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清明,叄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早在唐宋時期,清明節就已將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融合在一起,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外出踏青、掃墓。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
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
二候田鼠化為鵪
喜陰的田鼠躲入洞穴,喜陽的鳥兒展翅鳴叫。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可見,春日裡的草長鶯飛之景象,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
三候虹始見
清明時節多雨,濛濛細雨過後,便是彩虹重現之時。
清明習俗
【掃墓】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一般從清明前一天延續至立夏日止。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墓祭又多了新的含義。清明掃墓小為家,奠祭祖先,大為國,緬懷英烈。
緬懷英烈
2020年的清明,與以往很不同
年初我們一起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光
對於所有人來說,或多或少都遭受了苦難
而在這次疫情中不幸犧牲的英雄
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們
祖國和人民會銘記
歷史會永遠銘記
我們會記得
你們!
奠祭祖先
1
傳統祭拜方式
祭拜時間
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
攜帶祭品
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上墳時除了帶蠟燭、香、紙錢、清明糰子、水果,還要帶親手烹製的菜餚,尤其是逝者生前愛吃的菜餚。如果一戶人家有多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個菜餚帶上墳頭。
祭祀流程
一般上墳時,先擺好菜餚,倒好黃酒,黃酒第一次不倒滿,因為祭祀中間,還要加酒,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點蠟燭,焚香(一人三支,沒到場的晚輩,一般也由親人代燒香),燒紙錢。然後按照輩分,從長輩到小輩依次祭拜,邊祭拜邊默念祝詞。
祭畢祖先,有時,親人們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另外,墳上的字跡可能因為風吹雨打而斑駁了,小輩們可以用金粉或紅漆把字重新描一下。以前還要往墳頭上加土,大多是兒子或者孫子,鏟些土加上去,然後把紙幡插在墳上,把墳周圍的雜草拔除,說明這個墳是有主的。
2
綠色祭掃
積極推進移風易俗
可居家追思誦讀祭文獻鮮花
或寫文懷念制卡片追思
亦可網絡祭祀共享雲祭掃。
(廣大市民可通過杭州市民政局官網、「杭州民政」微信公眾號、「浙裡辦」APP、「清明拜拜」APP等網絡平臺免費祭掃)
3
安全祭掃
請嚴格遵守相關防火規定
不攜帶火源火種入園
不在公共場所焚燒祭祀用品
不參加各類群體式集中祭掃
預防疫情傳播擴散
做好防護不聚眾
(3月28日—4月7日,全市較大型公墓實行先預約後祭掃,每個墓位限約3人。市民可於3月25日起通過「杭州民政」微信公眾號進行定量定時預約,實名預約,約滿為止。並憑獲取的預約碼分時分段錯峰現場祭掃)
守住戰「疫」成果,文明祭掃。
是身為普通市民的我們能做好的。
也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食俗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又叫清明粿、艾果、清明餅、艾葉粑粑等。製作青團的原料可用漿麥草、艾草和鼠麴(曲)草。將青草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寒食:撒子
還有一些美食,源於清明節前一兩日的寒食節。「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油炸撒子最早起源於山西臨汾地區的洪洞縣。這片土地曾經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所以現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製作。寒食食品還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
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且聽風聽雨候虹來。願彼時梨花風起疫清,你我一同摘下口罩。倘若偷得浮生半日閒,可兩兩相約踏青去,看西湖萬株楊柳屬流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