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學生心性,培養未來幸福公民」是青島樺川路小學校長金延清提出「適性教育」十年以來,一直堅持的教育目標。
「適性教育不在於為學生提供一種狹隘的功利之用,而是要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創設一種人生之大用。」這是金延清的教育理念和情懷。
而事實上,這種理念也融入到了學校每名師生的生命裡,他們都在通過心性的完善,做最好的自己,煥發各自的魅力與氣韻。
9月7日《半島都市報》B8版獨家報導(點開圖片可放大)傳統文化是一切教育的根基
十年來,金延清校長將「適性教育」理念內涵不斷挖深,她強調在適性教育中,「性」字並非西方心理學意義上的「個性」、「本性」或「天性」,而是源於中國傳統哲學範疇的「心性」。金延清在對適性教育理念的深入解讀中,提到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她認為在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今天,重建國人的精神家園尤為重要。而在學校育人方面,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一切教育的根基。
「新學年語文學科更換新教材,裡面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章節和古詩文的學習,其實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我們早就走在了前面。」如今,樺川路小學不僅在社團課程當中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還在今年年初全校推進國學課。其中三年級學生學習基礎的「國學·中華歷史」,四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國學·聲律啟蒙」,五年級學生則已經能夠學習「國學·吟誦」了。
記者在學校四年級2班的「國學·聲律啟蒙」課上,就曾見識過孩子們濃厚的國學功底。老師出題「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要求學生模仿該句式來對句。題目一出,孩子們便一個個踴躍舉手發言。「運籌帷幄,伯溫計攻城」「英勇善戰,趙雲戰長板」「靈機巧變,龐統失連環」……孩子們奇思妙想又對仗工整的句式讓人大為讚嘆。
教育需要潛心 成長源自適性
其實,經過多年教育實踐探索,樺川路小學已經擁有一套完善的「川品課程」體系,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團組課程全都納入其中,目前總數量已經超過了100門,課程也從校內延伸到了家庭、社會,且按照德性課程、智性課程和詩性課程來進行分類。僅美育教育這一個方面,學校就設置了彩色水墨、動漫動畫、特色素描等,本學期又新增了cosplay班。
為何要設置這麼多學校課程?這是因為在金延清看來,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才是完善學生心性最直接的途徑和的最好方式。「現在的教育是普惠性教育,需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小學更是幫助孩子發掘天賦、成就天賦的關鍵階段。通過這些課程的影響,可以幫助孩子激發潛能,塑造未來的一切可能性。」金延清說教育是潛心的,學校只需要提供平臺並適性引領,然後便是靜等花開。
如今,通過學校「川品課程」的開展,學生們在每天的學習生活當中,都能不斷發現著嶄新的自己。他們也在每一節課程裡,每一天的努力中,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並通過努力變成最好的自己。
為師生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
樺川路小學「適性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心性完善的孩子,而金延清校長首先要求老師們要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心性完善的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也是每學期樺川路小學老師們的「必修課」,通過培訓,老師們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老師言行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從而也帶動和鼓勵老師首先成為一個心性完善的人。
「適性教育就是用心靈感召心靈,用行為影響行為的教人成人過程。因此開展適性教育,辦有品的學校,培養適性的教師,是前提,是基礎。」金延清強調,教育是影響而非灌輸,因此她要求老師們要用學生所喜歡的方式開展教育。比如當下有很多學生迷戀網路遊戲,而金延清卻告訴老師,不要輕易去否定,而是應該對症下藥。
「我甚至鼓勵老師們都可以自己去玩玩這些遊戲,幫學生找到迷戀的原因,這樣既可以與學生擁有共同話題,還可以從心理上拉近彼此的距離,順勢引導學生適度遊戲,把主要精力投入豐富多彩的學校課程中。」
其實,在樺川路小學,老師們的天性和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釋放,學校鼓勵每個班主任自己找尋班級管理的方法,提倡每個老師追求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不同性格的老師,管理班級的方式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招」。「自主」意識已經深入學校每個老師的心。
而最終樺川路小學所有的教育和管理行為,都在努力踐行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完善心性,發掘潛能,讓師生都擁有幸福的能力——能夠感知幸福,同時帶給別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