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有一個短語挺有意思,叫Make a difference,這個短語吧,可以當「發揮作用」講,也可以當「產生影響」講,在特定的場合也可以當「作出貢獻」講。用法和譯法相當靈活。
其實這個短語根據字面上理解其實對我們的生活更有指導性,Make a difference你可以直接認為就是「做出不同」,也說得通(當然翻譯的時候不能這麼翻,還是要結合上下文翻譯成「產生影響」等)。字面理解Make a difference其實反倒可以深入窺探到英美的文化和觀點,他們天生就認為,Make a difference,做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事,就相當於發揮了作用、產生了影響、作出了共享。美國人說自己要Make a difference的時候,有很大程度上就是說自己要追求成功,要變得與眾不同,要改變世界。當英美人跟你說:you made a difference, 其實是誇人的話,說明你做的事是有效果的,你的表現是出色的。
為什麼在英美人眼中,「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出色」?
其實道理也簡單,當你想要層次高於別人的時候,當你想要「出色」的時候,你必然需要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行動,你每天接受信息的量和渠道都要和別人不一樣。比如渠道,別人不愛看書你愛看,別人不愛啃的學問你鑽研,別人不捨得付費的課程你捨得去投資自己學習...等等(這裡無情地插入一個廣告兒一件T恤的錢學一門外語!CATTI二口、語法、詞彙、看美劇學英語、做字幕學英語開課!)。其次是接受信息的量也要與別人不通,別人一天看10頁書背20個單詞就歇了,你一天看30頁書背50個單詞還有老師的指點和糾錯的信息量,天長日久,日積月累,你 與別人的差距就會逐漸拉開,你就會慢慢與別人不同,也就慢慢變得出色,即Make a difference.
回歸到經濟和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與眾不同往往意味著出色。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一個詞叫「撈偏門」。除去這個詞的貶意意味,這個詞一般形容人從事較少人從事的事業,從事冷門事業,反倒容易成功(這裡只談合法範圍內的「撈偏門」)。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有一個說法叫「造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改革開放初期,賣茶葉蛋就屬於「撈偏門」,那時候大家都在公有制體系下工作,沒有幾個人有勇氣出來賣茶葉蛋,而第一批出來做生意的人,由於競爭者少,很多都發了財。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其實就是供求關係影響價格,當時做生意的人少,需要購買商品的人多,生意人自然就賺到了錢。現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後,賣茶葉蛋的已經不可能幹過造飛彈的了,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賣茶葉蛋的人已經飽和,供大於求,而造飛彈由於需要知識需要學歷,人才供小於求,因此賣茶葉蛋就不再是「撈偏門」,也無法賺大錢,不能Make a difference,因為你已經不是一個difference.
其實這個道理也能說明當下為什麼很多高級技工的工資要超過普通的大學生畢業生的工資。因為隨著擴招,大學生已經不再是40年前稀缺的狀態了,現在可能90%以上的家長都會供孩子上大學(社會發展正常的現象),不願意孩子去當技術工人,因此技術工人出現了供小於求,大學生出現了供大於求,一個人選擇去當技術工人反倒是difference,因此往往工資方面會比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工資高一些。近些年,自媒體人、創業者、搞直播的、包括網絡作家等等做得好的都賺到了普通白領賺不到的錢數,一定程度上也屬於「撈偏門」,也屬於選擇了difference的那一類人,普通人一般沒有勇氣(可能也看不上不願意)去辭職去創業去搞直播去寫網絡小說。
總結起來一句話,走你最擅長的,少有人走的路,才能Make a difference.
今天的隨筆就先寫到這裡。
—博主其他原創—
和氣生財
不要總是一個人在一起
學習考驗的是人的綜合能力
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必須躲過的10個大坑
其實別人沒有那麼關注你
當你不開心時就來抄書抄單詞
翻譯要不要擔心人工智慧終有一天會淘汰自己?
逆人性思考,順人性做事
學會寒暄主要就是要學會說點無用的話
英語聽力:關於精聽與泛聽
覺得自己英語發音不好怎麼辦?
不要他嘴上說什麼,看他的腳站在那裡
—
隨筆內容目錄不斷更新,後臺回復「目錄」會有最新隨筆目錄,如果覺得好轉發點讚讚賞均可,感謝支持!
想要在本平臺開課/商務合作/公眾號微博廣告投放/粉絲防失聯/ 均可請加微信個人號:fangyizho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