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前英國所面臨的兩難選擇:要戰爭還是要民眾社會福利改革

2020-12-15 英國觀察

《英國的現代文明誕生之路 ·通往戰爭的路上》

安光系 編譯

看起來千年不變的事物,開始出現了動搖。

從自由黨競選獲勝開始接管政府權力時,幾個身著傳統服裝的保守黨人也坐不住了。他們正試圖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改革。

1909年,當時還是首相H·H·阿斯奎斯財政大巨的大衛·勞合·喬治( Lioyd George ), 打算點燃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改革之火。實際上,他後來所推動的改革,深深影響了英國的政治格局,直至今天。

大衛·勞合·喬治

實際上,大衛·勞合·喬治也是英國歷史上人所眾知的最激進的領導人。他也曾發誓,要把英國帶入一個暫新的福利型社會。他要讓「悲慘和人類墮落』這樣的詞語遠離英國。就象是野狼進入了原始森林,對有錢人而言,大衛·勞合·喬治就是一批活脫脫的野狼。

這匹野狼要改變英國有錢人的生活現狀。

1909年,英國經濟開始蕭條,失業率開始上升。人們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養老保險。多數英國人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維多利亞時代遺留下來的貧窮、疾病和飢餓仍在纏繞著這個國家。大衛·勞合·喬治希望削減國防預算,從而推動社會福利改革。

是先要國,還是先要家?英國人也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受當地媒體的渲染,由於擔心德國人入侵,大衛·勞合·喬治不得不調整出更多的費用給軍事演習。當時的社會環境上,大街小巷裡,人們愛國熱情高漲,到處都在議論著這個國家的最新武器和軍事演習。

英國與德國間的造艦競賽於兩國國內均獲得廣大的民意支持。在競賽期間,英國民眾提出了「我們要八艘而且我們不願意等!」('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的口號;其中「八艘」指的是英國民眾希望政府建造的無畏艦數量。在強大民意的支持下,兩國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擴大了造艦的規模。

對大衛·勞合·喬治而言,這樣的愛國熱情,讓政府的財政面臨著巨額的財政支出。是改善這些國民的基本生存條件?還是來滿足他們的愛國熱情來準備戰爭?面對這樣的難題,他設計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人民財政預算。

為了應對戰爭預算和人們的社會福利改革,大衛·勞合·喬治推行了物業稅。比如,增加土地交易稅,即在土地換手時,引入完整的土地估價和增值稅的20%稅。此外,還有一項稅收是引入個人所得稅意在對高收入者針收高稅額。

稅收改革在有錢人中引起極大震動。很多有錢人甚至是自由黨人,也加入了反對的陣營。一位名叫羅斯伯裡的勳爵,極為有錢,也當過自由黨的英國首相。他憤怒地宣稱「人民財政預算」 方案實際上是一種赤裸裸的搶劫,並稱它否定了「忠誠、家庭、財產、君主和帝國」,改變了整個社會稅收形態。

保守黨聯盟主義者反對派,其中許多是大地主,自1886年自由分裂以來,上議院絕大多數是上議院的。 此外,保守派認為,通過引進關稅來提高資金,這將有利於帝國內的英國工業和貿易,並同時為社會改革提供收入( 保護主義 ); 但這樣的思路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這意味著進口食品的價格會更高。

除了財政大臣 大衛·勞合·喬治,當時還年輕的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也參與了主持。邱吉爾的傳記作家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稱人民財政預算案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因為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預算,意在將財富重新分配給英國人民。 自由政府與保守派 上議院之間的爭論是一個關鍵問題,導致了1910年的兩次大選 ,並頒布了「1911年議會法」 。

與此同時,英國的國防也在得到發展。

英國的國防政策要求皇家海軍的規模至少要與世界次二大海軍(即規模第二大與第三大的海軍)相加的規模相等。然而,由於戰爭的迫近導致國家財政與後勤補給的困難以及美、德兩國海軍的快速擴張,20世紀初的英國海軍始終無法達到這項目標。不過,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時,英國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英國設法於14個月內建造出了無畏號戰艦。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擁有49艘戰艦,而同時期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卻僅有29艘。雖然海軍競賽仍持續進行著,但以德國的財政狀況而言,要在戰爭爆發前追趕上英國海軍的規模幾乎是不可能的。

相關焦點

  • 英國柴契爾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挑戰、應對與啟示
    國有企業的官僚主義、低效不僅使經濟增長緩慢,而且造成英國政府巨大的財政負擔,在柴契爾夫人上臺前,僅1978年到1979年度,政府對煤礦、鐵路和鋼鐵行業的財政補貼就高達18億英鎊。  另一方面,為建設福利社會,每年龐大的福利開支成為英國財政的又一重擔。財政收入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951-1970年的平均每年97.07%降到1971-1976年的83.5%,英國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 西方高福利制度陷入兩難境地
    近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社會保障計劃內的合併信託基金將於2035年耗盡,屆時社保計劃將無法按期支付全部福利。此外,個人養老金儲蓄也堪憂。今年3月,美國政府問責局公布的2016年退休儲蓄報告顯示,當年55歲及以上的退休美國人中,48%的養老金存款帳戶餘額為零。
  • 英國:從濟貧法到福利國家
    文/梁發芾 公元十五六世紀,英國圈地運動興起,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和乞丐。此前,人們主要通過向慈善機構捐款,通過宗教組織如修道院救助流民和窮人。但宗教改革時,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通過修道院救助窮人的機制也不存在了。
  • 帕特·塞恩談英國福利社會的不平等
    所以,本書是否可以視為您對之前學術生涯的一個回顧和總結?帕特·塞恩:我認為是的,本書涉及的年代超過了一個世紀,因此可以將一些問題置於大背景下考察。我本人約有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在大學中教授二十世紀以來的英國史。所以本書既囊括了我以往的學術研究領域,也是我教學經歷的一個總結。
  • 馮文猛:英國社會問題和社會制度改革的歷程及啟示
    2018年4月24日,日本研究所社會研究室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馮文猛研究員來所做了題為「英國社會問題和社會制度改革」學術報告。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報以及本所的相關學者出席了報告會。會議由社會研究室主任胡澎研究員主持。
  • 要改革?要選票?臺灣「大鍋飯」福利為何難打破
    臺灣的管理體制,也有「大鍋飯」,而且屢屢告急,吃的人多了,財政不堪重負,社會上改革呼聲不斷。由於這些「大鍋飯」涉及千家萬戶的福利,是選民的「奶酪」,誰推動改革,很可能失去選票,所以改革一拖再拖,「大鍋飯」勉強支撐。  據《聯合報》文章披露,臺北市最新的政策構想涉及老人福利政策,擬針對重陽敬老金、老人乘車優惠、健保補助,訂定排富門檻。
  • 吳建民辭世前一個月撰文:要特別警惕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
    文章強調,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中國都有很大的欺騙性,儘管他們列舉的我們社會中面臨的挑戰是事實,但是他們提出的應對藥方是錯誤的,是要把中國引向歧路。以下為全文: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中,不同時期都會出現不同的思潮。
  • 英國政府撥款緊縮 兒童福利機構面臨倒閉風險
    中國網8月10日訊 據英國媒體8月8日報導,近日,由於政府撥款驟減,英國境內的許多兒童福利機構都將面臨倒閉的風險。這些兒童福利機構中很大一部分都在為社會上最弱勢的兒童群體提供幫助,而如今隨著兒童慈善機構兒童公司的瓦解,這些機構也將面臨倒閉。
  • 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理論反思與戰略轉型
    儘管從理論上看,補缺型制度與普惠型制度並非完全對應,且完全的或純粹的某種類型的社會福利制度也不存在,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社會福利「不是簡單從一個類型轉向另一個類型,而是形成了新社會福利類型組合」[17],那麼這種中國化的福利轉型路徑就在學術界變得異常重要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我國當前的福利轉型應當完整的表述為「補缺型和選擇型社會福利模式向制度型和普惠型社會福利模式的轉型」,它們的轉型實際上是一種福利組合向另一種福利組合的轉型
  • 博時基金:英國養老金改革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借鑑
    一、英國養老金體系的歷史沿革及面臨的主要問題英國是現代福利國家的鼻祖,其養老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濟貧法》,據此法案,各教區負責向居民和房產所有者徵收「濟貧法稅」,並用該稅收收入給貧困者發放救濟。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英國社會的養老問題日漸嚴重,傳統的《濟貧法》對日益嚴重的老年問題無濟於事。
  • 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英法的宿命對決與英國的崛起,西方迎來現代化...
    可見,在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議會制度的組成和權力構架已經基本形成了。 在宗教方面,英格蘭教會的世俗性大大增強。在社會上層,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反教皇法令;在社會中下層,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和羅拉德派運動不僅形成了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的先驅,而且是英格蘭民族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的反映。
  • 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吳斯懷:戰爭沒有贏家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就卑躬屈膝、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隔空交火。國民黨「立委」吳斯懷也持續在臉書發文挺馬,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吳斯懷也感慨,「每次誠摯的建議終遭忌嗎?」    吳斯懷認為,與其討論大陸會不會「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援臺?臺灣能支撐幾天?這些都問錯問題了,應該先問「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 產後媽媽要面臨的兩難選擇?很多與婆媳關係有關
    從懷孕到分娩要經歷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把寶寶生出來了,又要處理一系列問題。除了身材的變形,身體的虛弱以及一些重要部位的受損,還有就是要面臨一些兩難的選擇。這些也是很多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看看你是怎麼選擇的呢?
  • 工業革命前英國窮人如何申領社會救濟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大文豪們批評濟貧法在英國社會精英階層並非是個別現象,如果說狄更斯、夏洛特•勃朗特等主要是從道德層面抨擊的話,那麼,新興的政治經濟學家們則從社會科學角度來批判濟貧法。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自由主義,左派費邊社主義者還是馬克思主義者,在否定濟貧法上空前一致。
  • 嶽振:收入分配改革陷兩難境地 關鍵是注重公平
    正如輿論所期,在「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提出了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的目標。  《建議》幾乎不提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體上弱化了GDP指標。全文僅有一處提到「國內生產總值」,在描述「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這一目標時說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 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加藤陽子解析: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本文摘編自《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作者:【日】加藤陽子譯者:章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一直以來,我所寫的通俗讀物或是學術著作,大多是面向年齡層較高的讀者,而非高中或者初中的學生們。那麼我又是為什麼突然起意,要和高中生們一起探討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所做的選擇呢 ?首先,我想要從這一點開始說明。
  • 書摘|槍炮聲中的普通人:獨立戰爭爆發後民眾何去何從?
    然而在布朗和成千上萬被捲入這場衝突的平民看來,這就是美國革命的面目:暴徒橫行、鄰人反目,每個人都被迫在重壓之下作出選擇。隨著革命在各個殖民地愈演愈烈,一個又一個北美人面臨抉擇。他們是加入叛軍,還是繼續對國王和帝國效忠?答案與很多因素相關,包括核心價值觀和信仰、私利、當地局勢以及人際關係網。但不管他們當時的反應有多少偶然因素,所產生的結果均影響深遠,令他們始料不及。*
  • 美國社會分裂,源於南北戰爭
    作者在文中寫道, 18世紀末,多民族國家性質的美國從英國脫離,致力於促進社會的融合。但是,不同的國家在性質上本就是不同的,這也使得民族融合困難重重。19世紀中葉,隨著南方和北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經過了四年的南北戰爭,北方在此戰爭的勝利使得情況發生轉變,國家分裂停止。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剛好以此作為創作背景,編著了《飄》。
  • 中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面臨的困境及選擇
    論文摘要:在經過多年的改革試點後,我國建立了以醫療保險制度為主的現行醫療保障制度。但是由於配套改革的相對滯後,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為了滿足國民的醫療需求,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構建。本文以醫療保障產品的性質為標準,將醫療保障體制劃分為公益化路徑和市場化路徑,即將醫療保障作為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提供給社會成員。
  • 玫瑰戰爭時期的重要人物——民眾的發言人,約克大公爵
    大家好,我是小朱,專注於研究分享英國玫瑰戰爭時期歷史的小編,之前的幾篇文章已經大致的給大家講解了玫瑰戰爭前期的框架,國王亨利六世的統治危機以及民眾的暴亂,一部分貴族和民眾的矛盾激烈化導致了國家的危機,今天這篇文章小編將給大家講解玫瑰戰爭的主導者之一,約克公爵理查,他也是最具有王位繼承權的貴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