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裡的學生適性發展

2021-02-26 魯子問

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裡的學生適性發展
魯子問
外語網絡學習空間
內涵:基於網絡技術建設的外語學習空間,能為外語學習創設真實外語語境,能記錄外語學習過程,並建構自適應學習過程。
發展:當前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是網絡技術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學習」為全面開展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創造了技術可能。
目標:通過學段、地域迭代,建構有效且不迷失的外語學習空間。
學生適性發展
「適性發展」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第22項。
適性發展就是適合學生特性的發展,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育行為對學生的適應,也包括學校、社會、家庭對作為未完成的人的學生的適引。即,適性發展應是雙軌的:適應與適引,後者甚至可能比前者更為重要,也是教育的社會結構價值所在。
適性發展既適合困難學生的發展,也適合優秀學生的發展。
學生適性發展的基礎是:優勢。

優勢
      (內在優勢因素 + 外在優勢因素)
                                      ×有效運用
                                                             =  優勢

內在因素:人的心理、生理、經歷等內因因素
外在因素:國家、學校、社會、家庭等外在因素
有效運用:恰當時間、恰當精力、恰當資源等投入
優勢:以近乎完美的水平、持續地完成具體任務的綜合能力
學習優勢與優勢教育
學習優勢就是:
   學習者基於其自然形成的思維、感受和行為特徵,
   為建構知識基礎、訓練與發展技能、發展綜合素養而投入的時間、精力、資源,
   從而形成的以近乎完美的水平、持續地完成具體任務的綜合能力。
優勢教育是引導學習者基於自身學習優勢進行學習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實踐行為。
學習優勢的構成
學生的學習優勢
任何教學的原點都應是學生。最具有效率、成效最好的學習,是基於其優勢的學習。
每一位學習者都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具有自身的優勢。這些優勢或許已經被發現和運用,或許沒有被自己和他人發現或運用。前者往往容易實現設定的目標,後者則往往難以實現設定的目標,甚至沒有設定的目標,或目標不合理。
已知優勢與未知優勢
每一人都在每一或某些領域具有自身的優勢。人無有沒有優勢之分,只有優勢強度之分,其強度不來自有無,而來自是否有效運用。
一個人的優勢要素被有效運用,就成為這個人的優勢,而且其優勢就被發現。
一個人的優勢因素若沒有被有效運用,則表現為這個人劣勢、困難、非優勢領域,其優勢也往往不被發現。
已知的優勢是已有效運用的優勢要素;未知的優勢是未有效運用的優勢要素。
優勢因素運用
人的優勢發展具有時間線性特徵,每一個人在同一時間一般只能以最大有效性運用某一優勢因素,而不能同時最大有效性運用所有、甚至多項優勢因素。
每一人都能在每一個領域形成優勢,但由於各種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形成的選擇、機遇、條件等,使有些優勢因素被有效運用,而另一些則無法有效運用。
優勢因素被有效運用,則成為優勢;否則可能成為劣勢。劣勢本質上是沒有、難以有效運用的優勢因素,是潛在優勢。
發揮優勢與管理劣勢
由於有效運用的選擇困境,每個人都有優勢,但也都不得不有劣勢。
很多內在劣勢(心理因素)因為是很早形成,難以徹底消解。
解決的辦法是:發揮優勢,管理劣勢。簡言之:揚長補短。
揚長避短是鴕鳥戰術,取長補短是截腿接臂,皆非良策。
發揮優勢與創造優勢
雖然每個人都有優勢,但由於各種原因,對內在與外在優勢因素能否有效運用的判斷,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導致本來可以有效運用的優勢因素,沒有被有效運用,沒有真正成為優勢。
發揮優勢就非常重要。當然,發現優勢因素成為優勢的條件,非常重要。
外在優勢因素需要有效運用,同時,也需要外界創造外在優勢因素。
明確優勢因素
有效運用優勢因素的前提是:明確內在優勢因素與外在優勢因素。
運用優勢、人格、認知風格、學習風格等分析工具,通過觀察,分析自己已有成功,明確自己的內在優勢因素。
分析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影響專業發展的已知要素,開展相關問卷調查,分析外在優勢,關注可以把握的外在優勢。
分析發現優勢
運用優勢、人格、認知風格、學習風格等分析工具,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已有成功,發現學生內在優勢。
分析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影響學習的已知要素,開展相關問卷調查,分析外在優勢,並重點分析學校和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學習創造的相應優勢。
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優勢調查
已有實踐
克裡夫頓1952年開始研究優勢,被譽為「優勢運動之父、積極心理學之祖父」。1999年編制出「Clifton’s StrengthsFinder」。2001年,克裡夫頓和安德森出版Strengths Quest。
進入21世紀之後,優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在美國成為潮流,發展成為「優勢運動」,並開始影響到世界各地。
2012年以來,我們開展了優勢教育的外語教育實踐,積累了一系列優勢學習方案,獲得若干較為有效的學習方案。
國家課題支持
研究方案
研究總體架構
研究對象與目標
研究對象:外語網絡學習空間中基於學生的學習優勢的學生適性發展,即:本課題不僅關注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而且關注的是通過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與學生學習優勢的適應性,與學生發展的適應性。
理論目標:研究基於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的創設,研究基於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對適性發展的積極作用形態與方法。
實踐目標:通過教育實驗,發現基於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的特性,發現通過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學生適性發展的教學實踐方案。

研究進程
準確分析判斷促進適性發展
適性發展的基礎是非常準確地判斷學生的起始水平、發展潛質、優勢方向。
網際網路能為我們在極短時間提供每一個學生學習狀況的科學分析,準確地判斷學生的起始水平,科學地分析學生的發展潛質和優勢方向,然後指導學生適性發展。
學生可以基於計算機自適應能力,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學習。
基於準確分析的適性發展
全班課堂學習即時數據準確反饋與科學分析,每個學生、全班數據
每次作業與考試的即時準確反饋與科學分析,每個學生、全班、全市、全國數據比較

課外學習數據統計
學習動態監測
科學、輕鬆改作文
計算機檢測拼寫、語法
案例庫對比檢測語句、語言、語義
學生提交後一分鐘改完作文
可以個性化人工寫評語
海量可選擇資源促進適性發展
真正有效的適性發展是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後的自主發展。
自主學習的前提之一是海量資源。任何學校的圖書館的紙質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是很難精準檢索與匹配的。
網際網路能為學生在極短時間匹配精準檢索的資源,而且能夠記錄精準檢索,為以後學習進行精準推送。


非常感謝!

期待您的指導與參與!

相關焦點

  • 學生適性發展實驗研究課題介紹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2016年度重點課題基於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與學習優勢的學生適性發展實驗研究理論基礎與實驗設計魯子問外語網絡學習空間內涵:基於網絡技術建設的外語學習空間研究方案研究總體架構研究對象與目標研究對象:外語網絡學習空間中基於學生的學習優勢的學生適性發展,即:本課題不僅關注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而且關注的是通過外語網絡學習空間與學生學習優勢的適應性,與學生發展的適應性。理論目標:研究基於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的創設,研究基於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對適性發展的積極作用形態與方法。
  • 個性化學習、適性學習、差異化教學的比較
    督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的界定即是這一宗旨的詮釋:差異教學是教育者積極為學生的差異而規劃,以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最佳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差異化的課堂上,教師將他們的時間、資源和精力都分配給有不同背景、準備、技能水平和興趣的學生,以便有效的教他們[26]。
  • 青島樺川路小學「適性課堂 激潛啟智」英語適性課堂展示
    歷時三周的「適性課堂 激潛啟智」的英語適性課堂展示圓滿的落下了帷幕。
  • 走進荷蘭教育:適性發展,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
    還是全世界十大幸福國家,尤其是荷蘭的兒童是排名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荷蘭的教育體系從不以分數論輸贏,非常強調適性發展的教育。「適性教育」是一種教育指導思想和理念而不是某一具體的教學方法或手段,是「個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主要體現為:根據學習者自身的差異性來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最優質的教育或學習行為,這些行為貫穿教育或學習動機(需求)的產生,內容的選擇、行為的實施(目標、進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階段。
  • 【獲獎徵文選登】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初中英語適性課程構建
    今天,山長君為大家分享由廣東省珠海市第五中學江學英老師撰寫的《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初中英語適性課程構建》的文章將從三大方面為你詳細分析構建初中英語適性課程的具體做法。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六大素養樹立了學生成長的「標杆」。
  • 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類專業教育偏重知識傳授,相對忽視了能力培養。有限的外語能力培養局限於語言「基本功」訓練,不僅限制了外語類專業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且削弱了他們適應社會變化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孫有中 2019)。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與應用案例研究——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展研究之八
    因此,為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協同教學,探索校內、校際間教師的互聯互通、協作交流的策略與路徑,則需明確:(1)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的內涵,網絡學習空間促進協同教學的模式有哪些;(2)網絡學習空間在其中能夠發揮的具體作用是什麼;(3)網絡學習空間支持的協同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和關鍵點是什麼等。
  • 適性樺川:讓師生都有幸福的能力
    「適性教育不在於為學生提供一種狹隘的功利之用,而是要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創設一種人生之大用。」這是金延清的教育理念和情懷。而事實上,這種理念也融入到了學校每名師生的生命裡,他們都在通過心性的完善,做最好的自己,煥發各自的魅力與氣韻。
  • 閱讀摘引:「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
    該文主要圍繞「意識→行動→能力」討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路徑。在討論了國內外自主學習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後,作者解釋說:「自主學習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拓展,從強調自主學習的外部環境到注重學習者的內在心理,從強調個體的獨立學習到注重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從強調課堂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到關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素養能力。」自主學習因時代而異!
  • 借智發展 小學英語探索適性課程多樣化
    12月8日,麗水市實驗學校小學英語組在小學六樓多媒體教室舉行了2015小學英語借智發展研討會。
  • 教育動態 | 南京市宇花小學承辦市小班化適性課程研究基地活動
    4月16日上午,主題為「課程,讓兒童美美地生長」的南京市小班化適性課程研究基地展示活動在宇花小學舉行。南京市教研室主任、市小班化研究所所長嚴必友、江蘇省教研室課程教材部主任萬偉博士、《江蘇教育》報刊社副主編蔣保華、市教研室科學教研員、市小班化研究所楊健、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校長丁加旗、副校長餘夕凱等領導和專家全程參與了本次研討。此外還有南京市小班化適性課程研究基地校的校長及部分教師,共計近百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運用學習策略發展外語學習能力
    學生要克服困難培養英語寫作能力, 必須掌握一套學習策略,養成寫的習慣方能成功:1. 打好基本功發展寫的能力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但關鍵是在英語學習開始時就注意打好字詞句基本功。第一步是書寫字母,重視英文書法,不可寫得歪七扭八,東倒西歪,潦草不清。這不僅影響作文的質量,還有礙一個人良好學風的形成。
  • 7種社會性網絡幫你學習外語
    隨著社會性網絡的發展,語言學習比以往變得更加有趣、高效、互動和地道了。
  • 歐盟統計局(Eurostat):英語是教授最廣泛的外語,其次是法語
    然而,在一些會員國,除英語外的其他外語也被普遍學習。 例如,在賽普勒斯、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葡萄牙和羅馬尼亞,超過50%的人在較低的中等通識教育中學習法語。 在各成員國,幾乎所有初中以下教育的學生都學習了兩種或以上的外語。
  • 陳克勤:適性揚才,讓優質教育成就師生美好
    學校位於新化縣城獅子山東側,總投資3.1億,佔地200多畝,全部建成後可容納學生6000人以上,目前已有小學和初中兩個學部,正在籌備高中學部。擔任該校校長後,陳克勤將自己多年的辦學實踐經驗與新化縣教育發展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活化教育 適性揚才」的辦學理念,構建起新型師生關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心智、激勵學生成長,實現高效學習,真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擁有色彩繽紛、幸福美好的校園生活。
  • 國際智慧教育展:基於網絡空間的泛在學習模式
    近年來,如何培養面對未來的人才,如何更好地讓科技賦能教育,如何推動教育的均衡化發展等議題獲得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指導,遼寧省電化教育館主辦,雅森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在SmartShow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舉辦期間,召開「中小學智慧教育空間建設與創新應用研討會」。會上,遼寧省電化教育館發展規劃部杜鵑主任《基於網絡空間的泛在學習》主題報告。
  • 【教學天地】英語組:搭梯子與適性培養的英語學科建設
    搭梯子與適性培養的英語學科建設英語教研組組長  王穎一、階梯式的學科教學高中的英語教學是一條通往高考的階梯,由淺至深,層層深入。詞彙在增加,語法在變難,閱讀量在遞增,讓英語學習變成真正的會了不難,難了不會,對學弱生來說怎麼都學不好的一門學科。為此,我們把教學按照年級分為了三個梯度。
  • 外語學習應注重人文意識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對外語教育給予了更高的重視。現在國人不但爭學英語,而且起步也大大提前,幼兒開始學英語已很普遍。但我們在強調學好、用好外語的同時,一定要更加強調學好、用好漢語。以降低漢語地位和水平來強調外語是不可取的。
  • 活化教育鑄校魂 適性揚才展特色——湖南師大附中星城實驗學校辦學...
    把選擇權交給會選擇的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與評估自己,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智力結構,自主選擇課程和課堂學習層次;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求知慾,在教師引領下自主建構知識和技能,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基礎課程,即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文化課程,屬必修課程,旨在奠定文化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科學素養和人文底蘊。術科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興趣,鍛鍊實踐能力,形成技藝技能,促進個性發展,如藝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實踐課程,注重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意識,豐富其社會經驗,激活學生心智,促進終身發展,如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志願者服務等。
  • 蚌山區探索教育裝備新模式 助推教育內涵發展
    加快「創客教育」促學生適性成長。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創客教育應運而生,與蚌山教育多元通達、注重適性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加量「學科教室」促核心素養達成。要讓學生適性成長,學科教室建設就顯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