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變了,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調整,之前的重體力勞動活越來越少了,但是久坐久站,長期固定單一姿勢的工作方式越來越多了:司機、辦公白領、檢票員、打字員等。因為腰突特殊性,無論是站著和走路,或者坐著腰部都在不停的工作著,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腰痛腰酸,腰突的情況。那對於腰突我們該如何預防,怎麼緩解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引起腰突的主要原因:
1、腰部骨質退變
據骨科專家研究發現,人成年之後,隨著代謝能力的減弱,人體的腰部關節也在發生著退行性變化,骨質老化,加上腰部長期受壓磨損加快,如果再收到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就導致腰腿疼痛。
2、姿勢不當
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不變,睡姿不對,站姿不標準,亦或者常做一些彎腰的動作,就會使纖維環受到損傷,導致椎間盤突然突出。
3、慢性勞損
過度運動,經常背負重物,經常上下樓,做一些超出腰部所能承受範圍之外的活動,就會使腰過度勞損,而時間一旦過於長久,就會導致腰突出現。
生活中該如何正確的緩解腰部疼痛的呢
1、八仙花
八仙花,別名:粉團花、紫陽花(《現代實用中藥》)。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的根、葉、花。春、夏季採收。原形態:落葉灌木。小枝粗壯,有明顯的皮孔與葉跡。葉大而稍厚,對生,橢圓形至寬卵形,長7~20釐米,寬4~10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除基部外有粗鋸齒,上面鮮綠色,下面黃綠色。具有涼血、活血,清溼熱通經絡的作用。
2、八角蓮
八角蓮,別名:山荷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八角蓮的根莖及根。秋、冬採挖,洗淨泥沙,曬乾或鮮用。根莖呈結節狀,長約6~10釐米,徑約0.7~1.5釐米,鮮時淺黃色,幹後呈棕黑色;表面平坦或微凹,上有幾個小的凹點,下面具環紋。鬚根多數,長達20釐米,徑約1毫米,具有補中益氣,活血散寒,祛溼止痛的作用,主風寒溼痺,筋骨腰腿疼痛。
3、石薺薴
石薺薴,別名香草、野芥菜,紫花草(蘇醫《中草藥手冊》)。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粗糙薺薴的全草。7~8月採取全草,曬乾。原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釐米,多分枝。莖方形,被有向下的柔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略呈紫色,有細毛,長1.1~4釐米,寬O.8~2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具有益心斂肺,化溼止痛的作用。主筋骨痺痛,風溼關節痛,腰膝酸痛等。
接下來我們看下如何利用這三種材料,來緩解腰腿疼痛,趕走腰突折磨呢
材料:八仙花50克,八角蓮45克,石薺薴35克,黨參45克。
方法:將四種物品洗淨後切碎,然後加入2000ML的溫水浸泡10分鐘,之後大火煎煮30分鐘,熬至大概有1碗左右時。每天分三次溫服,藥渣裝入棉布袋中繫緊口,熱敷腰部疼痛處1-2個小時。
作用:溫經絡活淤血,行氣止痛,散寒通絡。適用於腰椎疼痛,筋骨風溼痺痛,膝腿疼痛等。
2、冬季宜用中藥外敷法:
外敷法是生活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因為它不僅適合快節奏生活使用,而且是目前最為安全有效,相對穩定且使用廣泛的方法,它可通過皮膚滲透,集中用藥,直達病灶,達到活血消腫、化瘀行滯,通經走絡的作用,從而起到很好的作用。一般情況下,3-5天緩解,只要堅持1個月左右,就可趕走疼痛折磨。
在著名醫刊《外科醫學新知》中登載過一款古法熬製的——秦淮堂,此膏帖由制馬錢子、蜈蚣、天龍、土鱉蟲、制草烏、當歸、赤芍、川續斷、紅花、透骨草、獨活、懷牛膝等多種有效消腫止痛的中藥物,經古法炮製而成,並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突、滑膜炎、膝關節炎、足跟痛、跌打損傷、骨刺、股骨頭壞死等有較好的作用。
這個方法對於腰腿疼痛,走路困難,生活嚴重受影響的朋友可以試試。至今已幫助了不計其數的骨關節疼痛的朋友,另外對其他骨科疼痛也很有效,還受到很多專家醫師的好評,現在在家網上就能買到,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四、農村老一輩常用仙人掌+生薑緩解腰部疼痛:
材料:仙人掌150克,生薑100克,艾草100克,燒酒300ML
方法:將仙人掌去皮後,與生薑艾草一起用刀切碎,然後用硬物將三者搗碎,混合均勻後成糊狀後,再加入300ML燒酒,攪拌均勻,然後在微波爐裡加熱5分鐘,然後直接將混合物攤在腰部酸痛不適處,先用棉布包裹一層,再用保鮮膜包裹一層,然後睡覺,第二天起床後取下即可。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