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君:綠色金融更好地支持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12-13 和訊銀行

  文/周誠君(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十四五」規劃文本中明確地提出關於新時代新發展的一系列要求,其中有兩點值得大家格外關注、分析和研究。一個是高質量發展,一個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而且這兩點之間存在很多內在聯繫。最近我在不同的場合對這個問題有比較多的討論、交流和闡釋。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需要轉移和淘汰一些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或者不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行業、產業和企業。另一方面,要按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去實現這些行業、產業和企業的轉移,以及供應鏈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價值鏈的躍遷。具體而言,我從三個方面闡述上面的觀點。

  第一,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在新一輪的調整過程中應該仍然著眼於全球,推動供應鏈調整、產業鏈升級和價值鏈躍遷。過去,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加入全球分工、參與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分工格局和產業鏈構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成為最大的受益國。今天,我們正面臨新一輪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調整,而此刻內外部環境、調整的邏輯以及調整目標都已經發生了比較深刻的變化。但在這一輪調整轉移中,我們首先仍應著眼於全球。資源只有在全球範圍內配置才符合中國目前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和最大進出口國的利益;而下一步中國更深度地參與全球治理,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地對外開放,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等也離不開全球化。

  第二,與過去相比,這一輪調整的一些基本邏輯發生了變化。過去,主導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的基本因素有全球化、WTO主導的資源配置規則、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等。但是今天來看,這些因素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的基本規則不再由WTO完全主導,新的規則,如我們最近加入的RCEP、USMCA美加墨貿易協定、TPP、CPTPP等正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替代WTO。

  第三,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最近,歐元已經取代美元成為國際商品和貨物貿易領域最大的結算貨幣,大灣區9個城市對外經濟活動中人民幣已成為第一大結算貨幣。

  此外,有兩個新的要素出現並成為影響和決定新一輪全球分工的重要因素。一個是數字經濟和虛擬經濟,基於時間關係我不能展開來講。另外一個是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我今天側重講一講這個因素對新一輪供應鏈調整的可能影響,以及金融業怎麼去應對,尤其是如何通過綠色金融更好地支持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調整。

  首先,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在中國日益成為一項硬約束。過去,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對市場主體甚至對某一個國家的約束力其實不強,更多依靠大家用情懷去改善、維護和推動,因此,有些國家甚至公然退出了《巴黎協定》。舉個例子,很多知識界的精英、企業家都很有情懷,每當說到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風險,大家都願意參與其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呼籲要採取積極的措施。但是,有些人出行可能並不願意乘坐經濟艙,住酒店不自帶洗漱用品,天氣熱的時候也不能不開空調。所以,依靠個人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真正投入到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貢獻中去,其實並不容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支持環境保護、控制氣候風險的產品具有公共產品或者準公共產品的性質,不容易界定產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無法收費,從而產生了很多「搭便車者」,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公共產品通常要由政府來提供,私人部門來提供是無效的。

  但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今年9月,總書記明確地對全世界莊嚴宣布我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30·60」目標。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也讓全世界歡欣鼓舞的決定。世界上大多數成熟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不管是已經實現的還是有測算的,基本上要5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作為一個碳排放大國,要用30年的時間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對於中國產業升級、供應鏈調整和價值鏈躍遷而言,這將是一個硬約束。在我國,一旦一項政策、一項決定成為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它就一定能實現,就像過去我們提出三年攻堅戰,到三年年底我們就能驕傲地宣布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中國綠色金融能在全球獨佔鰲頭,也是因為綠色金融早在2016年就成為了黨和國家的意志,陸續出現在黨和國家的多項文件中,甚至寫入了憲法。從這個角度講,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將成為下一步落實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硬約束。

  接下來,基於上述判斷,金融領域應該如何作為?其實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起步比較早,2012年銀保監會就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2016年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委出臺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此後,人民銀行和相關監管部門一道在綠色金融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取得了積極成效,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可以說,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綠色金融產品、綠色金融市場、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引領者,基礎很好。從下一步綠色金融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轉型、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實現總書記提出的「30·60」目標來看,我認為,還應當對綠色金融予以更多的激勵。我剛才說過,綠色金融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要讓它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加強外部激勵約束,比如稅收、補貼或者處罰;二是訴諸「科斯定理」,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效地界定這些產品的產權,讓它可交易、可定價,從而實現私人部門可生產。從激勵約束的角度講,我認為監管部門和政府在稅收、補貼等方面還大有可為。今天,我想借這個機會強調和呼籲一下,探索適當降低金融機構綠色資產的風險權重,特別是針對銀行發放的綠色信貸。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金融資產都要按照一定的風險權重去計算其所需的資本金。根據現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對一般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100%,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微型和小型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75%,而對綠色資產沒有特殊的資本金管理規定。如果我們能夠對商業銀行發放的綠色信貸給予適當優惠,將綠色信貸的風險權重降低50%,降低其經濟資本佔用,從而釋放更多信貸資源,降低商業銀行從事綠色金融業務的成本、提高其回報率,可能會對金融機構發放綠色貸款形成更強的正向激勵。我們做過測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銀行機構綠色貸款餘額約為11.55萬億。按照現在10.5%的平均資本金的要求,如果將綠色信貸風險權重降低至50%,可以釋放6000多億的資本金。在理想情況下,如果釋放出的資本金全部用於綠色信貸投放,理論上綠色貸款規模可能放大一倍至23萬億,這是相當可觀的。再進一步講,如果激勵對象擴大至銀行表內持有的綠色債券等產品,在計提相應風險準備時也給予相應優惠,激勵作用將更加顯著。

  事實上,這個政策也有較強的可行性。第一,總體而言,銀行機構的綠色貸款質量比較高。據統計,2019年末銀行機構綠色貸款不良率為0.73%,比全部企業貸款的不良率低1.54個百分點,比銀行全部貸款的不良率低1.13個百分點。這為降低綠色貸款風險權重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第二,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有良好社會共識。中國在綠色金融發展上存在廣泛的國內共識,在國際上也有相應的名望。所以,它有社會基礎和價值觀基礎。第三,我國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標準清晰,不容易混淆,不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第四,良好的統計基礎。2012年我們就發布了《綠色信貸指引》,開始進行綠色信貸統計。綠色債券也有比較完備的統計指標和非常完整的統計數據。6個國家級綠色金改試驗區已經實現了綠色信貸的逐筆統計。基於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好的核算,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綜上,我認為降低綠色貸款等的風險權重在我國有較好的基礎。即使這在國際上開創先河,尚無成功經驗,可能也有不同的看法認識,我國也可以先行嘗試。為了控制風險,一是可以考慮在6個國家級綠色金改試驗區先進行小範圍的試驗;二是可以考慮縮小業務範圍,先針對某些特定領域的、指向性很清晰的行業,如風電、光伏領域,對於這些行業的綠色貸款及其它綠色金融資產的風險權重給予適當降低,比如降低50%,從而更好地激勵銀行投放。當然,降低綠色金融資產風險權重的工作除了需要國內相應監管部門、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形成廣泛共識外,還需要得到國際金融監管界的支持,因為銀保監會及巴塞爾委員會等都對資本管理都有相應的要求,所以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做一下推動。

  綠色金融本身就是一項從無到有的事業,就是在不斷的探索和不斷的凝聚共識的過程中才形成了今天這個良好的局面。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方面加大力度,進一步做出一些創新的嘗試,我認為,這將有助於獲得更多正向激勵、實現綠色金融自身的更好發展,同時也將更好地支持新發展階段提出的高質量和雙循環發展格局,更早、更全面地實現總書記提出的「30·60」目標。

  

(責任編輯:馬慜 )

相關焦點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黃澤文)12月10日,江蘇省社科院第28期江海論壇正式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 「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長三角區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功能創新,12月9日,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舉辦「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
    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戰略決策。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海洋經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海洋經濟作為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類型,受國內國際形勢影響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對下一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人民日報:為新發展格局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格局轉型,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金融體系。在金融機構方面,我們要著力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大力發展養老、保險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市場建設方面,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其高度重視社會再生產過程,把國民經濟視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有機循環系統。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築基「雙循環」發展格局
    人民網濟南1月9日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是塑造「雙循環」格局的重要先手,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
  • 國泰君安王松:對標國際一流投行改革創新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在北京金融街舉行,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泰君安)總裁、副董事長王松在論壇演講中表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資本市場、證券行業提出高質量發展要求,證券公司將承擔更為重大的責任和使命。  王松指出,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資本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把支持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將助力從更高層次水平上打通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與投資的良性雙循環,擔負起加強服務國家創新升級戰略、提高社會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要使命。在此新趨勢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方的證券行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壓力。
  • 前瞻「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全面開放
    可以說,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對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設,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把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作為新時期的具體方案。
  • 「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長三角區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功能創新,12月9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聯合舉辦「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長三角」論壇。
  • 「十四五」金融領域應如何作為 央行銀保監會重磅發聲
    在本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就「十四五」規劃中的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周誠君看來,高質量發展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間存在很多內在聯繫。那麼金融領域應該如何作為?周誠君指出,應當對綠色金融予以更多的激勵。於學軍:不少行長反映經營管理的壓力越來越大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是適應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 中央結算公司劉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銀行理財業務如何更好...
    原標題:中央結算公司劉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銀行理財業務如何更好轉型?  理財業務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配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地推動理財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個新發展格局,是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布局和頂層設計,具有十分顯著的戰略意義。把握這一布局,可以從供給與需求、積累與消費、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三組關係進行理解。
  • 專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將引領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顧清揚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根據國內、國際環境和自身比較優勢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更好地發揮國內體制和市場優勢,形成新的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 主題對話|雙循環格局下,新製造如何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起來聽來自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的專家聲音。
  • 中央結算公司劉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銀行理財業務如何更好...
    理財業務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配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地推動理財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值得深入思考。當前,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要貫徹對理財產品穿透監管的理念,按照簡單、透明、可比較、可流通的原則,加強市場基礎支撐對頂層設計的適應性,更好推動理財業務轉型發展、行穩致遠。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微觀解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確立,意味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運轉效能的提高。從實踐來看,雙循環是一個內外循環相互帶動、協調發展的過程。經濟體制的僵化、市場環境的封閉、技術創新的落後、消費能力的限制、資本投入的不足、公共服務的缺失是造成經濟循環不充分的基本原因,而這並不意味著國際循環與國內循環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對立。從歷史維度來說,向來都是先有國內循環後有國際循環。
  • 服務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光大集團與招商局籤署專項...
    12月10日,光大集團與招商局集團在深圳籤署服務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專項合作協議。  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集團黨委委員、光大銀行行長劉金;招商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繆建民,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胡建華,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周松等見證籤約。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不鏽鋼餐...
    本次峰會由中國五金製品協會和新興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新興縣不鏽鋼商會承辦,以「構建『雙循環』戰略下高質量的創新發展」為主題,探討中國不鏽鋼製品產業發展新動向,逐步構建起「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胡五嶽直言,我們和先進地區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從產業結構的層次,還是發展的動能,甚至在發展的思路理念上,都比我們高出了一個層次或幾個層次。胡五嶽表示,學習長三角,開創新局面,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紅綠燈」「指揮棒」,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尤其是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智能製造,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成為自上而下越來越強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