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體檢時發現腎上長了2cm的囊腫,這是個什麼腫?嚇死我了……」
隨著健康體檢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超聲、CT、MRI等影像檢查的普及,「囊腫」這一名詞越來越多地進入老百姓的視野。當體檢報告中出現「囊腫」二字時,很多人會把囊腫與腫瘤產生聯想,那麼囊腫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又該怎麼處理?記者就此採訪了西安交大二附院健康管理部白茹醫生。
據白茹醫生講,囊腫多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一個封閉的囊腔裡面充滿液體,就像小水泡,它可以長在皮膚表面,也可以長在內臟裡,如:肝、腎、卵巢、乳腺、胰腺、腱鞘等都會發生。通常體積較小、且沒有明顯生長趨勢的囊腫一般沒有症狀,對身體沒有影響,無需特殊處理,定期隨訪就好。但當囊腫超過5cm以上或者位置特殊時,尤其是較少發生囊腫的部位出現囊腫,比如某些部位的腫瘤通常就是長成囊性的,如「胰腺囊腫」,就需要高度警惕了。
發現囊腫怎麼處理?白茹醫生告訴記者,隨訪很重要,B超是診斷以及隨訪囊腫的首選檢查方式,可以直接觀察囊腫的大小、形態、部位、數目、性質,具有準確、無創、方便、低成本的優勢。而CT或核磁共振成像,在診斷及鑑別診斷中意義較大。在超聲複查時,囊腫的大小是在超聲影像下通過多個切面測量的綜合結果,不同醫生測量時出現大小偏差是正常情況,過於糾結細微的大小改變是沒有意義的。對於1cm以下的囊腫,有些超聲醫生可能會因為囊腫對身體無影響,而存在不報告囊性發現的情況,此時也不必過於糾結。
醫生表示:在囊腫這個大家族中,肝、腎囊腫是指肝臟、腎臟出現囊性病變,是較常見的良性疾病,就像是長了小水泡,大小不一,從幾mm到幾cm不等,可單發,也可多發,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單純性肝、腎囊腫
囊腫生長緩慢,如果不是超聲、CT,它可能會在身體裡長几十年,我們也不知道。對於單純性肝腎囊腫,如果大小<5cm,無不適症狀者,無需治療,但是每半年或一年複查超聲必須要有,以觀察囊腫大小。
如果肝囊腫≥5cm,可壓迫鄰近臟器,甚至並發囊腫出血、破裂、扭轉等情況,因此若出現腹痛、食後飽脹、噁心、嘔吐、右上腹隱痛不適等症狀,應及時於肝膽外科就診,在外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若無上述症狀,則應密切隨訪觀察。如果腎囊腫直徑超過5cm,要記得檢查腎功能,看看腎臟組織有沒有被水泡壓傷壓壞。一旦產生壓迫,引起腎積水,或囊腫有出血、感染、破裂等情況,需要及時在泌尿外科就診。
2.多發性肝、腎囊腫
多發性肝、腎囊腫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肝、腎上有多個水泡,而每一個水泡都是單純性囊腫,處理方法與單純性肝、腎囊腫一致。
而另一種情況就要引起注意了,就是先天性的多囊病,這是一種家族遺傳性疾病,先天存在的囊腫會不斷增大增多,擠壓正常肝、腎組織,引起肝、腎功能異常。此時,需要結合是否有家族史,同時應檢查其他臟器有無囊腫,密切隨訪觀察。
3.其他囊性疾病
體檢大多數發現的囊腫為良性,不必緊張,但有些少見的疾病也可能披著囊性的「外衣」出現,如囊性肝癌、囊性腎癌等。所以這個囊腫是否「單純」,體檢時一定要去正規的體檢機構,避免誤診。一旦超聲發現囊腫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有分隔、鈣化等表現,則是發出了強烈的暗示,要引起重視、及時就診,進一步行CT或增強CT檢查來鑑別和診斷。
醫生最後提醒,肝、腎囊腫大多屬於不需處理的良性病變,以定期複查隨診為主,但少數需要鑑別診斷,建議患者找專科醫生就診,避免漏診誤診發生。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王超 張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