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長君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大部分都是擔當「聽」的角色。課堂上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別是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從「聽」到「參與」,課堂從注重「教」到注重「學」,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為學生提供「適性課程」的重要性。那麼,對於英語教學來說,該如何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為學生營造一門英語適性課程該從哪方面著手?
今天,山長君為大家分享由廣東省珠海市第五中學江學英老師撰寫的《核心素養引領下的初中英語適性課程構建》的文章將從三大方面為你詳細分析構建初中英語適性課程的具體做法。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六大素養樹立了學生成長的「標杆」。 「努力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人為貫徹十八大精神應盡的努力,也是每一名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
而這份努力,具體落實到初中英語教學,就是要儘可能為自己班級的每一個學生提供他們所喜歡的、適合他們個性發展的英語課程。這種區別於傳統課堂的「適性課程」,更適合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更生態高效。
傳統的初中英語課程設計,基本上就是按照國家開設課程的要求,使用統一的教材,一周上完規定的課時,教師重視「教」,忽視「學」,學生完全處於被教學、被動學習的狀態,每天面對的是單詞短語背誦、語言點講解、篇章分析,完成任務、應付考試成為了學生的首要任務。這種傳統的初中英語課程設計,沒有文化浸潤,學生在這種課程學習中缺乏審美體驗,思維發展僵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筆者從2012年承擔廣東省江學英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工作以來,依託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4年研究重點項目「基於激勵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師工作室的運用研究」這一課題研究,與入工作室跟崗培訓的省級英語骨幹教師一起,經過反覆研究,發現與傳統初中英語課程相對的,是生態高效的初中英語適性課程。
這種區別於傳統課程的「適性課程」,以人為本,以開放與學科整合、教材整合為經,以個性發展為維,喚醒對話、體驗、情感和智慧,構造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體系,具有體驗性、多元性和適應性等生態高效特徵。
這些年,基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為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廣東省江學英教師工作室的成員堅持將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融合,結合信息技術,堅持學科教學中的語言、文化、思維、情感並重,將英語課程指向人的核心素養,努力鍛造完整的人的發展,儘可能地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英語課程。
通過工作室的團隊研究,同時對班級學生、家長實際情況的反覆調研,構建了英語教師層面就能操作的的班級英語適性課程(見下表)。
基於這個課程體系,廣東省江學英教師工作室探索了三種構建生態高效初中英語適性課程的途
創建了學生為本的學本課堂,用創新傳統教學組織,建設小組合作團隊的學習機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與分層教學要求,遵循及時性、客觀性、激勵性原則,建設以學生為本的學本課堂。在教學中,我們將班級市委一個具有共同學習目標、共同成長願景、具有學習策略的團隊組織,教師只是其中一員,是積極、主動、善於合作、虛心學習、充滿導學智慧的「大同學」。
這種學本課堂,一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單位時間學習效率;二是建立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交往機制,讓學生合作起來、交往起來。
除了在學法上突破,在學本課堂上實現動態的學生分層,實行彈性教學,也是將適性課程生態高效實施的有效策略。
這種分層的彈性教學,教師隨時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變化進行調整,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發展、轉化。教師分析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特點,並找出明確每個層面學生的問題與不足,再給予個性化的學習建議。
幾年來,「小組探究」與「分層彈性要求」的學本課堂,是學生享有適性英語課程的保障。學本課堂改變了過去的傳統課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在尊重生命個體的豐富性與獨特性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內驅力,實現了學生的立體成長。
二、生態高效教學資源整合:
創設英語適性課程的最大可能
將英語原有的課程內容與不同學科進行整合,可以實現語言運用、文化理解、實踐創新等融合式發展,主要體現的課程形式是課內必修的整合英語主題活動。這些主題活動形式多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
例如,在學習「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們與綜合實踐課整合,將打漿機、微波爐搬進教室,讓學生親手製作奶昔、三文治、水果沙拉等,實現了英語「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習得。
在學習」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們與生物課整合,討論了生病與健康的話題,倡導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培養學生的健商意識。
在學習「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時候,我們與地理課整合,補充學習大洲與大洋等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居住的人口、人種、生活習慣等人文地理知識。
這些跨學科整合,讓適性英語課程成為可能,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還提升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更有了參與和動手的互動式體驗,加強了學習與實踐的科學性和操作性,增添了活色生香的生活色彩。在生活中使用、體驗、發現英語,創設相對真實的課堂環境,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學習真實的語言。
在工作室教師的調研中,學生最喜歡的適應課程是課堂上的主題活動,還有就是英語節。在英語節活動的設計中,我們特別注重文化體驗,並特別注重對其內涵和意義的傳達。世界越來越小,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越需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中國靈魂與國際視野。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更加客觀地看待世界。
比如,我們在英語節開展「復活節文化體驗」。西方的復活節是每年春分之後第一個月圓之夜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因此又稱為「Easter Sunday」(復活節周日)。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也在四月,儘管文化千差萬別,但在四月,中國人通過清明節寄託對逝者的崇敬和哀思,西方人則藉助復活節表達對生的喜悅。從敬畏生命的意義上看,兩個節日看似差異很大,實則內涵一致。正是這種對死者的哀思和對生的喜悅,激勵著人們積極生活,一代一代繁衍。
英語節中,我們還嘗試將英語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社會文化活動中,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成長體驗,引導他們在英語戲劇中發現自己,建立同理心、探索多樣化及一切可能性,發展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語言表達、形體表達能力等各方面的素養。
廣東省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在建設線上的微課時,主要基於三個特點的考慮:
其一是促進跟崗教師教學方式變革,拓寬英語教學的時空,充分展示課堂上很難跟進的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魅力。
其二是希望逐步引導所教學生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方式變革,培養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
其三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適性課程,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與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學習。
基於這三個特點的考慮,廣東省江學英教師工作室的成員一起,一邊學習新技術,一邊用來製作微課課程,設計了「初中英語語法系列」、「西方社交禮儀系列」、「英語交際話題系列」等英語適性課程。
三大系列的小小英語適性微課程,涵蓋了人文與經典、語言與文化、社會與發展、科學與實踐等學生的核心發展素養,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拓寬了英語適性課程的時空。學生可以就方便的時間從網上獲取相關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線上與線下學習的集合,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
另一方面,線上微課對跟崗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英語適性課程的微課不僅需要「顏值」,而且血藥高端的學科素養和教學個性以及教育智慧。這樣的課程建設,鍛造了跟崗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素養。而課程建設的過程,也是跟崗教師學習的過程,一樣拓寬了教師學習的時空。
初中英語適性課程的生態高效建設,讓學生有差異地成長,讓學生有彈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實現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山長君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江學英老師在文中提出的「三種構建生態高效初中英語適性課程的途徑」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他們所喜歡的、適合他們個性發展的英語課程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做法。不知道你有沒有學起來呢?關注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公眾號,山長君將為你分享更多教育智慧哦!明天,山長君要分享的文章是在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與《中小學德育》雜誌社聯合舉辦的「核心素養引領下的中小學教育變革」主題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區域地理教學路徑與實踐》,作者是來自廣州市番禺區象賢中學張曉揚老師。敬請期待哦!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4年研究重點項目「基於激勵管理的混合式研修在教師工作室的運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准號為2014ZQJK011】
標註:本文在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與《中小學德育》雜誌社聯合舉辦的「核心素養引領下的中小學教育變革」主題徵文中獲比賽獲得一等獎
推薦閱讀:
——解讀核心素養 展望未來教育新藍圖
——【獲獎徵文選登】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重構
——【獲獎徵文選登】轉變教學策略 落實美術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