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認為線上答辯比較輕鬆,沒那麼大壓力,整體放鬆,就是後面看錄屏覺得自己當時沒有想到更好的回答內容有點遺憾。
為了更好地進行答辯,畢業生都先掌握了有關會議的操作,在答辯時牢記老師提的問題。在這期間遇到的困難就是等的時候會有一點焦慮,不僅擔心老師要問什麼問題,更擔心問的問題越來越難。數學系盧建忠同學回憶起答辯時有個有趣的小插曲——「答辯小組的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個錄屏軟體,安裝的時候捆綁了垃圾軟體,於是小組有幾個同學的電腦就這樣接連死機了。」
在他看來,整體感覺的話應該會比線下答辯輕鬆,但是稍微還是有點緊張。答辯的時候ppt全屏看不見老師,所以發揮都會比較自在。
為了答辯,他和他的同學在騰訊課堂上進行了兩次模擬,經過了多次修改才將答辯稿縮短到8分鐘以內。美術學院羅惠貞同學說,答辯結束迎來的是短暫的鬆弛後很茫然的狀態,並沒有想像中的開心,只是鬆了一口氣。大學階段裡最後一個學習任務完成了。
她說:「我也似乎畢業了,後面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準備,不管是工作或是考研。雖然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但我相信,後面肯定有很多驚喜等著我!」外語系Celia同學提到:作為畢業生的她們,答辯應該算是最後的任務了。答辯前的她和大家一樣都很緊張,怕聽不懂老師的問題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專業性問題,又或者害怕被指出論文的多項不足。
為了做好較充分的準備應對答辯,她將論文內容列印成紙質版,先從頭到尾仔細閱讀,回顧自己的論文框架和思路,標註出關鍵的詞句。開始寫三分鐘內的自我陳述,介紹論文的主要情況,包括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問題、對象、方法、過程、結論等要素。針對自己的論文,假設了一些老師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練習如何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論文內容作出對應的解釋。
Celia同學對於此次答辯的感受是:集體開視頻的感覺緊張又新鮮。由於答辯順序靠後,因而Celia同學有較多的時間準備和觀摩。
Celia說:「看其他同學答辯時不緊張,等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卻緊張的心跳聲音都聽的見。三位老師共提出四個問題,問題不難,能較快地反應過來作出回答。針對我的論文,老師也提出了建議。」
Celia同學覺得三位答辯老師很親切也很友善,答辯時也很理解畢業生們緊張的狀態,但同學們答非所問的時候還會對問題進行再一次的解釋。
總體而言,Celia同學認為線上答辯比線下答辯在要求方面會松一些,比如在答辯服裝上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相較於面對面和老師交流,緊張程度也會少一些。不過嚴格、問題犀利的老師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還是一樣的可怕!中文系國學班的廖可同學有備無患,也沒有線下那麼緊張。
廖可說:「老師沒有開攝像頭,看不到老師的表情,心理的緊張感會少了很多。但是老師們對於論文的要求卻絲毫沒有減少,會很嚴格地提問題。」但她的心態調整得也很好,「準備時間會更充裕一些,但也會擔心自己回答不出來老師的問題。不過轉念一想,答辯是一個更進一步發現自己問題的過程,回答不出來的答辯後就更要好好完善,最重要的是態度要誠懇。」
1.首先要清楚了解答辯的流程和時間,調整答辯狀態。2.把論文列印出來,反覆地看。為更熟悉文章,發現論文不足,預判老師可能提問的方向。4.去網上看答辯分享貼,比如:PPT製作、陳述稿有哪些要點、老師常問的問題等等。5.提前測試好設備和網絡,做好一個預案。
1.還沒有輪到自己回答問題時,可以聽聽其他同學的問題,看看自己論文中有沒有類似毛病,提前熟悉修改,輪到自己的時候就不那麼緊張了。16級音樂系李同學表示,在一個星期的答辯準備過程中,同學們為了測試軟體設備,會約定好時間在線上見面,一起討論ppt 和共享視頻的製作,氣氛相當搞笑卻溫馨。她通過視頻看到了久違的同窗們,緊張之餘又深感想念。
答辯日子真正到來時,李同學對未知的答辯問題保持著冷靜的態度:「其實後面發現,老師問的問題並沒有很難,一定要記住老師問了些什麼,針對老師的問題進行冷靜闡述。」此時此刻,李同學的心情十分放鬆。
社體班許婷珠同學在答辯最後階段時刻遇上突發事件——答辯結束後要跟老師和同學拍照,但是由於家裡突然停電,沒有網絡,最後她趕緊用手機登錄,結果登上後大家已經拍完照片了。
婷珠不禁感嘆:「2020屆畢業生太難了!線上要克服許多不可抗因素,如網絡卡頓,停電。」雖然在網上答辯時面對重重困難,但是婷珠認為在網上答辯也有好處,面對電腦,感覺輕鬆一點。而且答辯老師和藹可親,也沒有那麼緊張。
當答辯結束,婷珠回想起線上答辯的前期準備說:「工作準備要多查文獻,與老師多溝通,並且多次修改論文。另外還得面對不能用校園網上知網查資料會費錢的情況。」
婷珠還給出答辯建議。「首先要謙虛地嚮導師請教,其次在答辯的時候要放好心態,提前做好準備。另外還要控制好論文陳述時間,挑重點講,並且表述準確清晰。」
總之,「態度決定一切,怎麼對待論文,論文就會怎麼對待你。」答辯結束,就意味著大四真正結束。回想起大學四年,她希望師弟師妹們儘可能選擇自己擅長並喜歡的事情去做,並堅持下去,積極參加活動。16公共事業管理班的戴敏婷在答辯過程中遇到突發事件。
她說道:「答辯到最後一名同學時,由於網絡條件不好,所以導致現場聽她的答辯自述並不是十分的完整,但是好在他自己準備的PPT演示文稿比較完整,聽的也不會那麼吃力。」
對於這次特殊答辯,戴同學的感想是線上答辯緩解了我們緊張的情緒。但不能回校,成為這一屆畢業生的小小遺憾。回想起答辯前,準備設備調試,提前進行彩排;答辯後,回想起在二師的四年裡,獲得過國家獎學金,擔任校廣播臺臺長時參加的活動,她在很多方面都有成長。
「大學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時光,但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讓它變得有意義,無論是勤奮學習腳踏實地學好專業課程,還是擔任學生幹部充實自己的實踐經驗,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最後,她認為答辯時要有信心,帶著謙虛態度與老師交流。
張德華同學來自16物理教育班的學生,也是18物理A班導航學長、院系辯論隊副隊長,曾獲得院系、校級多項獎項。
他說,答辯過程有驚無險,「我的答辯PPT是前一晚才完全調整好的。PPT原本的內容還是很多,接近4部分。在答辯前一天晚上才刪去了2個部分。而且答辯當天我們的地方颳風下雨,我們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張同學說,答辯老師非常負責,在答辯前三天就聯繫全組學生進答辯APP的連線測試,在答辯前一天晚上又進行了一次全組連線測試,這些都可以看出老師的用心與責任心,很感謝老師為這次答辯做出的努力。
答辯的要求是5-7分鐘,他在6分鐘的時候剛好講完,老師也秉承著專業態度對他的論文提供了專業的指導意見,在本次答辯中師生間的答辯氛圍很融洽。
胡繼飛老師是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也是線上的答辯老師。
由於答辯需要,一個班同時開五間會議室,他和一位老師分別進入不同會議室對同學的教學片段進行點評和指導。當進入其中一間時,有同學正熱烈討論教學展示,但是多數同學不知他早已潛伏其中,有同學說:幸虧胡老師不在這裡,否則胡老師聽到你這樣講會批評你的……這時另一位同學提醒說:胡老師已經進來了……結果會議室裡一下炸鍋,笑聲不斷。
胡繼飛老師認同「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智慧」這一說法。他認為,網絡平臺為畢業論文答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效果不比線下答辯差。與傳統的線下答辯相比,線上答辯有諸多優點,時空上的便捷,在網上就能完成答辯;受眾廣,能容納多人觀看答辯現場;效率高,受其他因素環境影響小;方便督查答辯現場。
線上進行需要準備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難並不多,是因為提前建立答辯群,互相通知雙方注意事項;提前整理和審閱好論文資料;有眾多網絡平臺可供使用;網絡技術應用的方便使用。
面對這場特殊答辯,胡老師說,提高論文質量才是王道,同時要做好答辯準備。作為評委比較側重的是研究過程是否真實可信,考查學生的專業水平,了解論文的創新性,指出論文的不足。他補充道:「答辯時要有答辯雙方的交流,但需要注意辯而有度,對不同意見可以使用『謝謝老師的提醒,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之類的表達方式。答辯完後要有禮貌和致謝。」化學系張苗老師表示,為保證線上答辯的順利進行,首先要進行網絡測試,讓每一位同學打開PPT以及簡單的說話,保證網絡的通暢。在網絡測試過程中,答辯小組的成績錄入老師和學生助理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
真正在線上答辯的時候,也需要嚴格控制好學生答辯時間和問答時間,張老師感覺現場答辯和真正的現場答辯,其實差別不是特別大。答辯效果還是很好的。黎曉君老師,是2020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負責人。
她介紹,答辯整體上來看非常順利。答辯時選用的騰訊會議軟體,總體運行穩定,突破空間限制,在準備充分且提早測試的情況下,答辯過程流暢,效率高,效果不亞於現場答辯。在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下,線上答辯是一個可行的嘗試,師生也提升了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為保證答辯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學前教育學院制定了2020屆學前教育學院畢業論文線上答辯工作方案。104名學生分為七組,21位教師參與答辯評審,由副高級以上職稱或資歷深的老師擔任組長,設專門的學生答辯秘書與錄像助理協同開展錄屏及答辯記錄工作。答辯前,設置線上答辯具體實施細則、線上答辯的技術說明,確保每個組別師生答辯前進行軟體測試。
每組答辯有15位學生參與,學生按照次序,通過共享PPT簡明扼要陳述論文主要內容。在答辯前,老師們已審閱了答辯人的論文,形成了一些思考,在問答環節師生雙方交流順暢,保證學術環節的嚴肅性和專業性。本次圖像資料存檔以備之後的專業認證檢查,也可分享給大三同學參考。
梁嘉利老師是2020屆美術學院畢業答辯負責人之一。他提到,這次答辯因為是第一次直播,所以大家會覺得比較新奇。
他介紹,老師們都會去關心學生們,緩解他們緊張的心情。慢慢熟悉之後才開始答辯,答辯完後,每位同學都留出時間就論文問題進行師生交流。學生們會比較嚴格地去控制自己的語速,從而達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答辯。
梁老師講到,有一些同學還沒有來得及調試設備,或軟體出問題,或不能共享屏幕,所幸最終問題都能迎面而解。整個的答辯流程還是很流暢的,每位老師也很精心的去引導和提問學生。現場老師們仔細分析評分完再匯總想法,只為了讓結果更加公平公正!美好的大學四年即將落幕
孜孜不倦的四年完美收官
線上答辯或許成為人生難忘的一課
希望師兄師姐們帶著祝福和獨特的記憶
奮力揚帆遠航
書寫人生篇章
文字採寫 | 曾鑫 李銳鋒 詹曉寧 王鵲棉 駱曉盈 李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