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猛:英國社會問題和社會制度改革的歷程及啟示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年4月24日,日本研究所社會研究室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馮文猛研究員來所做了題為「英國社會問題和社會制度改革」學術報告。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報以及本所的相關學者出席了報告會。會議由社會研究室主任胡澎研究員主持。

  馮文猛以16世紀以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歷史脈絡為視角,系統梳理和分析了英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制度改革的歷程及啟示。

  馮文猛指出,英國作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曾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就福利制度而言,1942年的「貝弗裡奇報告」和1948年的NHS(國民保健系統)均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以英國為研究樣本具有特殊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馮文猛認為,16世紀的英國,得益於世界範圍內貿易和資本的擴張迅速富強起來,但由此也造成了初期的貧富差距和流民等問題。英國政府為此在個人慈善、教會救濟和地方濟貧上做出嘗試,頒布一系列法令限制流民的流動,防止和緩解流民壓力、勞工短缺和因此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其中,於1536年頒布的《亨利濟貧法》,標誌著英國開始以國家行為來著手解決社會貧困問題。這項法令包含了後來濟貧法基於其上的基本思想,實現了從之前純粹的懲罰性法令向懲罰與救濟相結合的轉變,在英國濟貧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17世紀,英國社會發生急劇變革。流民和貧民的不斷增加,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以及清教運動的展開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同時,也在改變英國社會對流民和貧困問題的看法。在上述背景下,英國頒布了著名的《伊莉莎白濟貧法》(也稱舊濟貧法),對濟貧的管理、資金籌集等作了詳細規定,對濟貧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規定,奠定了英國濟貧法的基礎。

  18世紀的英國得益於圈地運動、工業革命以及造船與火炮技術的發達,迅速崛起,其濟貧法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為,開始強化救濟管理工作、建立斯賓漢姆救濟制度、實施濟貧機構以外的救濟,救濟對象也由個人擴大到整個家庭。

  19世紀,技術飛速進步和貿易全球擴張使英國成為世界性帝國,但內部也充滿一些社會危機——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導致大量手工業勞動者失業,日益貧困化。社會問題倒逼英國政府實施「新濟貧法」。其核心內容是建立濟貧法委員會、建立濟貧院,管理各級濟貧法管理人員。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除貧困問題,失業、健康和老年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在這一背景下,英國開始分別建立各領域的保險制度,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由此得以建立和發展。1908年,英國議會正式批准養老金法案,明確規定了英國國家養老金制度的普遍性和免費性原則。隨後又頒布《健康促進法》、《國民保險法》和《失業保險法》等法案,由此構建起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20世紀中後期,受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等的衝擊,英國的社會問題繼續呈現嚴重化趨勢,失業和貧困問題再度引起關注。尤其英國思想界在反思傳統政策過程中,逐漸傾向於凱恩斯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提出的一系列促進充分就業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主張。其中,貝弗裡奇報告的發布及其主張的福利國家的興起,奠定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基石,具有劃時代意義。

  從2013年開始,英國啟動了二戰以來力度最大的社會保障改革,規制社會保障津貼,統合各類社會福利金、不斷完善 NHS等。

  關於英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馮文猛指出,貧困問題、教育分化、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社會分層、醫療和養老體系的不完善、社會發展與政策變遷以及社會福利體系變革帶來的負效應是主要矛盾焦點。

  談到經驗和啟示,馮文猛認為,英國成熟的制度和思辨方式、持續創新對經濟的推動、發達的公共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農業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統一、完善的村莊設施和社會治理以及對生活方式、生活品質和社會建設的重視對中國未來的社會治理與社會制度改革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世界|英國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規制體系與啟示
    2019年底,筆者在英國參加了為期15天的專題培訓,總體感到,英國社會企業起步較早,政策比較完善,監管十分嚴格,發展態勢良好,在社會治理創新、公共服務供給和經濟包容性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一些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英國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特徵英國是全球社會企業的發源地。
  • 基礎知識丨初中歷史認識及啟示類問題答題技能
    在此列舉幾種問題的啟示類答題方式:1、民族關係類問題: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民族平等意識;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國家的富強。 2、經濟發展和改革類問題:①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②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④改革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實維護人民利益,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⑥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要和守舊勢力作鬥爭。
  • 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及啟示
    隨著英國貧困問題的加劇和社會問題的複雜化,新《濟貧法》規定的院內救濟的辦法根本無法解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社會救助法存在效力偏低,覆蓋面偏窄,內容殘缺,法治化水平與民眾對社會救助的需求以及和諧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要求不相適應等問題。在國家已經啟動社會救助立法,包括社會救助制度在內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即將進入定型的背景下,考察世界社會救助制度發源地的英國的社會救助制度變遷,對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 俄羅斯人對社會制度的議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疫情對俄羅斯的影響 新冠病毒疫情嚴重幹擾和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秩序。人們清晰地認識到,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就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來說,絲毫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戰爭。 疫情對各國政府和領導人的執政能力、對各國公民的行為規範、對整個國際社會的團結協作來說,都是一次大考。
  • 英國社會救助立法的嬗變及其啟示
    英國社會救助立法的嬗變及其啟示 2012年09月09日 23:30 來源: 作者:楊思斌 字號 內容摘要:英國社會救助立法經歷了傳統的社會救濟立法和現代社會救助立法兩大階段,其立法體現了以下規律
  • 英國「科研卓越框架」同行評議制度的改革及啟示
    英國將要實施的高校科研評價REF2021,針對先前REF同行評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解析英國REF同行評議制度的發展歷程,尤其是REF2021中同行評議改革的動因、目的、做法和特點,以期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提供參考。
  • 英國「高考」的啟示
    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採用了多元入學的方式,而其中等教育實行的國家資格證書框架成為高中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標準。A level考試由英國權威的大學中介機構組織自1951年開始設立,經過多次課程改革,目前包含80門左右的課程,其中既有數學、物理、生物等「硬」學科,也有偏向於實踐的電影、媒體學和攝影等「軟」學科,相比於中國有限的科目組合,英國A level的課程組合能達到兩萬多種。
  • 何增科:論社會制度與思維習慣
    思維習慣差異的原因很多,社會制度的差異是其中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項研究重點探討的是社會制度對基本思維習慣的影響及其具體機理,同時也關注思維習慣對社會制度的影響。通過對已有的政治文化跨國研究、國別案例研究和國內不同地區比較研究的經典文獻的重新解讀可以發現,社會政治制度對思維習慣具有塑造作用,改變正式制度可以引發思維習慣的改變,儘管二者變化的速率並不一致。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英國政府會計管理與改革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英國中央政府會計改革基本歷程英國中央政府會計改革的標誌性事件為1994年英國財政部發布綠皮書《更好地核算納稅人的錢——政府資源會計和預算》(Better Accounting for the Taxpayer
  • 近年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特點、趨勢及啟示
    從英國高等教育發展大致歷程來看,其與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有效的互動關係,一些高水平大學在國際大學排名上持續位居前列,成為世界各國學生追求的留學目的地,對英國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英國政府對高等教育和高校發展的持續支持通常認為,英國大學具有西方大學的典型特徵,即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與教授治學。
  • 蔡昉:新中國70年奮鬥歷程和啟示
    回顧和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應該把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凸顯出來進行考察,弄清楚前後承繼創新的有機聯繫和發展邏輯。從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鄧小平同志規劃的三步走戰略,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在實踐探索基礎上認識不斷深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緊密結合提出的宏偉目標。
  • 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從合併到復興的曲折歷程及啟示
    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從合併到復興的曲折歷程及啟示作者|陸 萌,唐智松來源|教師教育學報摘 要:在適應鄉村需要、追求規模效益和倡導價值多元的背景下,貫穿整個20世紀、影響至今的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改革發展經歷了快速合併、延緩合併到復興重建的曲折歷程。這一歷程反映出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合併運動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鄉村教育發展的需要、理論探索與實踐推動。美國不斷探索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有效路徑,力求保證教育質量,注重規模效益,堅持多元價值取向。這給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堅持辯證態度和多元價值取向,避免盲目和衝動,以科學理論支持農村學校發展,以實踐智慧推動農村學校發展
  •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2019-09-12 來源:《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教育體系
  • 英國柴契爾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挑戰、應對與啟示
    目錄:  1.英國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2.70年代英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國有企業效率低下  2.2.工會勢力強大  2.3.社會福利支出龐大  2.4.公共債務不斷攀升  2.5.國際收支逆差大幅擴大  2.6.經濟增長長期低迷  2.7.陷入長達
  • 社會制度的奧秘
    包括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即「社會制度是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制度的總稱」。社會學家分析了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結構」,總結出幾種社會制度,如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等等;對應的「社會名稱」分別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 當代英國的法律改革
    但是隨著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歐共體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近年來英國也對其法律制度進行了改革,並將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其動向值得關注。        英國法律改革的基本價值趨向  法律改革是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改革體現了社會變遷的動向和要求。
  •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林在蘭州大學開展「歷程·啟示和...
    9月15日晚,應蘭州大學法學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原所長、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林教授在榆中校區天山堂C302報告廳開展了以「歷程·啟示和經驗:新中國法治建設70年」為主題的精彩講座,法學院張杰老師、團委副書記李川、專職輔導員張兆翠以及全體本科生參加並認真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由法學院副院長遲方旭教授主持
  • 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的成就與啟示
    這70年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實現了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回顧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歷程,對全面把握新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科學總結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律,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 博時基金:英國養老金改革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借鑑
    一、英國養老金體系的歷史沿革及面臨的主要問題英國是現代福利國家的鼻祖,其養老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濟貧法》,據此法案,各教區負責向居民和房產所有者徵收「濟貧法稅」,並用該稅收收入給貧困者發放救濟。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英國社會的養老問題日漸嚴重,傳統的《濟貧法》對日益嚴重的老年問題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