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留真照相館已有70多年歷史 後繼無人或成陳列館

2020-12-25 安徽門戶網站

老街的歷史濃縮在一本本影集中
林老人時不時還喜歡擺弄老物件

在肥東縣長臨河鎮的老街上,有一家「留真照相館」,別看門頭不太起眼,可它已有70多年的歷史: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到現在,照相館可以說記錄著從解放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照相事業的變遷……

照相曾屬於特種行業

「留真照相館」的館長叫林,今年已經90歲高齡。徐老出生在江蘇無錫,打小就在照相館裡做學徒。上個世紀40年代,十幾歲的林與哥哥從江蘇來到了老家肥東六家畈,並憑藉手藝,開了一家照相館。

從1941年到1961年,由於種種原因,林的照相館經歷了幾次搬遷,起初在六家畈,之後搬到了店埠鎮,最後又搬到了如今長臨河老街的這個地址。

那個時候,照相屬於特種行業,待遇也很好。「記得那時候我爸的這個照相館屬於集體合作服務部,是公家的,每個月還給發工資。」林的兒子徐曉華向記者透露:在上個世紀60年代,父親每個月的工資就高達40元錢。「那時候豬肉才三四毛錢一斤,雞蛋一毛錢能買四五個。我們一家八口人,全靠父親的收入生活還略顯富餘。」

打小開始,徐曉華就受父親影響,喜歡上了照相。1981年,22歲的徐曉華正式接父親的班,成為了「留真照相館」的「新掌門人」。

從三腳架到數位相機的變遷

「留真照相館」裡有一個展覽室,我們在一個柜子裡看到了各種各樣以前的相機。「這個三腳架機是最早的,然後是這個『4A120海鷗』,再到海鷗DF-1、海鷗DF-2等等。」徐曉華逐一介紹,「最早用的是玻璃底片,然後是塑料膠片,再後來是膠捲,最後到現在的數位相機。」

在介紹的同時,徐曉華還頻頻拿出一些老相館的物件。「這個是『曬夾』,是用來曝光照片用的,這個是『水彩顏色本』,用來給照片上色的,這個是蔑刀,用來切照片的……」這些老物件讓我們開了眼界。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想買個相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光有錢還不行,必須找單位開介紹信、開證明。「像這個『海鷗相機』,記得在上世紀70 年代末的時候,我帶著介紹信和證明跑到合肥,花了四百多塊錢買的。那時候這個相機可了得了,不敢說在合肥,在肥東這一片肯定只有我們相館才有這臺機子。」 在展覽室的牆壁上,有許多老照片。「這張純黑白的、這張加的水彩、這張加的油彩……」徐曉華一一向我們介紹,其中最早的一張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看著這一張張老照片,讓人不禁感慨歲月如梭。

記錄傳統到現代思想的轉變

現如今,數位相機、手機等都可以輕鬆記錄下生活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不過在當年,照相只有逢年過節,或者是辦人生大事的時候才會去照一次。那麼,照相的費用是不是很貴呢?「其實還好,以前一寸黑白4張相片,一般是4毛錢。當然,有的老百姓還會用雞蛋來付錢。現在一寸相片4張10塊錢,以消費水平來看,相比之下,還是當年的費用貴一些,畢竟,現在照相太普及了。」徐曉華說。

從事照相業多年,徐曉華拍過的人無數,對於以前年輕人照相與現在年輕人照相的表情差異,他深有體會。「那時候,一對年輕小男女來照相,感覺他倆很陌生,尤其是女方特別保守,不願緊挨著。也正常,那個年代,其實很多成家過日子的小兩口並沒有在一起談戀愛,有時候一張兩人的合影照片,就把他倆拴在了一起。現在的年輕人,思想解放了,面對鏡頭做出各種親暱的行為都不在乎。」

與曾經單純的證件照相比,如今的「留真照相館」業務量已擴大至親子照、婚紗照等等。「現在市場放開了,所以生意不比從前。以前生意那個好啊,照相的人多,前來看照相的人也多。我們兩口子要從早忙到晚,夜裡還得忙著洗照片。當時每天都用大盆水來泡,一泡就是兩盆,加一起有好幾百張呢。」徐曉華回憶。

「老字號」照相館誰來傳承

當年照相館開業時,一位私塾先生與林關係甚好,贈對聯「留名華夏,真妙丹青」,所以照相館取名時用上下聯頭一個字,即「留真」。

70多年風風雨雨,留真照相館在長臨河老街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和大半個世紀的小鎮變遷。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徐曉華面前:兩個孩子對照相併無興趣,現在也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孩子們有自己的理想,不能要求他們來接我的班。」

說到下一步的打算,徐曉華表示: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找到他,希望以後能搞個陳列館,把老相機等一些老物件展覽出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能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照相事業近百年來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照相館裡的「長臨河鎮」
    古鎮上的留真照相館。照相館內照片反映著跨時代的影像變遷。  在長臨河古鎮,有一家名為「留真」的照相館,該照相館記錄下了古鎮的風土人情和發展變化,它是幾代人的記憶,也是古鎮的歷史見證者。  尋找之旅  老相館與古鎮「結交」70多年  長臨河鎮位於肥東縣南端,瀕臨巢湖,與合肥市濱湖新區僅一河之隔,長臨河古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古街主要由東街、老街兩條街道組成,呈「丁」字形結構。從濱湖新區,沿著環巢湖旅遊觀光大道一路向東,便可到達長臨古街。
  • 70多年照相館記錄「長臨河鎮」 濃縮古鎮居民記憶
    古鎮上的留真照相館。尋找之旅老相館與古鎮「結交」70多年長臨河鎮位於肥東縣南端,瀕臨巢湖,與合肥市濱湖新區僅一河之隔,長臨河古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古街主要由東街、老街兩條街道組成,呈「丁」字形結構。從濱湖新區,沿著環巢湖旅遊觀光大道一路向東,便可到達長臨古街。
  • 老照相館和老照片見證的女性之美 
    數位相機、拍照手機普及後,新一代的年輕人或許已鮮有這樣的童年記憶。那些曾經見證社會變遷、家庭興衰的老牌照相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隱藏在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任等待著挖掘和玩味。公私合營之前,當時衢州比較有名的民營照相館有四家:位於中河沿路口(現供銷大廈)陳強希開的留真照相館、楊家巷裡孔志衍開的美登照相館、東河沿中段(現金碧輝煌歌舞廳)楊永伯開的藝光照相館、十字街口林彬開的新民照相館……公私合營之後,衢縣照相館成為一家地方國營企業。作為商業行業的特殊工種,它曾是六七十年代的年輕人嚮往的好工作。
  • 中國照相館歷史變遷:周總理沒打招呼來照相(全文)
    這個插曲讓中國照相館的新老員工驚訝不已。他們並沒想過,一塊普通課桌大小的櫥窗,竟會成為見證中國社會變遷的風向標。他們同樣不會想到,攝影師傅們透過鏡頭所看到、所拍下的一幕幕,會將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記錄在照片上,翻開,一幅一幅,把許多已經快被忘記的故事勾活了。在這間照相館的拍照間裡,他們努力拍出大人物們最完美的形象,然後精雕細琢,擺進照相館外面的玻璃櫥窗。
  • 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留真照相館商業登記呈請書。攝影會攝其魂魄?洋人的奇技淫巧?清末,隨著大量外國旅遊者、傳教士、僑民到來,攝影術開始進入成都。距今160年前,法國人發明照相術以後,圖像時代就開始了。成都梓潼橋街頭,「鑑容照相館」一定是一時無二的風景。這家照相館規模不小,相館鋪門的兩旁有對聯作裝飾:點石成金,財恆足矣;以人為鑑,容光照焉。巴蜀文化專家鄭光路介紹,這副對聯為吳焯夫擬寫。對聯的內容也表明了照相館的主營業務:石印和「畫真子」,主人也看好相館是能賺大錢的。
  • 中國照相館的變與不變
    1999年,趁著「國際老人年」的時機,中國照相館成立外拍小分隊,為離休老幹部們免費照相;之後又安排數輛外照服務「直通車」,走街串巷,在不少城市和農村都留下了自己的腳印。同年9月,改造後的王府井大街重新開街,中國照相館和其他老字號統一遷入路東集中開戶。如今,中國照相館從業人員145人,年收入近9000萬元,年利潤3000餘萬元,均達到歷史的巔峰。
  • 大北照相館 記錄中國歷史變遷
    這家老北京城裡「獨一份」的照相館此一搬遷,正如它所處的時代,也成為了大北照相館歷史中一個轉折點:之前為北京「八大胡同」裡的小姐,為京劇名角兒和票友照相,之後,國營大北照相館則為歷屆中央會議拍照,拍攝幾代領導人接見勞模、先進人物,會見外賓的重要活動,也在今後50多年中一次次見證了中國歷史重大事件。  橫跨那個年代的人,抑或是企業,都免不了這種歷史性的轉變。
  • 中國照相館歷史變遷:周總理沒打招呼來照相
    2008年,中國照相館(一) 張愷欣攝 2008年,中國照相館(二)張愷欣攝 為中國照相位於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上,中國照相館的玻璃櫥窗恐怕是最受人關注的櫥窗之一。這個插曲讓中國照相館的新老員工驚訝不已。他們並沒想過,一塊普通課桌大小的櫥窗,竟會成為見證中國社會變遷的風向標。他們同樣不會想到,攝影師傅們透過鏡頭所看到、所拍下的一幕幕,會將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記錄在照片上,翻開,一幅一幅,把許多已經快被忘記的故事勾活了。在這間照相館的拍照間裡,他們努力拍出大人物們最完美的形象,然後精雕細琢,擺進照相館外面的玻璃櫥窗。
  • 老成都記憶: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外交故事
    1916年開業的成都總府街「德義厚」照相樓攝的夫妻合影。鄭光路供圖成都檔案館保存的民國軍人一家老照片。留真照相館商業登記呈請書。  攝影會攝其魂魄?洋人的奇技淫巧?  清末,隨著大量外國旅遊者、傳教士、僑民到來,攝影術開始進入成都。
  • 王開照相館:在歷史磨洗中永不退色
    王開照相館開設於1920年,它的老闆是廣東人王熾開。初創時主要業務是拍攝人像照、結婚照、合家歡等各類照片,但當時的生意比較清淡。在當時的上海,擁有私人照相機的家庭鳳毛麟角,而且大都是外國人和有錢的華人。對一般家庭而言,到照相館去照像是一件非常鄭重而奢華的事情。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同紅星相比,人民照相館是有點講頭的。它開業於1940年,老闆是俄商。店先在環龍路(今南昌路),名喬奇照相館,1947年,也搬到了茂名南路131號。翌年,產權易為中國人,更名喬士照相館。1959年再搬到淮海中路581號人民坊門口,改名人民照相館。
  • 回憶歷史,深入了解紅巖文化,解放重慶歷史陳列館為何選址南泉?
    位於南泉街道建文峰的解放重慶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啦!這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解放重慶歷史列館放史陳列館解放重慶歷史陳列館位於南溫泉景區建文峰半山腰的解放重慶主戰場遺址旁,展館建築面積236平方米,分上下兩層。
  • 北京本土照相館之最豐泰照相館 聊聊它的傳奇故事
    ● 清朝末年的天安門。這張照片應該拍攝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天安門上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見。豐泰照相館開業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老闆任景豐是遼寧法庫縣人。任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據說他祖上還跟努爾哈赤沾親帶故。青年時代,任景豐東渡日本考察實業,學習了現代的物理學和照相技術。他敏銳地發現,照相業在中國的前景可觀。回國後,他在琉璃廠開設了北京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照相館——豐泰照相館。
  • 「時光照相館」:尋找光陰的故事
    這裡是「時光照相館」,帶著人們溯遊時光之河,尋找光陰的故事。在由太原「時尚迴響工作室」舉辦的70年太原老照相館記憶展暨「時光照相館」開拍活動中,人們帶著自己的老照片,邀請當年照片中的人,穿越時空,再拍一張和當初一樣的照片。「時尚迴響工作室」專門收集老百姓生活中的老物件,記錄每個物件背後的故事。
  • 中國照相館館員:2014年人大代表不愛照相
    等待了6天後,老字號「中國照相館」設在廣東代表團駐地的兩會照相點終於迎來了今年的第一位客人。  每天從上午9時到晚間19時,5位員工在這裡恭候。早在3月2日,全國人大代表報到的那天,他們就戴著人大總務組頒發的藍色胸卡,進駐了警衛森嚴的駐地。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誰都知道中國照相館有名,是個老字號,但它位於王府井大街,如果要想有張中國照相館的照片必須到王府井去一趟才行,這對於居住較遠的居民和出門不便的大爺大媽們真成了難題。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字號也放下了架子,中國照相館向小區開出了"社區攝影直通車",將照相館搬進了小區,您就在家裡等著就能照相,就能享受到中國照相館的高檔服務。
  • 時光照相館 | 中國有故事
    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第17集:時光照相館今天,你自拍了嗎?手機拍照這麼方便,人們都快忘了世界上還有照相館這樣的地方。這對老夫妻,每五年就會來這裡照一張全家福,至今已堅持了70年。這個店址,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有一天,周總理只帶了兩個人,沒打招呼就來中國照相館拍照,還堅持要自己排隊。
  • 開明照相館:時光快門下的太原記憶
    這個名字可以讓人們想到照相機閃光燈剎那的光明可以永恆記錄歷史瞬間,同時也可看出他在期待自己的照相生意可以前途光明。由於攝影技術單一,光明照相館只能拍攝證件照片、家庭合影等幾種簡單的照片,而當時太原城中還有美麗興、野春、華昌、華美、博芳、同春、真光等7家照相館,到1927年又增加了北大、亞東、美光3家照相館。
  • 中山大學校史陳列館開館,在這裡看百年中大歷史
    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陳詩詩 王凱蕾 8月30日下午,中山大學校史陳列館在南校園格蘭堂舉行開館儀式。中山大學校史陳列館共分為「中山手創」「人民中大」「勇立潮頭」「奮進一流」四個部分。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生動呈現了中山大學近百年的歷史。據悉,陳列館後續將對全校師生、社會各界人士開放。
  • 王府井中國照相館成見證社會變遷風向標(組圖)
    ,以及擁有百年歷史的五星級酒店北京飯店相比,這座小樓顯得有點寒酸。他本來是上海另一家知名照相館王開照相館的學徒,後來憑藉妻子的嫁妝開辦了中國照相館。1937年,這家員工不足10人的照相館在上海靜安寺路(後改為南京路)88號開張了。 如今86歲的徐松延是當年中國照相館的學徒工。坐在自己的家中,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回憶說,吳老闆管理非常嚴格,玻璃都要用酒精擦得「老亮老亮」。作為學徒,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