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實習生 羅翠 瀏陽報導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借用電影《中國合伙人》的一句臺詞,瀏陽市湘天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意紅的夢想就是培養更加優良的辣椒品種,同時讓自己實驗選育的「雞腸子辣椒」能像「老乾媽」一樣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楊意紅77年的人生旅途中,有53年都在種植辣椒。改革開放四十年期間,他從個體戶到全國人大代表,然後到現在的「辣椒大王」,一路走來,他所有的成功,除了時代的助力外,更多的是他一顆不改的初心。
1982年楊意紅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間果蔬實用技術研究所後,騎著單車到處銷售果蔬。
從個體戶到全國人大代表
1956年,年僅15歲的楊意紅成了瀏陽縣葛家鄉青年農業實驗場的場長。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他也是從那個時候立志要成為一名新型農民,希望通過自己所學,讓農民收穫更多,收入更多。
1975年至1981年,楊意紅在當地公社任農業技術員,搞科學種田的勁頭更大了。只有小學六年級學歷的他,雖然起點比別人都低了很多,但是他的幹勁卻十分的足。他向高手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學習,時常鑽研到深夜,攻讀到雞鳴。
隨著改革的春風從沿海吹到瀏陽,楊意紅也開始了自己下一步的謀劃。他在國家開始支持閒散勞動力發展個體經濟的改革開放大潮中,開始利用土地發展果蔬種植事業。
1981年10月,楊意紅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瀏陽市葛家鄉金源村黨支部的一名黨員。有了黨員身份後,他搞科學種田的勁頭更大了。1982年分田到戶後,楊意紅在葛家及鄰近鄉鎮給150多戶農民種西瓜,包製種、包技術、包銷售。1986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間果蔬實用技術研究所。
隨著楊意紅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好,他幹個體的手腳放得更寬了。在他的帶動下,瀏陽出現了幾位蔬菜收入萬元戶。楊意紅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農村致富能手,並在此背景下,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楊意紅的家中牆上,掛了很多照片,其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合影照片被他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楊意紅去外省參加辣椒種植觀摩會。
「火辣事業」傳三代,楊家辣椒種遍十多個省份
楊意紅跟辣椒的緣分實在是不淺。1986年以後,他組建了瀏陽市果蔬協會。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每年帶領上千人趕赴海南,在海南建立反季節蔬菜基地,繁育辣椒種子19萬千克,運回內地辣椒13萬噸,年產值超過億元,使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為農民增收、緩解湖南省內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和降低市場價格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候鳥農業」的領軍人物。
楊意紅在辣椒種植和品種培育上頗有造詣,現在很多人都習慣稱他為「辣椒大王」。多年以來,他先後成功培育出湘椒33號(紅秀2001)、湘椒42號(紅秀2002)、湘椒43號(紅秀2003)等辣椒新品種,其中10個品種通過了品種審定,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種植。其中,培育的「雞腸子辣椒」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為當地農業生產轉型及美麗鄉村建設提速帶來了綠色機遇。
記者見到楊意紅時,他雖然已是77歲高齡了,但身體卻很硬朗,衣著十分樸素,因為剛從大棚中出來,雙腳還沾了一些泥土。他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凌晨5時許都會準時起床,跑到大棚裡照看自己的辣椒「寶貝」。
7月20日,瀏陽市葛家鎮金源村,記者看到楊意紅的辣椒研發基地分布著大大小小近60個大棚,大棚裡,一株株辣椒被栽種在一個個盆子中,並整齊擺在多層架子上,植株上掛著各種辣椒。
「溫度、溼度、光照、通風,都有講究。」楊意紅自豪地說,別看這些大棚看上去不起眼,其實科技含量還挺高。
原來,這些蔬菜大棚的改進都得益於他的孫子楊劍鋒。1986年出生的楊劍鋒從小耳濡目染,對辣椒的感情非同一般,2010年從湖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家庭的「火辣事業」。
楊劍鋒充分發揮年輕人知識面廣的優勢,畢業沒多久,就對當時普遍應用的鍍鋅鋼管裝配式大棚來了一次升級換代,改善了原有裝置溫度調節能力不足及成本過高的缺陷,並先後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辣椒選育方面,楊劍鋒也已經成為爺爺楊意紅和父親楊以龍的得力助手,這幾年「辣青114辣椒」「永綠119辣椒」等品種的選育與審定都有他揮灑的汗水。
如今,楊意紅在瀏陽老家的研發基地坐鎮,楊以龍在海南的生產基地駐守,新時代青年農民楊劍鋒則主要負責市場對接、推廣。據了解,楊家研發的30多個辣椒品種已銷往湖北、四川、廣東等十多個省份,每年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其中湖南本地6萬畝。
77歲的楊意紅,每天都會到大棚內照看他的辣椒「寶貝」。
初心不改,一身成就回饋農民
活到老,學到老。楊意紅一生勤於治學,善於思考,在他的書櫃裡整齊地擺放著《蔬菜生產實用新技術》《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新編農藥商品手冊》《現代溫室工程》等專業書籍,他時常會翻一翻,看一看,琢磨琢磨,每次都受益良多。他常說:「勤學習,多思考,技術才能緊跟時代跑呀!」
2010年,年過七旬已經退休的他回到家鄉,組織成立了瀏陽市湘天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種菜技術與方法,教給當地鄉親,同時促進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現在合作社人員達100多人,種植面積達到333多畝,帶動周邊農民1000多人,年新增產值2000多萬元。
2013年,楊意紅聯繫湖南省農業信息與工程研究所在蔬菜基地裝上了監控平臺,足不出戶就可以監測和控制大棚內的通風、採光、溼度、溫度等生產環境。
通過3年多的信息化試驗,楊意紅幫助研究所提出了一些平臺改進的建議,並期待著信息化在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更好更快地發揮作用。下一步,研究所將與漢壽縣進行大規模的合作推廣,以求在實踐中提高田間管理能力,加強監測監控,降低勞動成本,尋找信息化投入與產出的平衡點,將平臺更快地推廣出去。
在楊意紅的大棚裡,除了辣椒外,還有黃瓜、西葫蘆、絲瓜等10多個蔬菜品種全都掛滿了果,但楊意紅就是不摘,他說,要等觀察一段時間後,再採摘了送人。
附近村民都說楊意紅不會做生意,但楊意紅心裡有著自己的盤算,他說,等科研成功後,他要讓村民們都種上自己培育的蔬菜品種,解決當前蔬菜存在的適應能力差、抗病能力弱、口感不佳的難題。
一輩子與農民打交道,熱愛農業,奉獻於蔬菜研究事業,楊意紅的這一生註定與農民、蔬菜、土地分不開。他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國家的政策和親友的支持,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唯有盡力將自己的品種、技術、設施等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幫助農民增收。
甘於助農,不求回報,這就是楊意紅的心願。60年來,楊意紅共培訓雜交制種技術人員1000多人次、豐產栽培能手5000多人,技術諮詢服務8000人次以上,配套提供品種說明書及豐產栽培技術資料9萬份以上,辣椒栽培技術手冊5000多本。
「為什麼年青人不願意從事農業工作?因為風險太大,如果農產品沒有獨特性,沒有市場意識,很難保證穩定收入。」楊意紅對如今的農業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現在還時時關心著農業的發展。他希望通過自己這名老黨員的努力,能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一點兒力量,推進辣椒事業再上新臺階,幫助更多的農民致富。