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了很多年,為什麼始終不能像中文一樣地道?缺乏英語思維

2020-12-12 吳堅不崔

學會英語思維是學好英語的關鍵

英語學習有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把英語看作文字,English is text.

可以閱讀報刊雜誌,英文原版書籍,帶字幕的英美影視作品。

第一境界:把英語內化為思想,English in thought.

在頭腦裡組織語句並表達出來,聽到一句話知道真實的想法。

比如,外國友人在長城旅遊,忽然內急想去廁所,問身邊的一個中國朋友「May I go somewhere? 」這個朋友回答道「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裡都可以)。可想而知,當時的場景有多麼尷尬。

第一境界:把英語當作條件反射,English in action.

看到、想到、聽到任何信息,可以條件反射般的用正確英語表達出來。

英語與漢語思維的四個不同之處

一、英文追求準確,表現細節;中文講求含蓄,傳達意境。

二、英文的靈魂在於介詞的使用,習慣用長句表達;中文的靈魂在動詞,擅長使用分句,形散而神不散。

三、英文習慣「開門見山」,用「右分支句」補充豐富信息;中文習慣「好戲在後頭」,在前面部分營造氛圍。

四、英文表達貴在「獨特」;中文表達追求「中庸」。

解決中英文思維差異的六個技巧

一、How to define?如何界定事物?

比如在給咖啡下定義:

中文-咖啡:是用經過烘焙咖啡豆製作出來飲料

英文-coffee: a hot dark browndrink that has a slightly bitter taste.

中文習慣把事物本質屬性放在最後,英文把事物的本質屬性放在最前面。

二、How to explain? 如何解釋?

中國人學習單詞很多時候是脫離語境,單純的從一本詞彙書或單詞表學習。所以對詞彙意思的認知往往像數學函數一樣「一一對應」缺少對單詞內在含義及使用環境的準確把握。所以,在使用一個詞的時候,從怎樣解釋這個詞開始入手。

比如:在表達I love you.時,第一次你無論如何不知道love的具體含義,但當你知道love有愛情的吸引和關心的意思,你就能更加準確的使用了。

三、How to describe?如何描述?

英語描述事物的順序和中文描述事物的順序是有明顯差異的。

比如:中文的日期習慣用年、月、日,美國人習慣用月、日、年,英語習慣日、月、年

中文2019年4月9日

英式的寫法是9th April,2019

美式April 9th,2019

四、How to use idioms?如何使用成語或俚語?

美語俚語的構成有其獨一無二的特點.「五月花」號將英語俚語帶到了美國.俚語在一個新修飾的環境中、一個常年充滿創新熱情的人類文化環境中繼續生根發芽.俚語源自各行各業的職業人群和亞文化術語,或是暗諷的語言.實際上,只有在特定的用法被廣泛使用,才會出現英語的變形.俚語曾經被視為「粗俗」的語言.如今,在英國和美國,俚語的普及程度遠遠超過了語言學家的預料.俚語經常出現在電影、文學作品、報紙和雜誌中.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使用俚語進行交流.從嬉皮士到雅皮士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俚語.保守的中產階級也說俚語,表達對政客的批評以樹立「人民至上」的形象,而且有的場合也需要使用俚語.各個階層的英裔美國人都普遍地使用俚語,主要是因為俚語呼籲和增強語氣的極致表現.

五、How to guess?如何猜想?

語言的應用場景極為廣泛,很多時候會因為沒有聽清楚、不知道某個單詞或短語的意思、一些方言的出現等等造成沒有完全get到信息點。這個時候,通過body language或是語境的理解去猜測,會是一個好的方法。

六、How to achiev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如何實現英漢之間的轉譯?

舉例:

中文表達

肯定句:我認為它怎麼樣。

否定句:我認為它不怎麼樣。

英文表達

肯定句:I think...

否定句:I don't think...

再比如:

中文表達:缺了一條腿。(中文強調無)

英文表達:with only one leg.(英文強調有)

英語和漢語的句子結構的四個差異

一、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文一個句子可以有多個動詞,英語中一個句子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

英語的句子是主語+謂語為主幹,動詞為中心,並通過大量的關係詞、連詞、介詞把句子的各個成分分層搭建而成。

漢語是一種由邏輯的事件流,它以意義的完整為目的,並通過多個動詞的連用,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和事物的演變規律,一件件交代清楚。

比如:

英文表達:He didn'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直接翻譯:

中文表達:他三歲就沒了父親,已經記不得他父親的模樣了。

二、英語是每個句子應有一個主語,且在每一部分表達時,都應照顧到主語的存在。漢語的主語如果顯然可知時,常常無需反覆出現。

舉例:

漢語表達:所有的禱告詞都說:有一個上帝,他明察秋毫,耳聽八方,慈悲為懷,寬宏大量,原宥過失,容人悔改,懲惡賞善,現世現報——尤其是——掌管來世報應。

英語表達: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原文用了八個「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可謂「果實纍纍」,而譯文化成了八個四字格詞語,簡潔工整,音韻鏗鏘,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優勢。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裡要換女工,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她進來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魯迅:《祝福》

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楊憲益譯)

分析:原文只有一個句號,譯文則分為了三句話。原文裡前面兩句的並列關係在譯文裡變成了主從關係,將「四叔家裡要換女工」譯成了由「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然後另起兩句,先說祥林嫂的穿戴,再說她的容貌,但兩句都是主謂完整,連詞齊全,這是英語行文所需要的。這裡要注意的是原文裡寫祥林嫂的穿戴時用的是無主句,這正好符合漢語中的內含邏輯關係,但譯成英語時就必須加主語了。另外,譯文裡還加譯了文化背景,將「白頭繩」譯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們中國讀者當然知道「白頭繩」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譯文不加譯「mourning」的話,外國讀者恐怕就難以抓住這一內含的文化信息了。

英文多人稱代詞,中文則極少使用。

舉例:

漢語表達:有問題,請舉手。

英語表達:You'd better raise your hands when you have questions.

三、漢語內斂含蓄,傳達意境。英語直截了當,傳達信息。

中國山水畫偏重於意韻與情趣的表達,並不拘泥於客觀對象本質的外貌形態,強調創的主觀情感的融入。

西方風景畫主要注重寫實。

四、英譯漢時,要儘量把英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或無主句。漢譯英時,應設法將漢語裡隱藏的被動句或無主句譯成被動式。

英譯漢時,要儘量把英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或無主句,可適當使用「叫、受、給、加以、經過」等形式來體現原文的被動含義,尤其還要注意採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例如:

「It is said that…」譯為「據說……」

「It is believed that…」譯為「有人認為……」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譯為「人們普遍認為……」

漢譯英時,應設法將漢語裡隱藏的被動句或無主句譯成被動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譯文:鯨殺死後,把鯨脂剝下來熬油,這項工作有的是在船上進行,有的是在岸上進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處使用了被動式,譯成漢語時都譯成了主動式,但內含被動意義。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譯文:為什麼總是把這些麻煩事都推給我呢?

分析:漢語譯文採用無主句,很自然地表達了被動含義。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譯文:有人建議我們再核對一下報告。

例4:發現了錯誤,一定要改正。

譯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兩個分句都是無主句,暗含著被動意義,翻譯時注意譯成被動式,還要注意將原文兩個分句之間的主從關係譯出來。

英漢互譯時,狀語(含狀語從句)的位置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也就是說,狀語在譯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據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後,有時還可以插在句子中間。至於具體放在什麼位置,漢譯英時主要考慮句式是否平穩,英譯漢時主要看譯文是否比較流暢。例如: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譯文:帶上你的傘,以防下雨。

譯文:譯文中狀語位置與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譯文:金屬熱脹冷縮。

分析:儘管譯文高度濃縮,仍可以看出原文中兩個狀語從句都提前做了處理。

例5:如果還有人記得他,那也不多了。

譯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條件狀語從句安插在句子中間。

下面我們著重就其中差異性最為突出、結構最為複雜、最難以處理的定語從句來進行討論。

英語有定語從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長,甚至裡面還套著幾個從句。從英譯漢的角度來看,短的較好處理,因為漢語裡有與之相對應的結構,只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飾的名詞前面。翻譯長而複雜的定語從句則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根本原因是漢語的定語結構具有局限性,載荷能力較小,其身後必須有「的」和中心詞,從而限制它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隨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自身還可攜帶狀語、定語、名詞性從句以及非謂語動詞等語法成分。和漢語的並列分句、狀語從句、謂語結構、賓語結構相比較,漢語的定語從句是漢語形式上最拘謹、語氣上最短促的結構。所以,在翻譯英語的定語從句特別是複雜的定語從句時,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從整個句子結構中解放出來,可以譯成獨立的語言單位,不必要譯成漢語的對等結構。換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語從句從其修飾地位分離出來,使其相對獨立地敘述所要表達的信息。

相對來說,將漢語裡的定語結構譯成英語就好辦多了,單個形容詞修飾名詞時一般可譯為前置定語,較長的短語或詞組修飾名詞時可考慮譯作後置定語從句。如果幾個分句之間在邏輯上存在修飾關係,用定語從句能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語表達習慣,則應該放手去譯。

例6: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譯文:幸福就像一隻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總是在你前面不遠的地方讓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來,也許她會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兩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每個從句中又各有一個狀語從句,顯然不適宜於譯作前置定語,因此將定語從句翻譯成了並列分句,置於原來它所修飾詞的後面。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譯文:愛因斯坦由於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分析:有些定語從句除了起限定修飾作用以外,有時還與主句之間在邏輯上有著明顯的狀語關係,說明時間、原因、條件、目的、結果或讓步等。翻譯時就應根據它們在意義上所起的語法作用來進行表達。如本例中,主從句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關係,因此將定語從句譯成了原因狀語從句。

例8:不到長城非好漢。

譯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長城」其實是「不到長城的人」的濃縮,隱含了一個內在的定語關係,因此譯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義中心。

類似的句型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則可譯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人類思維活動的某些共性,以及由此而表現出在不同民族的語言語法結構上的一些相通之處,但也要注意不同之處,只有這樣,才可以排除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思維的幹擾,從而更好的學習和運用外語。

相關焦點

  • 怎樣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那麼英語思維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培養英語思維?缺乏母語環境該怎麼培養英語思維呢? 什麼是英語思維? 「英語思維」— think in English / use English to think,碰到英語,直接理解英語,按照英語語言的組織方式進行表達,不會受到漢語母語的幹擾,沒有中譯英的轉換過程。
  • 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開不了口,原因是缺乏英語思維?別扯了
    例如中國人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開不了口,原因是缺乏「英語思維」。中國考生雅思分數太低,是因為沒有「英語思維」。China Daily不能讀,因為那是中國人寫的,缺少「英語思維」……在「英語思維」鼓吹者的眼裡,中國學生學不好英語的所有原因都可以歸結為沒有「英語思維」,似乎只要掌握了這一利器,英語學習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登堂入室,走上巔峰。
  •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學習母語一樣輕鬆地學習英語?
    大概很多人都驚嘆於小孩子學習母語輕鬆、快速,而同時感嘆於英語(尤其是通過課堂進行的語言學習)卻如此艱難、耗時,甚至是失敗~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習得母語時有豐富的語境
  • 中文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差異
    英語作文要拿高分,靠網絡上流傳的所謂「模板」是不可能的,只有從寫作思維模式上進行改變,用地道的詞、句、篇章結構才有可能寫出佳作。大部分同學在寫作文的時候是先在頭腦中想好中文,然後再翻譯成中文,但是有時會感覺沒有辦法用英文表達出來,有可能是語言水平不夠,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中國的概念在英文裡面根本就不存在。
  • 我們學習英語為什麼始終沒有進步?
    我們學習英語為什麼始終沒有進步?我們為什麼高呼:讓英語滾出中國教室?是因為我們耗費十年八年寶貴生命「學習」英語後,不是「有沒有用」問題,是始終沒有一點進步問題,是就跟我們第一天學習英語時的狀態毫無差別問題。
  • 你的英語為什麼總是在學卻學也學不好?
    你的英語為什麼總是在學卻學也學不好?碎片化的時間學習英語本是無可厚非:畢竟很多人也只能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學點英語。但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中文,或者只用中文「學」碎片化的英語,或把英語學成「碎片化」的英語就是在白白浪費碎片化的時間了。
  • 像老外一樣說英語的8個秘訣
    要是誰問哪個老外的中文最好,想必全中國有90%的人會想到他。不過,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大山的中文最棒?有許許多多的老外也能夠把中文說得毫無差錯,甚至用中文寫書出書,但在我們的映像中都不及大山好,為何?因為,大山是學的「地道」的中文,能像「老北京」那樣兒用中文侃侃而談。
  • 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英語?還是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英語?
    一、像學母語一樣學習英語?這話沒說清楚。我們應該如何學好英語呢?是該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好英語?還是應該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好英語?這話聽起來有點繞,其實是針對「要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這個話題展開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從小學英語,學了十幾年,還是學不好。於是為了解決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操碎了心。有人提出,應該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你看我們每個人都把母語掌握得這麼好,那如果是當作母語學,一定沒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當作誰的母語學?
  • 如何培養英語思維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什麼既然地道的這麼簡單我們依然說不出來麼?因為我們不會英文思維!什麼是英語思維?其實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母語者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眼睛看到的直接理解成英文,中間沒有翻譯的過程。你也許會問,我能毫不費力的說出cat,cake,dog,是不是我也有英語思維?當然是啊,因為你已經學了好多年英語,就像別人問你「How are you?" 你會不假思索的回答「I am fine, and you?" 一樣。因為有一些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我們已經內化了,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不用思考就能脫口而出,但我們做不到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都用英語思維,這才是難點。
  • 「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
    孩子曾不止一次問:「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呢?」不得不說,現在的小朋友很能獨立思考,而且從教育中收穫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所以,當他們問出這麼一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時,我們父母真應該好好想明白。
  • 孩子學英語不改變這4個壞習慣,學了等於白學!
    1天之後我們來對比,哪一組的小朋友學貓叫的聲音更像?我想毫無疑問,一定是第二組。  為什麼很多人學英語這麼多年,發音還是一塌糊塗?背後很重要的原因是標準語音語調聽的太少。他們的發音不是來源於聽的吸收,而是大腦裡那個模糊的印象。  很多教學模式在教小朋友學單詞時,只會在剛開始教幾遍正確的發音,然後就讓孩子自己認讀,但對於聲音的記憶來說,這種頻率遠遠不夠。
  • 為什麼孩子要學英語,幾歲學英語合適
    寶爸寶媽的困擾:我們這一代學了很多年的英語,其實沒怎麼用的上。現在孩子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英語學習上。究竟值不值得?答案:很多人認為學習英語僅僅是學會一種溝通方式,這其實是對英語教育的一種誤解。英語學習不僅能提供給孩子一種交流溝通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還能夠促進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品格發展。大量研究表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性。
  • 英語秘籍(你熟悉而不了解的英語)
    ,從四級英語到託福雅思,學了十幾年,卻從未能像母語那樣運用英語。真相是英語老師其實也不知道是什麼?又怎麼解釋得清楚,英語思維這個詞也成了他們手裡的工具,認為學生們英語不好,就是缺乏英語思維,學生們也搞不清楚,也認為是自己缺乏英語思維。就這樣,提出一個很玄乎的概念,一個不存在的概念,讓學生們去追求,那麼請問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又怎麼可能追求得到?
  • 輕鬆地道說英語,3個訣竅就夠了!
    大部分學英語的同學,經常會有這樣的靈魂拷問:為什麼那些明星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就可以把英語說得那麼流利地道。而我自己怎麼學都是一口跛腳的中式英語呢?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要將英語說得地道,必須要掌握英語思維能力(參見拙文《英語要說地道,需要掌握這種方法》)。今天,老何就給你三個訣竅,並手把手教你如何分析和訓練,獲得英語思維能力,從而輕鬆說一口地道的英語。
  • 想要像說母語一樣說英語?英語思維很重要!
    作為應試教育的產物,「中式英語」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詬病。許多人在實際的英語交流中發現,在課本中學到的那些句子和詞彙無法發揮作用,學了那麼多,最後開口還是只會說「yes」和「no」。像說母語一樣流利地說英語,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想要做到這一點,英語思維很重要。
  • 英語思維方式學英語?事半功倍
    英語學習最難的不是背單詞,學語法、音標,而是轉換自己的英語思維,這也是學英語最關鍵的地方。小編小時候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只為應付考試,從沒用過英語思維來學習英語,以至於現在的啞巴英語,無法使用。因此小編整理了一些養成英語思維的方法,大家趕緊收藏起來吧!1. 調整漢語思維,注重形合中國人說出來的英語大多是「Chinglish」,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語言思維方式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母語導致了一貫的漢語思維,因此無論是寫作還是口語都會帶著中文腔。
  • 英語分享|沒有英文母語環境,如何培養地道英語思維?
    現在小朋友的英語學習啟蒙時間越來越早了,家長朋友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在國內,大多都是在講中文,沒有英文母語環境,那怎麼才能培養地道的英語思維呢?當問到「你為孩子進行啟蒙英語,想達到的最終效果是什麼?」的時候90%的父母都會這樣回答:想培養出孩子的英語思維,讓孩子把英文說得像母語一樣好。那麼,大家都在說的英語思維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 家長必讀: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如何培養?
    而不是先想到中文表達「貓」再翻譯成英語單詞cat;先想到中文意思「花兒」,腦中才有花的意象。很多人在學習諸如英語等第二語言時,在思考和溝通表達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藉助母語等其他語言進行翻譯,不能進行直接、有效率地思考、交流。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身邊很多人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英語,依然停留在「啞巴英語」的階段。
  • 應該如何快速的培養英語思維方式?
    1不了解文化,99%的人在學「假」英語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什麼明明很努力地學了很多年英語,跟中國人用英語溝通很順暢,一碰到老外就覺得自己英語很low?為什麼詞彙量上萬了還是看不懂原版電影/電視劇?這並不是個例,忽視英語文化的輸入,代價就是苦學12年,一到用時發現是個「假英語」。「假英語」不僅不能供我們使用,還阻礙人難以進步。藝人江疏影曾在節目上自爆學英語的慘烈過程。
  • 兩歲開始英語啟蒙,三歲形成英語思維,我為什麼堅持讓娃從小學英語?
    他們的重心不在應試也不在資質,而在原版的英文讀物、英文電影,他們喜歡看也看得懂;他們感興趣的不只家門口這點事,還好奇世界各地在發生著什麼,他們願意也有能力去發現更多和了解更多;他們會用不同於母語思維的外語思維去思考和解讀,感知二者的諸多差異,從而對很多「不同」多了更多理解;他們會用地道的英語去談論、去演講、去辯論,在通過英語了解外界的同時,也讓外界更準確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