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物我混沌的閉環時空及其衍生的「主體間性」時空

2020-12-16 棒棒糖耶123

從《路邊野餐》起,畢贛就非常作者化地彰顯出他的電影語言風格特點:輕、緩、含混、能指重疊、所指模糊。電影中的所有臺詞、物象和角色都在共同分享著創作意義上的文本交互性。同時敞露出一種凌駕文本意義的主體間性。在畢贛的電影中,人和物都分享著一個統一的精神。主體並非喪失,而是和其他「主體」分享著主體間性的部分。

儘管畢贛繼承了塔氏遊移、延宕的鏡頭語感,但除了共有的觀物之溫情外,塔可夫斯基的運鏡是為了表現人在客觀世界的位置、和歷史時空的關係,即使涉及時空重組的超現實鏡頭,他的鏡像表達也是絕對的單一主體式意識觀照的產物,而《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的角色和符號卻都共享著同一種「絕對的被給予性」——它們都共享著以同一主體(主角羅紘武,絕對被給予性的象徵)為基點的精神和經驗。畢贛電影中有關「私密體驗」的空間範疇由主體向客體的遷移是非常顯性的,這也就是畢贛電影所具有的「主體間性」特徵。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簡略說明:

影片中的羅紘武、白貓、小白貓三個男性形象的身份無數次在語義交匯處和情境的反覆和重現處摺疊、鏡照,如老鷹分別出現在白貓的紋身中、白貓父親名字的臺詞敘述中、小白貓的桌球拍上,這種符號的漂遊造成了身份的過渡及個體經驗的敞開和流轉,在這裡交疊的身份經驗不斷生出新鮮的枝節:羅紘武、小白貓、白貓三人互為父子和朋友……除了「老鷹」這一指認身份和經驗的敘事符號,對「蜜蜂」的符號運用也充斥散落在各個場面中:去監牢探訪萬綺雯朋友時的蜂巢狀網格;蜂巢狀的地板;舉火把燒蜂巢的母親;養蜂人;夢境時空中出走時的蜂巢狀鐵門;全部帶來一種蜂巢迷宮狀的含混指涉,製造出平行、迷離、充滿可能性的人物關係多宇宙圖譜,按拉康的能指鏈的說法,這「是以一種狂亂的「拉康能指漂移狀態」構築了邏輯指涉關係極為複雜的能指鏈網絡。」

同時,不同於塔可夫斯基將電影作為訴諸沉思的載體,畢贛用電影做影像本體哲學的無意識探索工具。塔可夫斯基在《鄉愁》中試圖用思想之光消抹人和人的物理邊界,鑄造心鄉;畢贛卻在電影中混淆和消隱「我」與物(主體與客體)的知覺邊界,於是每一個「他我」都成為了主體的分演形式。每一種物象都難以與心象分割開,仿佛回到榮格所提到的原始、混沌、物我不分的遠古時期。這是一種「還原」法則,主體在敞開的空間和零散的自我中追溯那個先驗本我,一切以最直觀凝練的符號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譬如萬綺雯,她是一襲綠色綢緞,是暗綠浮動的池塘,是綿延的夜色,是一切被給予的直觀符號,一個喪失主體意義的能指。

另外也有許多從《路邊野餐》中過渡而來的符號。如水、水聲、火車、隧道、無處不在的凱裡天氣預報,它們進一步演證了畢贛電影的私人化和交互主體性傾向,每一個客體或物質符號,都是同一主體經驗分裂出來的,這種分裂包含了三種層級關係:作者(畢贛)向影像中注入的材料,這構成了作者與影像之間的「主體間性」空間,整個電影是滿足作者個人經驗和潛意識釋放的空間場所,而第二層面的「主體間」是由影像內部的主角(羅紘武)主導的,由物(物料、記憶、夢境)和「我」(知覺主體)的混淆態生成的主體間空間。而最後一層主體間空間,是由鏡頭所提供的視域向觀眾的視覺的過渡過程中形成的。

由此畢贛創造出了一種個人美學。在他的美學邏輯裡,敘事時空的邏輯線索不再是電影必要元素。如他所說:「敘事會破壞我的美學」

他的電影抽絲剝繭後,剩下的是知覺主體這一唯一存在,仿若胡塞爾哲學中的理念:「先驗本我不僅存在,而且自在自為地是一個可綜觀到的統一,它是以在內在時間中不斷客體化的形式生活。」所有為劇情和內部人物做邏輯分析和因果闡釋的工程是無必要的,畢贛在這裡為電影這個藝術媒介本身建立一個具有自明性的「阿基米德點」(由他個人經驗所塑立的不斷客體化的視點),透過這個基點,我們看到在結尾處,鏡頭越過旋轉著的愛人們的房間,拾階而上,去後臺的化妝間看煙花,那不是服務於做夢的敘事邏輯去尋求主體經驗的確證,而是電影掠過主體的記憶和夢境——略過一切浮動的意義和經驗,替世界凝視「此在」和永恆的一刻。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後的夜晚:穿越時空的愛戀 文/王珉
    地球最後的夜晚:穿越時空的愛戀文/王珉畢贛的前作《路邊野餐》,使他奪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時隔三年,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索取「反雞湯」的深度思考,在完成穿越時空愛情的娛樂性後,也還原了藝術片的功能,包含他許多似曾相識、卻獨一無二的影子:撲朔迷離的故事和緩慢的節奏,霓虹燈似的、滑落雨滴的玻璃夢境和新奇的3D長鏡頭。
  • 《地球最後的夜晚》與消失的感受力
    它們和小鳥一樣總在我胸口跳傘看過《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朋友一定對電影裡這幾句咒語不陌生,要說詩表達了什麼?我想一定是這樣的:一個夜晚,畢贛導演坐在家裡吃凱裡酸湯雞火鍋,邊吃邊喝酒,透過窗外看到天上的星星,一口咬到雞頭,順著食道滑到胃裡,雞也是鳥類啊,所以感覺小鳥在胸口跳傘,結果酒勁上來了,就感覺到整個房間都在旋轉。當然這只是玩笑話,《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以來引起很大的爭議,其跨年的營銷手段引起了大多數觀眾的不滿。
  • 《地球最後的夜晚》做一個時空分岔的夢
    畢贛的新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下稱《地球》)是最近的一個焦點話題。在完成了「藝術片取得2億票房」壯舉的同時,它的口碑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貓眼跌破3分,而豆瓣也在上映前的8.5跌到了6.8,而這已經是很給面子了。
  • 黑洞所形成的「時空閉環」,是如何讓物體「無法逃逸」黑洞的?
    前面2期文章中我重點講解了黑洞逃離的辦法、黑洞的起源、黑洞為什麼能夠使得時空閉環,但是我並沒有詳細講解黑洞是如何讓「時空」形成「閉環」的,所以這期文章將針對這個話題進行詳細說明。因為黑洞把周圍的時空極度彎曲形成了「時空閉環」,所以你速度再快也沒用,更何況目前任何物體都無法超光速。這就好好比於一個人要去美國,他說自己可以擁有很快的速度,但是連路都沒有,你如何去呢?時空閉環就是「沒有路」的意思。
  • 一篇《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影評
    在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兩天後,我何時回憶起電影裡的場景,仍然會突然鼻酸。上一次這種體驗還是本科時期的拉片課上,播放我已經看過十幾次的《阿瑪柯德》,當小鎮春來,馬勃菌的種子隨風飄揚時,我也在第十幾次的落淚。
  • 男主持神筆編輯時空,步步成神,創造自己時空的4本軟科幻小說
    自己原本就是個吊絲而已,現在能夠躺在這裡享受,完全是因為好運的得到了時空穿梭器!這不禁讓白小飛有些隱隱的擔心,如果哪天時空穿梭器不見了,現在已經擁有的這一切,怕是要煙消雲散,離他而去了,到時候,他該怎麼辦?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已經享受過山珍海味和高逼格待遇的白小飛,可不想再回到以前的屌絲生活中去。
  • 《地球最後的夜晚》夢見綠皮書裡的愛情故事
    夢境,現實,與回憶三個時空交錯。《路邊野餐》是一隻反方向的鐘,《地球最後的夜晚》是裝滿回憶的野柚子。《路邊野餐》最出色的地方,是它對時間概念的詩化,利用一隻反方向的鐘,撥回一個潮溼迷糊的夢。而《地球最後的夜晚》精緻清晰地挑開夢與現實,回憶另外兩個時空的界限。在戴上3D眼鏡前,現實與回憶的畫面穿插平行呈現,不仔細觀影就會覺得剪輯有點混亂。在影迷看來,這一部分有明顯炫技的痕跡,我覺得多少跟之前的作品有關吧,拍攝《路邊野餐》的時候硬條件阻礙了導演的「神」操作,現在有條件了拍一部更精緻更有想法的作品,無可厚非。
  • 五維時空和四維時空有什麼不同?五維時空有多神奇?
    關於時空的概念,我們都是建立在對現有時空的推論之上的假想。也就是說,突然有一天我們撞入了五維時空,可能不情願的發現我們之前所作的時空維度的界限都是錯誤的。那我們今天不去討論,一維,二維,三維甚至四維時空的概念是怎麼樣的,相信大家對此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自己的觀點。
  • 【坎城】《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小時的3D長鏡頭就是神作了嗎?
    法國當地時間5月15日上午11點半,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坎城舉行了首輪放映。2015年畢贛攜處女作《路邊野餐》橫空出世,用詩意的表達,時空交疊的影像和40分鐘的長鏡頭把業內人士和影迷晃的目眩神迷,不少人將其視為華語影片藝術片導演中的翹楚。
  • 影評:《地球最後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電影節上,得到了無數的褒獎和讚美。心心念念終於在國內上映後,卻夾雜著爭議、詆毀,甚至無端的虛假票房指責。觀眾的優點是永遠都不會有錯,但同樣也是缺點。至于欣賞水平,就像我國的精準扶貧,只是看起來脫掉了帽子。
  • 從時空穿梭到平行宇宙,地球之外的36個外星文明
    因為他們的計算中還有一個設定值,那就是地球文明開始向宇宙發出電波信號的時間,迄今為止大約100年。因為外星文明距離地球至少1.7萬光年,地球人與外星人一對一接觸、交流的情形最早也得再等6120年才可能出現,如果地球文明能延續到那一天的話。
  • 廣義相對論對時空的解釋,時空必須是彎曲的
    基於我之前四篇文章對廣義相對論概要,本文談彎曲時空的故事。牛頓和愛因斯坦關於引力的爭論歸結為關於慣性參照系的相互矛盾的概念。牛頓說地球表面的一個框架是慣性的,相對於這個框架,一個自由下落的蘋果會加速下降,因為它是由引力拉動的。但是愛因斯坦說是蘋果的框架在深空中表現得像一個框架。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 四本時空穿梭文:既然不能改變自己,那就改變環境,魔改地球!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淑鑫日記的小說世界,本期淑鑫日記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時空穿梭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既然不能改變自己,那就改變環境,魔改地球!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
  • 相對論描述的時空理論——解釋了時空的真正含義
    這就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概念的來源: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比如粒子的靜止質量或光速,但其他的則取決於你在時空中移動的方式。1907年,愛因斯坦的前任教授赫爾曼·閔可夫斯基取得了一個輝煌的突破:他證明了你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構想空間和時間。他一下子就發展出了時空的形式主義。這為粒子在宇宙中移動(相對於其他粒子)並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平臺,但它不包括引力。
  • 黑洞不是洞,也不與白洞相連,更不會發生時空穿越
    這跟這些小編們的知識水平層次有著相當大的關係(當然,我水平也很有限),那些更新頻率特別頻繁的自媒體,很大一部分都是偽原創創作,為的是平臺給的那一點打賞費。好了不抨擊這些偽科普作者了,切入正題。黑洞的樣子?(其實就是個球)
  • 康德時空直觀形式觀辨正
    比如,康德說:「為了理解事物依據範疇的可能性,從而闡明範疇的客觀實在性,我們不僅需要直觀,而且甚至始終需要外部直觀。」接著康德以關係範疇要獲得客觀實在性的知識不能離開空間直觀為例來說明其重要性。一個事物如果不是在空間裡維持持久性就不可能有實體;如果缺乏事物在空間中的運動,因果範疇的運用是無法想像的;而共聯性(鄧曉芒譯為協同性)也不能離開空間而表現相互作用。
  • 時空彎曲與引力的關係
    而(T_uv)所代表的是時空,是能量分布,使時空可以產生引力。所以時空彎曲是通過引力完成的,是引力作用使得時空空間的彎曲。從左邊的G_uv{\displaystyle G_{\mu \nu }\,}愛因斯坦張量等於(T_uv)的形式,也可以看出這個指向。在這裡要提一下慣性,我一直強調慣性的本源就是引力。
  • 為什麼看不懂《地球最後的夜晚》,因為你沒有綠皮書
    其實你如果發自內心的喜歡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才能親身領會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用意,畢贛的電影其本質不在於講故事,而是表達一種夢幻的意境,而這種意境需要細嚼慢咽才能體會畢贛要表達的內容。如果你非要用線性敘事那套規則去框架畢贛的電影,我只能說你必然會吃不少苦頭。《路邊野餐》是畢升對18年前記憶的回溯,《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羅宏武對12年前情人的追憶。
  •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我」與「我們」
    這就是它們之中都有一個從強調個我意識到強調他我意識、從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到強調人的主體間性和集團性、從強調經驗主體到強調先驗主體再到強調主體間性的演變歷程。  其次,就「我們」這個詞而言,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主體間性」這個範疇與「我們」這個詞劃等號,但是,「主體間性」這個範疇的一些最為內在、最為本質的內容卻差不多都可以在「我們」這個詞中找到。那麼,「主體間性」這個範疇的基本含義是什麼呢?「主體間性」儘管被哲學家們弄得很玄乎,但是,真正說來,問題卻並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