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歷史濃縮在一本本影集中
林老人時不時還喜歡擺弄老物件
在肥東縣長臨河鎮的老街上,有一家「留真照相館」,別看門頭不太起眼,可它已有70多年的歷史: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到現在,照相館可以說記錄著從解放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照相事業的變遷……
照相曾屬於特種行業
「留真照相館」的館長叫林,今年已經90歲高齡。徐老出生在江蘇無錫,打小就在照相館裡做學徒。上個世紀40年代,十幾歲的林與哥哥從江蘇來到了老家肥東六家畈,並憑藉手藝,開了一家照相館。
從1941年到1961年,由於種種原因,林的照相館經歷了幾次搬遷,起初在六家畈,之後搬到了店埠鎮,最後又搬到了如今長臨河老街的這個地址。
那個時候,照相屬於特種行業,待遇也很好。「記得那時候我爸的這個照相館屬於集體合作服務部,是公家的,每個月還給發工資。」林的兒子徐曉華向記者透露:在上個世紀60年代,父親每個月的工資就高達40元錢。「那時候豬肉才三四毛錢一斤,雞蛋一毛錢能買四五個。我們一家八口人,全靠父親的收入生活還略顯富餘。」
打小開始,徐曉華就受父親影響,喜歡上了照相。1981年,22歲的徐曉華正式接父親的班,成為了「留真照相館」的「新掌門人」。
從三腳架到數位相機的變遷
「留真照相館」裡有一個展覽室,我們在一個柜子裡看到了各種各樣以前的相機。「這個三腳架機是最早的,然後是這個『4A120海鷗』,再到海鷗DF-1、海鷗DF-2等等。」徐曉華逐一介紹,「最早用的是玻璃底片,然後是塑料膠片,再後來是膠捲,最後到現在的數位相機。」
在介紹的同時,徐曉華還頻頻拿出一些老相館的物件。「這個是『曬夾』,是用來曝光照片用的,這個是『水彩顏色本』,用來給照片上色的,這個是蔑刀,用來切照片的……」這些老物件讓我們開了眼界。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想買個相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光有錢還不行,必須找單位開介紹信、開證明。「像這個『海鷗相機』,記得在上世紀70 年代末的時候,我帶著介紹信和證明跑到合肥,花了四百多塊錢買的。那時候這個相機可了得了,不敢說在合肥,在肥東這一片肯定只有我們相館才有這臺機子。」 在展覽室的牆壁上,有許多老照片。「這張純黑白的、這張加的水彩、這張加的油彩……」徐曉華一一向我們介紹,其中最早的一張出自上世紀30年代。看著這一張張老照片,讓人不禁感慨歲月如梭。
記錄傳統到現代思想的轉變
現如今,數位相機、手機等都可以輕鬆記錄下生活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不過在當年,照相只有逢年過節,或者是辦人生大事的時候才會去照一次。那麼,照相的費用是不是很貴呢?「其實還好,以前一寸黑白4張相片,一般是4毛錢。當然,有的老百姓還會用雞蛋來付錢。現在一寸相片4張10塊錢,以消費水平來看,相比之下,還是當年的費用貴一些,畢竟,現在照相太普及了。」徐曉華說。
從事照相業多年,徐曉華拍過的人無數,對於以前年輕人照相與現在年輕人照相的表情差異,他深有體會。「那時候,一對年輕小男女來照相,感覺他倆很陌生,尤其是女方特別保守,不願緊挨著。也正常,那個年代,其實很多成家過日子的小兩口並沒有在一起談戀愛,有時候一張兩人的合影照片,就把他倆拴在了一起。現在的年輕人,思想解放了,面對鏡頭做出各種親暱的行為都不在乎。」
與曾經單純的證件照相比,如今的「留真照相館」業務量已擴大至親子照、婚紗照等等。「現在市場放開了,所以生意不比從前。以前生意那個好啊,照相的人多,前來看照相的人也多。我們兩口子要從早忙到晚,夜裡還得忙著洗照片。當時每天都用大盆水來泡,一泡就是兩盆,加一起有好幾百張呢。」徐曉華回憶。
「老字號」照相館誰來傳承
當年照相館開業時,一位私塾先生與林關係甚好,贈對聯「留名華夏,真妙丹青」,所以照相館取名時用上下聯頭一個字,即「留真」。
70多年風風雨雨,留真照相館在長臨河老街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和大半個世紀的小鎮變遷。不過,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徐曉華面前:兩個孩子對照相併無興趣,現在也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孩子們有自己的理想,不能要求他們來接我的班。」
說到下一步的打算,徐曉華表示: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找到他,希望以後能搞個陳列館,把老相機等一些老物件展覽出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能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照相事業近百年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