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叉腰、塑料花……那些年我們照相館拍照的標配你還記得嗎?|...

2020-12-22 南國早報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每每到這個節日,80後、70後……甚至50後的「超齡兒童」都往往會想起回不去的童年。當年雄赳赳氣昂昂抱著大鼓的小鼓手、戴著紅領巾敬禮的白襯衫小女孩、腰別塑料槍的小男孩,如今早已為人父母,甚至兩鬢染霜,那些老照片凝固著無法再被複製的經典瞬間,帶給我們一個時代的回憶。

近日,南國早報向網友徵集了一些帶有深刻時代烙印的童年老照片,並請他們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這次,讓我們一起「夢回六·一」,重溫童年,見證城市發展歷史,勾勒時代變遷軌跡。

南國早報網友「豬俠」供圖。

如今,神奇的數碼技術把全國人民都培養成了攝影家,隨處可以拍照,隨手可以刪除。但是,在很多70後、80後甚至90後的童年記憶裡,照相是一件特別奢侈的事情。在那個年代,沒聽說過誰家有照相機,因為照相機本身很貴,買膠捲再加衝洗出來,一卷就要幾十元。

所以,那時候為了記錄人生中重要的時刻,比如出生100天、結婚、全家團聚等,很多人會跑到照相館拍照留念。對很多孩子來說,逢年過節或過生日時,能去照相館拍張照,就是最大的滿足了,照相館也就成了許多孩子心目中的「聖地」。

南國早報網友「林菲」供圖。

照相館往往臨街都有一個櫥窗,裡面陳列著一些放大的照片,有的照片用彩筆上色,鮮豔又有點失真。去照相後,得等幾天才能夠取相片,這讓人又多了幾分期待和想像。

南國早報網友「半點」供圖。

在那個年代,木馬和三輪車是照相館「標配」之一。無論來自哪個照相館,無論出自哪個攝影師之手,他們童年的老照片上,道具是如此眼熟,姿勢是如此雷同——兩手抓著車把,騎在木馬、三輪車上,雙眼炯炯正視前方。

南國早報網友「A左語」供圖。

顏色鮮豔的塑料花則是照相館「標配」之二。不管你情不情願,也不管你是男孩女孩,攝影師往往會往你手裡硬塞一把五顏六色的塑料花。

網友「A左語」說,1996年春節,在桂林,媽媽給六歲的他和弟弟、妹妹穿上新衣服,把兄妹三個帶到照相館裡。在山水畫背景板前,攝影師讓站在中間的弟弟神氣地雙手叉腰,給他妹妹拿了一枝塑料花也就罷了,還把一枝塑料花塞到身為男孩的他手裡。兄妹三人有點僵硬的姿勢,配上擠出來的咧嘴笑,滑稽又可愛。兄妹三人童年時代的唯一合影就這樣誕生了。

編輯|盧盈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拍照去杭州照相館!」說出你和杭州照相館的回憶,我們請你拍全家福
    奶奶、爸爸等帶著一個剛出生100天的寶寶來杭州照相館拍照。進入攝影棚,攝影師讓寶寶坐在寶寶椅子上拍照,奶奶看著笑得特別開心。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就問奶奶。奶奶指了指寶寶椅子,對兒子說:「你小時候也是坐在這張椅子上拍照的,沒想到你兒子今天也會坐在你坐過的椅子上拍照。」這下,大家才恍然大悟。
  • 中國照相館歷史變遷:周總理沒打招呼來照相(全文)
    當時照相館裡很多人都圍在攝影室門口,王光美還幽默地說:「你們看我們照相,可還都沒買門票啊!」給姚經才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劉少奇的半根中華煙。他清楚地記得,到了該照相的時候,劉少奇把吸了一半的中華煙放在一邊,照完後順手又把煙裝進菸嘴,重新吸了起來。由於劉少奇的臉龐相對窄些,張孔嘉在其面部增大了用光的比重,使其面龐顯得飽滿光潔,這樣就能達到親切柔和的效果。
  • 你還記得 最後一次去照相館洗照片嗎?
    如今照相館的營收主要依靠衝洗數碼相片和拍證件照,同時還接一些單位會議、活動的攝影活。趙大姐說,現在生意不好做,平時也就是偶爾有老年人來洗照片,幾乎沒有年輕人來。付了房租,賺的錢能吃過用過就滿足了。麗都照相館的落寞並非偶然。曾經風光無限的寧海照相館作為國營老字號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有人曾告訴記者,過年去寧海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說出來都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 拍照,你還會到老照相館嗎?
    記者張銳攝  畢業、生日、過年、結婚、生子都要去照相館留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已經習慣了在老照相館裡留下青春影像。  想紀念,拿著數位相機就能拍;一寸照,複印社也可以拍;結婚、生子想留影,各大婚紗影樓可以供挑選……如今,你還會去老照相館拍照嗎?
  • 王府井中國照相館成見證社會變遷風向標(組圖)
    時間是1963年的一天晚上10時半。劉少奇穿著一身淺灰色的中山裝,在王光美和一個新華社記者的陪同下,來照一張出訪印度尼西亞的半身像。 當時照相館裡很多人都圍在攝影室門口,王光美還幽默地說:「你們看我們照相,可還都沒買門票啊!」 給姚經才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劉少奇的半根中華煙。
  • 中國照相館館員:2014年人大代表不愛照相
    連日來只是有人詢問,沒人照相,照相館員工王桂芝猜測,可能是今年會期壓縮,代表們時間緊了,以工作為重。  擁有77年歷史的中國照相館不是第一次為兩會服務。在貴州團和福建團所在的金臺飯店,中國照相館副總經理、59歲的人像攝影家於方敏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已為全國兩會服務十多年,今年拍照的代表明顯減少,「受政治氣候的影響」。
  • 探訪福州首家「3D照相館」
    不聞「咔嚓」拍照聲,唯聞機器吱吱響,一尊小比例尺的真人3D像就展現在你眼前,列印一尊立體「照」要花上千元,少則幾天多則一個月才能做好  ■本報首席記者 謝充靈 文/攝  核心提示:3D列印,對福州市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技術,熟悉是因為近一兩年來它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頻見報端;說是陌生,是因為親眼見過的市民並不多
  • 你還記得最後一次去照相館洗照片嗎?
    如今照相館的營收主要依靠衝洗數碼相片和拍證件照,同時還接一些單位會議、活動的攝影活。趙大姐說,現在生意不好做,平時也就是偶爾有老年人來洗照片,幾乎沒有年輕人來。付了房租,賺的錢能吃過用過就滿足了。  麗都照相館的落寞並非偶然。曾經風光無限的寧海照相館作為國營老字號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有人曾告訴記者,過年去寧海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說出來都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 時光照相館 | 中國有故事
    導讀你知道上世紀50年代最有名的「網紅照相館」在哪嗎?「打卡地」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總理本人也曾親自來到這裡排隊體驗。為什麼會有無數當時的名流選擇走進去,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選擇來這裡?來到這裡,就像是走進一臺「時光機」,照片從黑白到彩色,女同志告別褲裝,穿上裙裝,婚紗照開始流行。
  • 免費為老人拍照!他把照相館搬到了田間地頭
    他把照相館搬到了田間地頭 2020-12-17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81歲特級技師記掛老店「當時就是『一鍋端』過來的,我們這十幾個人平均年齡大概30出頭,正是出活的好年紀,想著我們是為了響應總理號召來北京的,覺得特別光榮。」今年已經81歲高齡的中國照相館暗房特級技師徐松延老人回憶起當時遷京的情景仍難掩激動。「早些年時常想家,但越上歲數反而越呆得習慣了,習慣了北京的暮樓鐘鼓,習慣了常到王府井的中國照相館去看看。」
  • 90後青年棄10萬年薪追夢 創建自拍照相館
    還在用智慧型手機自拍嗎?那你就out了。今年3月,一家「玩自拍」的照相館登陸長沙,挑服裝、擺pose、調燈光、按快門,全都是自己搞掂。昨日,特拍自拍照相館長沙店的創建人曾俊向記者介紹,顧客服裝不限、人數不限,所有照片拷回家,按小時計費,一小時只要99元。    90後青年辭職追夢    2011年,20歲的曾俊、袁純紫從湖南交通工程職院畢業了,曾俊去深圳一家公司做美工設計,袁純紫在張家界當導遊。
  • 91歲的杭州照相館搬家啦!老店新開,老杭州人回憶滿滿
    在杭州國貨路青年路的轉角,你遇見了那幢紅磚牆與玻璃結合的別致小樓嗎?它就是浙江老字號——杭州照相館,7月29日,91歲的她搬到了這裡。老父親給杭州照相館打來電話,想給這個30多個人的家族拍張全家福。這是他這輩子的一個心願。照相館有些犯難了,因為館內攝影棚比較小,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拍全家福,「要不我們上門來拍吧?」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
  •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遷京僅一個月的中國照相館迎來的一位貴客,成就了中國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就是後來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的《周恩來總理標準像》。此後幾年,中國照相館先後為劉少奇、朱德等拍攝標準像,被人們稱為「那家專門為偉人拍照的國字頭照相館」。    1988年國慶節過後,中國照相館遷入王府井大街307號新大樓,店面有八層之多,分別為照相器材銷售、各種影室、彩色暗房、工藝車間等。
  • 開照相館賺錢嗎?
    穿上漂亮的衣裳,挽一個精緻的髮型,然後鄭重其事地走進照相館,這曾是很多人記憶裡的片段。如今,隨著數位相機和智慧型手機的風靡,傳統照相館一家家倒閉。與此同時,影樓、個人攝影工作室、新型照相館異軍突起,很多「90後」紛紛入場。開照相館賺錢嗎?
  • 阿嘛相館和貴陽市民這40年——照相,從正襟危坐,到隨手自拍
    20世紀70年代末,照相機還沒有普及,民眾大多是沾學校和工作單位的光拍照,自己拍照,除了難有機會姐相機拍照以外,都是上相館拍照。 記得是1978年秋,到赤水工作了一年的哥哥回來探親,姐姐借來一臺120相機,給全家人拍照。大家穿上最好的衣服,其實沒有,只是乾淨些,父母梳了梳頭,開始各種擺拍:站在自家的小菜園裡,合著垂吊著的絲瓜拍,個個笑容可掬;父母坐在剛買的木沙發上拍了一張——這是家裡最好的家具!姐姐還讓龍向東抱著自家養的大公雞拍照。
  • 肥東留真照相館已有70多年歷史 後繼無人或成陳列館
    徐老出生在江蘇無錫,打小就在照相館裡做學徒。上個世紀40年代,十幾歲的林與哥哥從江蘇來到了老家肥東六家畈,並憑藉手藝,開了一家照相館。從1941年到1961年,由於種種原因,林的照相館經歷了幾次搬遷,起初在六家畈,之後搬到了店埠鎮,最後又搬到了如今長臨河老街的這個地址。那個時候,照相屬於特種行業,待遇也很好。
  • 二代證拍照不指定照相館
    今年換發二代證工作主要受理年滿16周歲居民申領、有效期滿換領和遺失補領證件業務,明年可全面開展換證工作。  本報訊 廣州市換發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簡稱二代證)工作在東山區啟動,市內其他區10月份開始陸續開展換證工作。`廣州市公安局戶政部門負責人昨天表示,此次二代證數碼相片採集實行社會化運作,凡符合條件的照相館均可經營拍攝業務。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同紅星相比,人民照相館是有點講頭的。它開業於1940年,老闆是俄商。店先在環龍路(今南昌路),名喬奇照相館,1947年,也搬到了茂名南路131號。翌年,產權易為中國人,更名喬士照相館。1959年再搬到淮海中路581號人民坊門口,改名人民照相館。
  • 「老街裡記憶」徵集活動走進天真照相館
    在海泊路上原來有一家華德泰百貨店,1921年,其美術部主任郭錦卿開辦了一家照相館,名為華德泰照相部,1927年搬到中山路,正式取名為「天真」,當時為郭錦卿獨資,註冊字為「天真日夜美術照相館」。    1945年8月,年過六旬的郭錦卿將照相館正式交給了兒子郭存義,郭存義和老鄉徐弼卿、徐天祿、胡仕中四人合夥經營照相館,並更名為「天真和記照相材料行」,直至1956年後改為國有照相館。後來天真又進行了兩次改制,現在國有資產已完全退出。魯海告訴記者,郭存義不僅曾是天真照相館的少東家,還是當年青島跑馬場的著名騎師,生活優裕瀟灑,而且與著名影星林默予、周楚私交甚好,也是二人的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