有新的撕扯,到處都在吵架。她再次感到了飯圈的浮躁和不理智,「我就是太小接觸追星了,所以依賴成癮。但現在,我是一個好人。」

小結:

不做傷害別人的行為,是追星的底線。

代理了過百件明星維權案的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曉磊律師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曾透露,大量名譽權案的侵害方都不到20歲,很多都未成年,家長、老師們對年輕人理性追星的教育存在缺口。

作為媒體人,小木也坦言,孩子沉迷於網絡和追星,令不少父母極為苦惱,「大多未成年人不僅法律意識淡薄,是非分辨能力不足,而且更容易情緒化。例如生活中受到壓力的時候,把追星歸為自己的世界,並在網上通過激情開麥宣洩情緒等。」

小木表示,隨著飯圈文化持續在未成年人中蔓延,老師和家長更應該做好引導和規範,「讓更多孩子們了解到追星可以讓自己變好,讓自己放鬆,但不能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做任何傷害別人的行為。這應當成為未成年人追星的底線。」

(文中L先生、D先生、阿園、包包、小A、唔啦、小木均為化名)

值班編輯 康嘻嘻 花木南 一碗魚

相關焦點

  • 深入解讀|明星的粉絲應援,為什麼會出現失控的飯圈?
    1說粉絲應援事件之前,先要說說什麼是「失控的飯圈」。飯圈剛開始的意思是非常提倡的,是指人在人茶餘飯後一起談論家常事和生活中的趣事,不僅有利於保持和鄰居之間的親密關係,而且也會促進消化和身心愉快。一、決定一個明星的影響力和公眾力;二、明星獲取金錢利益的來源;三、明星所屬的經紀公司為鞏固粉絲量所組織的。失控的飯圈會怎麼樣?舉個簡單例子,看電影、電視劇,你首先看的不是劇情有多好,而是看的到底誰演的,你認識誰?這時候飯圈的重要性就表現出來。如果飯圈足夠大,飯圈裡的成員無時無刻都在為明星打廣告。
  • 失控的飯圈①:集資千萬應援,幾年間粉絲話語權何以暴漲
    後被用於飯圈,指為偶像花錢);到控評(即用統一文案控制評論畫風和方向)廝殺,一言不合就「激情開麥(指在社交平臺公開發文談論某偶像/某事件)」……飯圈文化正在消費持續增長的市場中,掌控大局,也徹底失控著——他們不再被團隊控制,不再受偶像制約,他們急於建立自身話語權,以「愛豆只有我們」的一己之力守護所謂的立場。
  • 畸形的飯圈文化噁心了誰?
    >今年2月底,肖戰粉絲因為不滿一部叫作《下墜》的同人作品將肖戰「女化」,於是大規模舉報該作品和刊登作品的平臺,導致平臺被封,對廣大的同人愛好者作者群體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也讓當前內地娛樂圈混亂的飯圈文化撕下了它的遮羞布,飯圈文化逐漸汙名化。因為粉絲們的無腦舉動,肖戰成了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明星。儘管肖戰本人多次發微博解釋,但許多人並不買單,他們仍舊高喊著「肖戰必糊!」
  • 飯圈粉絲們為什麼愛舉報?
    在這幾招的強行辯駁下,搬出了最顛覆性的觀點——「虞書欣粉絲從未人肉她」。於是,這樣網暴事件的責任不在於虞書欣,不在於虞書欣粉絲,甚至不在於這個「我」。那責任在於誰,顯而易見:「素人會不會認錯,會不會反省,那就不得而知了。」其實對我來說,這些還不是最刺眼的。
  • 封面評論|飯圈不能圈一切,追星不可越界逾矩
    蔣璟璟日前,教師組織學生為偶像應援一事被曝光後,再度敲響了粉絲行為失範的警鐘。對此人民日報發聲表示,「越界的追星行為,不僅透支著明星的流量,也可能反噬偶像本身,更侵蝕著飯圈文化的正向價值。」現實情況是,許多藝人對自己的「飯圈」缺乏足夠掌控力,反倒時不時要為飯圈的出格行為「背鍋」「買單」。「隱私被販賣,刷榜成生意」,飯圈的複雜性在於,各種利益算計充斥其間,太多的渾水摸魚者賺得盆滿缽滿。在很多時候,明星也是飯圈的受害者。而一部分飯圈的組織者、運營者,因其發動和經手了太多的「募款」「眾籌」「團購」等有償應援舉動,而成為實際上的最大贏家。
  • 人民網三評飯圈,卻加速肖戰回歸,公益行勝於言讓飯圈女孩大變樣
    人民網對「飯圈」誰才是罪魁禍首的問題,評價一針見血。普通的粉絲不是壞人,最先挑起事端的,是那些煽風點火的「黑粉」。加強對這類人員的嚴格管理,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孟威丨「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在這一階段,粉絲團隊作用顯現,粉絲團會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策劃活動為偶像站臺,但活動大多局限於線下,其行為的利與弊引發了主流文化界的激烈爭論,粉絲捧紅「庸俗藝術」的觀點頗具主導性。粉絲群正式以合理合法姿態傲然於主流文化視野,得益於中國網際網路普及20年之後。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爆紅後,粉絲團擁有了一個更具親和力的名字——飯圈。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在這一階段,粉絲團隊作用顯現,粉絲團會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策劃活動為偶像站臺,但活動大多局限於線下,其行為的利與弊引發了主流文化界的激烈爭論,粉絲捧紅「庸俗藝術」[6]的觀點頗具主導性。粉絲群正式以合理合法姿態傲然於主流文化視野,得益於中國網際網路普及20年之後。2014年,伴隨社交媒體平臺技術應用的成熟,鹿晗等流量明星走紅,「粉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 飯圈亂象無休止,肖戰事件持續發酵的背後,到底誰該為此負責?
    但是肖戰的粉絲們幹的活卻不少,為了維護自己的愛豆,絞盡腦汁地為肖戰開脫。粉絲維護偶像可以理解,但是很多肖戰的粉絲用一副「下次還敢」的態度來道歉,一些言論及行為讓肖戰的敵對勢力愈發強大,定時炸彈就此事件開始進入倒計時。單從「227大團結事件」來看,肖戰本人及他的公關團隊都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 飯圈搬家是什麼意思 飯圈搬家脫粉為什麼要錢
    這些強大的粉絲後援團有一個統一的稱謂叫飯圈,都是各家的粉絲的名稱,不過飯圈搬家是什麼意思?還有飯圈搬家為什麼要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飯圈搬家是什麼意思  飯圈搬家是指某位明星的粉絲集體轉移到另家粉絲團隊中,簡單來說就是「脫粉」,不過「搬家」是非常難的,除非在飯圈中有很高的威望,或者是領頭人,才能夠說服粉絲們「搬家」。  飯圈搬家是指某位明星的粉絲集體轉移到另家粉絲團隊中,簡單來說就是「脫粉」。
  • 《我的英雄學院》粉絲轉移陣地,JOJO成為受害者,飯圈彈幕停不了
    實際上關於「飯圈」一詞,最初和二次元無關,飯圈是三次元的產物,粉絲對於某個明星的狂熱追捧,他們自己所形成的圈子被稱為飯圈。如今在觀看動漫時,只要是比較熱門的動漫都會湧現出大量的飯圈團體 ,慢慢的這種飯圈文化已經成為了「彈幕」中的毒瘤。
  • 吳亦凡打榜、肖戰粉絲事件……飯圈文化是如何一步步畸變的?
    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形式,飯圈文化這幾年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也引起了主流文化的關注。「飯圈」是指粉絲對自己所屬的追星群體的諧音稱呼,是「粉絲圈」的簡稱。「飯圈」既然是一個「圈」必然有自己的文化規範與群體化特徵。我們熟悉的明星比如肖戰、吳亦凡甚至連郭德綱都有自己的飯圈文化。
  • 難懂的「飯圈專用詞」:為什麼zqsg「吃瓜」變得越來越難了?
    「XXX和XXX到底是誰倒貼誰?」 微博和豆瓣的八卦似乎變得越來越難懂了。 學生群體上網時間顯著增加的暑假,往往是「吃瓜」的高峰期,而今年夏天《親愛的,熱愛的》《陳情令》《小歡喜》等熱劇的集中更增加了娛樂話題的討論度。
  • 泛娛樂化潮流明顯,飯圈術語時常出圈,粉絲說過哪些智商掉線的話
    可是,還是有一些飯圈常用句,能夠讓路人網友們深感頭大,並且忍不住認為說出這些話的粉絲智商都不在線。下面,就來說一說那些被路人網友認為智商掉線的飯圈常用句吧! 這句令廣大粉絲感動無比的話語,卻被廣大網友認為是"智障"言論。不少網友表示,"看到這句我就來氣,誰管你脫不脫粉啊?誰有空天天故意黑你家偶像啊?"
  • LOL:飯圈粉絲盯上小樂言,微博口頭警告:誰噴他我噴誰全家
    關注的人多了有好也有壞,只不過最噁心人的就是一些飯圈「雲玩家」。這些「雲玩家」對遊戲毫無理解,什麼遊戲有什麼技能都不懂,唯一能懂的估計就只有選手的顏值了吧! 一開始網友只是對小樂言進行了客觀的評價沒有黑也沒有吹,但這些「理性分析」在飯圈粉絲眼裡都是在噴小樂言,這也就導致粉絲互懟的情況出現。
  • 同人圈大戰肖戰粉絲,為啥飯圈總處於風口浪尖
    為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與開放,本次報告的觀點主要建立在以下內容基礎上:1)辰海投研團隊及相關合作夥伴對偶像賽道長期的觀察與思考;2)辰海投研團隊對20餘位粉絲和站姐深度的用戶訪談;>3)辰海投研團隊對188位粉絲進行的定量問卷調研。
  • 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 飯圈粉絲稱呼常用語大全
    那麼下面就來看看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  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介紹  生圖就是站姐或者粉絲拍出來的愛豆的沒有經過photo shop或者其他修圖軟體直接發布在網上的圖一般粉絲都會誇自己愛豆 「連生圖都那麼好看」。
  • 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
    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時間:2020-12-03 19: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 說到唐嫣,相信小夥伴們對她應該非常熟悉了吧!
  • 飯圈粉絲說的pb是什麼意思 微博飯圈用語大全
    專屬於追星族的飯圈是個充滿著有趣故事的地方,各家藝人的粉絲們總是出其不意地發明一些飯圈用語。在諸多的飯圈用語裡,首字母縮寫是飯圈文化裡最為閃亮的一抹風景。  繼「xswl」、「dbq」等縮寫之後,飯圈最近又出現了「PB」,微博上的網友們在提到自家藝人時總會說到「pb」。那究竟「pb」是什麼意思?
  • 撕與黑:起底「飯圈」職業黑粉產業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職黑(職業黑粉)團隊「拉踩」「引戰」已嚴重破壞粉絲文化生態,成為一個「黑洞」,不斷吞噬青少年精力,引發群體性侵權行為,亟須規範管理。   飯圈正在「黑化」?   飯圈互撕不僅吞噬了青少年群體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飯圈的戾氣正走向失控、黑化,甚至走火入魔。」有網友留言說,「這些粉絲自從追上一個星,大量時間泡在網絡上刷話題,語言、思維方式不知不覺都被同化汙化了,在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出現思想偏差,做出不理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