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形容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的時候常會說某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那麼,你知道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嗎?
此語源出自於南北朝時期。後魏人李謐,字永和,學習很用功,少年時代就讀了很多書。他的老師孔璠,學問本來也不錯,可是幾年以後,李謐的學識就勝過了老師。結果,孔璠反過來又向李謐請教了。人們作了一首歌謠:「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青,比喻學生;藍,比喻老師。歌謠的意思是:學生成了老師,老師請教學生;究竟誰是老師並不一定,問題在於誰更精通學問。
為什麼用青比學生,藍比老師呢?它來源於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名篇《勸學》中的一句話:「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句話用來教導弟子學習永遠沒有止境,希望弟子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學習,後代一定要超過前輩。
青色本來是從藍草中取得的,可是從藍草中取得的青色,比藍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涼。由此可見,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青年超過老一輩,就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或「青出於藍」。
閻澤川 來源 貴陽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