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修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態,不需要被強制灌輸。
執筆:歐陽比文
讓孩子從小擁有感恩的心態,能更加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懂得知恩圖報,更有擔當。
然而如今很多學校和幼兒園的感恩活動,卻讓一份感動變了味兒,感恩會成為「比慘會」,仿佛誰哭得最慘,誰對父母的感情就最真!
如今東西方文化融合發展,許多外國的「洋節」,中國人也在過。感恩節,幼兒園組織「感恩會」,要求父母至少一人參加,還說有意外之喜。
樂樂媽趕緊請了半天假,專程過來陪孩子。一進來就被老師的陣仗給嚇住了。「坐下來,摸摸媽媽的手,是否因做家務而變得粗糙?媽媽的兩鬢日漸斑白……」
樂樂媽是95後,平時保養得也不錯,一下子被老師給說「老了」,可還是儘量配合她。
「媽媽生你的時候是順轉剖,遭了兩茬罪,那個疼啊……」樂樂媽越聽越不對勁,怎麼連隱私都給暴露了。而那位寶媽也是面露尷尬,臉張通紅。
在幼師聲情並茂地講述下,一個孩子首先哭了出來。突然撲通一聲,這些娃好像事先演練過,齊刷刷跪在父母面前,緊接著是「冬天足浴」項目,由寶寶給家長洗腳。
這下樂樂媽可受不了了,她一把拽起孩子,「敢情我扣了半天工資,就是來聽你哭的?」經她這麼一說,幾位家長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麼小的孩子,又跪又哭的,看著都揪心,何來的感恩呢?幼兒園搞活動也太過火了吧!
感恩教育在一年當中,也是有「旺季」和「淡季」的,看看你經歷過哪些?
1)開學季:一年之計在於春,開學時為了鼓舞士氣,不少學校就會搞「感恩教育」,以班會或「國旗下的講話」形式,來培養學生感恩心態。
2)重大考試前:中考、高考前,動員會很多變成了「感恩會」,旨在從情感上再打動孩子一回,能再加把勁兒。
3)感恩節:西方的感恩節,是個不錯的學習「感恩、感謝」的機會,一般幼兒園組織較多,也顯得幼兒園「國際化」。
4)變相「賣書」:最後一種是心照不宣的,請名人來演講,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賣書,眼淚為誰而流呢?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蘇聯諺語
舉辦這種感恩會的初衷是好的,但請不要流於形式。一年哭一次,一作(作妖)作一年,孩子只是當時愧疚、心酸、心疼爸媽了,回家眼淚一抹,該幹嘛幹嘛。
一項針對城鎮居民子女的調查顯示: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僅佔5.4%,絕大多數孩子不做或者不會做家務。
這裡面不僅有孩子天生愛玩、偷懶的原因,也有很多家長大包大攬,只讓孩子專心學習,根本不讓碰髒活、累活。
面對學校花樣百出的「感恩」,有家長就明確反對,還和孩子說「敢跪就打折你的腿」「彆氣我比啥都強,少整那些花裡胡哨的」。
還有那種攛掇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跪了半天就是賣書的,更是直接舉報,毫不留情!啥是教育,別忘了初心!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不忘初心,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態呢?
第一,不要溺愛孩子,放手讓孩子學會「飛翔」
凡事父母都要幫忙,孩子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不但缺乏自理能力,還缺乏感恩的心態。現在不及時糾正,長大很容易成為白眼狼。
在安全的範圍內,父母有義務讓孩子學會去自己動手,讓孩子了解獨處的難處,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第二,儀式感不是「作秀」
儀式感能增強孩子的幸福感,但絕不是「集體作秀」。在日常生活中,趕上傳統節日或老人的生日,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表達孝心。
給老人捶捶背,陪著老人看看他喜歡的電視劇,常回家看看。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會形成孩子的童年記憶,並去身體力行地實現。
第三,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從小培養孩子一顆善良的心,還要具備幫人的能力,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帶孩子去做義工,幫助養老院的人,在其他地區遭受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感恩的娃。
互動話題:你對於學校組織的「感恩教育」怎麼看?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