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快地成長起來,更快的融入社會。
然而很多時候,太早要求孩子獨立,可能會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少年說》裡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叫陳沛然。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她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媽媽的嚴格教育,陳沛然從小就很獨立,四歲可以自己帶表妹玩,一年級獨自上街購物。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孩子,卻在十歲的時候跟媽媽說,「媽媽,我沒有安全感。」
一個本來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卻因為母親的「強迫」過早獨立,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坎坷,這個十歲的小女孩在街上獨自行走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恐懼充滿了她的內心,沒有人可以讓她依靠,然而即便是這樣,她的媽媽仍然堅持:「安全感只能靠你自己給自己,用愛是無法彌補安全感的。」
有多少人聽過「安全感是自己給的」這句話?其實這不過是一句自我安慰罷了。
中科院的侯瑞鶴教授曾經說過:獨立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孩子在接收到充分的愛之後,在獲得了對世界基本的信任感之後,自然產生的需求,由內而外的需求。
你的孩子,還沒有感受到你的愛,還沒有形成安全感,還沒有對世界形成基本的信任,就被逼迫著走向了獨立。
被迫獨立的孩子,每一次向你求助,實際上都是在「求救」,而你的每一次拒絕,都會讓他們產生深深的恐懼,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求助的本能,哪怕是遇到獨自無法解決的困難,他們也不會再向他人尋求幫助。
我們不是不希望孩子獨立,而是不希望孩子過早獨立。孩子的獨立意識培養,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把握住這個階段,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就如同陳沛然一般,三到六歲的年紀,一般的孩子能夠獨立吃飯穿衣睡覺、收拾自己的玩具,就已經足夠獨立了,但是她卻能夠帶著表妹上街玩,這就是超出年齡段的獨立行為,會讓孩子產生恐慌感。
你努力,你的孩子就會學著你努力,你勤勞,你的孩子就會學著你勤勞。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只有家長成為獨立性很強的人,孩子才會同樣獨立。
不能讓孩子「無所畏懼」的嘗試一切,這樣可能會讓他們面對危險而不自知,受到傷害。
在家長控制的範圍之內,放開孩子的手,讓他慢慢去嘗試,讓他知道,父母不可能讓自己獨自面對危險,父母會及時保護自己,這樣孩子才會充滿安全感。
孩子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多遠,很大程度上是由獨立性決定的,但是過早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只會讓他們產生獨自面對陌生世界的恐慌,適得其反。
循序漸進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在安全感中健康成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