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難免會因為各種問題進行討論,進而達成一致,然後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今天我要說的是如何在討論中,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觀點,從而快速達成共識。
首先,是交換觀點。這個階段大家都直接表述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了,不需要說明理由及論證。比如,公司下一年度需要利潤增加5%,A的觀點是增加產品銷量,B的觀點是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關鍵是讓對方知道我的觀點和想法。如果雙方觀點一致那當然皆大歡喜,但更多的時候,雙方會有差異。這個時候僅僅表達觀點就會欠妥當,這樣很容易被理解為固執己見。這樣我們就需要做第二步。
其次,是了解差異。有時候雙方的觀點不一致並不是真正的對立,我們需要認真了解對方的觀點,可能只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理解不一樣。
對某些詞語的定義不同。比如,中國人,有些人認為華裔也是中國人,有些人認為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人是中國人,還有一些人認為黃種人就是中國人。而法律的定義是具有中國國籍的人才是中國人,這樣我們在表述中國人這個詞的時候,就會有差異。
探討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比如,有的人說正確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前提,也有人說沒有積極性,任何方法都沒有用。其實後者並非否定方法。但在具體語境中,很容易被對方認為是否定方法的重要性的話,兩者就產生了分歧。
原則與價值觀不同。比如,討論是否應該向朋友借錢。有的人認為錢是自己賺的,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所以別人不應該找自己借錢。自己也不會借給別人。而也有一些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錢財本是身外之物,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會借錢給朋友。兩種人價值觀不同,其實二者並無對錯。也沒有必要爭論,道不同不相為謀。
最後,是對比差異。如果兩個人確實是在討論一個問題,而且判斷與價值觀也一樣。這個時候還有分歧,應該了解對方的論據和論證。再對比自己的論據和論證。如果堅持自己是對的,就要說出自己的論據是什麼,如何證明的。要求對方也詳細提出自己的論據和論證。雙方就可以找出差異的根源。還是以公司下一年度需要利潤增加5%為例,A的觀點是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論據是M原材料是槓桿物料。論證是對比競爭對手我們的採購價偏高,同時隨著業務的增長,採購量還會加大。有降本的空間。如果B的觀點與A一致,那麼,我們可以對比後面的論據是否一致,如一致,再對比論證,如此一直確認全部一致。這樣就達成了共識。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方法,在以後的討論和交流中,只要理性理解他人的觀點,是比較容易達成一致的。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